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看一篇文章說“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但我从没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任何著作中看到过这句话。不管这句话是谁说的,我想,最早说这句话的人应该有具体的针对性吧?或者说,这句话本来的含义,应该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份责任、信念与严格要求,让许多教育者创造了“教育奇迹”,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中不乏生动的案例。因此这句话不能简单地否认,而应该承认它有一定的真理性:不要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但是,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现在一些领导——甚至一些教师出身的教育行政领导,恰恰以此作为“评价标准”,或者把这句话当成训斥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这句话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那么,究竟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的学校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绝对不可能,但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30多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材,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其他文献
在美国的众多名师中,很难有人如雷夫·艾斯奎斯一般给人以震撼与惊叹——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这本书被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
期刊
我很喜欢盆景。从盆景制作中我悟出一个道理:世界上有很多事,做起来都要有个“度”,过“度”往往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正如制作盆景,不“禁锢”不能成形,“禁锢”狠了,又会折断。只有按照树枝的形状,循序渐进、积极引导、修剪成形,才能成为一盆好盆景。由此,我想到“园丁”对“花朵”的培养。  严格要求是教学工作的一条十分重要的原则,它关系到青少年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但是如果一味强调严,“严格要求”过了度,就“过犹
期刊
微课与慕课,是近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和教育研究机构认识到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股开发、应用和研究微课的热潮。于是乎“翻转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微课制作热的背后,我们基层一线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也该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微课实践和研究表明,微课的制作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开发过程,更应是一个在先进教育理念支持、精细创意的
期刊
“心的世界五光十色,情的书法千姿百态。学书法不只是练字那么简单,它修炼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行。它能让学生专注学习,让脾气暴躁的人变得温和儒雅起来。”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普洱市宁洱县城西,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宁洱县直属小学。如诗云,该小学校园里,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处处可见旖旎、独特的风景。老师才华出众、精于教学,学生聪慧伶俐、勤奋乐学,校长童心未泯、治校
期刊
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解决问题常感到很害怕,甚至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本人针对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注重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  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解题时,应先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确定出它是哪一种类型的題,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联
期刊
《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中关于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统计”是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只有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六年级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呢?我经过探究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从生活中提取实
期刊
案例描述: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怎样的操作才是真正有效的呢?下面以“找次品”(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34页—135页例题1、 2)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实践与反思。  一、相声引路,导入新课  师:(左手拿秤盘,右手敲着秤盘,走上讲台)同学们,我像老师吗?  生1:你不像老师,像个卖糖的。  生2: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推销员。  生3: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卖菜的。  ……  师:哼!看
期刊
问题描述:  前不久,笔者布置了一篇习作——《写一个你熟悉的人》。在批阅学生习作时,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写自己的同桌或小伙伴时,几乎是千篇一律地这样描述:“她长着圆圆的脸蛋,像个大苹果似的,弯弯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  问题诊断:  学生的习作出现千篇一律的描述,主要问题是:1.学生没有认真观察人物的特点。2习惯运用常说的套话。3.没有提炼出人物的个性。  根据学生习
期刊
下课了,刚走出教室,一个男生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上你的课真好玩,你讲课真幽默,一点儿都不累……”我一愣,机械地说了声“谢谢”。回到办公室,回想孩子的话,想到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老师上的课呢?孔夫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话如果没有文采,不讲艺术性,就不能打动人,因而也不能广泛、长远地流传。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规范性,还要讲求艺术性。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在准确鲜明、简
期刊
课前思考:  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不久,懵懵懂懂会数几个数,但数学意识与数学认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怎样发展学生的数感,促进数学意识的觉醒?需要结合他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儿童天生就是画家,他们生来就喜欢涂涂、画画,那些看似随意的涂鸦,不仅仅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儿童表征,更是他们认知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脚手架”。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试图借助“数学画”手段,帮助低年级儿童学习数学、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