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如今,全国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不断取得新进展,面对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工作成为眼前最重大的课题。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效率,充分发掘“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新内涵,将对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崭新局面。本文对育人对新时代象、环节中各角色的定位等“三全育人”工作开展的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至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因而,准确把握新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特点,明确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衔接,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实。
一、明确育人工作实施对象,精准开展“三全育人”工作
近年来,“00”后进入了大学校园,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调查显示,“00”后的父母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59%,父母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随之而来的相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00”后大学生总体上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1]。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对于准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因人施教”,通过开展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工作,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教育的方式方法活起来、动起来,使“三全育人”工作效果能够精准实施。
二、辅导员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发挥的衔接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管理者和主要参与者,要善于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总结教育规律,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不断增加教育和管理亲和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优势。当前,高校辅导员是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关键一环,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在工作中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产生有效衔接,可以更好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课堂上。辅导员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也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实现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融入自身政治理论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人。
三、专業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大量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专业教育中去,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更新育人理念,根据学科特点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3]。例如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通过举办“食品品鉴会”、大学生“亮点行动”风采展示等特色活动,专业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突破,使学生切实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认同,切实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通过加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模式上的持续调整,以及不断完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到本科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使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四、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定位
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注重科研,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浅薄[4],思想政治教育被固化为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未能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思政课作为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于学校设置的思政课程存在抵触心理,思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性教育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课堂氛围需求,难以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思政类公选课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在思想上抵触该类课程,存在逃课或是上课精神不集中等问题。高校要想从源头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借助辅导员、班主任的力量,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渗透政治观念,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将理论知识联系中国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任教,教师面对全校学生群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足,和学生的交流往往局限于课堂,缺乏一定的教学亲和力,难以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影响教学效果。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和思政教师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及时与思政教师沟通学生情况,将学生思想动态反馈给思政课教师,使教师在备课时能够更加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将理论知识点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提高教育针对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可以邀请思政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这既使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接触,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化到行动中。
明确“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创新工作方法,有助于更好的达成育人目标,有助于更加科学、系统、规范地促进工作的开展。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响应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充分发掘“三全育人”工作的新内涵、新模式、新方法,主动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浪潮中,在工作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龚文琴,李敬辉,何振鹏.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专业课教师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 292-293.
[2]刘学思.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研究[J].经贸实践,2018(20):296-297.
[3]贾劲松.加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8(34):26-27.
[4]赵恩.互联网+下的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243-244.
关键词:三全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校是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要求我们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至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因而,准确把握新时代内涵,当代大学生特点,明确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在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分别扮演的角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程衔接,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实。
一、明确育人工作实施对象,精准开展“三全育人”工作
近年来,“00”后进入了大学校园,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高速阶段。调查显示,“00”后的父母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59%,父母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和随之而来的相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00”后大学生总体上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1]。准确把握“0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对于准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因人施教”,通过开展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工作,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教育的方式方法活起来、动起来,使“三全育人”工作效果能够精准实施。
二、辅导员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发挥的衔接作用
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工作的管理者和主要参与者,要善于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总结教育规律,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不断增加教育和管理亲和力,充分发挥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优势。当前,高校辅导员是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关键一环,高校也在不断完善建设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辅导员在工作中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产生有效衔接,可以更好的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到课堂上。辅导员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方面,也可通过开展第二课堂实现课程思政,在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融入自身政治理论知识,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的每个环节,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人。
三、专業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在当前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高校开展大量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专业教育中去,与此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更新育人理念,根据学科特点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3]。例如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通过举办“食品品鉴会”、大学生“亮点行动”风采展示等特色活动,专业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结合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所取得的新成就、新突破,使学生切实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知和认同,切实增强民族自豪感。我们通过加强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模式上的持续调整,以及不断完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协同育人机制,逐步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到本科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高以专业知识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使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四、思政课教师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定位
当前,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师注重科研,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浅薄[4],思想政治教育被固化为辅导员的工作范畴,未能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思政课作为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对于学校设置的思政课程存在抵触心理,思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授课墨守成规,缺少创新性教育教学方式,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课堂氛围需求,难以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思政类公选课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其在思想上抵触该类课程,存在逃课或是上课精神不集中等问题。高校要想从源头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一方面要借助辅导员、班主任的力量,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渗透政治观念,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及时将理论知识联系中国实际,对学生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众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任教,教师面对全校学生群体,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足,和学生的交流往往局限于课堂,缺乏一定的教学亲和力,难以保证课程的针对性,影响教学效果。辅导员应该成为学生和思政教师之间的纽带,一方面及时与思政教师沟通学生情况,将学生思想动态反馈给思政课教师,使教师在备课时能够更加结合本专业学生特点,将理论知识点与学生专业有机结合,提高教育针对性;另一方面,辅导员在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时,可以邀请思政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这既使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接触,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理解,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外化到行动中。
明确“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实施路径,创新工作方法,有助于更好的达成育人目标,有助于更加科学、系统、规范地促进工作的开展。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响应新时代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保持敏锐的判断力,充分发掘“三全育人”工作的新内涵、新模式、新方法,主动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和创新浪潮中,在工作中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龚文琴,李敬辉,何振鹏.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专业课教师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 292-293.
[2]刘学思.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研究[J].经贸实践,2018(20):296-297.
[3]贾劲松.加强“0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8(34):26-27.
[4]赵恩.互联网+下的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38):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