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在中国古代有“琉琳”、“流离”、“琉璃”、“颇黎”、“明月珠”等多种称谓。早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玻璃器皿,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描述采桑少女秦罗敷的朴直和美丽时写道:“头上倭堕鬓,耳中明月珠。”这里提到的耳饰“明月珠”即指玻璃制品。唐朝元稹曾写诗赞美玻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由于中国古代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因此玻璃的制造技术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玻璃原料逐渐改用以钠、钙为主要成份,由于钠、钙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使中国玻璃器开始应用到生活领域,出现了玻璃茶具、碗、盘、瓶等生活用品,到了清代,玻璃制造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清代康熙皇帝一直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很感兴趣,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也较多,德国传教士纪里安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奉诏进京。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指导了清廷玻璃厂的筹建工作,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玻璃厂建成。玻璃厂从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造各种玻璃器,康熙时期的清廷玻璃厂位于西安门的蚕池口,当时清官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聘请欧洲的技术人员到清官玻璃厂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在中西方玻璃制作技术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凭借皇家雄厚的资材,清宫玻璃厂烧制出了许多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康熙时期在单色玻璃、刻花玻璃的基础上,烧制成功了画珐琅玻璃、套色玻璃、洒金玻璃等玻璃新品种。雍正时期,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的大量需求,在圆明园六所又建立了新的玻璃厂。雍正朝玻璃生产的主流是单色玻璃,据档案记载,雍正时期的单色玻璃有红色、绿色、松绿色、假松石色、翡翠色、白色、黄色、橘黄色、酒黄色、葡萄色、蓝色、天蓝色、亮蓝色、青色、黑色、琥珀色、蜜蜡色、金珀色等30余种,并成功烧制了描金玻璃。乾隆时期,随着“康乾盛世”的开创,迎来了清朝历史上的鼎盛期,这时,社会安定,经济雄厚,乾隆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尤其热爱,对玻璃器皿亦是喜爱有加,对于烧制玻璃的样式、款识等,乾隆皇帝都亲自过问,如《清档》记载:“乾隆十八年五月……太监胡世杰传旨:水法殿西平台点案上添玻璃灯一对,着郎世宁画样呈览。钦此。于本月十五日,郎世宁画得西洋式玻璃灯纸样二张呈览。奉旨:照样准做,其应用材料匠役向造办处要。钦此。”“乾隆四十一年……于二月初八日郎中柏永吉将画得套红玻璃瓶纸样九张,套蓝玻璃瓶纸样九张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于十九年五月初二日,监察御史西宁将新做得金星玻璃杯四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进。奉旨:将金星玻璃杯四件交如意馆刻‘乾隆年制’款……钦此。”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廷玻璃厂大量生产玻璃器皿,制造工艺有吹、拉、雕琢等多种,而且多采用描彩、泥金和珐琅彩等技法装饰,这时的玻璃制品包括单色玻璃、刻花玻璃、画珐琅玻璃、套色玻璃、洒金玻璃、戗金玻璃、描金玻璃、缠丝玻璃、搅玻璃、金星玻璃等,数量多达几万件,玻璃用途涉及生活用品、佛堂用品、陈设品、装饰品、文房用品等领域。