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史不分家,文学写作讲究的凤头、猪肚、豹尾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课的课堂讲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语云:“文史不分家。”关于文学写作方面,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是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它要求文章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坚韧、有力。那么,如何将“凤头、猪肚、豹尾”理论应用于历史课的教学当中去呢?当然,教师引经据典、声情并茂的讲解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从方法论上运用这一理论讲好一节历史课。那么,如何将这一思想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一、凤头——激情导入,夺人心弦
影视剧中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观众,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而逐渐引人入胜。一节好的历史课也是如此。如果教学一开始就平铺直叙,毫无精彩可言,那么结果只能是使人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必须要讲究课程导入的艺术,要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而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导入的设计也是不同的,或以优美的历史故事,或以当下的时政要闻,或以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优美诗句,或以步步紧逼的提问。具体如何导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讲“楚汉之争”时,我高歌一曲《霸王别姬》,通过音乐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现出项羽的英勇与豪迈,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激情澎湃地朗读了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词,配合播放红军吃野草、树根、皮带的片段。看着屏幕上红军历尽千辛万苦艰难作战的场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感染了。总而言之,无论哪种导入都要做到激情导入,夺人心弦。
二、猪肚——丰满圆润,有史有论
仅有激情导入,是远远不够的,导入以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继续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津津有味地听完课,这就是猪肚,要丰满圆润。历史讲究的是史实、史论,讲清史实,总结史论,以史为鉴,指导当今,这才是根本。具体说来要做到:
1.语言运用讲求艺术性。讲课,顾名思义是要讲,要讲究语言的感染力和优美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盛宴。如在讲《鸦片战争》一文时,我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并不时加以赞颂,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而在讲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时,我则以“义愤填膺、深恶痛绝”的语气对清政府加以痛斥,并表现出“痛心疾首、拍案而起”之愤怒。这样学生自然受到了感染,激发了民族责任感以及一腔爱国之情。
2.内容讲解要史实全面,讲清来龙去脉。学习历史,首先要明白历史事实,然后才可以反思,才可以以史为鉴,才可以指导未来。因此,教师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关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如在讲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时,就必须讲到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历史过程、相关事件、责任认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等相关问题。在讲解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播放了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学生对这一历史史实完全清楚,印象加深,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教会学生以什么样的方法、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则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在初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简单来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横向联系,并不断给予渗透,这样能使学生把重大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进行纵向对比和联系;培养学生将中外历史相关知识联系比较的能力,要使学生明确“世界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大舞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背景因素,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一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还应利用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设计各种开放性探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参观等方式去研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其无限潜能。
三、豹尾——总结升华,画龙点睛
一节课讲到这儿基本上快要结束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得激情澎湃、慷慨激昂,但又好像意犹未尽,那么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感觉回味无穷,期盼下次的课,就要做到豹尾,有力而干净利落的总结升华。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归纳总结。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条理清晰,使学生能紧密把握重点,理解难点,牢固记忆。
2.延伸拓展。在学生理解学习新授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设疑回应。在导入新课时,适当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围绕新学内容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下次课堂上再解答。
4.画龙点睛。一些课程或章节内容在讲授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若能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简洁的话点明重点、要旨,则更显生动有神,有画龙点睛之效。学生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永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西北职教.
[2] 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宁夏教育科研,2010.
