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者视角揭示技能大赛对职教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影响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phem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了解在大赛引领下的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状况,借助对中高职管理者的问卷调查,揭示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提升的现状,分析影响效果,并提出对策建议,即借鉴英国新推出的“技能计划”,结合大赛制定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提升方案;重视竞赛理论的研究 ,推动以赛促教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职教教师;专业技能;以赛促教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2-0066-06
  成功举办十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的一项常态工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与教师的积极加入。早在2015年参赛选手已逾万人,指导教师达七千多人。教育部颁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已将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纳入其中,作为鼓励学生学历提升的规划内容,激励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热爱技能、学好与用好技能,以服务社会经济建设。
  为更加有效地推动以赛促教目标的落实,我们借助对职业院校管理者的问卷调查,来了解大赛引领下的职教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现状,揭示经验与存在的不足,提出提升的途径、方法,为国家进一步制定和落实“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研究支持。
  为了对大赛引领下的中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状况有清晰的了解,我们面向学校管理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并选取天津市6所中、高职院校(各3所)进行调查。6所学校全部参与大赛赛项设计。接受调查的学校管理者总计97人,其中中职54人、高职43人。对问卷内容,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
  一、研究问题现状
  兼具职业性、实践性双重特点的职业教育,决定了职业院校教师既要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又要掌握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但现实状况却是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操作技能。教学模式依旧为教师讲解知识为主,学生仍然是被动听课学习。
  举办技能大赛,不仅引领职业院校对接企业标准办学,还要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借助大赛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技能大赛的项目均来自企业生产实际,展示的是各职业领域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工艺,通过比赛,不仅要检验参赛选手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也要检验选手职业技能操作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就要熟悉技能操作,并要持续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不断拓展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做到既能“言传”又会“身教”,以适应大赛对参赛学生的能力要求[1]。
  为此,拟借助对职业院校管理者的问卷调查,了解在管理者视野中大赛对教师的影响力,为进一步提升大赛引领下的职教师资队伍素质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参与问卷调查的管理者情况
  参与本次调查的管理者,分别为学校主要领导、分管教学副职、分管大赛副职、分管教学与大赛副职。统计结果显示,中职占比分别为14.3%、26.5%、16.3%、42.9%,高职占比分别10%、20%、25%、45%。占比最高的为中高职院校分管教学与大赛的副职。说明本次调查结果,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大賽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及技能提升的实际影响情况。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大赛给学校发展带来极大的变化,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发挥引领作用
  参与调查的中高职院校管理者一致认同,在大赛影响下的学校整体发展变化较大,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校企合作的推动。
  对“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变化情况”的调查显示,选择整体变化“很大”“比较大”“不确定”“不太大”“没变化”的, 中职管理者分别占30.6%、38.8%、20.4%、10.2%、0,高职管理者分别占15%、65%、17.5%、2.5%、0。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被调查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大赛给学校整体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变化。
  对“大赛对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作用”的调查显示,选择作用“很大”“比较大”“不确定”“不太大”“没变化”的, 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6.3%、26.5%、34.8%、10.2%、12.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2.5%、65%、15%、17.5%、0。结果表明,高职管理者认可引领作用较大比例高于中职管理者。
