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他者的救赎

来源 :大观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3948706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伏娃以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和对女性的“他者”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本文试图对波伏娃的女性生存论的“他者”角色进行解读,认为“内在性”“绝对性”和异化是女性“他者”的重要特征,只有充分认识到女性的“他者”角色,才能,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超越性的存在形式。
  关键词:波伏娃 他者 超越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文明中,男人是主体性的存在是,是“第一性”,女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 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是“第二性”,是波伏娃眼里的“绝对他者”。
  一、 何谓“他者”
  波伏娃在书中所涉及到的“他者”即为女性,译者在序言中阐释了“他者”内涵,指的是“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1)《第二性》是波伏娃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波伏娃分别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唯物主义、历史、神话、哲学、文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以宏大的视野探讨了女性作为“他者”的命运和如何实现自身的解放等主题。她提出,“女人并非生就,而是后天变成的”(2)波伏娃第一次提出了“女人是他者”的断言以及对这一断言进行追问即“为什么女人是他者”,进而分析探讨女性成为“第二性”、“他者’’的原因,认为关键不仅在于女性经济上不能独立自主从而造成其依附地位,而且在于几千年来父权制文化下的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全部观念和事实的集合在女性的观念世界和生活选择中衍生出的“第二性意识”或“他者意识”。(3)波伏娃认为,女人问题可谓是他者问题。因此,对“他者”这一学术用语的分析是理解《第二性》这部著作的关键,也是研究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
  “他者”这一概念是由他人概念发展演变而来的。“区分他人与他者不仅是理论的需要,如他人代表着想象的秩序,而他者则指象征秩序,而且是有更重要的意义”。(4)也就是说,当“他者”进入了认识论的范畴就成为一种意识,相对于“自我”而言,而他人则相对于他物而言,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他者”这一概念就意味着一种内在性、对象性或客体性,是“被注视”的一方。“他者”受到别人活着环境的干预,生活于失落了自我的土地上。要解释“他者”,必须通过“此者”或者“自我”的概念。自我与他者在人类思维模式中早就呈现一种二元式的表达方式,例如主要者与次要者、主体与客体等。可以说,“自我”和“他者”既彼此独立又相互呼应的辩证关系。这可以用波伏娃《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一书中的论述加以证明:“每个人确实都是与所有人都是与所有的人相联系的;但是这也是他的存在条件的模棱两可性:在他超越他者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绝对的作为自为的存在;但是作为一个从事着自身谋划的分离的个体,每个人又对所有人的自由感兴趣。”(5)在自我与他人的联系当中, “自我”成为了他人眼中的“他者”,他人眼中的“自我”在我身上表现为“他者”,每个人对“自我”感兴趣的同时,又会把注意力聚焦“他者”身上,渴求超越他人,也害怕他人超越自身。因此,“他者”是一个意识的存在概念,相对于“自我”而存在,可以通过超越“自我”而克服“他者”的被动性。
  二、 “他者”特征
  波伏娃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资料,说明了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真实处境,并揭示出成为“他者”的女性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即内在性和绝对性。
  第一,“他者”与内在性
  波伏娃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内在性是女性的一个主要特征。
  内在性是与“他者”这一概念紧密相连的。所谓的内在性,是指女性处于一种封闭的、被动的、停滞的、好空想而难以突破自我的生存状态,它包括主动或被迫地接受的客体化。女性的内在性与男性的超越性正相对立。男性的超越性指推动他者客体化和实现客体主体化。例如,在《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男主角是没有生命,没有历史的永生人雷蒙?福斯卡。女主角雷吉娜尝试了各种方法,希望永生人福斯卡可以爱上自己,她对自己说,“我要他爱我,以前不曾,今后也不会这样爱别人。”(6)但人不能试图恒久地控制别人的“他者”意识,当听完福斯卡的讲述之后,雷吉娜意识到成为男人心目中的完美女人是不可能的。然而,她一旦停止依靠男人,就仿佛失掉了自我和人生的全部意义。她所受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已经使她对女人应成为被动的客体这一点根深蒂固。
  女人不是主体,不具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荒诞的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缘由。伏娃认为,在父权制的社会里,男人把女人局限于内在的范围,加上女人的生理特征,繁重的家务劳动、沉重的母职牢牢地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如波伏娃所说的,“当一种制度没有给生存者提供任何目标或阻止他达到任何目标,或不许他 取得胜利时,他的超越性会渐失消退,而最终陷入内在性。这便是父权制派给女人的命运”。(7)
  内在性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建构过程。因此恩格斯早就提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的著名论断。(8)于是波伏娃呼吁:女人要摆脱依附地位,就必须逃离家庭。女人的戏剧性在于每个主体[自我(ego)]的基本抱负都同强制性处境相冲突,因为每个主体都认为自我(self)是主要者,而处境却让他成为次要者。因此我将以存在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女人,给她们的全部处境以应有的重视。”处境使女人陷入了困境当中,被迫处于一种被动的生存状态,内在性使他们难以逃脱这种被牵制的宿命。
