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授小说《祝福》时,正值冬季,记得那晚窗外下着雪,突然间就想起清人沈佩“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的诗句。借着朦胧的月色,看到雪花像仙子一样纤腰束素,飘忽而至。她轻轻地落到凉亭顶端,仿佛给它戴上了一顶白绒绒的帽子;她翩翩地落到杉树上,那杉树转瞬就由一个守护的卫士装扮成一个娉婷的舞者。放下书卷,不禁浮想联翩,或许鲁迅先生当年在创作小说《祝福》时,也是在一个下雪的冬季夜晚,只是那时的雪不似今日的雪这般轻盈唯美。
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先生写“我”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渲染出鲁镇阴森惨淡的气氛。在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黯然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以此衬托了“我”当时孤寂悲愤的心情。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暗示着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为情节发展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在小说的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这其实是寄托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在这样的寂静深夜,体味着祥林嫂的悲剧,深彻地感受到,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心上投下了沉重的悲剧阴影。
看着看着,不禁思考,小说这样深入人心,其中的环境描写功不可没,那么现在的高中生笔下的文章,怎么就那么枯涩?高一的学生延续着初中习作的习惯,一篇记叙文仅能围绕着中心写人记事,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生活气息。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交流与表达”部分,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或大或小的场面描写。这样,不仅能展示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衬托人物行为,刻画人物性格。
即便是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忽略了记叙文写作中环境描写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状,在讲授《祝福》时,让学生认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在作文训练中,给出了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给文章添彩的例子。如,“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个美丽、安静、和谐的氛围;又如,“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随着人群中一阵低低的欢呼,随着最后几滴雨丝上方彩虹的浮现,公车来了。每个人都满怀笑容地上了车。我整理一下思绪,准备给等待我回家的妈妈一个灿烂的笑容,希望我的笑容,能带给她最好的心情”,这段先写细雨,后写彩虹,既衬托了人物的心情,也推动了文章情节的发展。总之,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文章主题服务。善于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创设优美诗化的意境。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给出话题作文“雪中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写自己的祖母,详写了儿时雪天祖母为自己烤地瓜,如今立在雪中追思已故的祖母;有一位学生写放假回家,母亲为自己做的火锅,窗外下着雪,窗子上氤氲了一层寒雾,屋内火锅的热气馨香缭绕在母女之间;有一位学生编创了一则童话故事,由于环境恶化突变,南方出现了雪灾,湖上的鸳鸯、天鹅依偎着无处躲藏冻成了冰雕,林中的麋鹿、松鼠、野兔都无处觅食无家可归;还有两位学生写到了冬雪中的小狗,其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学校附近拆迁区被遗弃的流浪狗,在风雪中小狗守候着已经拆毁的家园;等等。由于环境的描写,作文马上就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通过这次的作文练习,开始喜欢上写作文。最后,展示了教师自己的下水文《雪人》。
这次习作,使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有了进一步的体悟。通过阅读相关的习作,学生感受到了环境的描写在文章当中的重要性,而写作练习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感受。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在记叙文习作中融入环境的描写,值得尝试。
在小说《祝福》里,鲁迅先生写“我”初到鲁镇时“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渲染出鲁镇阴森惨淡的气氛。在听闻祥林嫂死讯后,深夜黯然神伤,“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以此衬托了“我”当时孤寂悲愤的心情。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文中插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这暗示着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为情节发展起到了暗示的作用。在小说的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这其实是寄托作者对亡灵的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如此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了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憾,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在这样的寂静深夜,体味着祥林嫂的悲剧,深彻地感受到,文中有关“雪”的描写,给全文抹上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心上投下了沉重的悲剧阴影。
看着看着,不禁思考,小说这样深入人心,其中的环境描写功不可没,那么现在的高中生笔下的文章,怎么就那么枯涩?高一的学生延续着初中习作的习惯,一篇记叙文仅能围绕着中心写人记事,文章内容干瘪,缺乏生活气息。高中语文新课标“课程目标”中的“交流与表达”部分,对高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安排一些或大或小的场面描写。这样,不仅能展示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衬托人物行为,刻画人物性格。
即便是较为优秀的学生,也忽略了记叙文写作中环境描写的重要性。针对这一现状,在讲授《祝福》时,让学生认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在作文训练中,给出了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给文章添彩的例子。如,“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这段环境描写,渲染了一个美丽、安静、和谐的氛围;又如,“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随着人群中一阵低低的欢呼,随着最后几滴雨丝上方彩虹的浮现,公车来了。每个人都满怀笑容地上了车。我整理一下思绪,准备给等待我回家的妈妈一个灿烂的笑容,希望我的笑容,能带给她最好的心情”,这段先写细雨,后写彩虹,既衬托了人物的心情,也推动了文章情节的发展。总之,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为文章主题服务。善于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创设优美诗化的意境。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之后,给出话题作文“雪中的故事”。有一位学生写自己的祖母,详写了儿时雪天祖母为自己烤地瓜,如今立在雪中追思已故的祖母;有一位学生写放假回家,母亲为自己做的火锅,窗外下着雪,窗子上氤氲了一层寒雾,屋内火锅的热气馨香缭绕在母女之间;有一位学生编创了一则童话故事,由于环境恶化突变,南方出现了雪灾,湖上的鸳鸯、天鹅依偎着无处躲藏冻成了冰雕,林中的麋鹿、松鼠、野兔都无处觅食无家可归;还有两位学生写到了冬雪中的小狗,其中一位学生,观察到学校附近拆迁区被遗弃的流浪狗,在风雪中小狗守候着已经拆毁的家园;等等。由于环境的描写,作文马上就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通过这次的作文练习,开始喜欢上写作文。最后,展示了教师自己的下水文《雪人》。
这次习作,使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有了进一步的体悟。通过阅读相关的习作,学生感受到了环境的描写在文章当中的重要性,而写作练习让学生有了更深的感受。正如巴尔扎克所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在记叙文习作中融入环境的描写,值得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