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在孩童时期都有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即使从事着完全不同的行业,梦想始终不曾远离,只是多数人选择将梦想珍藏而不愿再和现实较劲。马梅琴是一个执著的人,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某部门副總经理的她,看似和艺术不沾边,但“八小时”之外的她,爱金融,也爱绘画,两者相互促进。从学绘画起,下班后、双休日以及各种假期,马梅琴常会在家中支起画板,践行着梦想。
1984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的马梅琴,顺利地分配到中国建设银行工作。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抢手,马梅琴的工作令当时很多同学和朋友艳羡。“人的成长都会有一个过程,年青的时候,心情较浮躁,爱追求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会浪费很多时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慢慢发觉,有些东西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也会愈发珍惜光阴”。已是知天命的马梅琴,和所有女性一样会有韶光易逝的感慨,但她觉得五十岁是人生另一个起点。从这时起,足够的人生阅历、社会磨砺以及一定的经济基础,让人变得更加贴近与生俱来的本性,有一种要捡拾起孩童梦想的冲动。
一句话开启画家梦
马梅琴从小对文学和绘画艺术感兴趣,情感丰富。至今,有了生活的感悟,她仍会随手写下来,一篇篇小文、小诗记录着她的点滴生活。年幼时期的她,学习了素描,但真正拿起画笔开始画油画还要从她的一段经历说起。
马梅琴的一位朋友要和著名画家于少平先生合作办美术培训班,商讨事宜之时,偶然邀马梅琴一同前往,就这样,马梅琴第一次见到了画家于少平,第一次走进其画室。面对满屋飘散着艺术气息的画室,马梅琴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她请教于少平先生:自己很喜欢油画,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也非艺术专业,不知道也不敢画。于少平讲述了其母亲学画的经历,并告诉马梅琴,只要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画画,也可以成为一个画家。在于少平先生鼓励下,马梅琴当即便在于少平的画室画起来。于少平先生给马梅琴一条船的图片,让她照着画。“刚开始面对像彩色牙膏一样的油画颜料,真是无从下笔,不知道该怎么画,但是油画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重复调色覆盖。我就这样开始画油画了。”于少平老师和友人商讨合作的事,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马梅琴也画了两个多小时。“等我画完站远一看,那条小船在水中“漂”起来了!太兴奋了,那条船应该算是我第一幅作品吧。”
从那时起,马梅琴陆续接受了绘画技巧培训和指导,自学绘画相关的教学书籍,艺术改变了她的生活。绘画伴马梅琴度过了很多闲暇时光,还积累了作品。
每到外地,博物馆是马梅琴必访之地。2012年,马梅琴和同事赴英国牛津参加金融高级研修班。一个没有课程的周末,导游带领一行人上午参观大英博物馆。下午逛街。马梅琴在大英博物馆租了讲解器。跑到喜欢的绘画作品前仔细欣赏。当他人徜徉于LV、GUCCI等名品店时,她又跑到了大英博物馆附近的国家艺术馆参观。博物馆里的绘画作品是最精美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这样的学习机会,马梅琴岂能错过?到美国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马梅琴也不忘参观博物馆。在大都会博物馆。马梅琴一呆就是一天,流连忘返。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借鉴于苏联,因此,去俄罗斯休假时,她将博物馆、美术馆列为首要目的地。我最喜欢的是印象派绘画作品,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文物艺术品也让人震撼,马梅琴说:“有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古玉的造型和纹饰非常精美,这些也可给从事绘画的今人以借鉴。”博物馆中精美的文物艺术品让马梅琴对收藏渐渐引起了兴趣。
收藏如人生,重在过程
追寻美是人的本能。在马梅琴收藏的当代书画作品中,市场里“大名头”比例不高,她不在意,说自己的收:藏最主要是看兴趣,凡唯美风格的物品都喜欢。这种从自身审美趣味出发的收藏,若日后升值固然好。没有也无妨,她不会刻意收藏自己不喜欢的艺术品。“书画藏品主要是从展览中购藏,自己喜欢,价格合适。收藏不贪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世间美物太多了,凭个人的力量肯定是收藏不完的。我觉得,能在博物馆里欣赏众多的文物艺术精品,也是一种享受。美,不一定非要拥有。”