  对“大赛对本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引领作用”的调查显示,选择引领作用“很大”“比较大”“不确定”“不太大”“没变化”的, 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8.4%、46.9%、28.6%、4.1%、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2.5%、72.5%、22.5%、2.5%、0。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对“大赛对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的调查显示,选择影响“很大”“比较大”“不确定”“不太大”“没变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20.4%、30.6%、26.5%、14.3%、8.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12.5%、55%、30%、2.5%、0。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大赛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上述内容说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大赛带动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为此,教师才可能发展为“双师型”教师,才可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教师有能力将大赛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但需要提升专业操作技能
  对“教师有能力将大赛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显示,选择“有能力”“没有能力”“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51%、32.7%、16.3%,高职管理者分别占67.5%、30%、2.5%。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肯定教师有能力做到。
  对“本校已有教师成功将大赛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了”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51%、38.8%、10.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57.5%、42.5%、0。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肯定,教师已成功将大赛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但持否定看法占比也很高。   对“将大赛赛项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时”,调查显示,选择“很快能适应”“需要一段自我消化过程”“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做到”“很难实现”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4.3%、55.1%、28.6%、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12.5%、60%、27.5%、0。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肯定,教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做到。说明,教师能力稍显不足,这与同期对中高职教师的调查结果一致。
  上述内容说明,中高职管理者认可教师有能力将大赛赛项内容转化为教学课程,但是对于教师的操作技能,需要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解、训练才能做到。
  (三)将大赛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关键在于学校制度的推动,并以教材为抓手
  对“教师将大赛赛项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关键在学校制度上的推动”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65.3%、30.6%、4.1%,高职管理者分别占62.5%、35%、2.5%。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度最高。
  对“教师将大赛赛项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关键在教师个人能力”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36.7%、44.9%、18.4%,高职管理者分别占35%、62.5%、2.5%。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持否定态度占比最高。
  对“教师将大赛赛项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关键在形成统一教材”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57.2%、40.8%、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35%、62.5%、2.5%。结果表明,中职管理者持肯定态度、高职管理者持否定态度占比最高。
  上述内容说明,中高职管理者观念中一致认可主导大赛成果转化的因素是政策、制度,中职管理者还认可以教材为抓手。
  (四)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赛工作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但对以赛促教关键在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多数高职管理者持否定的观点
  对“参赛指导教师都是双师型教师”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65.3%、30.6%、4.1%,高职管理者分别占45%、55%、0。结果表明,中职管理者给予充分肯定,高职管理者分歧明显。
  对“参赛指导教师都是专职带比赛的教师”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6.3%、83.7%、0,高职管理者分别占40%、57.5%、2.5%。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给予一致否定。
