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服务需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主动作为,持续改进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满足实体经济有效金融需求,将成为银行业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力量的金融机构,北京银行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自觉改善金融服务,形成了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1金融企业发展之基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抓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在促进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同时,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大力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刻认识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更好地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将服务实体经济与全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主动对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行战略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将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健全内部管理和强化风险管控。
紧紧围绕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目标,从“五个方面”综合推进。一是从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对接双向发力,切实疏通政策传导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效。二是积极盘活信贷存量,优化新增资金投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发挥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开展信贷和非信贷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四是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方法。五是深刻认识风险结构和轮廓变化,坚决守住風险底线。
2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助力实体经济转型。2015年累计为京津冀地区公司放款2761亿元,为通州地区提供“3个100亿”融资。积极支持“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支持盐田港、大铲湾、蛇口港等港口建设和多家集团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企业项目,成功为多家大型AAA级企业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专项信贷支持文创产业、节能减排等长江经济带重点领域,累计放款81亿元。
支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服务经济发展新动力。截至2015年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710亿元,较年初增加72亿元、增长11%。文化金融方面,参加首都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并作为副会长单位与首都文化产业协会签署100亿元意向性授信协议。截至2015年末,文化金融贷款余额330亿元,较年初增加110亿元、增长49%。
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发挥金融助推器作用。积极扶持实力强、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及产能合作重点国家有关企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等多方面合作,进一步提高“两优”贷款和进出口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型海外项目建设。推出自贸区金融服务首款新产品一“自贸盈”,为自贸区内企业“走出去”量身打造专属的综合金融服务。
创新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助力消费结构升级。结合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等六大重点领城的需求,积极创新和改进符合相应消费群体特点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突出绿色金融服务特色,助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积极提供承销等金融服务。
发挥小微金融特色优势,扎实服务小微企业。始终坚持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将小微金融服务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与大型银行形成良性互补。强化特色支行建设,创新推出小微企业“批量化、模式化、简单化”服务模式,打造了“小巨人”中小企业服务品牌。目前,小微贷款余额3347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41%,累计为1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提升“三农”服务水平,深耕金融薄弱领域。加大“三农”领域资源配置,探索优化业务模式,形成各类机构协调互补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完善差异化考核制度,科学设定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金融租赁。持续开展业务模式创新,与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龙头企业信用保”业务,对于国家级、北京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不超过300万元贷款支持。目前,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01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户,累计发放贷款8708万元。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行动,主动担当惠民金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目前,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35亿元,同比增长89亿元,增速190%。
一是以农村地区为突破口,推广富民直通车普惠金融业务,打通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先后在天津、石家庄落地“富民直通车”模式,建设33家综合金融服务站,覆盖郊区近300个行政村,累计发放富民卡41万张,发放农户贷款近50亿元。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探索“金融+互联网”模式,创新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创新推出京彩e账户虚拟账户业务,积极拓展线上产品的应用场景、严控风险打造更安全的电子银行、通过7x24小时全业务咨询的电话银行服务为客户带来更高质的服务体验,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的自动化程度、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践行北京银行“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理念。
3未来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力。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根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工作,以战略定位为根本、以组织管理为核心、以授信政策为抓手、以流程管理为保障,形成董事会统一领导、高管层积极管理、前中后台支持保障、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力。
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各项工作,实施“有扶有控”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坚决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腾挪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完善授信管理,合理控制多头授信,有效防止过度授信,助推实体经济去杠杆。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实施“有扶有控”的差异化信贷政策。
进一步做好风险防控和信息共享,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和化解能力。着力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互联互保等重点领域风险,综合排查治理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不良贷款核销,丰富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方式。加大资本工具创新和发行力度,提升资本补充和损失吸收能力。积极倡导“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文化,夯实永续发展基础,确保全行在市场风浪中稳健经营、行稳致远。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力量的金融机构,北京银行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自觉改善金融服务,形成了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1金融企业发展之基
