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职业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指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活动所具有的信念。本研究对四川高校英语专业500名贫困生、400名非贫困生进行职业自我效能测验。
关键词:职业自我效能;贫困生;四川
The Research about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t the university in Si-Chuan
Wang Bi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10,China)
Abstract: The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which the theory of self-efficacy applied itself to the occupational field means people’s faith to assignments and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jobs. Following the standard of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 questionnaires are given to the 500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400 students with no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hose major in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in Si-Chuan.
Key words: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th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i-Chuan自我效能
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Bandura提出,指的是“个体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1]”。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其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2]。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的调节,影响人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Bandura指出,职业自我效能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其职业选择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3]。
贫困生占据着我国高校学生人数10%~20%的比例,西部地区尤其突出[4],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人群。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人才供给过大,贫困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其中既存在高等教育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如就业过程中的消极等待、职业选择范围过窄、求职过程中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提高职业自我效能,促进贫困生更加理性的择业、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以四川高校英语专业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职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与非贫困生的差异以及干预后效,以期为西部高校就业指导以及贫困生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是否申请助学贷款、月生活费是否低于成都市区城市生活最低保障两者为标准,在四川某高校选取英语专业贫困大学生500人,其中男生240人、女生260人,年龄17~24岁,平均19.8±1.4岁;同时,选取英语专业非贫困大学生400名,其中男生199人,女生201人,年龄17~23岁,平均18.7±1.2岁。
1.2 研究方法。采用Betz和Hackett设计5、经过姜飞月等人修订的“职业自我效能量表”6作为评价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工具。该量表严格按照Bandura对自我效能概念和测量的理论界定而设计,在内容上以传统女性、男性职业作为选择职业和量表记分的基础。根据女性在这些职业所占百分比,选择了10个传统女性职业和10个传统男性职业,共20个项目。对于每种职业,被试都要表明他们成功完成两种任务的信心:a)教育要求;b)工作职责,以此构成两个分量表:教育要求的自我效能量表和工作职责的自我效能量表。每个分量表中,要求被试先对每个职业做出能否完成该项任务的“是/否”回答,表示自我效能水平;对回答“是”的项目要做出信心评估,范围在1~10等级之间(从没有信心到非常有信心),表示自我效能强度。该量表的信、效度都达到了较高标准,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测试发放900份问卷,当堂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886份,有效率达98.44%。数据资料用SPSS12.0进行录入、分析。
2研究结果
2.1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1可见,贫困生在传统男性、女性职业领域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约占一半的职业,男性与女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男性拥有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除去“会计”一项外,男性与女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
2.2 贫困生、非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见,约在一半的职业中,无论是传统男性职业还是传统女性职业,在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贫困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
2.3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scl-90的干预研究
前测后,将贫困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开设为期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和英语专业知名专家教授的讲座、录像;自主创业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优秀学长成才讲座。组织试验组参加职业主题团队活动,如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小组、贫困生职业论坛、贫困生职业互助小组等。增加试验组就业实践,如设立勤工助学与社会兼职岗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提高试验组整体心理水平,如开设“成功心理学”、“幸福心理学”选修课。一年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结果如下。
经过干预后试验组贫困生的职业自我效能较前测呈现极显著差异,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没有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贫困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试验组贫困生无论在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方面,比对照组贫困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效能。同时,从scl-90总均分的情况来看,经过干预后试验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起前测有了极显著差异,明显好于前测水平;没有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贫困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试验组贫困生比对照组贫困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3分析与讨论
x
3.1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首先是从性别研究开始的,其基本假设是:女性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所占比例不足是由于她们对这些职业的低自我效能所致。Betz和Hackett的研究指出,大学生不是在所有职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将传统男性职业与传统女性职业分开考察时才存在性别差异[5]。就此而言,本研究结果与Betz和Hackett的发现一致。表明这一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没有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或文化差异影响不大。Matsui等人的跨文化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6],这可能是文明社会的共性。本研究还发现,只有一半的传统男性职业项目,男性较女性表现出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另外一半项目中,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方面,差异都不显著。这一观点与Betz等人和姜飞月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也许与贫困女大学生在家庭中承担的社会角色与期望有关。作为贫困家庭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大多从小品学兼优,被父母寄予极高希望,要求他们像男孩子一样努力、争气,改变家庭状况,因而淡化了她们自身的性别意识。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应当着力肯定其职业选择范畴,鼓励她们扩宽职业选择面,增强她们的就业自信心和寻找就业机会的积极性,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
3.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近一半职业中,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拥有更高的职业自我效能,这一结果与邵国平等人的研究一致[7],但与我们对贫困生群体的传统观念不符。在经验层面,人们倾向于认为贫困生是一个存在较多心理问题、自卑的、封闭的、能力较弱的群体,从弱势群体的定势思维推导出他们是弱能力、弱信心群体[8]。但在实际情况中,贫困生艰难的成长历程能够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具有比起非贫困生来更加优秀的心理品质。相关的研究也表明,贫困生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群体”,他们身上往往具有许多可贵的心理品质,如自强、坚韧等[9]。因此,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中,我们应当抓住他们心理品质的这一优势,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点带面促进其更加自信、健康的成长。
3.3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scl-90的干预分析
本研究发现,对贫困生实施职业生涯辅导能够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这一研究结果验证了自我效能的信息源理论。班杜拉认为个体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四种信息源: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10]。职业自我效能的建立同样如此,个体在这四种信息源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把握和综合性认知加工,从而形成职业效能判断。这为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就思路而言,传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注重对贫困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相对忽略了学生胜任职业的信心训练。增强贫困生的职业自我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择业、就业。就方法而言,高校就业辅导可根据四个信息源开展丰富的职业指导活动,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
研究还发现,随着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提高。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就业压力就是其一[11]。在高校就业形式整体严峻的外部环境下,贫困生对于就业的担忧和焦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职业自我效能,提高其对就业的信心,可以降低他们内心的焦虑,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果启示着我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当找准突破口,有目的地增强其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9.
