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5”《动物儿歌》是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一篇识字课文,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学写7个汉字,在识字写字的同时,发现汉字规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识字中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同时向学生渗透汉字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语言材料运用;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识字5”《动物儿歌》是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课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学写7个汉字,并在识字写字的同时,进一步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帮助学生识字,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儿歌,文辞优美、韵律和谐,易于朗读和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应怎样恰当地运用好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渗透汉字文化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获得一些体会。
一、处理好语言材料和识字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我们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只有将一个个字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才能使汉字真正成为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识字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本课给学生提供一首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儿歌,旨在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认识生字,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汉字的神奇,激发识字的热情。在进行教学处理时,教师不能抛开语言材料去独立教识字,机械地割裂开识字与语言环境的联系。教师眼中不仅要有汉字,更要有语言。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儿歌,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熟,然后从儿歌中抽出生字引导学生强化认读和识记,最后把生字还原到儿歌中诵读。
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本课通过展示各种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帮助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请看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读熟了儿歌。现在,小动物宝宝从儿歌里跳了出来,离开课文了,你还能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教师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词语卡片,学生认读后,将词卡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
生(齐读):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牢牢地记住了,你们真棒!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它们都是小动物的名字。
师:是呀,小动物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呢!
生:它们都有“虫”字旁。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竟然发现它们都有同样的偏旁部首——“虫”字旁。
(师出示“虫”字旁的卡片)
师:请同学们再动脑筋思考思考,这些字都有“虫”字旁,它们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虫”字旁都和虫子有关系。
师:是的,大多数带有“虫”字旁的字跟昆虫有关系。有些字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偏旁,知道它跟什么有关系,这样就可以记住这个汉字。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呢!
师:来继续开动脑筋,看看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生沉默,观察,思考)
师:老师来帮帮忙。老师用黑板上的这些字变个小魔术。看“蜻”这个字,把它的“虫”字旁去掉,变成了什么字,怎么讀?
(师出示教具,“虫”字旁可以去掉的字卡“蜻”“蚂”“蚁”“蜘”“蛛”)
生(齐读):青。
生:老师,我发现“蜻”的右边的字读成“青”(qīng),加了“虫”字旁还读“蜻”(qīng)。
师(竖大拇指):你真聪明!
(师继续“变魔术”,生读)
师:大家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神奇啊!有的汉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作——形声字。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些字。
生(齐读):蜻、蚂、蚁、蜘、蛛。
师:在汉字的大家族中,有许多这样的形声字,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字。
以上教学中,笔者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原则展开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开展“变魔术”的小游戏,一步一步地精心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逐步观察和思考。正是有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思考后,形声字的规律才被揭示出来。
三、渗透汉字文化的教育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教育。
比如,教学“藏”字时,笔者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喜欢玩捉迷藏游戏吗?这里有一个“藏”字,它的笔画好多啊!我们把它拆开来看:躲藏,可以藏在草丛中,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这个“臣”字,其实是“眼目”的“目”字的变形,表示竖起来的眼睛,因为人们躲藏时需要弯腰,或者侧身,眼睛好像竖起来了。左边这个字是指把树木劈开变成的木板,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做成了床,躲藏也可以躲在床底下。一个草,一张床,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它们一起组成了“捉迷藏”的“藏”。
又如,教学“网”字时,笔者这样引导:
师(出示“网”字字卡):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网”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的小叉叉就像一张网。
师:你的方法真有意思,用联想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了,真好!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网”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先看一幅图片(师出示图片)。这是一张古代渔网的复原图,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根据网的样子创造出一个像图画一样的“网”字,外面的框表示“网”的边,里面交叉的部分就是人们织的网。后来经过很多变化,“网”字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同学们,原来汉字还会变呢,多神奇啊! 古老的汉字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字理图和古文字图,将具体的画面演变为神奇的汉字过程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将形象的画面与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不仅教识字,还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神奇。
【教学点评】
(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向爱平点评)
刘鑫老师的识字课《动物儿歌》教学,体现了以下识字教学的思想。
第一,识字教学要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识字写字教学,理应担当此任。刘鑫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把识字教学局限于单纯地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而是将识字与学生的个性习惯、情感态度、文化启蒙、心理发展、能力培养以及智力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识字教学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这是识字教学的重大突破。
