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认知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灵活引导学生的问题思考、观察、操作和问题回答等方面,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谈谈个人几点看法及做法。
  一、做好课前的准备,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数学学科是一门具有严密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其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否学会新的知识、认知知识结构,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以长方体教学为例。课前,我要求学生 自己准备一个牙膏盒或香皂盒,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有几个顶点,相对面的大小是不是完全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是不是相等,并且提醒,长方体在特殊情况下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牙膏盒有两个面)。这样,上课时不是教师自己展示教具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把准备好的教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通过学生的观察、参与、体验、了解等来认知新知识,效果非常好。这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数学课堂教学更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连贯与应用,有些新知识是靠旧知识引入的,教师必须做好引入新课的复习题准备。还要学会激发学生复习旧知学习新知的欲望,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学生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共同学习新知识的一个活动。一直以来都在困扰我们教师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教师主要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一些机械的练习教学还存在,甚至有时在课堂上连学生的操作、回答问题等活动,都被老师包揽掉,这种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应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限制了学生自主观念的形成,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我认为,教师的每一堂课教学,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的去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找一张纸来,用圆规在纸上画出最大的一个圆来。然后要求学生把圆对折几次后再把圆打开,观看对折痕迹,找出所折的痕迹相交点,这就是圆的圆心。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并且从中还很快的知道了在同一个圆中圆的直径是圆的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在一个圆里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在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巧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巧设些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教学“能被2、5、3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首先提问学生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其次,提问学生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从而得出能被2、5整除的数的共同点是个位是0;再次,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让学生说出来,最后就能归纳出能被2、5、3整除的数特征了。(即个位上是0的数,并且各个数位的和能被3整除的数,这个数就能被2、5、3整除。)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参与情景过程之中,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四、课堂练习,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学习效果
  讲练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每一节课中,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题是关键。教师的每一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然而,事实是:每个班级里都有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这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大面积的丰收,既要把握好中下等生,又要培养优秀生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每一节课布置的练习都要以中下等生为考虑前提,另布置些有难度的练习给优秀生去完成。例如:在教学“约数和倍数 ”这节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布置作业题目是:写出15、17、20、25、27、30、40各数的约数和倍数。要求是:先写出它们各数200以内的倍数,完成快的同学可以写出200以上的倍数。
  总之,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主要参与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好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和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学会生活,形成个性。作为毕业班班主任,首先要组建和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这个集体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每天能快乐充实、有所收获。为此,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爱心,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一、抓好班干部队伍的建设  我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班干部是旗帜,是班级
期刊
高考临近,老师和学生都在积极备考。随着考期步步逼近,狂躁、焦虑如汹涌的暗流,一层又一层地向每个考生掩压而来。如何安抚考前躁动的心灵?现结合近期教学工作的体会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按部就班,平心静气  第一步,应把自己除课堂复习之外的整个复习工作按几种不同的时间计划做出安排。也就是,为考前最后几周的每一周制定学习计划。然后,为每天制定当日计划。最后,为剩余的若干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做出安
期刊
物理教师总在感叹:物理教来有趣,学来困难。教学效果总摆脱不了“老师一讲就会,课下一做就难”的困扰。实验,对于物理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创新教育内容,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新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观察现象和学生实验,能够使
期刊
不知道为什么总不能忘记他--一个纤瘦、干净的小男孩。  那是八年前,我刚被分配到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山村任教。带着好奇和初为人师的热忱,我走进了我所带的班级—一(1)班,班里有八十个学生,很吵,记得第一节课,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收获最大的是两手拿满了要帮学生削的铅笔,以及哑了一星期的嗓子。  在八十个学生的班里,他并不出众,他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男孩,开始注意到他是他学前班老师的特别推荐。那
期刊
内容提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任务。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师素质教育。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模式的一大进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
期刊
目前,英语教学从课改前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开始演变为短语、句子、会话的多元教学。对于一些刚接触英语或简单接触过英语学习的学生来说,学起来一时是难以适应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针对新教材及学生自身的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接近英语,了解英语,掌握和运用英语。现就新课改后的英语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建议。  一、重视英语启蒙教学,
期刊
儿童的心灵洁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感。语文教师应具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笔者浅谈一点自己的经验。  一、语言灵活传递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
期刊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应试教育逐步淘汰。然而,素质教育之首——道德教育却进展缓慢。如何把学生的道德教育切实加强起来,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德育教育才能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培养学生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如何抓好德育教育呢?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应从提高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时大多呈现出“教师做实验,学生记结论”的灌输模式。这样的实验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有害无益的。笔者在初三化学实验教学中就此做了几点初步尝试和探索。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也将成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如下探讨:   一、创新的基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让课堂教学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趣,学生就能主动参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