[3] 徐伟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4] 赵子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能力的培养.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
作者简介:
赵晨(1983— )女,陕西西安人,中教二级,现为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历史教师。
(责编 潘冰)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语云:“文史不分家。”关于文学写作方面,元代文人乔梦符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喻,是对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的比喻。它要求文章开头要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要像豹尾一样坚韧、有力。那么,如何将“凤头、猪肚、豹尾”理论应用于历史课的教学当中去呢?当然,教师引经据典、声情并茂的讲解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从方法论上运用这一理论讲好一节历史课。那么,如何将这一思想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去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三个环节。
一、凤头——激情导入,夺人心弦
影视剧中好的开头可以吸引观众,让观众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而逐渐引人入胜。一节好的历史课也是如此。如果教学一开始就平铺直叙,毫无精彩可言,那么结果只能是使人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必须要讲究课程导入的艺术,要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而针对不同章节、内容导入的设计也是不同的,或以优美的历史故事,或以当下的时政要闻,或以激情澎湃、慷慨激昂的优美诗句,或以步步紧逼的提问。具体如何导入,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如讲“楚汉之争”时,我高歌一曲《霸王别姬》,通过音乐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现出项羽的英勇与豪迈,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又如,在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激情澎湃地朗读了毛泽东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词,配合播放红军吃野草、树根、皮带的片段。看着屏幕上红军历尽千辛万苦艰难作战的场面,学生的情感完全被感染了。总而言之,无论哪种导入都要做到激情导入,夺人心弦。
二、猪肚——丰满圆润,有史有论
仅有激情导入,是远远不够的,导入以后更为重要的是如何继续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津津有味地听完课,这就是猪肚,要丰满圆润。历史讲究的是史实、史论,讲清史实,总结史论,以史为鉴,指导当今,这才是根本。具体说来要做到:
1.语言运用讲求艺术性。讲课,顾名思义是要讲,要讲究语言的感染力和优美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精神盛宴。如在讲《鸦片战争》一文时,我用铿锵激昂的声调对“林则徐虎门销烟”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并不时加以赞颂,以激发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而在讲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时,我则以“义愤填膺、深恶痛绝”的语气对清政府加以痛斥,并表现出“痛心疾首、拍案而起”之愤怒。这样学生自然受到了感染,激发了民族责任感以及一腔爱国之情。
2.内容讲解要史实全面,讲清来龙去脉。学习历史,首先要明白历史事实,然后才可以反思,才可以以史为鉴,才可以指导未来。因此,教师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关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等。如在讲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时,就必须讲到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历史过程、相关事件、责任认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等相关问题。在讲解的基础上,我给学生播放了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学生对这一历史史实完全清楚,印象加深,收到了应有的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会教会学生以什么样的方法、角度去看待分析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则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教师要在初中历史课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简单来说,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横向联系,并不断给予渗透,这样能使学生把重大历史事件前后联系起来,明确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而进行纵向对比和联系;培养学生将中外历史相关知识联系比较的能力,要使学生明确“世界历史是中国历史的大舞台,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背景因素,中国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一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教师还应利用历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谜、不同的学术观点以及最新研究成果等,设计各种开放性探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参观等方式去研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其无限潜能。
三、豹尾——总结升华,画龙点睛
一节课讲到这儿基本上快要结束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讲得激情澎湃、慷慨激昂,但又好像意犹未尽,那么要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他们感觉回味无穷,期盼下次的课,就要做到豹尾,有力而干净利落的总结升华。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归纳总结。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结构、主线进行归纳总结,要尽力突出主题,条理清晰,使学生能紧密把握重点,理解难点,牢固记忆。
2.延伸拓展。在学生理解学习新授内容的基础上,借助于联想,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巩固新知识的同时能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设疑回应。在导入新课时,适当设置疑问;在课程结束时,围绕新学内容解答课初提出的疑问,与导言相呼应,必要时可再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下次课堂上再解答。
4.画龙点睛。一些课程或章节内容在讲授时需要详细推导,尽情铺陈。若能在课堂结尾时用二、三句简洁的话点明重点、要旨,则更显生动有神,有画龙点睛之效。学生也会有所顿觉,从而抓住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孙永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西北职教.
[2] 马婕.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新.宁夏教育科研,2010.
[3] 徐伟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策略.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4] 赵子良.初中历史教学创新及能力的培养.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
作者简介:
赵晨(1983— )女,陕西西安人,中教二级,现为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历史教师。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