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占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其教学效率、艺术等很大程度直接体现为问题设置方面,问题是语文课堂有效、高效的基石和保证。我认为在问题设置中,“主问题”的设计是重中之重,尤其值得我们探讨研究。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
首先,“主问题”教学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清晰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消除以往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时间朗读、阅读、思考和表达,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做到了“个性化阅读”,不再咀嚼教师阅读之后的残渣,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
再次,真正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主问题”的核心问题,即明确课堂大方向,更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真正杜绝“新课程新八股”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时间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真正体会到文本中独特的美。
最后,“主问题”经过高度的概括、提炼,自然具有较高的开放度。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等特点的关键问题的引领,不同学生可以开展适合自己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活动,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都得到提高。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整个教学进程,对于文本阅读顺利有效地进行可谓事半功倍。“主问题”的构建,不仅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赢得了时间,还为阅读时抓住重点赢得了机会。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一、老师自身必须重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深入解读。语文教学就是要教祖国的汉字和语言,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就是一切从文本出发,源于文本,高于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不离文本。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独立研读文本,就是要求教师“入”教材,解得其中的内涵和意蕴;文本研读是发现文本内容的密码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才有可能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果浅尝辄止,将研读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那么必然忽视文章的艺术性、独特性,甚至曲解误读,则阅读教学中就会提问琐碎不得要领,或者强灌硬输令人生厌。
二、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要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教学有更强的不确定和自主性。一篇课文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堪比汪洋大海,而课堂时间有限,同时并非所有方面都需要用于教学,那么哪些是必须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教学的内容呢?哪些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即“主问题”?此时此刻,教学目标就起到了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作用,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设置与其相一致的富有启发性的“主问题”,尽可能帮助教师避免天马行空的乱问。
三、随机应变,巧妙切入。“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1.从文章的题目切入。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2.从文眼处切入。文眼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以文眼设计主问题,可以提挈全篇,迅速有效地深入核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不仅形成了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童年的“我”对失去百草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变化感到的激愤与无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本文的“文眼”,抓住这个“文眼”,整个文章都被拎起来了。我们不妨以此为出发点,设置这样的“主问题”:“百草园”里到底有什么?“我”为什么这么舍不得离开百草园?“三味书屋”里有什么?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这些围绕小说的文眼设置的“主问题”,涵盖了小说的整个内容,使学生沉浸文本,对文本的词句、结构、作者的情感心理有了明晰的理解和把握,拓展了思维。
3.从矛盾处切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处在矛盾发展变化之中,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一些高明的作家在创作中深谙此理,常常在作品中有相应的体现,如语言表达处、人物形象的两面性、情节的发展等,在阅读中,如果我们捕捉到了这些矛盾点,就能比较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匠心。
4.从学生的误区、盲区入手。叶澜教授说:“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又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误区、盲区入手,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主问题”。
5.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在《马说》的教学中,我提问道:“假如你现在只是那个养马人,但是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伯乐,你该如何努力?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感悟。
此外,还有从文章的特色入手、从文章的留白入手、从与相关文章的比较入手等多种方法。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设计并不是一种主观的空间定位,而是结合了教师的独创性、教材及学生实际的产物。它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对角度的要求应力求准确和新颖,对问题的设计需要一定的难度和技巧。不但需要对教材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更需要灵感和创造。不管怎样,“主问题”教学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质量,凝聚学生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教学理念,对带动整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它的价值具体体现在:
首先,“主问题”教学可以简化教学头绪,减少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提问,使课堂呈现清晰的板块式教学,有利于形成双向立体式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主问题”教学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品读,彻底消除以往肢解课文、一讲到底、碎问碎答的弊端,将课堂教学引向以学生课堂思维活动为主的整体性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有时间朗读、阅读、思考和表达,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做到了“个性化阅读”,不再咀嚼教师阅读之后的残渣,学生得到充分的尊重。
再次,真正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明确“主问题”的核心问题,即明确课堂大方向,更利于教师主导性的发挥,真正杜绝“新课程新八股”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通过“主问题”的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做到学习、阅读的主体是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大量时间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真正体会到文本中独特的美。
最后,“主问题”经过高度的概括、提炼,自然具有较高的开放度。通过具有少、精、实、活等特点的关键问题的引领,不同学生可以开展适合自己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活动,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学、有所获,能力都得到提高。
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的“主问题”起着核心作用,主宰整个教学进程,对于文本阅读顺利有效地进行可谓事半功倍。“主问题”的构建,不仅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赢得了时间,还为阅读时抓住重点赢得了机会。以下是我在阅读教学中的思考和实践。
一、老师自身必须重视对文本的仔细研读、深入解读。语文教学就是要教祖国的汉字和语言,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和文字的能力。就是一切从文本出发,源于文本,高于文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应不离文本。这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研读。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则是入书法,用得透脱,则是出书法。”独立研读文本,就是要求教师“入”教材,解得其中的内涵和意蕴;文本研读是发现文本内容的密码和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教师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只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对话,才有可能设计出深浅有度的“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果浅尝辄止,将研读停留在文字表面上,一目十行,浮光掠影,那么必然忽视文章的艺术性、独特性,甚至曲解误读,则阅读教学中就会提问琐碎不得要领,或者强灌硬输令人生厌。
二、教学设计时目标意识要强。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教学有更强的不确定和自主性。一篇课文可以用来教学的内容堪比汪洋大海,而课堂时间有限,同时并非所有方面都需要用于教学,那么哪些是必须在课堂上进行重点教学的内容呢?哪些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即“主问题”?此时此刻,教学目标就起到了明确课堂教学方向的作用,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用精炼概括的语言设置与其相一致的富有启发性的“主问题”,尽可能帮助教师避免天马行空的乱问。
三、随机应变,巧妙切入。“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地球不可谓不重,但只要找到了支点就能撬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四两拨千斤”这一亘古不变的力学道理。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点”,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主问题”,就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突破。
1.从文章的题目切入。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
2.从文眼处切入。文眼是解读文本的钥匙,以文眼设计主问题,可以提挈全篇,迅速有效地深入核心。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不仅形成了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童年的“我”对失去百草园的沮丧,对未知的三味书屋的恐惧,以及成年的“我”回忆起自己童年生活的变化感到的激愤与无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本文的“文眼”,抓住这个“文眼”,整个文章都被拎起来了。我们不妨以此为出发点,设置这样的“主问题”:“百草园”里到底有什么?“我”为什么这么舍不得离开百草园?“三味书屋”里有什么?这对于“我”意味着什么?这些围绕小说的文眼设置的“主问题”,涵盖了小说的整个内容,使学生沉浸文本,对文本的词句、结构、作者的情感心理有了明晰的理解和把握,拓展了思维。
3.从矛盾处切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处在矛盾发展变化之中,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一些高明的作家在创作中深谙此理,常常在作品中有相应的体现,如语言表达处、人物形象的两面性、情节的发展等,在阅读中,如果我们捕捉到了这些矛盾点,就能比较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匠心。
4.从学生的误区、盲区入手。叶澜教授说:“课堂上发生的一切,既不都来自于教师备课时的预设,又不完全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学情、课的具体行进状态和教师的处理策略。”细细品读这段话,可以感到尽管课堂的行进状态难以把握,但蕴藏了无限的“教学机遇”,关键在于教师的“处理策略”。一般地,我们可以从学生阅读文章的误区、盲区入手,提炼、梳理出有价值的“主问题”。
5.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入手。在《马说》的教学中,我提问道:“假如你现在只是那个养马人,但是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伯乐,你该如何努力?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以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感悟。
此外,还有从文章的特色入手、从文章的留白入手、从与相关文章的比较入手等多种方法。其实,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问题”设计并不是一种主观的空间定位,而是结合了教师的独创性、教材及学生实际的产物。它需要足够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对角度的要求应力求准确和新颖,对问题的设计需要一定的难度和技巧。不但需要对教材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更需要灵感和创造。不管怎样,“主问题”教学应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质量,凝聚学生阅读注意,加深学生思考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