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提琴演奏表现力的方式方法与重要性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小提琴那仿若人声的音色在演奏家的演绎之下以迷人的乐音诉说着音乐带给人的美好。也正是其如此丰富的表现力与变化,让小提琴艺术为大众所钟爱且广受欢迎。当然,这其中除了与演奏家精湛的技术紧密相关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其以音色为基础的表现力进而深刻地表达了乐曲的情感内涵。
  与此同时,最关键地之处更是演奏者在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理解所作出的二度创作,他们以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呈现出了不同的音乐气质与气派,让音乐走进听者的心间,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与美好。也正因如此,演奏者演奏表现力与感染力就成为了演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进而在小提琴演奏与教学中,演奏者演奏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就成为了演奏与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笔者希望通过音乐表现力的概念、内容及其对于小提琴演奏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在小提琴演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的途径,望与大家共品鉴。
  音乐的表现力其实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演奏者自身对于所演奏音乐作品的理解,加之自身音乐素养所沉淀的审美情趣,两者的结合通过演奏者演奏的表达,对音乐的思维与情感进行延伸,就为音乐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而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现力,其传达给听者的是一种音乐的情感与情趣,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你对音乐的理解与诠释。因此,小提琴演奏者的表现力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首先,就是学习者、演奏者需要具备扎实的小提琴基本功与演奏技术,其直接关系到演奏中音色、特征、风格的呈现,这是表现力的手段,具备精湛的演奏技巧既能弹奏出更加优美动听和更具难度的音乐,也能通过完美的演出表现出较高的音乐感染力。
  其次,表现力与学习者、演奏者的心理听觉息息相关,其需要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认识、体验与想象。在筆者看来,演奏者若想具备出色的音乐表现力,要具备自身的听觉表现力,而其基础就是娴熟的演奏技术,例如小提琴演奏的指法与弓法与表现力的呈现息息相关,科学、正确、合理的指法与弓法能够丰富小提琴的表现力,进而在演奏中演奏者需要选择合理的指法与弓法去表现音乐的内涵与层次感,才能够让自己的演奏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这就好比,我们说话,只有你自己明晰了讲述的内容,且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表达,才能够通过语言向别人诉说,否则话都说不清楚,你又如何去向别人讲述。
  笔者在接触与了解中发现,在小提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的小提琴学习者、演奏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学习误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味地注重演奏基本功与技术技巧的训练,他们认为只要基础打好了,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现也自然会得以提升,因此往往在训练中就忽视了对于音乐的表现,仅是被动地在呈现对音乐的诠释。也正是这样的原因,让不少学习者、演奏者抱怨训练的枯燥与乏味。当然,他们的这种想法并不算错误,而是有些本末倒置,因为表现力才是小提琴演奏艺术的根基所在,淡化音乐表现力的同时,自然会让自己的学习与训练枯燥。
  简单来说,笔者以朗诵为例来帮助理解表现力。对于朗诵,最基础的要求莫过于朗诵诗要声情并茂,如何做到?那便需要朗诵者能够去理解与掌握自己要朗诵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理解、情感融入到声音之中,进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若是干巴巴的朗诵,相信任何人都不会被感动。以此类推,小提琴演奏道理同样如此,演奏者的每一次演奏都需要将富含情感,用有血有肉的音乐去打动聆听者。
  在理解与认知音乐的过程中,情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一首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触动人心,不仅是其中渗透着作曲家的情感,更融汇着演奏者的情感,只有丰富的情感表现,才能够触人心灵,否则即使再完美的演奏技术,也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对于小提琴学习者、演奏者来说,在训练中需要去用心挖掘音乐作品中曲作者的情感,也要就爱那个自己的理解、感情、阅历与体验与之相结合,进而赋予演奏音乐情感上的表现力,只有这样自己的演奏才能够深入人心且感染听者。
  除此之外,学习者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音乐视野,对所接触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声、调性、音乐层次、意境等等方面去了解、研习、掌握,同时也要放开自己的想象力。笔者认为,小提琴演奏的过程其实就是演奏者对于音乐的形象进行塑造的过程,毕竟音乐是抽象的,需要演奏者用音乐的语言去创造出音乐形象。或许在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有些情感是演奏者经历过的,但可能更多的经历是演奏者所不具备的,这就需要演奏者能够有良好的艺术形象思维去进行联想,进而形成自己的想象去表达作品的内涵,同时让音乐像画面一样能够被听者所感知与感受。
  作为小提琴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除了注重以上因素方面的培养之外,还需要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无论是小提琴演奏,亦或是其他艺术表演形式,都不是单一的艺术形式,其横向、纵向与音乐艺术,甚至是其他文化艺术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从纵向的角度来说,小提琴学习者、演奏者在训练中不仅要掌握小提琴艺术学科的内容,还需要加强对于其他音乐学科理论的学习,其扎实与深厚程度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诠释。
