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的愚人节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tou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活远离了父母的严防紧盯,我们变得自由自在起来。别的不说,光是在众多的“泊来节日”里,无论是情人节、愚人节、万圣节或是圣诞节,我们这些大学生总会将保持多年的“埋头苦读”、“悬梁刺股”的良好形象弃置不顾,无一例外地乐着疯着。
   在这众多的“泊来节”里,我们这些大学生尤其喜欢4月1日的愚人节。因为这一天,大家可以相互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或是肆无忌惮地制造大爆冷门的恶作剧,借以松弛一下平日里被学业压迫得有些变形的神经,让潜意识里的本色在“淑女应当矜持”的教条中释放出来。我们女生宿舍在愚人节里整人的知名度可谓全校闻名:我们曾在学校布告栏上张贴出“今晚食堂推出新菜式,欢迎大家免费品尝”的精美小海报,让许多从下午起就饿着肚子的同学们大为光火;曾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后天的英语测验将改到明天进行”,这样一来,着实让一些人紧张了好一阵子;也曾在传达室的小黑板上写下班长的大名,让其以为自己又有汇款单到而白白高兴一场……当然,在这一天里,我们这些女孩子也没少被人捉弄,以至于每个人在面对别人的一个招呼或是一个微笑时,都会心生疑窦:“干嘛?今天可是愚人节,我才不上你的当呢!”
   虽然被人捉弄总免不了尴尬,可是没有人会为此而大动肝火,因为枯燥单调的学习生活有了这点调味料才显得生动起来。只要过了这一天,大家又都恢复了过往的面貌和脸孔。功课、实验、测验、考试仍旧充满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一切又都恢复到正常之中。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捉弄人或是被人捉弄的经历至今仍是我回忆中最甜蜜的一部分。
   只是到了大四,由于临近毕业与未来就业的压力,我们从春节过后,每个人都像一台装上了发动机的机器,无论是谁,脸上永远都是一副凝重而担忧的神情,偶尔遇到什么开心的事,也只是公式化地咧咧嘴,运动一下嘴角的神经。全班的同学此刻已经进入一级“临战戒备”状态,光是那毕业论文,就够我们忙乎了。我以为什么节日暂时已被同学们从脑海中剔除出去了。
   正当复习考试、准备毕业论文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一天,我们发现同宿舍的小琳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回家,但假满后仍没按时回到学校。这可不像她的性格,好学的她从不允许自己落下一堂课。难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细细打听之下,才知道原来家住农村的小琳家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小琳的妈妈早亡,现在爸爸又生了重病,卧床不起,而小琳的弟弟也正值高三的关键时刻。一直以来,小琳爸爸都是靠着借债与家里的那四头母猪负担着她姐弟俩的学杂费,如今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已经倒下了,为了医治老爸的病,家里又举新债,实在是没办法了,因此,小琳向学校申请了退学。
   退学?这怎么可以?就快毕业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大学文凭即将到手,这样退出实在是太可惜了!我们几个最要好的同学再也坐不住了。刚好当天是星期五,于是我们连夜起草了一份“向小琳同学献爱心”的倡议书,并打算把从家里带来的毛公仔、变形金刚、电子宠物、漂亮的发夹等等看着值钱的东西拿出来进行一番“义卖”,用所筹到的钱支助小琳同学。我想:大伙不管再怎么忙着啃书作文,而面对一个急需帮助的同学,相信不会视而不见吧!
   于是第二天一早,我们宿舍的几个女同学就分头行动:我和小芬带着一双熊猫眼把倡议书贴在布告栏里;小娜、小燕则摆开架式进行“义卖”。可是没想到,当我们刚刚贴好倡议书,转头想走时,就听到两个打早餐经过的男同学说:“你们干吗?什么不好玩,今年却玩这个?”我和小芬听了,面面相觑,不明白他们在说什么,只是听了心里一阵悲哀,并暗暗骂道:“真是冷血动物!”在我们遭受冷遇的同时,小娜和小燕的摆摊“义卖”也同样受到冷落,许多人面对她们的热情吆喝叫卖,只是点点头回应而并无实际行动,同学们连接近看看的欲望都没有。忙乎了一个上午,我们什么也没卖出去,就是学校的广播站也没把我们的倡议书播出去,放的都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
   “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整个学校就剩我们几个热心人了吗?”我狠狠地冲着远处朝着我们笑的一位男生挥了挥拳头,把那男生吓得掉头就跑。其他几个女同学更是急得哭鼻子了。大家都不明白,平日里笑意满脸的同学何以变得如此冷漠,不近人情?