不仅如此,乾隆还将玻璃作为礼品赏赐给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宗教首领等。例如乾隆五十八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二月初六日……赏班禅额尔德尼……呆黄玻璃渣斗一件、亮绿玻璃碗一件、呆黄玻璃炉一件、亮蓝玻璃瓶一件、玻璃鼻烟壶四个。赏达赖……呆黄玻璃盘一对、茶色玻璃瓶一对、呆蓝玻璃碗一对、玻璃鼻烟壶四个。”在这种大背景下,清廷玻璃器进入了制作的黄金时代。嘉庆以后,随着国力的逐渐衰微,清官玻璃制造业也逐渐衰落下去。
避暑山庄是清代的夏都,是清王朝在塞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是清代皇帝北巡木兰期间处理朝政、宴飨娱乐、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宗教首领的地方,是中国现存最火的古典皇家园林,这里收藏着两万余件清官御用珍品,其中包括数百件玻璃器皿,这些玻璃器皿一部分是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进献给清代皇帝的西方玻璃器皿,一部分是清廷玻璃厂生产的宫廷御用器皿。为了把馆藏珍品推向社会,使更多的藏品与观众见面,避暑山庄博物馆在正宫区东所内举办了“玻璃专题展览”,共展出了清宫御用玻璃器皿43件,本文仅就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清宫玻璃器略做剖析,与读者共飨。
粉绿色透明玻璃镶银座荷叶烛台
高52.5米,最长处为61厘米,最宽处为25厘米。烛台底座为银质鎏金,鎏金有脱落,底座的前、后、左、右四侧各有一支足,从左右两侧的支足处延伸出盘旋的枝蔓,枝蔓上各托起一片硕大的荷叶。底座中间的五根银立柱上亦支托起一片大荷叶,荷叶中心有一银鎏金花萼与下面的托座相扣合,并承托起一喇叭形小荷叶。互片荷叶均自然卷曲,荷叶的边缘为嫩绿色透明玻璃,从边缘向中心渐变为粉白色透明玻璃及浅粉色透明玻璃。玻璃荷叶的制作过程为:先将三种颜色的玻璃料分别吹制成筒状,之后粘合在一起,随后将其放入模具里吹制成盘状,最后在火焰加热、烘烤的情形下,玻璃匠人将其手工制作而成荷叶形状。此烛台是银鎏金和玻璃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玻璃荷叶玲珑剔透,清新艳丽,薄似蝉翼,银鎏金底座辉煌典雅,表明当时的玻璃制作水平已经相当成熟。
粉套蓝玻璃高足盘
高14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9.2厘米,此盘盘身为有模吹制而成,柄部(玻璃术语称“明挺”)为后粘,盘敞口,呈十瓣花形,浅弧肇。柄部呈竹节状,中间有一凸起,底部圈足呈圆饼状。盘为粉红色不透明玻璃套蓝色玻璃,柄部顶端为黑色不透明玻璃,其余部分为无包透明玻璃;饼状圈足为无色透明玻璃。
蓝白搅玻璃撖榄瓶
高25厘米,口径7厘米,瓶口部收束成六个纵褶形,瓶身呈六瓣橄榄形,底部粘贴三个无色透明玻璃枝叶形支足。瓶身以蓝色透明玻璃为胎体,外套白色不透明的水波纹,水波纹自下而上,绵延流畅,在连绵不断的水波纹上,添加红、黄、粉、蓝、绿等色料,绘制成折枝花卉和蝴蝶纹饰。此瓶先用蓝色透明玻璃吹制成瓶,再用烧溶的白色玻璃条在胎体的表面自下而上缠绕成纹,形成蓝白相问的水波纹,给人以流动不止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这件玻璃瓶色彩繁缛、艳丽,制作复杂,体现了玻璃匠师们鬼斧神纹,腹部为云龙戏蓝、天蓝套宝蓝、豇工的技艺。 粉红色透明玻璃浮雕菊花纹花篮
高9.8厘米,最长处14.5厘米,圈足长7.5厘米,通体为粉红色透明玻璃,整体造型为花篮形,提手为两个“人”字形花枝交错组成,篮身似椭圆的船形,口沿高低错落呈花瓣口,篮身外壁浮雕八组菊花纹,每组之间用凸起的菊瓣隔开,底部为外撇的椭圆花瓣形圈足。制作过程如下:花篮的篮身由模具吹制成圆形后,在其下人工做底,在火焰加热、烘烤的作用下,玻璃匠人将篮身手工制成椭圆形并将其口沿制成花瓣形,篮身外壁的纹饰是由玻璃匠人手工雕刻而成,之后,在火焰的作用下,在花篮上方粘贴玻璃料,用手工剪制成“人”字形花篮提手。
雕刻玻璃是运用琢玉的方法在玻璃表面雕琢出花纹,其表现手法有两种:一种为阴刻的凹陷花纹,一种为阳起的浮雕花纹,此花篮便属于后者。浮雕技法装饰纹饰,阳起于平面,给人以立体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清官玻璃器中,采用浮雕技法装饰的器皿并不多,这件花篮雕刻精细,打磨光滑,质地匀净,似水晶般晶莹剔透,堪称精品。
