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性“低胸装”服饰诞生及设计情趣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he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女性穿着低领线裙服的“低胸装”是唐代女服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其理想形象的表露。通过对唐代女性的“低胸装”探源分析可知一种服饰现象的形成因素有历史源头也有所处环境和文化观念的影响,是一段时期内人和社会的由于历史、环境、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构筑的当时人们对于服饰的设计情趣和现实需求,体现出人的内需、审美等意识情趣。
  一、总述“低胸装”
  唐代女性的“低胸装”出现于初唐,盛唐时期风靡一时,中晚唐则夸张没落。所谓“低胸装”实则由襦或衫、半臂、裙和帔帛配伍而成的低领线裙服。包铭新据腰线变化,分出高腰掩乳、高腰乳下、自然腰线和低腰线4种。亦有学者将其称为“袒露装”。基于此依据领线、胸线的位置关系将“低胸装”分为两种:领胸线分离型和领胸线重合型。
  领胸线分离型指领线、交领止口较低,接近于胸线处,腰线处于或紧贴于乳房下部的高腰线,常与襦裙、帔帛、半臂搭配。腰带宽而多饰品,上衣为紧而窄的小袖,露出乳房上部。此样式多“低胸装”为贵妇穿着,舞伎女乐也常有之,女侍丫鬟较少。[1]领胸线重合型指因唐代女性长裙特殊的款式和穿着方式使裙的胸线提至乳上,与领线的位置重合,露出乳房上部并遮盖了腰线,形成掩乳“低胸装”的造型。这种造型流行于整个唐代,由襦、裙和帔帛组合而成,且多大袖襦并束于裙内。裙上端细带系扎于胸前作蝴蝶结下垂。穿着者多为贵妇仕女,或者是身份较高的女侍。这两种样式会使胸部得到双重强调,低领线与胸线的相互重合、分离,效果独特,视觉冲击力强烈,受到当时诗人的赞美,如李群玉《赠歌姬诗》中“胸前瑞雪灯斜照”,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
  二、探源“低胸装”
  唐代女性的“低胸装”产生于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接受度较高,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催生出不同种类的丝织品。提供了种类众多的服饰原材料,使服饰款式得以发展出独特风格样式和设计情趣表征,同时为“低胸装”诞生提供物质基础。
  1继承发展前朝服飾
  唐代与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明显的传承对比关系。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和外观追求自然、率真、风流的生活状态。如《晋书·五行志》记:“晋末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放,舆台成俗。” [2]其中服饰大多宽大,领口大开,袒胸露怀,赤足散发。这种“衫”为对襟,由蚕丝、细麻制成,以襟带相连接,衣身、衣袖飘逸。裙亦是如此,《周书·长孙俭传》载:“日晚,俭乃著裙襦纱帽,引客宴于别斋。”说明当时裙长至地,与衫相配,腰系宽丝带,男女通服。由此衫与裙打破了先秦以来汉装固定样式,被隋唐的女性继承和发展,成为影响后世的着装方式。另外宽裙到了唐代,质地仍以轻盈的丝织品为主,但形态、色彩、穿着方式更为多样化。女性将其穿于襦或衫外,并系扎在乳房上下形成低领线裙服成为“低胸装”的形式基础。
  2 女性服饰逐渐固定
  “低胸装”所出现时期,正值唐代即将进入全盛。经过魏晋南北朝、隋以及初唐时期的混乱、统一到稳定,统治者逐渐将社会带入稳健的良性轨道,政治开明宽松,方针得当,经济高速发展。表现在服饰上为初唐时期继承了魏晋服饰风采,还全盘接收隋代女服形制,加上民族融合大潮未落,出现男女皆穿胡服的现象,又恰逢武周执政,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女性突破传统女服的限制,着男服、胡服成为时尚潮流。但随着李唐王室还朝,政权稳定,文化意识回归传统,这种女性着男装、胡装的“混乱”现象消失,着装方式和形态回归到女性本身,但女性社会地位依然不减,因此不必再刻意通过男装、胡装达到与男子一致,为“低胸装”的出现奠定制度基础。
  3 文化多元思想包容
