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新课改也强调要多渠道利用历史课堂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学习习惯,启迪学生的思维。“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这些,就要精心设计历史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一、精选音乐与历史视频创设情境巧设导入
音乐、电影、电视等音像资料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以此创设情境很容易将学生导入学习。讲《侵略与反抗》时,我课前播放成龙的《男儿当自强》,然后指出:中国虽遭受百年国耻,但英勇的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在豪迈的歌声中学生自然群情激荡融入课堂。大多数学生对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情有独钟,喜欢艺术性很强的电视电影,他们看完之后,不仅内容会过目不忘,而且对影视的理解深刻、独到。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我播放视频《飞夺泸淀桥》,学生在枪林弹雨中体会到了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之后我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的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共同畅谈长征精神,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效果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师生合作精编历史剧,体会场景感受历史
初二学生正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理性思维更强,动手动脑能力也更强,我们应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精编历史剧表演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老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影视录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共同参与,自编自演历史剧。现以《西安事变》为例: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孙铭九、周恩来。
表演内容安排: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张学良命部下孙铭九带兵冲进临潼华清池蒋介石住地,蒋已逃走,但床上尚温。孙铭九带队搜山,到了高处,在一石头后面将狼狈的蒋捉住。周恩来与张、杨商策和平解决事件。
旁白: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因此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三、甄选图片和文字资料,论从史出再现历史
图片文字资料是呈现历史的重要资料,有利于实现史论结合,也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特点。现以《南京大屠杀》内容为例: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包括日本人的烧杀抢掠和现在日本官方参拜靖国神社等),通过图片再现历史,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侵略者的愤慨油然而生。充分利用史料为教学目标服务,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引领学生走进生动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冲击,情感教育的目的自然生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轻松的氛围,活学历史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定位,收起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不做学生眼中“进教室门就晴转多云,出教室门就多云转晴”的老师,放下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互相研讨。学生的精神放松了,学习兴趣自然也水涨船高,良好效果也出现显而易见的转变。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或满含笑意地点点头、击一下掌,或轻拍一下后背,或竖竖大拇指等,只要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为了营造轻松、幽默、新颖、快乐的学习氛围,“幸运52”、“开心辞典”、“智力快车”等,都在我的课堂上演过。以时尚的元素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厌烦心理转变了。他们不再觉得历史学科就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亲其师,信其道。”“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不愁学不好,老师自然更不愁教不顺,教学也就实现了良性循环。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我们不断地学习教育新理念,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的创新型的教师,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会学习、会思考,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
一、精选音乐与历史视频创设情境巧设导入
音乐、电影、电视等音像资料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以此创设情境很容易将学生导入学习。讲《侵略与反抗》时,我课前播放成龙的《男儿当自强》,然后指出:中国虽遭受百年国耻,但英勇的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反抗。在豪迈的歌声中学生自然群情激荡融入课堂。大多数学生对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情有独钟,喜欢艺术性很强的电视电影,他们看完之后,不仅内容会过目不忘,而且对影视的理解深刻、独到。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我播放视频《飞夺泸淀桥》,学生在枪林弹雨中体会到了英雄的大无畏精神。之后我让学生朗诵毛泽东的七律《红军不怕远征难》,共同畅谈长征精神,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效果可谓是水到渠成。
二、师生合作精编历史剧,体会场景感受历史
初二学生正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度,理性思维更强,动手动脑能力也更强,我们应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机会,精编历史剧表演创设情境再现历史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老师可以在学生观看影视录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共同参与,自编自演历史剧。现以《西安事变》为例:
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孙铭九、周恩来。
表演内容安排: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张学良命部下孙铭九带兵冲进临潼华清池蒋介石住地,蒋已逃走,但床上尚温。孙铭九带队搜山,到了高处,在一石头后面将狼狈的蒋捉住。周恩来与张、杨商策和平解决事件。
旁白: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便于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因此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
三、甄选图片和文字资料,论从史出再现历史
图片文字资料是呈现历史的重要资料,有利于实现史论结合,也符合学生思维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特点。现以《南京大屠杀》内容为例:我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包括日本人的烧杀抢掠和现在日本官方参拜靖国神社等),通过图片再现历史,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侵略者的愤慨油然而生。充分利用史料为教学目标服务,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引领学生走进生动的历史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冲击,情感教育的目的自然生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轻松的氛围,活学历史
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定位,收起所谓神圣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不做学生眼中“进教室门就晴转多云,出教室门就多云转晴”的老师,放下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互相研讨。学生的精神放松了,学习兴趣自然也水涨船高,良好效果也出现显而易见的转变。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给予鼓励,或满含笑意地点点头、击一下掌,或轻拍一下后背,或竖竖大拇指等,只要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为了营造轻松、幽默、新颖、快乐的学习氛围,“幸运52”、“开心辞典”、“智力快车”等,都在我的课堂上演过。以时尚的元素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抵触情绪渐渐消失了,厌烦心理转变了。他们不再觉得历史学科就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而是乐在其中。
“亲其师,信其道。”“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最大限度地释放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学生不愁学不好,老师自然更不愁教不顺,教学也就实现了良性循环。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我们不断地学习教育新理念,努力成为知识渊博的创新型的教师,多渠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会学习、会思考,成为未来社会的主人,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