涅白玻璃三足盖罐
通高14.5厘米,口径9.5厘米。罐为有模吹制而成,通体为涅白玻璃,整体造型似球形,罐身和盖的外壁均为菊花瓣式,盖顶为卷枝菊叶形钮,罐底粘贴三菊叶形支足,罐盖与罐身以子母口相扣合,扣合的紧街、严实,整件器物温润、质朴、典雅,给人以如脂如玉的艺术效果。
浅蓝色透明玻璃磨刻花蝶纹酒杯
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2.7厘米,直口,深腹,弧壁下敛,平底,浅圈足。此杯为有模吹制而成,通体为浅蓝色透明玻璃,外壁磨刻洞石,疏朗的花草及两只蝴蝶,微风徐来,花朵随风轻轻地摇曳,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极富动感,圈足内磨刻双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磨花玻璃系运用切割宝石的技法在玻璃器物表面磨出几何花纹,磨刻出的花纹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具有刻面宝石的装饰效果。磨花玻璃深受西方外来工艺的影响,与我国传统的装饰花纹区别较大。据清官档案记载,磨花玻璃在清廷烧造时间始于康熙时期,至清代中期结束,此杯系乾隆年问清官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器形小巧秀美,磨出的纹饰透过蓝色玻璃壁愈显出典雅清丽。
绿色透明玻璃描金梅花纹花口碗
此碗高10厘米,口部最长处为30厘米。此碗为有模吹制而成,通体为绿色透明玻璃,碗外壁的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十二瓣花,花口外撇,深弧壁,实足外撇。口沿描金,外壁雕琢一周缠枝梅花纹。此碗颜色纯正,吸收传统琢玉的手法,在碗的外壁雕琢出线条流畅的梅花花、叶,之后在花叶上用泥金描绘花纹图案,给人以金光闪烁,华丽精美的艺术效果,同时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
粉玻璃戗金花叶纹长颈瓶
高17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5.5厘米,撇口,长颈,颈部从上至下渐收。扁圆腹,圈足。此瓶为有模吹制而成,底部圈足是在火焰的加热、烘烤作用下,玻璃匠人手工粘制而成。瓶身饰凸起的梅花纹、金彩变形花叶纹和网格纹。此瓶集雕刻、描金、戗金、彩绘工艺与一身,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这些玻璃器皿是中西方文化长期跋涉与交融的产物,反映了清宫玻璃制作的精湛技艺和清代帝王的审美情趣,虽然穿越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依旧流光溢彩。
(责任编辑:马怡运)
由于中国古代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有轻脆易碎、不耐高温、不适应骤冷骤热的缺点,不适合制作饮食器皿,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器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因此玻璃的制造技术一直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随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加强,玻璃原料逐渐改用以钠、钙为主要成份,由于钠、钙耐温性能较好,对骤冷骤热的适应性较强,使中国玻璃器开始应用到生活领域,出现了玻璃茶具、碗、盘、瓶等生活用品,到了清代,玻璃制造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清代康熙皇帝一直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很感兴趣,与西方传教士的接触也较多,德国传教士纪里安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奉诏进京。第二年,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指导了清廷玻璃厂的筹建工作,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玻璃厂建成。