  第二,他者与绝对性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立场出发,通过对“他者”概念的探讨,认为绝对性是女性的又一重要特征。
  “女人是他者”问题中的他者确切来说应表述为“绝对他者”,波伏娃在英文版的《第二性》中,与“自我”相对应的,暗指“相互性”的“他者”是小写字母开头的“other”;而对于没有相互性可言的“绝对他者”是大写字母开头的“Other”。(9)
  在波伏娃看来,若主体(人或人们)在被其他人当做“他者”时,不对其他人主张同样的权利,不坚守自身的主体性,不把其他人也当成是确认自我意识的“他者”,就只能被超越,只能被“注视”,那么他就不是相对的“他者”失去了作为主体存在的可能性。若主体(人或人们)在被其他人当做“他者”时,不对其他人主张同样的权利,不坚守自身的主体性,不把其他人也当成是确认自我意识的他者,就只能被超越,只能被“注视”,那么他就不是想对的“他者”,而沦为了“绝对他者”。(10)   女人作为“绝对他者”的存在不仅是出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和男人一样,女人同样会意识到其“他者”的身份,但不同的是女人仍然会乐于失去这种主体性,心甘情愿地沦为“绝对他者”。正如萨特所言,“半是受害者,半是同谋,像所有人一样”。波伏娃在《第二性》的第二卷的首段中就指出,“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逐渐变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中呈现的形象。造就出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正是整个文明。”(11)男人可以成为女人眼中的“他者”,而女人也可成为男人的“他者”。但是当女性不珍惜自身的主体性或者一直不具备把自身组织成为可与相关整体对抗的整体女人时,“绝对他者”就此造就。因此,“女人是他者”问题中的“他者”在这里应该更准确地表述为“绝对他者”“, 而‘绝对他者’不具备相互性,对她做主体、做人的同类的所有体验都采取否定态度。”(12)在波伏瓦眼里,“女人是绝对他者”更准确地表达了女人“他者”命运的绝对性、否定性及其消极的意义。
  因此,女人是绝对他者的论断中“是(to be)”,应该被理解为“变成或者成为(to have become)”.我们应该认识到,女人是在男人和社会文化制造的境况中失去自我成为“绝对他者”的存在,她或者认识到这种他者的存在,但是她在巨大的外力作力下已经失去了抗争的勇气。
  《女宾》是作者探讨“绝对他者”问题的典型代表小说通过塑造不同的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向传统女性观和爱情观宣战,表达了她对女性“绝对他者”地位的深刻认识。《女宾》发表后,波伏娃即被“看作男性世界的同路人”。《女宾》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主角包括有过近十年情侣关系的女作家弗朗索瓦兹和男导演皮埃尔,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格扎维埃尔和弗朗索瓦兹的男助手热贝尔。为了拯救格扎维埃尔,不让她在下流社会中沉沦,弗朗索瓦兹和皮埃尔决定和格扎维埃尔尝试一种三个人一起但是彼此分离的新型爱情关系。在他们眼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不应干涉彼此的自由。但是这乌托邦的构想在一开始就注定了其毁灭收场。格扎维埃尔希望委身于热贝尔,因而产生了控制热贝尔的渴求;弗朗索瓦兹即希望满足皮埃尔的虚荣心和征服欲,又不能忍受格扎维埃尔这个“暴君”的思想与行为,弗朗索瓦兹感到这是一种无法克服的“绝对他者”意识,“自我”与“他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被“绝对他者”意识所打败,“一个陌生的意识伫立着,它自由、绝对、不可制服。像死亡一样,这是一种全面的否定,一种永恒的无有,然而存在着一个惊人的矛盾:这种虚无的深渊对其自身来说可能具有现实性,可能为了自己而充实地存在着,整个宇宙淹没于它之中。”(13)谁甘心成为绝对他者猎物的命运呢?最终,弗朗索瓦兹打开了格扎维埃尔房间的煤气罐,谋杀了格扎维埃尔的同时,完整彻底的消灭了格扎维埃尔的“他者”意识。
  第三,“他者”与异化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阐明了异化这一现象:“人从人那里异化了,-.凡是适用于人与自己的劳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自己本身相关的东西,也都同样适应人对其他人,对其他人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关系。”(14)可以说,异化指的是存在的个体与自我意识,自我与他者之间与所指称的原始意义的变化和关系的相分离。
  在女性主义哲学的视角下,女人的异化意味着被物化,成为“客体”,成为男人的“依附物”。正如波伏娃指出,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自己同母亲或父亲是一致的。就是在根据某种原型异化自己,就是更喜欢一个外来形象,而不是更喜欢对自己生存的自发表现,就是假装存在。也就是与真实的自我相分离,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女人,受到两种异化方式的诱惑。”由此可见,假装成男人是女人受挫的根源。但装成女人也是个骗局:“做女人意味着要成为客体和他者。”(15)
  三、超越“他者”困境
  波伏娃不像黑格尔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以关注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而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同一性问题,也不是像萨特与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聚焦“自我”与“他者”如何在世存在的问题,她关心的是“自我”与“他者”如何建构互惠互利的关系以求超越女性的“他者”困境。
  波伏娃认为,女人只有通过选择像自为一样生存,以超越性主体实现突破并且以创造性的设计建构自己的未来,才能完善自我和解放自身。女性不能让自己成为客体,我们需迫使视女人为客体的人不断认识到她们是作为主体的存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黑格尔所谓的主人——奴隶的辩证关系。在《第二性》的开头部分,波伏娃就以生物学考察对此进行比较,认为“黑格尔根据这一论点对主奴关系所作出的解释,非常适用于男女关系--.他者意识是一种依附意识,对于他来说,本质的现实就是那种动物型的生命;即是说,是另一种存在(entity)所给予的一种生存(riving)模式。-.女人确实没有确立过同男性价值相对立的女性价值。-.她们今天所要求的是,根据与男人同等的权利,承认她们是生存者,让生存不从属于生命,让人不从属于动物性。”(16)
  只有在女性独立的同时,在男女之间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平衡状态,才能实现女性“他者”的内在性、绝对性和异化等特征,真正建立一种平等新型的社会文化关系。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
  [2]Beauvior,Simone de.The Second Sex[M].Tram.H.M.Parshhy.London:Vintage,1997.P295.