[2] Patrick F Feehan, Joseph A Johnston. The self-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7(2):147-162.
[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W.H. Freeman and Company,1997.36.
[4] 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96-103.
[5] Betz,N.E., & Hackett,G.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 (5).383-402.
[6] Matsui,T.,&Onglatco,M.L.(1991).Instrumentality, express
-iveness, and self-efficacy in career activities among Japanese working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9,241-250.
[7] 邵国平,王水珍.择业期间贫困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焦虑的变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97.
[8] 肖克奇.加强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9(6):94.
[9] 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98-99.
[10]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9.
[11] 肖红新,徐秀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27-31.
关键词:职业自我效能;贫困生;四川
The Research about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of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t the university in Si-Chuan
Wang Bin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10,China)
Abstract: The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which the theory of self-efficacy applied itself to the occupational field means people’s faith to assignments and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jobs. Following the standard of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Scale, questionnaires are given to the 500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and 400 students with not financial difficulties whose major in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in Si-Chuan.
Key words: Occupational self-efficacy; the students with financial difficulties; Si-Chuan自我效能
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由Bandura提出,指的是“个体对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1]”。自我效能总是和特定领域相联系,职业自我效能便是其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即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2]。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可通过对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的调节,影响人的职业选择和工作绩效。Bandura指出,职业自我效能高者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其职业选择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3]。
贫困生占据着我国高校学生人数10%~20%的比例,西部地区尤其突出[4],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的重点人群。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人才供给过大,贫困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其中既存在高等教育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因素,也有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如就业过程中的消极等待、职业选择范围过窄、求职过程中的焦虑迷茫等心理问题。提高职业自我效能,促进贫困生更加理性的择业、就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以四川高校英语专业贫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职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与非贫困生的差异以及干预后效,以期为西部高校就业指导以及贫困生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是否申请助学贷款、月生活费是否低于成都市区城市生活最低保障两者为标准,在四川某高校选取英语专业贫困大学生500人,其中男生240人、女生260人,年龄17~24岁,平均19.8±1.4岁;同时,选取英语专业非贫困大学生400名,其中男生199人,女生201人,年龄17~23岁,平均18.7±1.2岁。
1.2 研究方法。采用Betz和Hackett设计5、经过姜飞月等人修订的“职业自我效能量表”6作为评价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工具。该量表严格按照Bandura对自我效能概念和测量的理论界定而设计,在内容上以传统女性、男性职业作为选择职业和量表记分的基础。根据女性在这些职业所占百分比,选择了10个传统女性职业和10个传统男性职业,共20个项目。对于每种职业,被试都要表明他们成功完成两种任务的信心:a)教育要求;b)工作职责,以此构成两个分量表:教育要求的自我效能量表和工作职责的自我效能量表。每个分量表中,要求被试先对每个职业做出能否完成该项任务的“是/否”回答,表示自我效能水平;对回答“是”的项目要做出信心评估,范围在1~10等级之间(从没有信心到非常有信心),表示自我效能强度。该量表的信、效度都达到了较高标准,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时代特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评价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测试发放900份问卷,当堂全部回收,其中有效问卷886份,有效率达98.44%。数据资料用SPSS12.0进行录入、分析。
2研究结果
2.1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由表1可见,贫困生在传统男性、女性职业领域中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约占一半的职业,男性与女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男性拥有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在传统女性职业领域,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除去“会计”一项外,男性与女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女性比男性拥有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
2.2 贫困生、非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见,约在一半的职业中,无论是传统男性职业还是传统女性职业,在教育要求和工作职责方面,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贫困生拥有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
2.3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scl-90的干预研究