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抓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在促进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同时,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大力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深刻认识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更好地实现“三个结合”。一是将服务实体经济与全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主动对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二是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行战略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三是将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健全内部管理和强化风险管控。
紧紧围绕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目标,从“五个方面”综合推进。一是从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对接双向发力,切实疏通政策传导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效。二是积极盘活信贷存量,优化新增资金投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发挥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开展信贷和非信贷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四是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方法。五是深刻认识风险结构和轮廓变化,坚决守住風险底线。
2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探索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助力实体经济转型。2015年累计为京津冀地区公司放款2761亿元,为通州地区提供“3个100亿”融资。积极支持“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支持盐田港、大铲湾、蛇口港等港口建设和多家集团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重点企业项目,成功为多家大型AAA级企业发行超短期融资券:专项信贷支持文创产业、节能减排等长江经济带重点领域,累计放款81亿元。
支持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服务经济发展新动力。截至2015年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710亿元,较年初增加72亿元、增长11%。文化金融方面,参加首都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并作为副会长单位与首都文化产业协会签署100亿元意向性授信协议。截至2015年末,文化金融贷款余额330亿元,较年初增加110亿元、增长49%。
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发挥金融助推器作用。积极扶持实力强、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及产能合作重点国家有关企业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等多方面合作,进一步提高“两优”贷款和进出口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生产型海外项目建设。推出自贸区金融服务首款新产品一“自贸盈”,为自贸区内企业“走出去”量身打造专属的综合金融服务。
创新消费金融服务模式,助力消费结构升级。结合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等六大重点领城的需求,积极创新和改进符合相应消费群体特点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服务。
突出绿色金融服务特色,助力金融生态建设。积极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积极提供承销等金融服务。
发挥小微金融特色优势,扎实服务小微企业。始终坚持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将小微金融服务作为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柱,与大型银行形成良性互补。强化特色支行建设,创新推出小微企业“批量化、模式化、简单化”服务模式,打造了“小巨人”中小企业服务品牌。目前,小微贷款余额3347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41%,累计为10万户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提升“三农”服务水平,深耕金融薄弱领域。加大“三农”领域资源配置,探索优化业务模式,形成各类机构协调互补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完善差异化考核制度,科学设定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拓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金融租赁。持续开展业务模式创新,与北京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龙头企业信用保”业务,对于国家级、北京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不超过300万元贷款支持。目前,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01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户,累计发放贷款8708万元。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行动,主动担当惠民金融。切实加强和改进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目前,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35亿元,同比增长89亿元,增速190%。
一是以农村地区为突破口,推广富民直通车普惠金融业务,打通京津冀一体化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先后在天津、石家庄落地“富民直通车”模式,建设33家综合金融服务站,覆盖郊区近300个行政村,累计发放富民卡41万张,发放农户贷款近50亿元。二是以互联网技术为突破口,探索“金融+互联网”模式,创新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广泛应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创新推出京彩e账户虚拟账户业务,积极拓展线上产品的应用场景、严控风险打造更安全的电子银行、通过7x24小时全业务咨询的电话银行服务为客户带来更高质的服务体验,全方位提升金融服务的自动化程度、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践行北京银行“便民”、“惠民”、“利民”的服务理念。
3未来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力。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根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各项工作,以战略定位为根本、以组织管理为核心、以授信政策为抓手、以流程管理为保障,形成董事会统一领导、高管层积极管理、前中后台支持保障、各分支机构严格执行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合力。
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各项工作,实施“有扶有控”的差异化信贷政策。坚决退出产能过剩行业企业,腾挪沉淀在“僵尸企业”和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进一步完善授信管理,合理控制多头授信,有效防止过度授信,助推实体经济去杠杆。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和小微企业、“三农”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实施“有扶有控”的差异化信贷政策。
进一步做好风险防控和信息共享,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和化解能力。着力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互联互保等重点领域风险,综合排查治理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不良贷款核销,丰富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方式。加大资本工具创新和发行力度,提升资本补充和损失吸收能力。积极倡导“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文化,夯实永续发展基础,确保全行在市场风浪中稳健经营、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