  对“为参赛项目指导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调查显示,选择“非常有必要”“比较有必要”“两可之间”“比较没必要”“完全没必要”的, 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7.5%、37.5%、35%、10%、0,高职管理者分别占53.1%、26.5%、8.2%、6.1%、6.1%。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皆肯定有必要,一方面说明学校需要出成绩,另一方面说明教师技能素质缺乏,对于使用竞赛设备需要进行培训指导。
  对“为参赛需要设置专职的指导教师岗位”的调查显示,选择“是”“否”的,中职教师分别占53.1%、46.9%,高职教师分别占55%、45%。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皆予以認可,但持否定态度的管理者比例也相当。
  对“实现大赛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引领关键在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的调查显示,选择“是”“不是”“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63.3%、36.7%、0,高职管理者分别占30%、62.5%、7.5%。结果表明,中职管理者予以积极肯定,而高职管理者则持相反态度。
  上述内容表明,中职管理者皆肯定参赛指导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但不是专职带比赛教师,说明大赛为教师成长提供很好发展契机,尤其是技能操作水平提升契机。也因此希望对参赛指导教师多进行培训,多数认可设置参赛专职指导教师岗,认可通过大赛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高职管理者相对认同比例略低,但对专职带比赛教师的认可比例远高于中职管理者,说明高职学院教师参赛机会更多,项目更加稳定。同时与中职管理者一致认可设置指导参赛工作的专职教师岗及对参赛指导教师进行培训,但不认为以赛促教主要是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校级大赛选拔吸引了教师的积极参与,恰当的奖励政策促进了教师操作技能的可持续提升
  对“学校进行校际大赛选拔”的调查显示,选择 “是”“否”“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98%、2%、0,高职管理者选择87.5%、12.5%、0。
  对“参赛指导工作对本校教师工作激励作用”的调查显示,选择“很大”“比较大”“不确定”“不太大”“没变化”的, 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6.3%、32.7%、30.6%、14.3%、6.1%,高职管理者分别占2.5%、72.5%、22.5%、2.5%、0。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参赛指导工作对教师激励作用较大。
  对“学校为参赛指导获奖教师制定的奖励政策”的调查显示,选择“非常高”“比较恰当”“还可以”“比较低”“很低”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6.1%、28.6%、36.8%、22.4%、6.1%,高职管理者分别占2.5%、52.5%、27.5%、17.5%、0。结果表明,高职管理者较中职管理者更认可学校制定的奖励政策是相对恰当的。
  上述内容说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校级选拔赛调动教师参赛指导工作的积极性,恰当的奖励政策保障了教师参赛指导工作的热情与持续性,从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操作技能的不断提升。
  (六)大赛国际化对教师影响重在开阔视野
  对“大赛的国际化对参赛指导教师的影响”的调查显示,选择主要体现在 “教学水平”“科研与技术水平”“职教视野”“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6.3%、28.6%、55.1%、0,高职管理者分别占2.5%、50%、47.5%、0。
  对“大赛的国际化对非参赛指导教师的影响”的调查显示,选择主要体现在 “教学水平”“科研与技术水平”“职教视野”“其他”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8.4%、28.6%、46.9%、6.1%,高职管理者分别占2.5%、40%、55%、2.5%。   上述内容说明,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大赛的国际化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职教视野,长见识,同时,高职管理者还认同有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与技术水平。
  (七)选拔参赛指导教师忽视企业工作经历,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重视不够
  对“参赛指导教师选拔的首选因素”的调查显示,选择“企业工作经历”“实践教学经历”“与学生相处情况”“易于接受指导”的, 中职管理者分别占10.2%、85.7%、0、4.1%,高职管理者分别占0、97.5%、2.5%。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高度一致认同选择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作为参赛指导教师的首选。
  对“从企业一线引进高级技师(工)应占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总量的比例”,调查显示,选择“50%以上”“30~50%”“15%左右”“不超过10%”的,中职管理者分别占2%、57.1%、32.7%、8.2%,高职管理者分别占10%、32.5%、57.5%、0。结果表明,中高职管理者认同比例存在差异。
  上述内容说明,中高职管理者在选拔参赛指导教师中忽视企业工作经历,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重视不够。这就意味着对教师职业技能提升重视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
  四、大赛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引领效果
  从对中高职管理者进行的调查结果中,可以明确大赛对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发挥如下作用。