   “ 唉,收队吧!回去把我们所有的零用钱全寄给小琳算了!”我无力地安慰着大家。突然,小娜“啊”地大叫起来。“怎么了?”几双眼睛齐齐地看着小娜,只见小娜缓缓举起手中的精美日历卡,拿起红笔把4月1日重重地圈起。“4月1日,干吗?”正当大家都不明所以的时候,小娜却说:“今天是愚人节……”
   这时,一位不知死活的男生凑过来说:“拜托了!今天是愚人节,我们才不上当呢!”一席话,就让我们姐妹几个瘫痪在地,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知道,凭着我们以往整人的高知名度,这次说什么也不会有人相信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把倡议书递到了校长的面前。于是,学校发动了全校师生一起捐款,资助小琳渡过了难关。
   大四那年的愚人节,我们没有整人就这么过了,现在想起来还挺不甘心的……
其他文献
日本人喜欢编排“症候群”。除医学用语外,还有些十分有趣地反映社会现状的“症候群”。几年前我看过纪录片讲“微笑症候群”,前两年听说过有“携带电话症候群”、“抚慰症候群”、“不介意视线症候群”等等。罗列起来,要像一匹布那样长。只说前几日读来的“别伤害我症候群”,即综合征。   是在一个讨论教育和考学的网站,是今年私立中学考学初步结果尘埃落定时。一位家长发了“考上了”的帖子,然后其他家长们跟帖,互
期刊
那天,安捷收到了一家心仪的大型外企的最后一轮面试的通知,激动之余,心情却有点复杂。   和他一样心情复杂的还有睡在他上铺的兄弟成东,他也收到了通知。  室友们用羡慕而又复杂的眼神看了看他们,谁都知道,经过残酷的一轮笔试三轮面试,800多个应聘者中能得以闯入最后一关见老总的,只有两人——而最后,只会留下一人。  寝室里的大哥跑出去买了一瓶白酒,六个相处了三年多的兄弟举起了杯。“来,祝你们明天成功
期刊
三年前,我从一家职业技术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时,尽管手里仅仅握着一张大专文凭,但心里却有一种“今日长缨在手,早日缚住苍龙”的雄心,满脑子想的都是找个一步到位的好工作。   可到各类大大小小的求职市场或人才交流会上一看,和我专业对口的酒店管理岗位,基本要求都是大本学历,有的单位甚至非研究生不要。手握大专学历的我连个报名资格都没有,尽管在校时我比别人更勤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除了以不低于85分的成
期刊
三姐、八弟:   你们好!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还有一年即将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由于现实的形势导致我们要提早出去实习,现在找工作是何其难,更何况我们是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呢?所以先择业后就业就成为了当今的一种趋势。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进入他所在的单位,可是我不喜欢,因为这一进去就是一辈子,我不想天天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从小就是因为父母过于“保护,”使我失去了很多出去锻炼自我的机会。  
期刊
人们都说美国人的性格直爽,很容易相处。美国移民局的网页也介绍说:“在我们的文化中,一般人都很直接,比起其他文化的人,他们更会说他的想法或感觉,并且这被认为很正常。坦率和诚实(不是迟钝)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人们也享受在友好的模式下辩论问题,并且交流想法……”   的确,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的心理结构比较单纯,使得人与人的交流中,少了许多中国人常见的彼此之间的无端猜疑,也少了许多有害无益的内耗;在
期刊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小猫放进一间背景全是竖线条的房间里,让它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放入一间背景全是横线条的房间里,结果这只小猫走路东倒西歪,连站也站不稳了。这种情况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小猫才能恢复正常,这段时间就被称为适应期。骤然改变了环境,小猫需要适应期,人当然也不例外。在我们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期中,面临的挑战比小猫要艰巨得多,除了要适应物质环境,还要适应人际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
期刊
现在社会职场上跳槽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至于为什么跳槽,各人有各人的具体情况:有的人是因为单位待遇低,有的是因为和上司合不来,有的是因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有的是因为单位发展前景不好……   有道是“树挪死,人挪活”、“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如果一个人在单位确实工作得不称心,且短期内又难以扭转这种局面,这时换个环境改变一下目前的窘况未尝不可,正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留得青山在
期刊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实在是不容易,多数人对目前工作的心态不是“虽不满意,可是日子还是要过”,就是“骑驴找马,继续寻寻觅觅”。其实找工作也是一门学问,如果对你的性格作个自我分析,看看怎样的方式可以帮你事半功倍,兴许能为你的事业加分,让你再上一层楼。   将每一题的分数相加起来,再比对最后的结果。现在就开始吧:  1.听说难得一见的流星雨要来了,你的反应是:  没兴趣,连新闻都懒得看 (1分)
期刊
阿肥不肥,他属于那种看起来很肥事实上并不太肥的类型。再准确一点说,倘若将他以肚子为中心进行拉长延伸,那么他的身材虽然远不及魔鬼,但至少也是个懂得节食的天使。阿肥曾经自豪地说这便是椭圆与“O”(英文字母)的区别。   认识阿肥是在大一军训,那时他就因为日渐腐败的肚子闹出不少笑话,从而闻名全军。阿肥除了扮相极像汉奸以外,最让人喷饭的就是那次练习“坐下”这个动作,因为军服的裤带勒得很紧,所以我们坐
期刊
美国有个史特拉(Stella)奖,每年颁给最成功也最荒诞的诉讼案的原告律师和白痴陪审团。   史特拉奖以Stella Rebecca命名,她今年81岁,曾因边开车边喝热咖啡而烫了腿,成功告赢麦当劳而得到百万赔偿。   2002年入选的案子有:     一、德州奥斯丁   有位叫Catherine Robertson的妇女告赢一家家具店,得到78万美元的赔偿,原因是她在该家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