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美的学说有很多,但是对于美是什么,美给人的真实感受,体味美的滋味,是难以用明确的语言和文字去界定的,而是需要人们去用心灵来感受的.
关键词:无心说;真;善;美
一种沉静、深刻而微妙的快适,是言语不能说明的。对于美的存在,每个人的都会感受到这是“美”。美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说明,它只能被感受。当我们在赏花时无论梅、兰或者是竹,在这些物象面前我们能实际的感受到了这种深刻沉静而又微妙的美,但却又不推究和说明,想来也是不甘心的。
美的本身的韵味虽然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美的外部的情状,比如一些原因或某种存在的条件等等,这些是可以通过推究来探讨或讨论的,就比如现在的我正在欣赏冬日里的梅,看见那绽放的梅花而感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到了美因而想谈谈美了。
其实一直以来学者和艺术家们对于“美是什么”的问题,都没有确定的学说。虽然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曾在他的《艺术论》中罗列了近代约四十位美学研究学者的学说,但是每个人阐述的观点都有所不同。所以要深入研究关于“美”这一课题,我们应当多参阅关于美学的书籍。不过在有限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几家学说简略的谈论一下。
哲学家苏格拉底是这样看待美的。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东西。”他拿房屋举例,最美丽的房子就是最适合于用途,最适合于居住的房屋。这样了看来的确是有理由的。无论房子的外观是有多么的美丽,如果内部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这栋房子绝不能说是美的建筑。不仅仅房屋是这样,其它生活用具和衣服首饰也是如此。花瓶的外观无论何等巧妙(它诞生的运用就是用于置放物品),倘若它的内部不能插花蓄水,器物底部不能平稳的放置在平台上,终究是不能将它看作是美的装束。“美就是适于用途与目的。”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在其它领域上也讲的通的,例如建筑和工艺上,但若是安到梅花上,就令人费解了。我们站在梅花的面前,可以切实的感受到梅花的美,嗅到梅花的芳香。但这与梅花的用途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梅花是大自然的产物,受大自然的呵护关照,它不是人造的,它的用途至少现在我们是不知道的。人们只能站在它的面前感受它的美,其它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这样想来,苏格拉底关于美的学说该是指人造的实用物而言的。自然物和艺术品的美都不能用它的学说来说明。梅花确实很美,但是没有太大的用途,那古往而来的关于“咏梅”的诗词歌赋又有什么用途和目的呢?所以苏格拉底的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讲到古希腊的先贤除了苏格拉底大家都会想到柏拉图,柏拉图想补足他老师的缺陷,因而提出“美是带给我们快感的”。这句话的确不错,我们站在梅花面前看到关于梅的名画,的确会产生一种快感。但仔细一想,这一观点也不全面,因为有快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一阵冷风、一口热茶都会带给我们快感。
到了近代,德国出现了“真”、“善”、“美”合一说及美的独立说,两者似乎是相对立的。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敦曾说过“圆满之物诉于我们的感觉的时候,我们感到美”,似乎这句话更难解释了。所谓的圆满,必定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例如腊梅,从外观来看是由五个似圆的形状组成,但这样是不能够称之为圆满。梅花之美必须要有花,有蕊,有干,有枝等。总之,不是单纯的存在。但是一味的复杂却又没有内在的秩序和定律,又如涂鸦似的,这样也不能被称为圆满,。我们说的圆满首先要讲求合理或者是协调的布局,在协调中又与各方相呼应。
因此我们常讨论到的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物。是诉于意志,是诉于真知,是诉于感情的。但是这样的学说却遭到了温科尔曼和莱辛的强烈质疑,他们认为美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真和善不同,美就是美,除了美之外并没有其它。