  唐代有“华夷混合之国”之称。开放包容的心态使它与各民族之间的获得发展,如首都长安既是世界当时著名的都会又是东西文化交流中心。随着大量外国人涌入和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必然带来各种文化思潮的多元化,催生思想和信仰自由的意识形态。崇尚人体且着装无忌的佛教因此取得了与儒道并立的地位。武周时期更刻意提高佛教和女性地位,体现出宗教中形成的女性崇拜,让整个社会表现出“回归母体”的情结。加之自魏晋时期礼乐崩塌使唐代女性能够生活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中,在服饰上就凸显出女性大胆展现身体曲线和特征。让女性崇拜成为唐代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因此女性服饰得以成为表述自由包容的象征,是“低胸装”的思想基础。
  三、“低胸装”中的设计情趣
  从唐代女性“低胸装”的探源分析中不难看出,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环境、观念、文化、宗教等诸多因素均在影响着所属时期的服饰设计,映射出服饰的设计情趣和人的服装行为动机,并存在着心理情趣、文化情趣和审美情趣三个方面。
  1 心理情趣
  心理情趣指人作为服饰的使用者,其外观、人格、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地位的内心需求的体现和表露,并希望获得社会和同伴的认同感。唐代女性在初唐至盛唐时期因社会地位提高和观念变化,拥有社会责任、刚强自信心和开拓进取精神,其心理逐渐表露出希望展现自身体态美。因而在服饰的外观上形成以短襦、半臂、衫配及胸长裙,身披帔帛,袒露女性特征的“低胸装”,颜色上主调鲜明、浓烈,具有强烈的富丽、轩昂之气势。以此来迎合社会风尚,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标志,得到男性群体认同和赞许。
  2 文化情趣
  文化是知识、观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总体。[3]唐代女性“低胸装”中的文化情趣主要是对初唐至盛唐时期的文化观念和社会普世规范的体现和满足。初唐至盛唐时期的文化环境处在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积极交流的过程,这让女性服饰吸收了西域的窄袖,天竺、波斯的帔帛,魏晋时期的大袖半臂等特征。文化观念的开放性和宗教推崇的本身意识,使女性逐渐摒弃了女着男装、着胡服的习惯,而保留了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帔帛。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的信奉通过“低胸装”的文化情趣映射进社会服饰习惯之中。
  3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指以服饰来表达人符合时代精神的理想形象的个人趣味。理想形象指不同时期、地域,关于个体、服装、外貌和气质等方面的完美标准及想望。[4] “低胸装”中的审美情趣便是唐代女性对其理想形象的具体表征。如穿着低领线半臂或对襟襦衫露出胸部就是唐代女性对女性意识和外貌的流露,来打破魏晋以来形成弱不禁风的病态美。又如“低胸装”整体造型偏向A、O型轮廓,线条虽纤长平直,但已呈现出丰腴浑厚,凝重瑞丽之势。这种理想形象强调了唐代女性体态的丰腴美、健康美、自然美的审美情趣,为初唐至盛唐时期的女性和男性所偏爱,直至五代仍然存在。
  四、小结
  唐代女性的“低胸装”形成于初唐至盛唐时期,继承魏晋时期的“不羁”,发展出盛世的“不拘”。将裙穿于半臂或对襟襦衫外,通过裙带系扎于胸部上下所形成的服饰效果,让初唐时期的女性服饰“乱象”回归到女性本身,又体现出文化交汇、宗教并立的社会环境。在设计情趣上展现出唐代女性对于服饰的内心需求,社会服饰习惯的文化情趣映射和审美观。综上,唐代女性的“低胸装”不只是服饰穿着习惯的特殊现象,而是一段时期内人和社会的由于历史、环境、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构筑的服饰表征,这种表征又蕴含着当时人们对于服饰的设计情趣和现实需求,对现代设计的灵感提取和意识表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包铭新.唐代女装的腰线及其审美效果[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1(Z1):4.
  [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306.
  [3]玛里琳·霍恩.服饰:人的第二皮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95.
  [4]卞向阳.中国古代服装设计主题分析[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7(03):98.