  [3]方珏.波伏娃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哲学思想渊源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P36.
  [4]黄作.从他人到他者[J].哲学研究1996(9).
  [5]Simon de Beauvoir,The Ethics of Ambiguity, Translated by Bernard Frechtman. Secaucus, NJ:Citadel Press 1948,P.122.
  [6]西蒙娜·德·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M].P52.
  [7]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87.。
  [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Simon de Beauvoir,The Second Sex,1949,Translated by HM Parshley, Penguin,1980.P71。
  [10]屈明珍.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P114.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P309.
  [1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P292.
  [13]西蒙娜·德·波伏娃.女宾[J].周以光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版,P346.
  [14]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编译局,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03.
  [15]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55.
  [1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第547—548页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的教学成果很不理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机制,笔者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根据目前高效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主要着手于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实训方式等内容的分析,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促进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环境艺术 改革 实训课程 措施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训课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若干环节中,实训实习占据了重要的一环,但是反观传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现状是:学校委托于企业,而企业往往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孩子两监控不到位。课题组基于上述背景确立研究目标,提出实训环节课程化、实训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改革思路,着力从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团队建设、项目化实训教材开发以及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构建专业实训课程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训实习 课程化 项目教学  
期刊
摘要:在社会工作的实务过程中,工作者常常会面对服务专业性与服务满意度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两者的对立使得社工服务难以达到各方要求,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也极易产生混乱情绪与伦理困境。本文就笔者参与"重生行动"项目,进行医务社会工作实习的经历,对服务专业性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在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两者的辨证关系构建了服务标准指标体系,期望对社工实务中这一普遍性的问题做出解答。  关键词:医务社工
期刊
摘要:以日语专业教师为例,通过对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现状调研,提出和分析影响高职教师企业实践实效性的原因,试探究提高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对策。  关键词:日语教师 企业实践 行业知识 实效性  随着中国高职院校的崛起和发展,国家、社会各界、学校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国家教育部2006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高职教师提出了“双师”的要求
期刊
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班级,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策划者,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班主任,我的责任就是要做好学生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回顾自己几年的班主任生活,有苦也有乐,从刚出校园时的青涩、不知所措,到现如今的胸有成竹。实践使我深深的体会到:做好一名班主任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眼去寻找光明。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也许一个孩子在一两年之内什么都不行,但最终有一天他是
期刊
摘要:中国有句名言:“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把鱼送给别人,不如交给别人打渔的方法。因为送给的鱼总是有限的,可是得到打渔的方法后,打到的鱼就是无限的。可见方法的重要性。高中数学学习也是这样,要讲究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学法指导 提高效率 高中数学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方法是无限的。我们通过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让自己的知识活起来。  1.攻坚克难,勇者必胜  世上无难事,
期刊
摘要:《卖报童》、《戈壁摇篮曲》是王连三作曲家中期的两部作品,两首作品深刻的反映应了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在曲式结构上也不尽相同,都极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大提琴,不少学生演奏了太多的外国作品,对外国作品的把握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比较清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中国作品反而不能抓住乐曲中中国民族的、优美的意境,更不谈对这些作品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在这里,以王连三的两首大提琴
期刊
摘要:建设应用型高校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改革之举。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应该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在就业理念、就业途径、就业指导、就业政策等方面对毕业生进行指导,促进毕业生高效、高质、稳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 就业理念 就业途径  我校在2009年被安徽省教育厅批为“安徽省首批应用型示范性高校”,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和实习实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實证分析的方法,选取某基层检察院为样本,对该院最近六年间(2006-2011)开展民事行政检察的工作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加以总结分析,概括得出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判与剖析,结合新形势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能定位与工作重心,提出了现阶段基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主要的工作改进方向和解决工作难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问题 对策  一
期刊
摘要:本文对初中生物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作为生物教师应改变观念,关爱、尊重学生,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有效教学,做好生物实验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初中生物 课堂教学 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能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是开放的课堂,要把课堂外延扩展到社会大舞台,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内授课;是现代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