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迈向高质量的中国经济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年伊始,由《经济》杂志社、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北京中视博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中国金融经济论坛在京举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中国改革基金研究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刘顺达以及中国商业股份制企业经济联合会供应链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周政训等针对论坛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魏建国: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需要更成熟的制度
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如何让中国走得更稳更远?当前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重要任务,这不仅是发挥我国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需要,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党的执政领导、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特别是人民幸福、社会稳定等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首先是新的发展理念,只要在理念上成功就一定能走在发展的前列。
其次是解决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十九大提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认识到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各项改革要协调互补。
最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改革开放,集中统一领导。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长期的战略准备。制度的改革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改革,而它的成熟定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范恒山: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潜能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奋斗多年的目标要能够圆满收官,要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因此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
2020年可以实现6%的经济增长水平。综合分析,有不少有利条件,从国际环境来看,全球化经济下行的趋势不可阻挡;新的多边贸易机制正在形成,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为深化经济合作和拓展经济空间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有利于我国开拓多元化的外部市场,提升经济对外发展的水平。
从国内环境来看,支撑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的基本因素没有发生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四有的优势,即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不断攀高的内需,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技术基础等。关键是如何激活。
目前有三种潜能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第一是转型跨越的潜能,包括传统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型跨越,由物理社会向数字社会、智慧社会转型跨越,由农村支持城市发展向城镇引领农村发展的转型跨越,由中低收入人群占主体地位的状态向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地位状态的转型跨越,以及从实现温饱进而实现富裕的阶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转型跨越等。
第二是填平补齐的潜能。中国最大的矛盾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涉及很多方面,比如人口,现在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意味着还有10亿左右的群体是中等收入以下。
第三是分类指导的潜能。分类指导就是把地区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地区发展的合力百舸争流,比着干、赛着干,竞争机制形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它的核心来自于分类指导。如果把三大潜力发挥出来,对未来中国的经济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宗庆后:中国制造的新未来
制造業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过去30年,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为我国保持竞争力和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面对更加复杂的外部国际环境以及内部需求变化加快的态势,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我们必须准确判断新形势、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如何在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的背景下,抢抓重大的历史机遇,持续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将成为中国制造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市场、科技、全球化的进步,为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的优势资源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消费者没有太多的选择,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不少制造型企业对市场关注不够,如今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话语权发生了反转,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型企业会脱颖而出。
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产品的附加值低、核心技术薄弱、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不少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以后,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时,科技赋能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能力薄弱,这成为我们制约企业再上一层楼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基础国家,但是中国制造业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难题,不少领域缺乏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导致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当中处于中低端加工制造地位。
随着新一代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国际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的日益积累,将倒逼制造型企业变革,生产方式、企业组织、运营模式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不仅是技术变化,更是思想意识的变革。坚持技术创新、质量驱动、品牌竞争和品牌竞争力,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樊纲:信息安全是隐患
人工智能产业界有这么一句话:人工智能公司现在的失业问题比人工智能将要造成的失业问题还要严重,这说明现在的发展已经遇到了某些瓶颈,因此更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相关问题。
有人把人工智能分解成三个部分,即大数据、算法和算力。这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让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结果,比如在金融领域,大数据解决了消费信贷和小额贷款的问题,没有大数据,小额贷款很难做,受苦于没有消费信贷,消费增长不快,依赖于出口和投资,有了互联网、大数据,我们就可以用比较便宜、简单的方法做消费信贷。
目前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是,未来三者能否做出新的组合,产生新的东西,从根本上颠覆我们现在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一方面,我们要思考人工智能和数字货币的问题,比如货币的稳定性和监管的问题。现代社会政府有宏观稳定、货币稳定等职能,是不是应该交给分布式的货币做,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关注信用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分布式的货币包括官方的数字货币能否解决这一难题?虽说区块链作为数字货币底层技术支撑,不可逆、不可删除、不可更改,但如果最初输入的是假信息,这个区块链系统永远是错误的链条,那么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信息的正确性怎么核实,核实的成本有多高,这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
此外,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是货币的便利,但没有解决隐私问题,手机信息全部被商家掌握,可能被利用,但大家仍然选择用它,这就是成本和收益的关系问题。
刘顺达:三系统融合促高质量发展
我们现在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我们没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思维,根本难以走进新时代,也没有办法学懂、弄通、做实新思想。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混改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维度或者逻辑上进行思考。
首先,要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责任大而化之,企业大而不强,这是国有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众所周知,好钢都是合金钢,根据成分、根据品质来决定配方,好钢用到刀刃上,如果我们不从系统论出发,就永远找不到一个方向。在新时代,最重要的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把这5个字具体化,一定要有群众观点,让老百姓都能听懂。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三性三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新时代新方法的精神;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是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我们需要加强导向,加强考核。抓好改革方案、落实、效果的协同。导向是目标,协同是效果,效果比目标等于达成。
总体来看,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梦最后是来圆的,是来实现的。因此,质量链、责任链必须要数字链起来,这应该是我们数字中国的本质内容。
此外,要研究三个系统融合。第一个系统是CPS,即信息与物理融合的系统,这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应用场景;第二是研究国家质量基准,我们与世界接轨,一定要有标准、质量、第三方认证,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的就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第三个系统是OKR(目标和关键成果),即达成率。如果我们还是KPI导向,就永远是碎片化的,我们应该按照三性三出,用OKR带动KPI,企业才能在新时代,通过混改迈出新步伐,还历史旧账,为新时代建功立业。
周政训:三大平台构建供应链金融立体网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链条、供应链提上日程。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核心问题仍然是融资难和融资贵。监管机构一直致力于通过不同的层面解决这个问题。供应链金融本质是信用机制,传统的银行和金融机制过度依赖抵押物,这种信用更多是依靠抵押和担保机制解决。而中小微企業往往缺乏抵押物,没有很好的担保机制,依靠信用进行融资放贷,确实缺乏基本的支撑。
在大数据到来的时代,对于如何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恰巧在这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未来供应链金融要依赖的则是动产质押制度、应收账款登记制度、预售账款这样一套登记制度来解决问题。在整个机制创新上,最主要是突破现有的点对点,使供应链金融从线上突破,把它变成综合的金融服务平台。搭建综合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最主要就是通过底层企业各个信息系统数据的流动,但目前企业面临的问题在于,信息化系统、营销系统、财务系统、税务系统等各个公司有不同的开发,底层数据之间没法一一对应,整个底层数据的标准没法统一,就造成数据征信的障碍特别严重。
从目前来看,综合供应链金融平台主要核心是打造三大平台,一是企业征信和评价平台,二是供应链平台,三是综合的信用平台。这三大平台相辅相成,通过三个平台的搭建,未来供应链金融生态可以由点到线再到面,形成立体网络,以大数据为支持,通过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解决传统银行依靠人去放贷、风控的现状,它的模式目前从实践角度来看具有时代意义。
最后还需要监管层在监管上平衡好金融的创新、风险和监管三者的关系,从以核心企业为主的闭环信息孤岛走向一个网络化的时代,这样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智能化时代才能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