去年在英国牛津进修期间,她利用课余时间常去当地的跳蚤市场和古董店。“跳蚤市场多是些好玩的小玩意儿,价格便宜。有一次,我买了一套100年前喝咖啡的银器套装,很有意思。”在一家英国古董店里,她无意中看到了海底打捞出的清代外销瓷,。一看见那一小柜子瓷器。我就非常喜欢。有些碗和碟上还附着贝壳。我全部买了下来。目前,文物艺术品的价格国内高于国外。这些外销瓷价格仅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
马梅琴也常和朋友去拍卖会,马梅琴笑着说:“去拍卖会看预展能看到我喜欢的宋元明清诸代文人画,能欣赏到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欣赏的过程非常愉悦。这就足够了。”跟其他收藏爱好者一样,查资料、向人讨教也是马梅琴的必修课。遇到心仪的艺术品,竞拍过程让人心惊肉跳。好不容易竞拍成功放家里,时时欣赏,时时愉悦。或和朋友们一起切磋,以物会友,亦是乐事。在马梅琴看来,收藏让她更加了解历史,更懂得社会人情,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当艺术遇见金融
艺术和金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马梅琴有自己的见解:“金融,一个很高深的词。它上关乎到世界、国家,下关系到企业、百姓,是个很有意思、也很神圣的事。对我来说。金融里的某些事儿是工作、职业、事业。绘画是既奇妙又美丽的事。古时称为‘余事’,只有像顾恺之这样有文化、有财富又有空闲的‘贵族’才能与之有缘。而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关注它,有人为它痴迷,有人为它疯狂,想做点儿‘余事’——随便舞两下抹几笔,人人都有条件。金融与绘画,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却能够统一到一个人身上,还是挺有意思的。细细品来,金融与绘画也像姊妹,有的脸庞长的不是很像,但内在的气质会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果凝聚在一起会是形成一股劲儿的。”
金融和绘画一样都是用于相互沟通的。马梅琴坚定地认为:“金融与绘画如果结合起来能够相互促进!金融原本是指金子的融会贯通,其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绘画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以各种绘画材料临摹、表现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20世纪以后,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出现更多的流派,如印象派、抽象派……绘画越来越倾向于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情怀,‘画得和真的一样’不再成为唯一的标准和榜样。一张画挂在那儿,让人流连忘返,岂不是画上的人或故事、或场景或颜色打动了你,岂不是画在跟人沟通?人的心被打动了就会有所行动。艺术市场有‘梅摩指数’表现艺术品价格走势,绘画与金融联系怎不紧密?” “绘画为人的金融生涯增加正能量。”马梅琴深有感触:“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正能量指大于真空的物质。在社会层面上,正能量是指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情感。爱做画的人执着、画画过程投入,可摒弃一切杂念,爱画美好的东西——盛开的鲜花、天真的孩童、美丽的姑娘、可敬的父母、感人的英雄等,總能给人‘信任、豁达、愉悦、进取’这些正能量。可以说发现、表现生活中的美就是带给别人正能量!充满‘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负能量的画和行为是不被画者所接受的。”
“金融与绘画可以轮流开发和休息左右脑。”马梅琴解释,日常工作中人们决策、选择、说话、计算等用的是左脑,而绘画用右脑,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把看到的而非计算出来的点、线、面,黑、白、灰用笔展示出来,“能‘左右开弓’岂不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开拓、一种养生?!”
对于文化艺术的探求不仅丰富了马梅琴的业余生活,还令她在工作中有了新的感悟。她认为,银行人员需要具备综合素养,不能对艺术一无所知。几年前,马梅琴在主持客户经理培训教材编写时,也特意在教材中加进了茶艺、鉴赏等章节。
客户“喜新厌旧”是常态,银行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金融业务讲究有客户需要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通俗地说,金融就是金融机构的人拿着设计的金融产品与客户交流沟通,以达成交易实现资金与资金、产品与产品或资金与产品的交换。如果我们的金融产品特别是一些可以让客户触摸的产品(如实物黄金、白银产品)像画一样丰富美丽,客户能不喜欢?如果我们的金融服务像画一样打动人的心灵,资金、产品怎能不往来、怎能不融通?”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马梅琴倡导借鉴、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建行发行一款兔年生肖金章,图案就取材于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画中的兔,现代铸造工艺完美再现了古代书画佳构的神韵,这样的产品自然受到欢迎;再如百福生肖金条,寓意好,图案精美,销售很好。建行还发售了根据南方传统婚嫁习俗制作的黄金产品。南方新娘子结婚要带着米斗,里面放着针、钱、梳、剪刀、篦子、镜子、粉盒、尺子八样物品,以驱邪保平安。不少新人很喜欢这种做工精美又兼具传统习俗的产品。“通过这样的尝试,我发现,原来金融和艺术是可以结合的,艺术走进金融,金融也可以披上艺术的衣裳。艺术爱好完全能对业务产生帮助。”