在近代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学说,是“美的客观说”与“美的主观说”的反对学说,坚持“美的客观说”的人们认为美在于客观的外物上,而坚持“美的主观说”的人们则认为美是在于看万事万物人的内心中。对于这种问题的论证与探究,我认为是很有趣味的。关于美的客观学说,最早始于英国。英国的画家贺加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出“物的形状,是由各种各样的线造成的,有曲线和直线,曲线比直线则更加的优美。”现在研究人体画,(尤其强调是女性特征的)大都提倡一种“曲线美”。因此他们认为曲线所组成的物,一定是美观的。
关于美的客观学说提倡者有很多,经过对于他们学说加以了解分析,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别。第一,认为美的事物,外在和形状是小的。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描写美人多用小字,比如“娇小”、“生小”等。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认为小的东西是“美”的是“可爱”的,襁褓中的小婴孩是小的,但也是美的,因为他们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血脉的传承;动物的幼崽是小的,它们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爱怜之情。第二,美的事物,大都表面是光滑的。这一点可以用美人来证明的。古代的诗词中常用“玉肌”、“玉女”来形容女子肌肤的光滑。我想人们喜爱珠玉也是因为它光滑无暇吧!第三,美的事物轮廓多为曲线。这与我前面提到贺加斯的学说是相同的。第四,便是纤弱,纤弱在一定程度上同小相类似,可爱的东西大概都会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吧。第五,色彩柔和,淡淡的调子让人感到異常的柔美。
再谈美的主观说,始于德国,康德便是这一学说的领军人。康德认为美不在于物体的本质,而是在于欣赏者内心的感受。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蕴含着很深的真理。他的这一学说,被称为“无关心说”。无关心,就是说在美的创作或者美的鉴赏的中不要想起物的实用面,而要用欣赏的态度和心境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关于美的客观说与美的主观说,两者各有其存在的依据。用哲学上联系的观点来看,两者不可分割,不能偏向一边,我们应该结合二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便是席勒的“美的主观融合说”。
融合说强调美不能单用主观或客观而感得的,二者应同时共动,美感方能呈现。这是关于美的一种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学说,之后的黑格尔,叔本华等人对这一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关于美的学说有很多,但是对于美是什么,美给人的真实感受,体味美的滋味,是难以用明确的语言和文字去界定的,而是需要人们去用心灵来感受的,我想这应该就是美的真谛吧!
作者简介:
刘丹(1992—),女,汉族,籍贯:山西太原,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装饰绘画。
关键词:无心说;真;善;美
一种沉静、深刻而微妙的快适,是言语不能说明的。对于美的存在,每个人的都会感受到这是“美”。美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说明,它只能被感受。当我们在赏花时无论梅、兰或者是竹,在这些物象面前我们能实际的感受到了这种深刻沉静而又微妙的美,但却又不推究和说明,想来也是不甘心的。
美的本身的韵味虽然难以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美的外部的情状,比如一些原因或某种存在的条件等等,这些是可以通过推究来探讨或讨论的,就比如现在的我正在欣赏冬日里的梅,看见那绽放的梅花而感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到了美因而想谈谈美了。
其实一直以来学者和艺术家们对于“美是什么”的问题,都没有确定的学说。虽然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曾在他的《艺术论》中罗列了近代约四十位美学研究学者的学说,但是每个人阐述的观点都有所不同。所以要深入研究关于“美”这一课题,我们应当多参阅关于美学的书籍。不过在有限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几家学说简略的谈论一下。
哲学家苏格拉底是这样看待美的。他说:“美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东西。”他拿房屋举例,最美丽的房子就是最适合于用途,最适合于居住的房屋。这样了看来的确是有理由的。无论房子的外观是有多么的美丽,如果内部不适合人类居住,那么这栋房子绝不能说是美的建筑。不仅仅房屋是这样,其它生活用具和衣服首饰也是如此。花瓶的外观无论何等巧妙(它诞生的运用就是用于置放物品),倘若它的内部不能插花蓄水,器物底部不能平稳的放置在平台上,终究是不能将它看作是美的装束。“美就是适于用途与目的。”苏格拉底的这一观点,在其它领域上也讲的通的,例如建筑和工艺上,但若是安到梅花上,就令人费解了。我们站在梅花的面前,可以切实的感受到梅花的美,嗅到梅花的芳香。但这与梅花的用途并没有很大的关联,梅花是大自然的产物,受大自然的呵护关照,它不是人造的,它的用途至少现在我们是不知道的。人们只能站在它的面前感受它的美,其它的风景也是一样的。
