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卖报童》、《戈壁摇篮曲》是王连三作曲家中期的两部作品,两首作品深刻的反映应了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在曲式结构上也不尽相同,都极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大提琴,不少学生演奏了太多的外国作品,对外国作品的把握在老师的指导下都能比较清晰地表现出来,对于中国作品反而不能抓住乐曲中中国民族的、优美的意境,更不谈对这些作品有更好的艺术表现。在这里,以王连三的两首大提琴曲《卖报童》、《戈壁摇篮曲》为例,在音乐分析及大提琴教学方面为音乐学习者们在整体和细节上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王连三 卖报童 戈壁摇篮曲 音乐分析
王连三(1926--1986年)福建清流城关人,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福建音专,主修大提琴,并且选修音乐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返回大陆,投身于音乐事业建设,后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副教授,他创作的具有鲜明福建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我国第一首以大提琴主奏、管弦乐队伴奏的乐曲《采茶谣》于1952年秋在北京剧场演出,得到周总理高度赞扬,随之传播到许多国家,并被列为我国音乐院校的必修曲谱。数十年来,他坚持教学和创作,成绩裴然,是中国大提琴民族化的开拓者和大提琴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70年代末以后,他开始反思原有的创作思路,并很快被现代音乐的新风格、新语言、新技法所吸引,开始向着审美方式和创作思路的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起来,从创作的思想、观念到作品的风格和技法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变化。
一、作品分析
王连三创作的风雨童年大提琴组曲分《卖报童》、《盲女》、《擦皮鞋的孩子》、《童工行列》四部分。《卖报童》是一首带有再现的三段体式乐曲,4/4拍,A宫七声调式,速度自由,如进行曲般,是王连三根据他早年在香港的生活经历创作的,卖报童用清脆而响亮的嗓音快速报道着每天报纸的头条,一边跑,一边卖报的特点和耳边杂乱的集市声响,他看到孩子们艰难的生活感触很深,因此创作了这首曲子。
《戈壁摇篮曲》是带有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2/4拍,G宫七声调式,曲中描述的戈壁,终年少雨或无雨,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来自蒙古语。摇篮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曲子描述了我们祖国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祖国的广阔无边,山河壮丽,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情怀。
二、音乐分析
(一)《卖报童》
1、结构分析:卖报童的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引子1-6小节,落音在A宫音上,A乐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a9小节,第二乐句a1共10小节,落音均为A宫音。B乐段分为四句,b、c、c1、b1显然为并列二段式结构,小节数分别为8、8、8、11小节,落音分别为E属、A宫、E属、A宫音,为典型的正格终止。在线段A1为完型再现,是呈示段的完全重复。最后一小节为尾声部分。
2、音乐分析:引子,用A宫调式的属音突然奏出,似在讲述卖报童一天辛苦生活的开始。A段,小快板,分为两个重复性的乐句,一连串的跳音突出了卖报童欢快的奔跑,主旋律的优美、活泼。A乐段8—26小节,为两个重复性的乐句,跳音的使用使对卖报童的描写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第一乐句在终止在第16小节A大调的1级和弦上,第14小节运用了对13小节的模进,并且运用了一个外音#2。第二乐句的重复扩充了一个泛音分解的和弦。紧接着27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中间乐段(27—61),B乐段分为两个并列性的乐句,并且进行了一次倒置的重复。调性上则在开始的第一乐句27—34小节转到了A大的同名小调a小调上,第二乐句35-42接着回到了A宫七声调式,各自重复一遍以后62小节开始再现段,属于再现中的完型再现,在最后旋律的不断下行,也为乐曲的结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最后终止于A宫一级和弦上。此时,低声部的音色适当的厚重,波音的形式模拟了“筝”的滑音,使音色显得温暖,与高声部旋律的飘逸、婉转,音乐的清新、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右手在属——主功能音上不断强调,左手用五声曲调片断进行无直接功能联系的频繁转调。如第二十五小节,第一个bB音,被处理尾bD宮调域的羽音,第二个bB音则被处理为bE宫调域的徵音。就是通过这种移位的手法不停转换调域[1],将五声调式自然转承连接起来,在看似微妙的变化中改变调性色彩。将和声与调性色彩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二)《戈壁摇篮曲》
