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课题研究源于一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以及对教育实践困惑的追问,是教师在短时期内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中心而积极主动进行实践改进的一种课题研究方式。
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二者之间虽然难以在逻辑上确立一个清晰的边界,但依然存在一个区分度的问题。小课题研究除了切口小、易解决、可操作性强等特征以外,在研究形式、指向、时限、过程等方面也有自身特点。
一、研究形式上有灵活性
小課题研究以解决眼前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形式,也不追求文本的完美性,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教师反思后形成的“话语系统”,是教师富有内心体验的、情境性的、过程性的描述。课题研究操作的技术要求相对低,简单便捷,研究以行动和归纳为主要方法,不需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因此研究成本也低。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也决定了在其管理上可有相应的变动。概括而言,在小课题研究的区域管理上,“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立项灵活、监控灵活、交互灵活、展示灵活、形式多样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指向上有属己性
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的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实践改进的需要,这种需要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所涉及的因素较单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点”或者某个细节。如“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如何有效维持课堂纪律”“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等现实的问题。大家也许觉得这些问题很“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最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虽然无法进行大课题立项,但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育科研能力的强弱,都可以作为课题主持人。鼓励全体教师选取某个具体的小问题展开研究,更容易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研究指向的“属己性”,决定了小课题研究者反思自身的工作现状是研究的起点,理性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解决自己的问题是研究的实质。
例如,“利用形体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站姿坐姿的行动研究”,这样的小课题研究门槛较低,研究的切入口一目了然,具有“倾向大众”的特点。教师研究这些小问题,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
三、研究时限上有即时性
小课题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没有固定的周期,只是随问题而动,所以课题研究的时限具有鲜明的“即时性”。小课题研究的“即时性”突出表现为“短平快”:“短”,即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研究周期相对较短;“平”,是指研究问题就是实际的问题,一个困惑、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均可成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难度与实践的难度齐平;“快”,是指问题现在需要马上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了,得到一点收获,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有“随动性”
随动性,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课题随“问题”而生,也随解决“问题”而止;其次,随“问题”的解决,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发展。所以,随动性反映了小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一个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一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并非一切问题都一定需要解决。一个有意义问题的解决,使得教师一方面专业能力得到磨砺,另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新问题生成的过程。新问题发展的过程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小课题研究比较符合中小学教师现实需要,符合广大教师的真实研究水平。进行小课题研究,教师一般不需要具备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術,只要具有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知识,会运用文献查阅、调查、案例、行动研究等方法,在设计的程序上也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读书、行动、反思中作出调整。
小课题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一些传统大课题研究的不良积习,但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教师进行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进行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许多大课题研究都可以细分成许多小课题, 通过小课题研究把大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化。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既要发挥大课题在理论引导、集体调控、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方面的优势,又要充分体现小课题贴近底层、短小快捷、自由开放的操作优势,两者互动互补,和谐交融,才能充分激活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肖艳,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陈丽君,襄阳市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
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二者之间虽然难以在逻辑上确立一个清晰的边界,但依然存在一个区分度的问题。小课题研究除了切口小、易解决、可操作性强等特征以外,在研究形式、指向、时限、过程等方面也有自身特点。
一、研究形式上有灵活性
小課题研究以解决眼前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问题为主要任务,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和成果呈现形式,也不追求文本的完美性,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小课题的研究成果强调在“做得好”的基础上“写得好”,“做得好”表现在实践上的创新和经验的先进性,“写得好”体现在教师反思后形成的“话语系统”,是教师富有内心体验的、情境性的、过程性的描述。课题研究操作的技术要求相对低,简单便捷,研究以行动和归纳为主要方法,不需投入很多的精力、时间和经费,因此研究成本也低。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也决定了在其管理上可有相应的变动。概括而言,在小课题研究的区域管理上,“灵活性”主要体现在立项灵活、监控灵活、交互灵活、展示灵活、形式多样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指向上有属己性
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不是为了构建某种宏大的理论,也不是为了发现某种普遍的规律,而是完全出自教师自身实践改进的需要,这种需要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所涉及的因素较单一,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活动中问题的“某点”或者某个细节。如“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如何有效维持课堂纪律”“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等现实的问题。大家也许觉得这些问题很“小家子气”,但它们恰恰又是众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最真实的难题,是影响着教师顺利组织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虽然无法进行大课题立项,但无论什么学科的教师,也无论其教育科研能力的强弱,都可以作为课题主持人。鼓励全体教师选取某个具体的小问题展开研究,更容易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研究指向的“属己性”,决定了小课题研究者反思自身的工作现状是研究的起点,理性分析是研究的基础,解决自己的问题是研究的实质。
例如,“利用形体训练矫正学生不良站姿坐姿的行动研究”,这样的小课题研究门槛较低,研究的切入口一目了然,具有“倾向大众”的特点。教师研究这些小问题,既包括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美好愿望,又包括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成长动机,是教师应对专业困境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姿态。
三、研究时限上有即时性
小课题生成于教师的教育实践,根植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之中,具有随机性、偶发性、情景性,常常是不约而至。小课题研究的启动、实施、结题,没有固定的周期,只是随问题而动,所以课题研究的时限具有鲜明的“即时性”。小课题研究的“即时性”突出表现为“短平快”:“短”,即小课题研究是基于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研究周期相对较短;“平”,是指研究问题就是实际的问题,一个困惑、一个现象、一个学生、一种方法、一次活动等,均可成为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的难度与实践的难度齐平;“快”,是指问题现在需要马上解决,一个问题解决了,得到一点收获,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过程有“随动性”
随动性,常常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小课题随“问题”而生,也随解决“问题”而止;其次,随“问题”的解决,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发展。所以,随动性反映了小课题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一个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一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并非一切问题都一定需要解决。一个有意义问题的解决,使得教师一方面专业能力得到磨砺,另一方面问题的解决过程也是一个新问题生成的过程。新问题发展的过程和小课题的研究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小课题研究比较符合中小学教师现实需要,符合广大教师的真实研究水平。进行小课题研究,教师一般不需要具备有关研究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術,只要具有基本的问题意识和知识,会运用文献查阅、调查、案例、行动研究等方法,在设计的程序上也不需要那么严格,往往在比较自由的读书、行动、反思中作出调整。
小课题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一些传统大课题研究的不良积习,但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如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教师进行大课题研究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为进行大课题研究做准备;许多大课题研究都可以细分成许多小课题, 通过小课题研究把大课题的研究内容具体化。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既要发挥大课题在理论引导、集体调控、全员参与、整体互动方面的优势,又要充分体现小课题贴近底层、短小快捷、自由开放的操作优势,两者互动互补,和谐交融,才能充分激活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作者单位:肖艳,襄阳市樊城区教研室;陈丽君,襄阳市樊城区龙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