玻璃厂从属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专门为皇家制造各种玻璃器,康熙时期的清廷玻璃厂位于西安门的蚕池口,当时清官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聘请欧洲的技术人员到清官玻璃厂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在中西方玻璃制作技术相互融合的前提下,凭借皇家雄厚的资材,清宫玻璃厂烧制出了许多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康熙时期在单色玻璃、刻花玻璃的基础上,烧制成功了画珐琅玻璃、套色玻璃、洒金玻璃等玻璃新品种。雍正时期,为了满足皇家对玻璃器的大量需求,在圆明园六所又建立了新的玻璃厂。雍正朝玻璃生产的主流是单色玻璃,据档案记载,雍正时期的单色玻璃有红色、绿色、松绿色、假松石色、翡翠色、白色、黄色、橘黄色、酒黄色、葡萄色、蓝色、天蓝色、亮蓝色、青色、黑色、琥珀色、蜜蜡色、金珀色等30余种,并成功烧制了描金玻璃。乾隆时期,随着“康乾盛世”的开创,迎来了清朝历史上的鼎盛期,这时,社会安定,经济雄厚,乾隆皇帝本人对文化艺术尤其热爱,对玻璃器皿亦是喜爱有加,对于烧制玻璃的样式、款识等,乾隆皇帝都亲自过问,如《清档》记载:“乾隆十八年五月……太监胡世杰传旨:水法殿西平台点案上添玻璃灯一对,着郎世宁画样呈览。钦此。于本月十五日,郎世宁画得西洋式玻璃灯纸样二张呈览。奉旨:照样准做,其应用材料匠役向造办处要。钦此。”“乾隆四十一年……于二月初八日郎中柏永吉将画得套红玻璃瓶纸样九张,套蓝玻璃瓶纸样九张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照样准做。钦此。”“……于十九年五月初二日,监察御史西宁将新做得金星玻璃杯四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进。奉旨:将金星玻璃杯四件交如意馆刻‘乾隆年制’款……钦此。”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清廷玻璃厂大量生产玻璃器皿,制造工艺有吹、拉、雕琢等多种,而且多采用描彩、泥金和珐琅彩等技法装饰,这时的玻璃制品包括单色玻璃、刻花玻璃、画珐琅玻璃、套色玻璃、洒金玻璃、戗金玻璃、描金玻璃、缠丝玻璃、搅玻璃、金星玻璃等,数量多达几万件,玻璃用途涉及生活用品、佛堂用品、陈设品、装饰品、文房用品等领域。不仅如此,乾隆还将玻璃作为礼品赏赐给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宗教首领等。例如乾隆五十八年《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二月初六日……赏班禅额尔德尼……呆黄玻璃渣斗一件、亮绿玻璃碗一件、呆黄玻璃炉一件、亮蓝玻璃瓶一件、玻璃鼻烟壶四个。赏达赖……呆黄玻璃盘一对、茶色玻璃瓶一对、呆蓝玻璃碗一对、玻璃鼻烟壶四个。”在这种大背景下,清廷玻璃器进入了制作的黄金时代。嘉庆以后,随着国力的逐渐衰微,清官玻璃制造业也逐渐衰落下去。
避暑山庄是清代的夏都,是清王朝在塞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是清代皇帝北巡木兰期间处理朝政、宴飨娱乐、接见少数民族王公贵族及宗教首领的地方,是中国现存最火的古典皇家园林,这里收藏着两万余件清官御用珍品,其中包括数百件玻璃器皿,这些玻璃器皿一部分是外国使节作为礼品进献给清代皇帝的西方玻璃器皿,一部分是清廷玻璃厂生产的宫廷御用器皿。为了把馆藏珍品推向社会,使更多的藏品与观众见面,避暑山庄博物馆在正宫区东所内举办了“玻璃专题展览”,共展出了清宫御用玻璃器皿43件,本文仅就避暑山庄博物馆藏清宫玻璃器略做剖析,与读者共飨。
粉绿色透明玻璃镶银座荷叶烛台
高52.5米,最长处为61厘米,最宽处为25厘米。烛台底座为银质鎏金,鎏金有脱落,底座的前、后、左、右四侧各有一支足,从左右两侧的支足处延伸出盘旋的枝蔓,枝蔓上各托起一片硕大的荷叶。底座中间的五根银立柱上亦支托起一片大荷叶,荷叶中心有一银鎏金花萼与下面的托座相扣合,并承托起一喇叭形小荷叶。互片荷叶均自然卷曲,荷叶的边缘为嫩绿色透明玻璃,从边缘向中心渐变为粉白色透明玻璃及浅粉色透明玻璃。玻璃荷叶的制作过程为:先将三种颜色的玻璃料分别吹制成筒状,之后粘合在一起,随后将其放入模具里吹制成盘状,最后在火焰加热、烘烤的情形下,玻璃匠人将其手工制作而成荷叶形状。此烛台是银鎏金和玻璃工艺相结合的产物,玻璃荷叶玲珑剔透,清新艳丽,薄似蝉翼,银鎏金底座辉煌典雅,表明当时的玻璃制作水平已经相当成熟。
粉套蓝玻璃高足盘
