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何更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功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本人通过对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对比和思考,有比较多的体会,现在谈谈对这一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多媒体教学中仍需确立学生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但是,历史科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也是经由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某一历史事件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因此,历史课教学绝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一节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美国领土扩张图,不能局限于动”也不过程。如果过分地追求声光效果和罗列史料,往往会冲淡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能局限于了解一些图片,更应该让学生知道“西进运动”实际上是工业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这类让学生仅仅知道领土变化的具体细节,更应该从当时的大环境来分析扩张的背景,对其中的“西进运问题是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当然这不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有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所造成的后果。
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所谓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地采取应付高考的“讲题”方法,忽视了历史教学强大的育人功能。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但是,在教学手段进步的条件下,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不能完全的投入情感因素,枯燥无味地、机械性地演示文稿,那么,多媒体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到“新中国的成立”一节,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时,多媒体演示《开国大典》的片段,要求学生认真地看,自己却面无表情,只是程序性的操作,播放完了事,根本不能满怀激情地、理直气壮地从对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的分析中得出明确的、应有的结论。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但是在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却不能和学生的脉搏一起跳动。这时,学生会认为,历史老师有时给我们讲的“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声时,我们的心情就…”是一句空话! 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发展”时,我们可以结合电影《红河谷》中的这一片断(课堂中插播电影片段):藏族的头人识破英国人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占领西藏的阴谋时,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拨、威胁,伸出五个指头,义正辞严地对英国侵略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藏族是这个,汉族是这个,回族是这个,蒙族是这个,还有满族、维族…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了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当你的家来问了!”来说明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一个封建农奴主能说出这样有爱国热情的话语,那么,我们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会收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安排要合理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可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不足的矛盾。通过短暂的影视片、简单的动画演示、宏观的缩小、微观的放大,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节约教师语言描述的时间;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还能腾出一些时间。于是,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把某些知识点盲目地加深拓宽,常常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无疑违反了教学规律,也远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对于因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多余的时间,我们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支配,一部分好的同学可在课堂所学内容上继续深入,而一些差的同学则用这段时间来巩固消化,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可多设计一些反馈性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中仍需确立学生主体性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反映出来,调动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直观地接受传统教学中不易解决的一些问题,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但是,历史科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也是经由感性认识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某一历史事件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因此,历史课教学绝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象的认识上,在对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感知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从中发现、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例如,在讲到“美国内战”一节的时候,向学生展示美国领土扩张图,不能局限于动”也不过程。如果过分地追求声光效果和罗列史料,往往会冲淡了所要表达的主题。能局限于了解一些图片,更应该让学生知道“西进运动”实际上是工业资产阶级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这类让学生仅仅知道领土变化的具体细节,更应该从当时的大环境来分析扩张的背景,对其中的“西进运问题是近年来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当然这不是多媒体教学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们有些教师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所造成的后果。
二、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所谓历史教育,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历史课的内容更具有情感因素,与其他科目相比它可以上得更生动活泼,课堂效率更高。但我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千篇一律地采取应付高考的“讲题”方法,忽视了历史教学强大的育人功能。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出现为历史课的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增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技术手段。但是,在教学手段进步的条件下,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不能完全的投入情感因素,枯燥无味地、机械性地演示文稿,那么,多媒体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讲到“新中国的成立”一节,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时,多媒体演示《开国大典》的片段,要求学生认真地看,自己却面无表情,只是程序性的操作,播放完了事,根本不能满怀激情地、理直气壮地从对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的分析中得出明确的、应有的结论。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听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但是在学生爱国热情激发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情却不能和学生的脉搏一起跳动。这时,学生会认为,历史老师有时给我们讲的“每当我们听到庄严雄壮的国歌声时,我们的心情就…”是一句空话! 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情感因素和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发展”时,我们可以结合电影《红河谷》中的这一片断(课堂中插播电影片段):藏族的头人识破英国人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占领西藏的阴谋时,面对英国侵略者的挑拨、威胁,伸出五个指头,义正辞严地对英国侵略者说了这样一段话:“藏族是这个,汉族是这个,回族是这个,蒙族是这个,还有满族、维族…既然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结成了一个家,家里的事,就不当你的家来问了!”来说明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一个封建农奴主能说出这样有爱国热情的话语,那么,我们教师在此基础上有激情地进一步总结,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以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会收到特别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安排要合理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确实可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繁多和课时不足的矛盾。通过短暂的影视片、简单的动画演示、宏观的缩小、微观的放大,给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节约教师语言描述的时间;同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还能腾出一些时间。于是,有的教师就“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把某些知识点盲目地加深拓宽,常常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这无疑违反了教学规律,也远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初衷。对于因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多余的时间,我们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支配,一部分好的同学可在课堂所学内容上继续深入,而一些差的同学则用这段时间来巩固消化,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可多设计一些反馈性练习,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历史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合理运用多媒体,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