  (一)大赛为“双师型”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从调查中了解,超过半数以上中高职管理者肯定大赛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且肯定参赛指导教师为“双师型”教师,也肯定参赛指导教师并非专职带比赛教师。在选择参赛指导教师时,也一致偏重对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选拔,但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选拔没什么考虑。这表明,中高职教师主要是借助参与大赛指导工作这一平台,锻炼和提升了实践操作技能,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二)教师专业操作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本校教师已将大赛赛项内容转化为课程教学,认可本校教师有能力做好这项工作,但在选择教师适应这种转化能力时,超过半数乃至更高比例的中高职管理者一致认可,教师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消化后才能做到,只有占比极少的中高职管理者肯定教师具备很快能适应的能力。这一结果说明,中高职管理者认可教师具备将大赛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的能力,包括操作技能。但是操作技能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加大技能提升的力度,只适应比赛的操作技能是有限的。教师只有努力做到全方位的提升专业操作技能,才能符合“双师型”教师标准。
  (三)理清观念,进一步推动技能大赛成果转化
  对管理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将大赛成果有效地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中高职管理者更赞同“关键在于学校制度的推动”,要有统一教材,而认同比例最低的却是教师能力。这一结论表明,中高职院校在参与大赛工作上体现为政策主导,这说明,中高职管理者依赖政策观念很强,完善的学校制度建设成为推动或制约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同时中职管理者一致认可,国家须尽快将大赛成果转化为统一教材,让教师对照教材加以落实。而且还一致希望参赛指导教师能获得相应的技能培训。这一切表明,中高职管理者认为大赛转化为中高职院校教学课程是由学校来制定执行,然而中高职教师专业技能普遍缺乏,这一状况不是学校短期能扭转的局面,这就导致学校没有能力实现这项工作,因而才会出现多数中高职管理者依赖政策的主导思想,依赖政策对大赛工作的推动。这也同时表明,学校管理者制定的政策、制度,对教师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
  只有加速开展校企合作,理清并坚持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提升理念,才能使大赛工作迈上新台阶,才能推动大赛成果的有效转化,才能有助于实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四)制定合理的参赛政策,激励教师自觉提升专业技能
  从调查中了解到,学校公开举办校级选拔赛,使每个参赛指导教师都有机会通过指导学生比赛脱颖而出,带领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而且学校又为获奖指导教师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更会激发教师自觉提升技能的动力。对于学校制定的奖励措施,在恰当程度的认可上,中高职管理者占比最高,与同期对中高职教师所做的调查结论一致。此外,高职管理者认可教师更积极主动参与大赛指导工作,占比远高于中职管理者对教师的认可度。说明,高职院校制定的激励措施更得当,会有益于教师自觉主动提升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五)重视对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任用,助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尤其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高级技师,是中高职院校的宝贵财富,不仅应善加利用,还要创造更好的条件,给予专业理论提升的学习、培训机会,让其技能有机会绽放,他们也是最可能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人选。
  举办技能大赛,正是展示具有高级技能教师风采的机会,但是从调查中获悉,中高职管理者在选拔参赛指导教师时,并没有将其作为重点,尤其高职无一管理者关注。这一种可能与中高职院校缺少具有企业经历教师有关,导致管理者无法对这项内容做出选择;另一种可能是这类教师在平时工作中没有做出突出成绩而不受管理者关注,此外,就是管理者存在个人偏见,导致这类具备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师工作不被重视。肯定的是,这类教师无论在中职或高职学校都未得到应有重用。
  世界技能大赛參赛经验表明,选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参赛选手的指导教师,其培养出的选手掌握的技术技能水平才更符合企业用人的实际标准要求,并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牌。
  此外,对中高职管理者进行关于选拔有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技师或技工为学校教师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远低于国家对这类教师占中高职院校教师的比例要求,也低于国外对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要求的比例,说明中高职管理者应该进一步摈弃重教学、轻技能的传统教学理念,重视实施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重视对有实践技能工作经历的实训教师的重用,让中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阶段获得技能理论与操作水平的共同提升。为此,中高职院校应努力将这类实训教师培养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六)加强中高职管理者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视野
  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赛的国际化对教师的影响,多数被调查的中高职管理者一致选择是为参赛与未参赛教师开阔职教视野,而实际最为关键的因素“科研和技能水平”,只有占比很少的中高管理者进行了选择,说明中高职管理者亟待提升认识水平,亟待加强能力尤其是研究能力的提升。只有管理者提升对大赛内容研究的深度,才能实现通过举办大赛,培养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技能人才。只有真正提升管理者视野,才能引领中高职院校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五、建议
  (一)借鉴英国新推出的“技能计划”,结合大赛制定教师专业技能素质提升方案