第二,识字教学要做到心中有“人”,为师生的和谐共生、共同成长而教。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识字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失去了这个“人”字,我们的教学就会囿于机械;反之,激活了这个“人”字,我们的课堂就能生动活泼起来。这里的“人”字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了学生,我们就会一切从学生需要与发展出发思考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关注全体学生;其二,指教师自我,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要做到心中有自我,心中有了自我,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识字教学实际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旦师生双方都充分地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识字课堂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与成长。刘鑫老师的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识字教学要整合“三维”目标。掌握汉字虽然是识字教学的主要目标,但不是识字教学的唯一目标。识字教学需要教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科学制定识字教学的目标,使之相互渗透融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刘鑫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三维”目标得以整合的理想效果,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历识字活动的过程。在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还获得了识字方法,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得到了汉字的文化启蒙教育,发展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识字兴趣浓厚,他们深深地爱上了祖国的汉字,喜欢上了识字,学习个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第四,识字教学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与“知識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即学生在一定的过程中探索方法,在实践中用方法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地位的认识将直接影响识字教学的效果。刘老师没有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预设,使识字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过程,成为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在关注方法方面,刘老师深谙“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有价值的方法性知识”之道,教学注意唤起学生已知的经验与方法,让他们用这些方法展开学习,在认识新字的过程中,再去发现新的方法,进而把识字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教学“过程与方法观”。
第五,识字教学要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我们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只有将一个个字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才能使汉字真正成为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识字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识字编排思路上,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科学思想。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是一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旨在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认识生字,感受汉字的神奇,激发识字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抛开教材去教识字,机械地割裂了识字与语言环境的联系。而刘老师的做法则告诉我们,教师眼中不仅要有学生,要有汉字,更要有语言、有教材。刘老师先让学生读动物儿歌,再从中抽出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和识记,发现形声字的规律,最后再把生字还原到儿歌中诵读。这种做法遵循了“字不离境(语境)”的原则,做到了读中有识,识中有读,读识结合。
【关键词】语言材料运用;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识字5”《动物儿歌》是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二个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课要求学生认识12个生字,学写7个汉字,并在识字写字的同时,进一步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帮助学生识字,课文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物儿歌,文辞优美、韵律和谐,易于朗读和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应怎样恰当地运用好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渗透汉字文化的教育?笔者在教学中获得一些体会。
一、处理好语言材料和识字的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我们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只有将一个个字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才能使汉字真正成为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识字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本课给学生提供一首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儿歌,旨在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认识生字,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汉字的神奇,激发识字的热情。在进行教学处理时,教师不能抛开语言材料去独立教识字,机械地割裂开识字与语言环境的联系。教师眼中不仅要有汉字,更要有语言。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儿歌,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熟,然后从儿歌中抽出生字引导学生强化认读和识记,最后把生字还原到儿歌中诵读。
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课主要以呈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主。本课通过展示各种有“虫”字旁的动物名称,帮助学生继续体会这一规律。请看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一起读熟了儿歌。现在,小动物宝宝从儿歌里跳了出来,离开课文了,你还能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教师出示“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等词语卡片,学生认读后,将词卡贴在黑板上)
师:我们一起来说出这些动物的名字。
生(齐读):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些小动物的名字牢牢地记住了,你们真棒!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些词语,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它们都是小动物的名字。
师:是呀,小动物们都有好听的名字呢!
生:它们都有“虫”字旁。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竟然发现它们都有同样的偏旁部首——“虫”字旁。
(师出示“虫”字旁的卡片)
师:请同学们再动脑筋思考思考,这些字都有“虫”字旁,它们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虫”字旁都和虫子有关系。
师:是的,大多数带有“虫”字旁的字跟昆虫有关系。有些字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偏旁,知道它跟什么有关系,这样就可以记住这个汉字。这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方法呢!
师:来继续开动脑筋,看看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生沉默,观察,思考)
师:老师来帮帮忙。老师用黑板上的这些字变个小魔术。看“蜻”这个字,把它的“虫”字旁去掉,变成了什么字,怎么讀?
(师出示教具,“虫”字旁可以去掉的字卡“蜻”“蚂”“蚁”“蜘”“蛛”)
生(齐读):青。
生:老师,我发现“蜻”的右边的字读成“青”(qīng),加了“虫”字旁还读“蜻”(qīng)。
师(竖大拇指):你真聪明!