1、结构分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前2小节为引子部分,呈示部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a、b、a1(8、8、12小节)落音分别在D徵、G宫、D徵。中部为重复性乐段c乐段为主旨乐段进行了两次变化重复c1、c2(8、10、11小节)落音分别在D徵、G宫、D徵,之后乐曲进入到5小节的华彩乐段和2小节的间奏紧接着出现了再现部A1(a、b1、a2)分为8、8、10小节落音同样巧妙地落在D徵、G宫、D徵上,乐曲尾声为8小节,终止为G宫主音上面。
2、全曲98小节,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乐曲由两小节引子后,从第3小节开始进入呈示段曲子的主题部分,3-10小节为乐曲的第一个乐句a,11-18小节为第二乐句b,19-30则是第一乐句的重复a'。整个呈示段是在G大调上的D宫燕乐上演奏的。B乐段在调性上进行了转调,在G商六声调式上进行。B乐段为重复性乐段,以31—38小节的音乐为主题,进行了两次重复,在59小节结束了中间乐段,终止在G音上。第60小节—63小节之间的乐曲为华彩乐段。华彩乐段结束在D宫音上,经过两小节的连接之后,乐曲进入再现乐段,再现乐段需要强调的是再现乐句是对呈示段中b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声部运用了双音的演奏方法没事的乐曲的感情加深,加重。紧接着a2乐句的出现为呈示段部分的高八度重复,两者形成了一种首尾遥相呼应的原则,更增加了乐曲的感情色彩。再现段终止在D宫音上。91—98小节为乐曲的尾声,尾声运用了87到88小节的材料,并加入一系列的泛音造成一种越来越远的音响,好似思念飘到了天空,飞到了远方。
最后一个乐段要求回到原速,节奏稳定,旋律在高音谱号上演奏,真情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和祖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赞美了祖国的山河壮丽、气势磅礴。第四小节的D音可以继续用2指来演奏,以免在演奏时换指带来的音准问题。
以上是对王连三两首大提琴曲三个方面的的浅薄认识,由于作曲家知识的渊博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演奏可多样性的组合,因此,每位演奏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奏方法,是学习和演绎大提琴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戴维.布鲁姆.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
[2]吴秀云.大提琴技法演进与训练[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3]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1月
[4]杜西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演奏速度弓法与指法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 2007年4月
关键词:王连三 卖报童 戈壁摇篮曲 音乐分析
王连三(1926--1986年)福建清流城关人,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福建音专,主修大提琴,并且选修音乐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返回大陆,投身于音乐事业建设,后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任副教授,他创作的具有鲜明福建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我国第一首以大提琴主奏、管弦乐队伴奏的乐曲《采茶谣》于1952年秋在北京剧场演出,得到周总理高度赞扬,随之传播到许多国家,并被列为我国音乐院校的必修曲谱。数十年来,他坚持教学和创作,成绩裴然,是中国大提琴民族化的开拓者和大提琴教学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70年代末以后,他开始反思原有的创作思路,并很快被现代音乐的新风格、新语言、新技法所吸引,开始向着审美方式和创作思路的多元化方向迅速发展起来,从创作的思想、观念到作品的风格和技法都有了巨大的突破和变化。
一、作品分析
王连三创作的风雨童年大提琴组曲分《卖报童》、《盲女》、《擦皮鞋的孩子》、《童工行列》四部分。《卖报童》是一首带有再现的三段体式乐曲,4/4拍,A宫七声调式,速度自由,如进行曲般,是王连三根据他早年在香港的生活经历创作的,卖报童用清脆而响亮的嗓音快速报道着每天报纸的头条,一边跑,一边卖报的特点和耳边杂乱的集市声响,他看到孩子们艰难的生活感触很深,因此创作了这首曲子。
《戈壁摇篮曲》是带有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2/4拍,G宫七声调式,曲中描述的戈壁,终年少雨或无雨,荒漠的一个类型。即地势起伏平缓、地面覆盖大片砾石的荒漠,来自蒙古语。摇篮曲通常都很简短,旋律轻柔甜美,由于音乐平易、动人,常被改编为器乐独奏曲。曲子描述了我们祖国大自然的无限风光,祖国的广阔无边,山河壮丽,从而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情怀。