  “技能计划”为《16岁后技能计划》的简称,是由英国商务革新和技能部与教育部于2016年7月发布的旨在解决国家技能人才短缺、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项计划。该计划将通过一揽子改革,以“支持年轻人和成年人获得一生持续性有技能的就业,以满足(英国)不断增长和迅速变化的经济的需求[2]。”
  “选择技术体系的学生需要接受两种类型的技术教育,即以学徒为基础的技术教育和以就业为基础的技术教育。”前者包括在企业的实习,后者主要以学徒制为代表,“80%的时间在企业接受有培训的工作,20%在院校接受教育。[3]”英国的这项技能计划,意在通过“技术选择”,改变过去那些学习低水平低价值资格的职业教育,最后直接导致学习者低技能、低工资的就业问题。选择技术教育体系的学生要与选择学术教育体系的学生一样,具有良好的学科基础,这被视为对技术的尊重。接受技术体系中经过改革了学徒制教育,工资要比没接受的人员终生高出74 000~117 000英鎊。学生接受这两种技术教育后,还可以继续接受更高层级的技术教育学习,“获得更高层级证书的课程或进入学位学徒制或高级学徒制,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接受学士学位课程的学习。[4]”雇主负责开发学徒标准,进而使技术教育能够满足雇主的要求。所开展的专业领域主要侧重于技能性职业,并聚焦于当地经济需要。不仅通过设置“过渡年”,为年轻人提供长达一年的符合青年人选择未来职业发展的定制和灵活的支持,还扩大为16~24岁人员,支持进入学徒体系,接受培训,以及为没有工作以及再就业人员提供学习培训,以帮助他们重返工作岗位[5]。
  英国实施的这一揽子“技能计划”,给我国最大的启示就在于提高技能教育的地位,彻底转变职业教育为低素质者接受低水平教育,并以低价值低收入就业的旧有形象。必须强调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同时提高具有技术资格者的收入水平,也同时畅通技能学习者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渠道。
  我国职业院校招生一直受到学生文化素质低的困扰,导致职业院校长期被戴上低层次、低质量办学的标签。加之职业教育办学上偏重知识教育,导致学生就业水平偏离用人单位需要,低价值、低工资就业也是我国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现状。在目前尚不能实现扭转职业院校招生质量状态下,借鉴英国的“技能计划”,我们要狠抓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首要的是提升职教教师职业素质。
  应结合大赛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一方面,要将大赛办成对接国际赛事标准的技能大赛,从制度建设,到赛项技术标准、质量、工艺要求上,与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标准接轨,同时对接世界技能标准,对职业院校教师开展技能素质提升培训,提升教师技能培训效率。彻底改变职教教师低技能素质形象,使职教教师素质成为高教学质量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对初入职教师结合赛项进行技能入门学习培训,让教师树立重视技能教学的理念,重视技能培训与自觉提升专业技能操作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培养符合国家建设发展要求的技能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与影响力,为实现技能强国发挥应有作用。
  (二)重视竞赛理论的研究,推动以赛促教目标的实现
  技能竞赛举办10年来,围绕着竞赛制度建设、理论探讨的内容并不多,所以,对于在大赛引领下,职业院校如何对接企业标准办学、提升教师技能素质培训、如何实施以赛促教,很少有过深入的研究探讨。即便职业院校在大赛引领下取得很好的办学经验,积累了很好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经验,但因没有进行推广交流,其对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力不大。我们更很少看到开展以竞赛活动为题的教师培训工作或理论研讨会。而从我们对职业院校管理者的调查中,感受到 存在的问题。我们所调查的范围小,人员少,但是从调查结果中,深刻感受到了大赛引领下的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只有重视竞赛理论的研究,才能解决竞赛中存在的诸多不利于实现以赛促教促学等问题,围绕问题,深化制度建设,才能完善大赛的建设机制,更有利于教师、学生的技能成长,才能让教师掌握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并让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此,建议大赛组织管理部门,重视技能竞赛研究工作,深化对竞赛理论的研究,引领职业院校管理者准确把握大赛政策制度,并在完善大赛参与选拔工作中,推动专业建设,有效地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得到扎实的落实,为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术蕊.以赛促教:技能大赛助力z教师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2):74-81.
  [2][3][4][5]刘育峰.英国《16岁后技能计划》:背景、内容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6):55-60.
  (责任编辑:王璐)
  Abstract: The effect on how the vocational schools manage the careers from National Vocational Student’s Competition(NVSC) has already come into effect. To make people learn more about all the teachers’ skill improvement, the researchers try to get the situation of all teachers from middle and high vocational schools who have improved their teaching capabilities with the help of questionnaire for the teachers and their governors. In addition, researchers have got help from the Blueprint of Skills of UK. Finally, we manage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ory of competi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thus the target of teaching driven-by-competition can come true.