(师继续“变魔术”,生读)
师:大家看,我们中国的汉字多神奇啊!有的汉字一边表示它的意思,一边表示它的读音,这样的字就叫作——形声字。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些字。
生(齐读):蜻、蚂、蚁、蜘、蛛。
师:在汉字的大家族中,有许多这样的形声字,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字。
以上教学中,笔者本着“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原则展开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开展“变魔术”的小游戏,一步一步地精心引导,学生一点一滴地逐步观察和思考。正是有了学生宝贵的课堂思考后,形声字的规律才被揭示出来。
三、渗透汉字文化的教育
部编本《语文》一年级下册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体现教材的思想,适时对学生进行汉字文化的教育。
比如,教学“藏”字时,笔者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喜欢玩捉迷藏游戏吗?这里有一个“藏”字,它的笔画好多啊!我们把它拆开来看:躲藏,可以藏在草丛中,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这个“臣”字,其实是“眼目”的“目”字的变形,表示竖起来的眼睛,因为人们躲藏时需要弯腰,或者侧身,眼睛好像竖起来了。左边这个字是指把树木劈开变成的木板,经过木匠的加工,就做成了床,躲藏也可以躲在床底下。一个草,一张床,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它们一起组成了“捉迷藏”的“藏”。
又如,教学“网”字时,笔者这样引导:
师(出示“网”字字卡):小朋友们看看这个“网”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个半包围结构的字,里面的小叉叉就像一张网。
师:你的方法真有意思,用联想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了,真好!
师:请大家看看大屏幕,“网”就更有意思了。我们先看一幅图片(师出示图片)。这是一张古代渔网的复原图,我们的祖先特别聪明,根据网的样子创造出一个像图画一样的“网”字,外面的框表示“网”的边,里面交叉的部分就是人们织的网。后来经过很多变化,“网”字演变成今天的样子。同学们,原来汉字还会变呢,多神奇啊! 古老的汉字是先人智慧的结晶。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在教学中,笔者运用字理图和古文字图,将具体的画面演变为神奇的汉字过程还原给学生,让学生将形象的画面与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师不仅教识字,还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神奇。
【教学点评】
(湖北省仙桃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向爱平点评)
刘鑫老师的识字课《动物儿歌》教学,体现了以下识字教学的思想。
第一,识字教学要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识字写字教学,理应担当此任。刘鑫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把识字教学局限于单纯地让学生掌握几个汉字,而是将识字与学生的个性习惯、情感态度、文化启蒙、心理发展、能力培养以及智力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识字教学的内涵变得丰富起来,这是识字教学的重大突破。
第二,识字教学要做到心中有“人”,为师生的和谐共生、共同成长而教。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这也是识字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失去了这个“人”字,我们的教学就会囿于机械;反之,激活了这个“人”字,我们的课堂就能生动活泼起来。这里的“人”字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了学生,我们就会一切从学生需要与发展出发思考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关注全体学生;其二,指教师自我,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要做到心中有自我,心中有了自我,我们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识字教学实际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旦师生双方都充分地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识字课堂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与成长。刘鑫老师的教学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三,识字教学要整合“三维”目标。掌握汉字虽然是识字教学的主要目标,但不是识字教学的唯一目标。识字教学需要教师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科学制定识字教学的目标,使之相互渗透融合,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刘鑫老师的教学让我们看到“三维”目标得以整合的理想效果,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亲历识字活动的过程。在这一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生字,还获得了识字方法,掌握了形声字的规律,得到了汉字的文化启蒙教育,发展了思维,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识字兴趣浓厚,他们深深地爱上了祖国的汉字,喜欢上了识字,学习个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第四,识字教学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在“三维”目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与“知識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水乳交融的关系,即学生在一定的过程中探索方法,在实践中用方法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对“过程与方法”地位的认识将直接影响识字教学的效果。刘老师没有以“教”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中心进行教学预设,使识字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亲历亲为的探究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交往过程,成为动态生成的发展过程。在关注方法方面,刘老师深谙“识字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最有价值的方法性知识”之道,教学注意唤起学生已知的经验与方法,让他们用这些方法展开学习,在认识新字的过程中,再去发现新的方法,进而把识字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滚雪球”的过程。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真正意义上的识字教学“过程与方法观”。
第五,识字教学要与语言紧密联系起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我们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是随着语言环境的确定而最终得到确认的。因此,只有将一个个字置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去辨析其意义,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也才能使汉字真正成为重要的书面交际工具,识字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识字编排思路上,体现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科学思想。教材给学生提供的是一组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旨在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认识生字,感受汉字的神奇,激发识字的热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抛开教材去教识字,机械地割裂了识字与语言环境的联系。而刘老师的做法则告诉我们,教师眼中不仅要有学生,要有汉字,更要有语言、有教材。刘老师先让学生读动物儿歌,再从中抽出生字引导学生认读和识记,发现形声字的规律,最后再把生字还原到儿歌中诵读。这种做法遵循了“字不离境(语境)”的原则,做到了读中有识,识中有读,读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