  进而作为教育者应该在实践中帮助学习者对于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复调,甚至是音乐史学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广泛去涉猎众多作曲家、演奏家的作品、风格特征等等。从横向的角度来说,除了专业艺术领域的理论之外,演奏者还可以去接触其他相关文化、艺术学科的知识,目的是深厚自己的素养与知识面,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多学习、多思考,注重自身涵养的提升,多方理解与融汇之下,更能够让自己对于音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好地体现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因为演奏不光是演奏技术与肢体动作,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育者还应当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扮演好心理医生的角色,立足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素质不同,诱导他走出导致失败的心境,排除心理障碍,同时更鼓励他们走出去多参加演出实践锻炼与提升自己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小提琴艺术,音乐是表现,情感是灵魂,其不仅是技术的彰显,更是情与美的和谐,而演奏者就是美的营造者与传递者,是其音乐性格、音乐思维、音乐想象、音乐情感、音乐素养的综合呈现,这些因素的综合与融合赋予了演奏者游刃有余表现音乐的能力,且让演奏者的演奏独具魅力与震撼人心。这些因素并不孤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技术服务音乐,情感表达音乐,表现呈现音乐,只有多方的结合,才能够更加完美地完成演奏。
  换言之,在小提琴练习和演奏中,通过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演奏技巧,以及对音乐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等进行了解,可以更好的将其蕴藏的情感呈现出来,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在小提琴练习中,需要演奏者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情感进行了解,获得扎实的基本功,才可以更好的将作品中的情感呈现出来,增强其音乐表现力。
其他文献
【摘要】:工作意義感(meaning of work)是企业组织对员工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们择业的重要参考。本文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主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介绍工作意义感的影响机制。未来的工作意义感的研究方向可以扩展探讨工作意义感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以及对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工作意义感;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  一项关于志愿者行为表现的研究发现,缺失工作意义感的个体会
期刊
四季之中,春夏秋冬,可爱者甚蕃。可我偏爱夹于明媚与肃瑟之间的夏秋两季,只因其作为春冬之间的渐变与过度。她不张扬,以其自然而微小的嬗变,激醒人细微的神经与敏锐的感官,让人在细微的感触中惊觉,原来自然是无时无刻在轮回中徒步行走着的,又将人与这穿越古今的时令融合为一体,俨然奏起时空之共鸣。  夏夜浅笔  总是这样,春悄悄的来,又悄悄的敛了,寒气被锁入木头匣子,就算是在里面,也柔和了几分。春是娇羞而经不起
期刊
杨树  杨华落尽  我踏上回乡路  寻找那白杨树下的草庐  炊烟不见  杨华落尽后  母亲种的豆角  花开满篱  我与黄犬并卧 看那远山  星月的来由  没有星月的夜  一盏灯是一盏灯  飞蛾回环  游子复返  没有星月的夜  一盏灯不是一盏灯  太阳照耀着  冬日里  太阳是东厢边老树上的柿子  甜香的光里  小山村静卧  鸡犬之声可闻  告别  与山相聚  与海告别  时空中每一个点  都在举
期刊
【摘要】:20世纪早期,巴金与岛崎藤村分别创作了名为《家》的长篇小说。两部小说都反映了封建旧家庭中的人们所受到的磨难及对家的姿态。由于中日两国社会背景的不同,巴金的《家》以社会革命为主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而岛崎藤村的《家》局限于表现主人公的苦闷和消极抗争,社会意义较为逊色。这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学在社会意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家;巴金;岛崎藤村;社会意义  人类文明形成后,“家”成为了一
期刊
我们会走过生命中的每一段旅程,孩童时的嘤嘤学语,少年时的青春洋溢,中年时的事业有成,暮年时的安享晚年。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便是少年时期的青春之旅。  如果要用四季来比喻人生各个阶段的话,我想青春应该是夏日里开放的花,特别浓烈的那一种,颜色鲜艳耀目,毫不掩饰它的生机。每日骄阳瀑于空中,但花还是肆意地绽放着,丝毫没有要低头的样子,这和我们的青春多像啊,总是不愿向他人低头,充满着荷尔蒙的气息,不想片刻的
期刊
【摘要】:工作意义感(meaning of work)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灵魂。本文总结了西方学者围绕工作意义感的内涵,分别从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组织行为学等方面对工作意义感进行了定义的归纳整理,并与职业使命感、工作满意度、以及生命意义感等相近概念进行了内涵的区分。  【关键词】:工作意义感;概念内涵; 职业使命感;工作满意度、生命意义感  作为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交叉概念,工作意义感(meaning
期刊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在任何时代都具有独一无二的风格。国内学者对坡的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可是研究方向都集中在总论、艺术特点、作品分析方面的探究上。21世纪以来,学者们采用新的方法、新的角度来解读坡及其作品,可谓见解独到。然而很少有学者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讨论坡作品接收渠道与情感状态的关系。在文本接受过程中,渠道是文本信息到达读者感官的途径,是文本
期刊
【摘要】:书法艺术形式的最基本要素是用笔与结体,两者共同存在于书法作品中。用笔和结体成为现代书家最为重视作品呈现方式, 打破了传统的结字方式和用笔方法。对字的型体和线条进行人为设计,结体不在是用笔自发产生的结果,情感付诸于线条的流露淡化,艺术的、理性的再创造打破了传统的平衡中和之美,淡雅情趣被颠覆。  【关键词】:中和之美;小品;形制;装裱  书法艺术形式的最基本要素是用笔与结体,两者共同存在于书
期刊
【摘要】:当今社会物质丰富,人们却呈现出多种多样精神空虚的状态,生活美学取得空前发展的当下,量的提高无法掩盖质的不足,观照古人的生活方式或许可以为商业和市场主导生活情趣的当下带来些许启发,本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和沈复的《浮生六记》为例探讨其生活美学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浮生六记;李渔;沈复  一、关于生活美学  在当下,生活美学或者说生活审美更
期刊
【摘要】:视觉化时代背景下,视觉元素对作家的世界观、审美观、创作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作家的文学书写开始从单向度的文字思维向文字思维与影像视觉思维相结合的双向度的思维转变。本文对张爱玲研究中视角进行了新的开拓,提出视觉化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张爱玲小说创作中视觉化写作的特点,并对其视觉化写作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张爱玲;视觉化;写作;小说  文学在视觉化潮流冲击的背景下,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