  Key words: NVSC;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 teaching driven-by-competition
其他文献
大家好,我是《海底世界》的特约小记者莫笛,这位是我的搭档柯伦布,顾问席上就座的是博学的柯爷爷。
【日】《周刊文春》2017年7月6日  自2012年入閣担任安倍内阁文部科学省大臣以来,下村博文便一直是安倍右倾政策的坚定支持者,其曾大力推动日本右翼教科书。媒体公布的新证据显示其可能卷入了持续发酵的“加计学园”事件,收受加计学园方面献金高达200万日元。根据媒体公开的来自下村事务所的内部文件“博友会团体收入状况”显示,2013年、2014两年均载有来自“加计学园”的进项,数额均为100万日元。所
摘要:田间杂草是农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为明确不同耕作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春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及作物生产的影响,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o-till with residue retention,简称NT)、旋耕秸秆还田(rotary tillage with residue incorporation,简称RT)、翻耕秸秆还田(plow tillage with
摘要:产教融合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从产教融合的内涵阐述了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并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育人机制等方面提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为推动产教融合,提升职业院校服务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06-0037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本文阐述了如何在《电子CAD》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并结合实例论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电子CAD;任务设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路设计中的很多工作都可以交由计算机完成,从而减去了大量的手工劳动,并且保证了设计的规范性。电子CAD软件——Protel 99SE是一个专门用来帮助电
新冠疫情肆虐美国期间,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炮轰漫威电影一事成了美国文娱新闻热点。事情源于斯科塞斯在宣传其新片《爱尔兰人》时谈及漫威电影,他当时说,“尝试看过漫威电影,但失败了,你知道那不叫电影,老实说我能想到的最准确称呼是主题公园。它们不是向观众表达情感的电影。”不久,斯科塞斯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放超级英雄电影的就不是电影院,电影院是放故事片的,如果都被漫威的片子占领了,那影院就成了游乐园。这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6月7日公布的报告称,2010年美国的军费开支为6980亿美元,排名世界首位,占全球的43%。美国的军费几乎等于世界其他国家军费的总和。据《时代》周刊报道,美国2011年总军费将超过7000亿美元,达到二战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中国的军费开支估算数据为119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7.3%,约为美国的1/6。瑞士“国际关系与安全网”也宣称,“自2005年以来,中国的军费每年增
据外媒近日报道,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罗曼·波蘭斯基,因早年涉嫌在美国强奸一名未成年少女,多年来流亡海外。他的代表律师布朗2月16日向美国洛杉矶法院提出申请,要求解封当年负责此案的检察官证词,认为能证明波兰斯基已就罪行完成服刑,可返回美国。  83岁的波兰裔导演波兰斯基,于1977年被控在洛杉矶强奸13岁少女盖利,他事后和法官达成认罪协议,时任检察官冈森也在场见证。他被扣押42天后获释,完成协议,
摘要:以白菜品种青蓝为试材,以常规氮肥施用量的50%为对照,设置申祗、养耘牌和时科竹炭3种土壤调理剂3种不同施用量的处理,探讨氮肥减量施用条件下配施不同土壤调理剂对白菜生长、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时科竹炭土壤调理剂处理可增加植株株高,申祗土壤调理剂处理可增加叶宽,2个处理均可增加植株地上部鲜质量,3种土壤调理剂处理均可显著增加白菜产量,其中时科竹炭土壤调理剂和养耘牌土壤调理剂可显著
2019年3月26日,明仁天皇与美智子皇后到访奈良,祭拜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的陵墓。  平成時代尽管只有31年,但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它是从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时期。简单地讲,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技术革命导致了工作与生活个人化社会的出现,尽管目前还难以对所谓后工业化社会进行整体描述,但从平成年间的诸多社会现象,可以看出将在令和时代进一步显现的某些基本特征。超单身与低欲望的社会  在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