二、音乐分析
(一)《卖报童》
1、结构分析:卖报童的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引子1-6小节,落音在A宫音上,A乐段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a9小节,第二乐句a1共10小节,落音均为A宫音。B乐段分为四句,b、c、c1、b1显然为并列二段式结构,小节数分别为8、8、8、11小节,落音分别为E属、A宫、E属、A宫音,为典型的正格终止。在线段A1为完型再现,是呈示段的完全重复。最后一小节为尾声部分。
2、音乐分析:引子,用A宫调式的属音突然奏出,似在讲述卖报童一天辛苦生活的开始。A段,小快板,分为两个重复性的乐句,一连串的跳音突出了卖报童欢快的奔跑,主旋律的优美、活泼。A乐段8—26小节,为两个重复性的乐句,跳音的使用使对卖报童的描写显得更加生动活泼。第一乐句在终止在第16小节A大调的1级和弦上,第14小节运用了对13小节的模进,并且运用了一个外音#2。第二乐句的重复扩充了一个泛音分解的和弦。紧接着27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中间乐段(27—61),B乐段分为两个并列性的乐句,并且进行了一次倒置的重复。调性上则在开始的第一乐句27—34小节转到了A大的同名小调a小调上,第二乐句35-42接着回到了A宫七声调式,各自重复一遍以后62小节开始再现段,属于再现中的完型再现,在最后旋律的不断下行,也为乐曲的结束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最后终止于A宫一级和弦上。此时,低声部的音色适当的厚重,波音的形式模拟了“筝”的滑音,使音色显得温暖,与高声部旋律的飘逸、婉转,音乐的清新、明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尾处,右手在属——主功能音上不断强调,左手用五声曲调片断进行无直接功能联系的频繁转调。如第二十五小节,第一个bB音,被处理尾bD宮调域的羽音,第二个bB音则被处理为bE宫调域的徵音。就是通过这种移位的手法不停转换调域[1],将五声调式自然转承连接起来,在看似微妙的变化中改变调性色彩。将和声与调性色彩的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二)《戈壁摇篮曲》
1、结构分析:乐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前2小节为引子部分,呈示部为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a、b、a1(8、8、12小节)落音分别在D徵、G宫、D徵。中部为重复性乐段c乐段为主旨乐段进行了两次变化重复c1、c2(8、10、11小节)落音分别在D徵、G宫、D徵,之后乐曲进入到5小节的华彩乐段和2小节的间奏紧接着出现了再现部A1(a、b1、a2)分为8、8、10小节落音同样巧妙地落在D徵、G宫、D徵上,乐曲尾声为8小节,终止为G宫主音上面。
2、全曲98小节,曲式结构为带变化再现的三段曲式,乐曲由两小节引子后,从第3小节开始进入呈示段曲子的主题部分,3-10小节为乐曲的第一个乐句a,11-18小节为第二乐句b,19-30则是第一乐句的重复a'。整个呈示段是在G大调上的D宫燕乐上演奏的。B乐段在调性上进行了转调,在G商六声调式上进行。B乐段为重复性乐段,以31—38小节的音乐为主题,进行了两次重复,在59小节结束了中间乐段,终止在G音上。第60小节—63小节之间的乐曲为华彩乐段。华彩乐段结束在D宫音上,经过两小节的连接之后,乐曲进入再现乐段,再现乐段需要强调的是再现乐句是对呈示段中b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声部运用了双音的演奏方法没事的乐曲的感情加深,加重。紧接着a2乐句的出现为呈示段部分的高八度重复,两者形成了一种首尾遥相呼应的原则,更增加了乐曲的感情色彩。再现段终止在D宫音上。91—98小节为乐曲的尾声,尾声运用了87到88小节的材料,并加入一系列的泛音造成一种越来越远的音响,好似思念飘到了天空,飞到了远方。
最后一个乐段要求回到原速,节奏稳定,旋律在高音谱号上演奏,真情的旋律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繁荣昌盛的今天和祖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赞美了祖国的山河壮丽、气势磅礴。第四小节的D音可以继续用2指来演奏,以免在演奏时换指带来的音准问题。
以上是对王连三两首大提琴曲三个方面的的浅薄认识,由于作曲家知识的渊博以及作品的深刻内涵、演奏可多样性的组合,因此,每位演奏者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奏方法,是学习和演绎大提琴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戴维.布鲁姆.卡萨尔斯论演奏艺术[美].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
[2]吴秀云.大提琴技法演进与训练[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2月
[3]李贞华.音乐分析与创作导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6年1月
[4]杜西林.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演奏速度弓法与指法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