高14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9.2厘米,此盘盘身为有模吹制而成,柄部(玻璃术语称“明挺”)为后粘,盘敞口,呈十瓣花形,浅弧肇。柄部呈竹节状,中间有一凸起,底部圈足呈圆饼状。盘为粉红色不透明玻璃套蓝色玻璃,柄部顶端为黑色不透明玻璃,其余部分为无包透明玻璃;饼状圈足为无色透明玻璃。
蓝白搅玻璃撖榄瓶
高25厘米,口径7厘米,瓶口部收束成六个纵褶形,瓶身呈六瓣橄榄形,底部粘贴三个无色透明玻璃枝叶形支足。瓶身以蓝色透明玻璃为胎体,外套白色不透明的水波纹,水波纹自下而上,绵延流畅,在连绵不断的水波纹上,添加红、黄、粉、蓝、绿等色料,绘制成折枝花卉和蝴蝶纹饰。此瓶先用蓝色透明玻璃吹制成瓶,再用烧溶的白色玻璃条在胎体的表面自下而上缠绕成纹,形成蓝白相问的水波纹,给人以流动不止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这件玻璃瓶色彩繁缛、艳丽,制作复杂,体现了玻璃匠师们鬼斧神纹,腹部为云龙戏蓝、天蓝套宝蓝、豇工的技艺。 粉红色透明玻璃浮雕菊花纹花篮
高9.8厘米,最长处14.5厘米,圈足长7.5厘米,通体为粉红色透明玻璃,整体造型为花篮形,提手为两个“人”字形花枝交错组成,篮身似椭圆的船形,口沿高低错落呈花瓣口,篮身外壁浮雕八组菊花纹,每组之间用凸起的菊瓣隔开,底部为外撇的椭圆花瓣形圈足。制作过程如下:花篮的篮身由模具吹制成圆形后,在其下人工做底,在火焰加热、烘烤的作用下,玻璃匠人将篮身手工制成椭圆形并将其口沿制成花瓣形,篮身外壁的纹饰是由玻璃匠人手工雕刻而成,之后,在火焰的作用下,在花篮上方粘贴玻璃料,用手工剪制成“人”字形花篮提手。
雕刻玻璃是运用琢玉的方法在玻璃表面雕琢出花纹,其表现手法有两种:一种为阴刻的凹陷花纹,一种为阳起的浮雕花纹,此花篮便属于后者。浮雕技法装饰纹饰,阳起于平面,给人以立体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清官玻璃器中,采用浮雕技法装饰的器皿并不多,这件花篮雕刻精细,打磨光滑,质地匀净,似水晶般晶莹剔透,堪称精品。
涅白玻璃三足盖罐
通高14.5厘米,口径9.5厘米。罐为有模吹制而成,通体为涅白玻璃,整体造型似球形,罐身和盖的外壁均为菊花瓣式,盖顶为卷枝菊叶形钮,罐底粘贴三菊叶形支足,罐盖与罐身以子母口相扣合,扣合的紧街、严实,整件器物温润、质朴、典雅,给人以如脂如玉的艺术效果。
浅蓝色透明玻璃磨刻花蝶纹酒杯
高4.2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2.7厘米,直口,深腹,弧壁下敛,平底,浅圈足。此杯为有模吹制而成,通体为浅蓝色透明玻璃,外壁磨刻洞石,疏朗的花草及两只蝴蝶,微风徐来,花朵随风轻轻地摇曳,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极富动感,圈足内磨刻双方框,内刻“乾隆年制”双竖行楷书款。
磨花玻璃系运用切割宝石的技法在玻璃器物表面磨出几何花纹,磨刻出的花纹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具有刻面宝石的装饰效果。磨花玻璃深受西方外来工艺的影响,与我国传统的装饰花纹区别较大。据清官档案记载,磨花玻璃在清廷烧造时间始于康熙时期,至清代中期结束,此杯系乾隆年问清官造办处玻璃厂烧造,器形小巧秀美,磨出的纹饰透过蓝色玻璃壁愈显出典雅清丽。
绿色透明玻璃描金梅花纹花口碗
此碗高10厘米,口部最长处为30厘米。此碗为有模吹制而成,通体为绿色透明玻璃,碗外壁的整体造型似一朵盛开的十二瓣花,花口外撇,深弧壁,实足外撇。口沿描金,外壁雕琢一周缠枝梅花纹。此碗颜色纯正,吸收传统琢玉的手法,在碗的外壁雕琢出线条流畅的梅花花、叶,之后在花叶上用泥金描绘花纹图案,给人以金光闪烁,华丽精美的艺术效果,同时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玻璃制作工艺。
粉玻璃戗金花叶纹长颈瓶
高17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5.5厘米,撇口,长颈,颈部从上至下渐收。扁圆腹,圈足。此瓶为有模吹制而成,底部圈足是在火焰的加热、烘烤作用下,玻璃匠人手工粘制而成。瓶身饰凸起的梅花纹、金彩变形花叶纹和网格纹。此瓶集雕刻、描金、戗金、彩绘工艺与一身,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这些玻璃器皿是中西方文化长期跋涉与交融的产物,反映了清宫玻璃制作的精湛技艺和清代帝王的审美情趣,虽然穿越了几百年的沧桑岁月,依旧流光溢彩。
(责任编辑:马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