其他文献
杨树  杨华落尽  我踏上回乡路  寻找那白杨树下的草庐  炊烟不见  杨华落尽后  母亲种的豆角  花开满篱  我与黄犬并卧 看那远山  星月的来由  没有星月的夜  一盏灯是一盏灯  飞蛾回环  游子复返  没有星月的夜  一盏灯不是一盏灯  太阳照耀着  冬日里  太阳是东厢边老树上的柿子  甜香的光里  小山村静卧  鸡犬之声可闻  告别  与山相聚  与海告别  时空中每一个点  都在举
期刊
【摘要】:20世纪早期,巴金与岛崎藤村分别创作了名为《家》的长篇小说。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封建旧家庭中的人们所受到的磨难及对家的姿态。由于中日两国社会背景的不同,巴金的《家》以社会革命为主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而岛崎藤村的《家》局限于表现主人公的苦闷和消极抗争,社会意义较为逊色。这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学在社会意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社会意义  人类文明形成后,“家”成为了一
期刊
我们会走过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孩童时的嘤嘤学语,少年时的青春洋溢,中年时的事业有成,暮年时的安享晚年。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便是少年时期的青春之旅。  如果要用四季来比喻人生各个阶段的话,我想青春应该是夏日里开放的花,特别浓烈的那一种,颜色鲜艳耀目,毫不掩饰它的生机。每日骄阳瀑于空中,但花还是肆意地绽放着,丝毫没有要低头的样子,这和我们的青春多像啊,总是不愿向他人低头,充满着荷尔蒙的气息,不想片刻的
期刊
【摘要】:工作意义感(meaning of work)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灵魂。本文总结了西方学者围绕工作意义感的内涵,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等方面对工作意义感进行了定义的归纳整理,并与职业使命感、工作满意度、以及生命意义感等相近概念进行了内涵的区分。  【关键词】:工作意义感;概念内涵; 职业使命感;工作满意度、生命意义感  作为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交叉概念,工作意义感(meaning
期刊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国内学者对坡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是研究方向都集中在总论、艺术特点、作品分析方面的探究上。21世纪以来,学者们采用新的方法、新的角度来解读坡及其作品,可谓见解独到。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讨论坡作品接收渠道与情感状态的关系。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渠道是文本信息到达读者感官的途径,是文本
期刊
【摘要】:书法艺术形式的最基本要素是用笔与结体,两者共同存在于书法作品中。用笔和结体成为现代书家最为重视作品呈现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结字方式和用笔方法。对字的型体和线条进行人为设计,结体不在是用笔自发产生的结果,情感付诸于线条的流露淡化,艺术的、理性的再创造打破了传统的平衡中和之美,淡雅情趣被颠覆。  【关键词】:中和之美;小品;形制;装裱  书法艺术形式的最基本要素是用笔与结体,两者共同存在于书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却呈现出多种多样精神空虚的状态,生活美学取得空前发展的当下,量的提高无法掩盖质的不足,观照古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为商业和市场主导生活情趣的当下带来些许启发,本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其生活美学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浮生六记;李渔;沈复  一、关于生活美学  在当下,生活美学或者说生活审美更
期刊
【摘要】:视觉化时代背景下,视觉元素对作家的世界观、审美观、创作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家的文学书写开始从单向度的文字思维向文字思维与影像视觉思维相结合的双向度的思维转变。本文对张爱玲研究中视角进行了新的开拓,提出视觉化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中视觉化写作的特点,并对其视觉化写作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张爱玲;视觉化;写作;小说  文学在视觉化潮流冲击的背景下,作家
期刊
一直以来,小提琴那仿若人声的音色在演奏家的演绎之下以迷人的乐音诉说着音乐带给人的美好。也正是其如此丰富的表现力与变化,让小提琴艺术为大众所钟爱且广受欢迎。当然,这其中除了与演奏家精湛的技术紧密相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其以音色为基础的表现力进而深刻地表达了乐曲的情感内涵。  与此同时,最关键地之处更是演奏者在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所作出的二度创作,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呈现出了不同的音
期刊
【摘要】:学术界对于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从现代性以及中国文学的基本内涵、现代性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等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和梳理。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中国现代文学  一、现代性的基本内涵  对于“现代性”一词,中外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性”(modernity)做为一个学术性的名词,可以认为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加拿大学者Ch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