前测后,将贫困生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开设为期一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和英语专业知名专家教授的讲座、录像;自主创业大学生事迹报告会;优秀学长成才讲座。组织试验组参加职业主题团队活动,如生涯规划团体辅导小组、贫困生职业论坛、贫困生职业互助小组等。增加试验组就业实践,如设立勤工助学与社会兼职岗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提高试验组整体心理水平,如开设“成功心理学”、“幸福心理学”选修课。一年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施后测,结果如下。
经过干预后试验组贫困生的职业自我效能较前测呈现极显著差异,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没有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贫困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试验组贫困生无论在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方面,比对照组贫困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效能。同时,从scl-90总均分的情况来看,经过干预后试验组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起前测有了极显著差异,明显好于前测水平;没有接受干预的对照组贫困生前后测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前,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接受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呈极显著水平,试验组贫困生比对照组贫困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
3分析与讨论
x
3.1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性别差异分析
职业自我效能的研究首先是从性别研究开始的,其基本假设是:女性在传统男性职业领域所占比例不足是由于她们对这些职业的低自我效能所致。Betz和Hackett的研究指出,大学生不是在所有职业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只是在将传统男性职业与传统女性职业分开考察时才存在性别差异[5]。就此而言,本研究结果与Betz和Hackett的发现一致。表明这一性别差异的研究结论没有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或文化差异影响不大。Matsui等人的跨文化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6],这可能是文明社会的共性。本研究还发现,只有一半的传统男性职业项目,男性较女性表现出更强的职业自我效能;另外一半项目中,无论是教育要求还是工作职责方面,差异都不显著。这一观点与Betz等人和姜飞月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也许与贫困女大学生在家庭中承担的社会角色与期望有关。作为贫困家庭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她们大多从小品学兼优,被父母寄予极高希望,要求他们像男孩子一样努力、争气,改变家庭状况,因而淡化了她们自身的性别意识。这一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在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辅导中,应当着力肯定其职业选择范畴,鼓励她们扩宽职业选择面,增强她们的就业自信心和寻找就业机会的积极性,获得适合自己的职业。
3.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在近一半职业中,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拥有更高的职业自我效能,这一结果与邵国平等人的研究一致[7],但与我们对贫困生群体的传统观念不符。在经验层面,人们倾向于认为贫困生是一个存在较多心理问题、自卑的、封闭的、能力较弱的群体,从弱势群体的定势思维推导出他们是弱能力、弱信心群体[8]。但在实际情况中,贫困生艰难的成长历程能够磨练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信念,使他们具有比起非贫困生来更加优秀的心理品质。相关的研究也表明,贫困生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群体”,他们身上往往具有许多可贵的心理品质,如自强、坚韧等[9]。因此,在高校贫困生工作中,我们应当抓住他们心理品质的这一优势,帮助他们建立更加客观、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点带面促进其更加自信、健康的成长。
3.3 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scl-90的干预分析
本研究发现,对贫困生实施职业生涯辅导能够提高其职业自我效能。这一研究结果验证了自我效能的信息源理论。班杜拉认为个体自我效能的建立离不开四种信息源:个体的直接行为经验、替代经验、社会说服和生理心理状态[10]。职业自我效能的建立同样如此,个体在这四种信息源基础上进行选择性把握和综合性认知加工,从而形成职业效能判断。这为我们高校就业指导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就思路而言,传统的就业指导和教育注重对贫困生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相对忽略了学生胜任职业的信心训练。增强贫困生的职业自我效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择业、就业。就方法而言,高校就业辅导可根据四个信息源开展丰富的职业指导活动,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
研究还发现,随着贫困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提高。影响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就业压力就是其一[11]。在高校就业形式整体严峻的外部环境下,贫困生对于就业的担忧和焦虑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增强其职业自我效能,提高其对就业的信心,可以降低他们内心的焦虑,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结果启示着我们,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应当找准突破口,有目的地增强其自我评价能力,提高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9.
[2] Patrick F Feehan, Joseph A Johnston. The self-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7(2):147-162.
[3]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W.H. Freeman and Company,1997.36.
[4] 李从松.我国大学生贫困的现状与趋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96-103.
[5] Betz,N.E., & Hackett,G. 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Career Assessment of Women[J]. 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1997, (5).383-402.
[6] Matsui,T.,&Onglatco,M.L.(1991).Instrumentality, express
-iveness, and self-efficacy in career activities among Japanese working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9,241-250.
[7] 邵国平,王水珍.择业期间贫困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焦虑的变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97.
[8] 肖克奇.加强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1999(6):94.
[9] 董彬,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0). 98-99.
[10] 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9.
[11] 肖红新,徐秀红.高校贫困生心理压力调查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