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及其原因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条内陆河,汉时称“谷水”,北魏时称“马城河”,明时称“三岔河”,清时称“郭河”,近代以来称“石羊河”。石羊河流域绿洲植被景观的大规模改变始于汉武帝驱逐匈奴之时。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直至清末,石羊河流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即两汉时期、隋至盛唐、明清时期。在这期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逐渐地发生演变,本文试从这三个阶段来论述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
  一、两汉时期
  汉朝为了充实边防,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引水灌田、屯垦积谷,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在石羊河流域迅速发展起来,正如《汉书·地理志》所说:“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由此大大改变了绿洲迁徙牧业时期那种较原始的自然生态面貌,农田栽培作物大量取代了原生植被,大片的绿洲草原、牧场、荒野被辟为田畴,自然界已经被深深地打上人为作用的印记。
  二、隋至盛唐时期
  逮及隋唐,石羊河流域进入了第二次大规模开发阶段,唐代前期,石羊河中游凉州一带,人口成倍增长,进入更大规模的开发时期。特别是唐太宗在石羊河流域推行足兵足食的政策,实施屯防、屯粮、屯牧之举,使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开发获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史载:“凡军州边防镇守,转运不给,则设屯田,以益军储”。《通典》记载,天宝八年(749年),全国屯田总收成为1913960石,其中河陇地区总收成790990石,占全国粮食总数的37%。河陇33州中,“凉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乐”。唐代诗人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吟:“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
  凉州一带的这种惊人发展,必然大量耗用灌溉水源,从而严重影响下游地区的来水量。这一时期中游地区的土地大规模开发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下游地区的土地荒芜为代价的。中游开垦愈烈,注入的水量愈少,则下游荒芜愈甚。同时由于唐代相对干旱,流域水源总量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产生。
  这一时期祁连山林草的砍伐更是有增无减,姑臧城的建筑富丽宏大,“凉州周回二千里……城周四十五里,李轨所筑”,较前凉时周长30里增加了一半。大型城池难免要消耗大量的建筑木材。与此同时,对绿洲边缘植被的破坏也更为严重,尤其是采打草籽。除此之外,对绿洲边缘的枝柴、柽柳等砍伐也十分严重,这就直接影响到农田的保护和防沙固沙,带来明显的生态恶果。
  在唐时繁华景象的背后,沙漠一直没有停止南移的步伐。由于历代移民驻军的过分开垦、砍伐森林,石羊河的所有河流、湖泊、草原和牧地,都发出了河流断道、湖泊缩退、耕地沙漠化、绿洲消失等生态恶化的信号。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为河西绿洲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开发时期,本区再度大规模移民,区内民户大量增加,兴修水利,大力垦辟土地,开垦的地域向绿洲边缘较难利用的一些地段扩展, 开发的声势和规模超过汉唐两代。
  1. 明清时期绿洲边缘植物的破坏
  清代以来,改明代屯军征收草束为民户征收,“刍粟并征”。据乾隆《武威县志》和《镇番县志》载,乾隆时武威、镇番年征草束约计70万束,相当于刈伐荒漠草地50余万亩。绿洲边缘固沙植被被砍伐以后,沙质地表直接裸露,风沙物理过程迅速加强,进而形成流动沙丘。
  2. 祁连山区植被的破坏
  及至明清,祁连山林草的破坏日益加剧,嘉靖八年(1529年),明室“题准甘肃等边……南北山地听其尽力开垦,永不起科”。鼓励人们向山区进军,此举酿成严重的恶果。祁连山东麓原有“黑松林山”,到了清乾隆时,“昔多松,今无,田半”;至嘉庆十年(1805年),祁韵土所见,这里“绝少草木,令人闷绝”;宣统元年(1909年)所修《甘肃新通志》中写道:“黑松林山,(古浪)县东南30里,土多松,今成童矣”。
  3. 明清时期形成的沙漠化区域
  石羊河流域是明清时期河西地区开发强度最大、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同时也是沙漠化最突出,危机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明清两代形成的沙漠化土地约130平方公里,主要的沙漠化区域有:红沙堡沙窝;黑山堡、红崖堡到野猪湾堡一帶;青松堡、南乐堡、沙山堡一带;高家—湖马沙窝;高沟堡沙窝;古城梁、乱墩子滩一带。
  大自然是最公正无私的,疯狂的掠夺必然导致无情的报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正是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历代土地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日趋加剧的。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一、实验概况本实验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司南版《物理》必修2的第二章第一节的探究实验,其中课本实验方案如下。(1)用细线将木板上的小车通过一个定滑轮与悬吊的砝码相连。改变木板的倾角,以小车重力的一个分力平衡小车及纸带受到的摩擦力,使小车做匀速运动。(2)在细绳另一端挂上砝码,使小车的质量远大于砝码的质量,小车在细线的拉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由于砝码质量很小,可以认为小车所受拉力F的大小等于砝
我省全面实施新课改,给我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讲够实效,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向一节课要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一定的地位,教师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目标和思想,抓住各个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实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构建和谐的师生
一幅画,如果过满过实,则失去了灵动和飘逸。艺术家在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往往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这就是“留白”。比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虽然只有一只舟,一渔翁在垂钓,却给人以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之感,可谓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一堂课,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说个不停,课堂则死气沉沉,毫无亮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和布置练
提高劳动报酬所占比重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公平理论。在政治层面,所谓公平,主要就是要符合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在经济层面,公平原则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在先天资源
我们在贵州西部地区随机抽取2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收回所有有效的不同选项的问卷,确保在问卷过程中所有情况真实可靠。在统计过程中,我们在贵州西部地区对各年龄段的初中生共投出2000张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00张,对题目的安排分为多个方面,每题有三到四个选项,按答题结果分别进行百分率统计,进而分析造成这些统计结果的原因。以下就是我们对贵州西部初中义务教育情况的统计调查分析结果。  一、学校的教学管
进入初中,有的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年不如一年,极大影响他们的学习信心,有的学生最后辍学.通过调查,很多学生反映,数学枯燥乏味,毫无趣味,不如学语文、英语简单且见效快.所以,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中之重.  一、造成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原因分析  1.学科特点  数学课不像语文课,具有美丽的图片,生动的文字,语句的可替代性等,也不像英语具有神秘和语感的流畅性,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模式性
教研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校本教研更是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主要途径。新的教研方式较之传统的教研模式提高了教研频度和水平,教研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改变,也是未来教研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从提高网络教研意识,养成网络教研习惯,利用网络进行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育心得和教研成果的共享交流等方面,谈谈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提高校本教研水平。  网络教研相较于传统教研有时间和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