这样想来,苏格拉底关于美的学说该是指人造的实用物而言的。自然物和艺术品的美都不能用它的学说来说明。梅花确实很美,但是没有太大的用途,那古往而来的关于“咏梅”的诗词歌赋又有什么用途和目的呢?所以苏格拉底的这个观点并不全面。
讲到古希腊的先贤除了苏格拉底大家都会想到柏拉图,柏拉图想补足他老师的缺陷,因而提出“美是带给我们快感的”。这句话的确不错,我们站在梅花面前看到关于梅的名画,的确会产生一种快感。但仔细一想,这一观点也不全面,因为有快感的东西不一定是美的。一阵冷风、一口热茶都会带给我们快感。
到了近代,德国出现了“真”、“善”、“美”合一说及美的独立说,两者似乎是相对立的。德国著名的美学家鲍姆加敦曾说过“圆满之物诉于我们的感觉的时候,我们感到美”,似乎这句话更难解释了。所谓的圆满,必定是存在着某种联系的。例如腊梅,从外观来看是由五个似圆的形状组成,但这样是不能够称之为圆满。梅花之美必须要有花,有蕊,有干,有枝等。总之,不是单纯的存在。但是一味的复杂却又没有内在的秩序和定律,又如涂鸦似的,这样也不能被称为圆满,。我们说的圆满首先要讲求合理或者是协调的布局,在协调中又与各方相呼应。
因此我们常讨论到的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物。是诉于意志,是诉于真知,是诉于感情的。但是这样的学说却遭到了温科尔曼和莱辛的强烈质疑,他们认为美是独立存在的,它与真和善不同,美就是美,除了美之外并没有其它。
在近代美学史上最为重要的学说,是“美的客观说”与“美的主观说”的反对学说,坚持“美的客观说”的人们认为美在于客观的外物上,而坚持“美的主观说”的人们则认为美是在于看万事万物人的内心中。对于这种问题的论证与探究,我认为是很有趣味的。关于美的客观学说,最早始于英国。英国的画家贺加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出“物的形状,是由各种各样的线造成的,有曲线和直线,曲线比直线则更加的优美。”现在研究人体画,(尤其强调是女性特征的)大都提倡一种“曲线美”。因此他们认为曲线所组成的物,一定是美观的。
关于美的客观学说提倡者有很多,经过对于他们学说加以了解分析,大致可分为五个类别。第一,认为美的事物,外在和形状是小的。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描写美人多用小字,比如“娇小”、“生小”等。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认为小的东西是“美”的是“可爱”的,襁褓中的小婴孩是小的,但也是美的,因为他们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血脉的传承;动物的幼崽是小的,它们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爱怜之情。第二,美的事物,大都表面是光滑的。这一点可以用美人来证明的。古代的诗词中常用“玉肌”、“玉女”来形容女子肌肤的光滑。我想人们喜爱珠玉也是因为它光滑无暇吧!第三,美的事物轮廓多为曲线。这与我前面提到贺加斯的学说是相同的。第四,便是纤弱,纤弱在一定程度上同小相类似,可爱的东西大概都会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吧。第五,色彩柔和,淡淡的调子让人感到異常的柔美。
再谈美的主观说,始于德国,康德便是这一学说的领军人。康德认为美不在于物体的本质,而是在于欣赏者内心的感受。用中国的俗话来说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蕴含着很深的真理。他的这一学说,被称为“无关心说”。无关心,就是说在美的创作或者美的鉴赏的中不要想起物的实用面,而要用欣赏的态度和心境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关于美的客观说与美的主观说,两者各有其存在的依据。用哲学上联系的观点来看,两者不可分割,不能偏向一边,我们应该结合二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便是席勒的“美的主观融合说”。
融合说强调美不能单用主观或客观而感得的,二者应同时共动,美感方能呈现。这是关于美的一种较为全面的客观的学说,之后的黑格尔,叔本华等人对这一学说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关于美的学说有很多,但是对于美是什么,美给人的真实感受,体味美的滋味,是难以用明确的语言和文字去界定的,而是需要人们去用心灵来感受的,我想这应该就是美的真谛吧!
作者简介:
刘丹(1992—),女,汉族,籍贯:山西太原,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装饰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