自从跟艺术结缘,马梅琴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戏称将来退休也不会失落。“我虽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但敢画,爱画,也在不断地学画。以后老了我就去老年活动站教画画。带动其他人一起徜徉艺术的海洋。”马梅琴开心地如是说,因为在她看来与艺术相伴的人生注定是五彩缤纷的。
(责任编辑:马怡运)
1984年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今中央财经大学)的马梅琴,顺利地分配到中国建设银行工作。那个年代,大学毕业生抢手,马梅琴的工作令当时很多同学和朋友艳羡。“人的成长都会有一个过程,年青的时候,心情较浮躁,爱追求许多虚无缥缈的东西,会浪费很多时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慢慢发觉,有些东西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也会愈发珍惜光阴”。已是知天命的马梅琴,和所有女性一样会有韶光易逝的感慨,但她觉得五十岁是人生另一个起点。从这时起,足够的人生阅历、社会磨砺以及一定的经济基础,让人变得更加贴近与生俱来的本性,有一种要捡拾起孩童梦想的冲动。
一句话开启画家梦
马梅琴从小对文学和绘画艺术感兴趣,情感丰富。至今,有了生活的感悟,她仍会随手写下来,一篇篇小文、小诗记录着她的点滴生活。年幼时期的她,学习了素描,但真正拿起画笔开始画油画还要从她的一段经历说起。
马梅琴的一位朋友要和著名画家于少平先生合作办美术培训班,商讨事宜之时,偶然邀马梅琴一同前往,就这样,马梅琴第一次见到了画家于少平,第一次走进其画室。面对满屋飘散着艺术气息的画室,马梅琴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她请教于少平先生:自己很喜欢油画,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也非艺术专业,不知道也不敢画。于少平讲述了其母亲学画的经历,并告诉马梅琴,只要有兴趣,每个人都可以画画,也可以成为一个画家。在于少平先生鼓励下,马梅琴当即便在于少平的画室画起来。于少平先生给马梅琴一条船的图片,让她照着画。“刚开始面对像彩色牙膏一样的油画颜料,真是无从下笔,不知道该怎么画,但是油画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重复调色覆盖。我就这样开始画油画了。”于少平老师和友人商讨合作的事,一聊就是两个多小时,马梅琴也画了两个多小时。“等我画完站远一看,那条小船在水中“漂”起来了!太兴奋了,那条船应该算是我第一幅作品吧。”
从那时起,马梅琴陆续接受了绘画技巧培训和指导,自学绘画相关的教学书籍,艺术改变了她的生活。绘画伴马梅琴度过了很多闲暇时光,还积累了作品。
每到外地,博物馆是马梅琴必访之地。2012年,马梅琴和同事赴英国牛津参加金融高级研修班。一个没有课程的周末,导游带领一行人上午参观大英博物馆。下午逛街。马梅琴在大英博物馆租了讲解器。跑到喜欢的绘画作品前仔细欣赏。当他人徜徉于LV、GUCCI等名品店时,她又跑到了大英博物馆附近的国家艺术馆参观。博物馆里的绘画作品是最精美的,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这样的学习机会,马梅琴岂能错过?到美国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马梅琴也不忘参观博物馆。在大都会博物馆。马梅琴一呆就是一天,流连忘返。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借鉴于苏联,因此,去俄罗斯休假时,她将博物馆、美术馆列为首要目的地。我最喜欢的是印象派绘画作品,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文物艺术品也让人震撼,马梅琴说:“有些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古玉的造型和纹饰非常精美,这些也可给从事绘画的今人以借鉴。”博物馆中精美的文物艺术品让马梅琴对收藏渐渐引起了兴趣。
收藏如人生,重在过程
追寻美是人的本能。在马梅琴收藏的当代书画作品中,市场里“大名头”比例不高,她不在意,说自己的收:藏最主要是看兴趣,凡唯美风格的物品都喜欢。这种从自身审美趣味出发的收藏,若日后升值固然好。没有也无妨,她不会刻意收藏自己不喜欢的艺术品。“书画藏品主要是从展览中购藏,自己喜欢,价格合适。收藏不贪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世间美物太多了,凭个人的力量肯定是收藏不完的。我觉得,能在博物馆里欣赏众多的文物艺术精品,也是一种享受。美,不一定非要拥有。”
去年在英国牛津进修期间,她利用课余时间常去当地的跳蚤市场和古董店。“跳蚤市场多是些好玩的小玩意儿,价格便宜。有一次,我买了一套100年前喝咖啡的银器套装,很有意思。”在一家英国古董店里,她无意中看到了海底打捞出的清代外销瓷,。一看见那一小柜子瓷器。我就非常喜欢。有些碗和碟上还附着贝壳。我全部买了下来。目前,文物艺术品的价格国内高于国外。这些外销瓷价格仅相当于5万元人民币。”
马梅琴也常和朋友去拍卖会,马梅琴笑着说:“去拍卖会看预展能看到我喜欢的宋元明清诸代文人画,能欣赏到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的作品,欣赏的过程非常愉悦。这就足够了。”跟其他收藏爱好者一样,查资料、向人讨教也是马梅琴的必修课。遇到心仪的艺术品,竞拍过程让人心惊肉跳。好不容易竞拍成功放家里,时时欣赏,时时愉悦。或和朋友们一起切磋,以物会友,亦是乐事。在马梅琴看来,收藏让她更加了解历史,更懂得社会人情,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当艺术遇见金融
艺术和金融,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马梅琴有自己的见解:“金融,一个很高深的词。它上关乎到世界、国家,下关系到企业、百姓,是个很有意思、也很神圣的事。对我来说。金融里的某些事儿是工作、职业、事业。绘画是既奇妙又美丽的事。古时称为‘余事’,只有像顾恺之这样有文化、有财富又有空闲的‘贵族’才能与之有缘。而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关注它,有人为它痴迷,有人为它疯狂,想做点儿‘余事’——随便舞两下抹几笔,人人都有条件。金融与绘画,表面看来风马牛不相及,却能够统一到一个人身上,还是挺有意思的。细细品来,金融与绘画也像姊妹,有的脸庞长的不是很像,但内在的气质会有很多共同之处,如果凝聚在一起会是形成一股劲儿的。”
金融和绘画一样都是用于相互沟通的。马梅琴坚定地认为:“金融与绘画如果结合起来能够相互促进!金融原本是指金子的融会贯通,其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绘画是一种在二维平面上以各种绘画材料临摹、表现自然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常把绘画称作‘猴子的艺术’,因为猴子喜欢模仿人类活动。20世纪以后,随着摄影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绘画出现更多的流派,如印象派、抽象派……绘画越来越倾向于表达画家的思想和情怀,‘画得和真的一样’不再成为唯一的标准和榜样。一张画挂在那儿,让人流连忘返,岂不是画上的人或故事、或场景或颜色打动了你,岂不是画在跟人沟通?人的心被打动了就会有所行动。艺术市场有‘梅摩指数’表现艺术品价格走势,绘画与金融联系怎不紧密?” “绘画为人的金融生涯增加正能量。”马梅琴深有感触:“从物理学角度而言,正能量指大于真空的物质。在社会层面上,正能量是指一切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情感。爱做画的人执着、画画过程投入,可摒弃一切杂念,爱画美好的东西——盛开的鲜花、天真的孩童、美丽的姑娘、可敬的父母、感人的英雄等,總能给人‘信任、豁达、愉悦、进取’这些正能量。可以说发现、表现生活中的美就是带给别人正能量!充满‘规避、自私、猜疑、沮丧、消沉’负能量的画和行为是不被画者所接受的。”
“金融与绘画可以轮流开发和休息左右脑。”马梅琴解释,日常工作中人们决策、选择、说话、计算等用的是左脑,而绘画用右脑,是一种视觉艺术,是把看到的而非计算出来的点、线、面,黑、白、灰用笔展示出来,“能‘左右开弓’岂不是一种换位思考、一种开拓、一种养生?!”
对于文化艺术的探求不仅丰富了马梅琴的业余生活,还令她在工作中有了新的感悟。她认为,银行人员需要具备综合素养,不能对艺术一无所知。几年前,马梅琴在主持客户经理培训教材编写时,也特意在教材中加进了茶艺、鉴赏等章节。
客户“喜新厌旧”是常态,银行没有产品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金融业务讲究有客户需要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通俗地说,金融就是金融机构的人拿着设计的金融产品与客户交流沟通,以达成交易实现资金与资金、产品与产品或资金与产品的交换。如果我们的金融产品特别是一些可以让客户触摸的产品(如实物黄金、白银产品)像画一样丰富美丽,客户能不喜欢?如果我们的金融服务像画一样打动人的心灵,资金、产品怎能不往来、怎能不融通?”在金融产品的开发上,马梅琴倡导借鉴、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建行发行一款兔年生肖金章,图案就取材于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郎世宁画中的兔,现代铸造工艺完美再现了古代书画佳构的神韵,这样的产品自然受到欢迎;再如百福生肖金条,寓意好,图案精美,销售很好。建行还发售了根据南方传统婚嫁习俗制作的黄金产品。南方新娘子结婚要带着米斗,里面放着针、钱、梳、剪刀、篦子、镜子、粉盒、尺子八样物品,以驱邪保平安。不少新人很喜欢这种做工精美又兼具传统习俗的产品。“通过这样的尝试,我发现,原来金融和艺术是可以结合的,艺术走进金融,金融也可以披上艺术的衣裳。艺术爱好完全能对业务产生帮助。”
自从跟艺术结缘,马梅琴老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戏称将来退休也不会失落。“我虽不是艺术科班出身,但敢画,爱画,也在不断地学画。以后老了我就去老年活动站教画画。带动其他人一起徜徉艺术的海洋。”马梅琴开心地如是说,因为在她看来与艺术相伴的人生注定是五彩缤纷的。
(责任编辑:马怡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