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说话绕弯子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duod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都说美国人的性格直爽,很容易相处。美国移民局的网页也介绍说:“在我们的文化中,一般人都很直接,比起其他文化的人,他们更会说他的想法或感觉,并且这被认为很正常。坦率和诚实(不是迟钝)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人们也享受在友好的模式下辩论问题,并且交流想法……”
   的确,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的心理结构比较单纯,使得人与人的交流中,少了许多中国人常见的彼此之间的无端猜疑,也少了许多有害无益的内耗;在工作中,美国人也常常能够就事论事,而较少发生意气用事和情绪化的冲突。
   不过,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一些美国人的性格表现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直率。
   在美国,普通人的衣着并不怎么讲究。除却少数白领阶层,在街上,很少看到有西装革履的美国人。日常的穿着,男性大都是运动套装或者夹克,女性则为风衣牛仔或休闲套装。
   说起来美国是一个非常自由的国度,当然也不会有人来管你每天穿着什么衣服。不过,在习惯上,美国人每天总是别出心裁地变换着自己的衣着。一般说来,至少要一个星期不见重复。旧金山城市学院给我们讲课的一位女先生,居然能够连续六个星期不穿一件重复的外衣,不着一双重复的鞋子。闲聊之中,原来她有一百多套套装和五十多双鞋子。
   虽然美国的服装价格不算太贵,如果正逢商品减价,一件100多美元的衣服,七折八扣后有可能还不到20美元。不过,对靠打工维生的留学生,要保持每天都穿着不同的衣服鞋子,的确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
   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在旧金山分校就读硕士课程的中国留学生B,刚到学校时,不太注意穿着,外套还有衬衣一个星期才换一套。几个星期下来,老板大概忍不住了,有一天,突然在实验室里说了开来。美国人的谈话艺术当然不会很让人下不了台的。老板是这么说的,在昨天晚上,他的一个在读中学的儿子对他宣布,他(儿子)已经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就是以后每两天才换一次衣服。
   老板的话,说得那位留学生B满脸通红。当天晚上就赶到商场,帮着自己焕然一新。
   拐弯抹角,旁敲侧击,这位老板可算是煞费苦心。如此炉火纯青的表现方式,又有谁能说他们是性格直爽呢?其实,这一类人,在美国的大学并不少见。
   C先生在旧金山州大的一位美国老板手下做博士后已经三年,不料,第四年的约刚刚签好,老板申请的课题经费就给否决了。老板心里那个悔呀,又不好明着赶C先生走。
   于是,C先生每天上班,桌上就会出现一两本打开的杂志,打开的页数,又有意无意间停留在了有招聘广告的那一页。
   老板的心思,C先生是瞎子吃馄饨,心知肚明。不过,倒不是C先生有意恋栈不想走,确实是今年的工作不好找,君不见美国劳工部的H1签证数,一下子从去年的18万件跌落到了如今的6万5千件。因此,心中虽然愤愤然,表面上,也只好做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老板面前,有杂志必读,读得还很认真。
   一连两个月过去了,见C先生的工作还是没有动静,老板终于熬不住了。正巧那天在实验室,C先生又流眼泪又打喷嚏,老板走上前来,C先生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这是“花粉症”,不是感冒。在英国时就有这个毛病(C先生的博士学位是在英国拿的),没想到旧金山也会有。
   “是啊,旧金山也有花粉症的,”说话间,老板笑容满面,态度亲切,“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也应该早日离开旧金山啊。”
   C先生愣愣地看着老板,他的嘴张得圆圆的,半天都没有能说出一个字来。
   其实,所谓的性格直爽、说话开诚布公,不过是美国人性格中的一面而已。一旦,美国人发现这种直爽和开诚布公并不能达到目的,甚至有可能触犯法律的时候,他们也会设法绕着弯子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虽然,有时显得十分笨拙。
   因此,与美国人打交道,也得会逢直直说,遇弯弯对才是。
其他文献
朋友总是说我过于理性,极少为什么事感动。这无异于是直接骂我麻木不仁甚至冷血无情。和大多时候不一样,这回我没有申辩;我觉得没有申辩的必要。的确,在太多时候,我都是一个极力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的人。但这并不说明我的生活缺乏激情,缺乏值得为之流下快乐或忧伤的泪水的时刻,我只是想把它留给最恰当的时刻。   自从父亲去世以后,我仿佛就没怎么哭过。或许,15年前的那场家庭变故对当时只有8岁的我而言,打击的
期刊
前两年,在一所私立学校谋生的时候,在我对面办公的张老师,虽说是个老爷儿们,但却像相声演员唐杰忠一样,白白胖胖没有胡子,臀部稍大,走起路来还左右摇晃,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男子汉的阳刚气派,越看越像老太太”。给一个班刚上课不久,学生就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大姑娘。但只是偷着叫。   那所学校的学生大都出身于个体户的家庭,家中有钱,但长期缺乏父母之爱,行为习惯较差,常给老师出难题。一天,张老师
期刊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相信每一个在商海中搏击过的人一定都会有深刻的感受。的确,在商业竞争中,同一行业、同一领域中的竞争对手,大多会视对方为敌人,不是明争暗斗,就是趁火打劫,就算是再有修养,再有胸襟的人,充其量也就是能做到与对方貌合神离、冠冕堂皇地做做表面文章罢了,真正能做到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竭诚相待、肝胆相照、共存共荣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其实,一个真正精明的商人,之所以能够立足商
期刊
一位同事某天对我说:“你曾经说过XXX……”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大约是七八年前,我怎么使劲回想也想不出我是否说过这句话。只好一再抱歉,“如果我当时真这样说,实在不好意思!”事后我心里纳闷,她为什么这么多年还一直记得我这句话?看来我对她的伤害挺大,下次说话一定要注意了。转念我又替她想,说话的人早就跟没事人一样了,而自己一直记着这句话,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败坏情绪不开心,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女儿一回来
期刊
小姊妹花了1500元要跟团去香港shopping了,问我该注意什么。一人出门在外总怕当地人欺生——撇开道德指控,欺生是合理现象,就连在标榜人权的先进国家,异乡观光客也会挨打,何况在买卖上“斩冲头”,简直是小case。我替她列了一张Iist,最后却忘了告诉她,如果说普通话吃了亏不妨亮出两句上海话。   读了四年大学,普通话日臻完美,被北方人评价为:“连你家在南在北都听不出来了。”偶尔一小撮同乡
期刊
您好!  两年以来我经常做一个梦,而且每次醒来都会影响我的心情,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我经常看你们的杂志,很喜欢这个栏目,不知道你们能否帮我分析分析我的梦。  梦中的女主角是我小学时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她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秀。那时我对她并没有什么好感,也许是因为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原因吧。后来我们进了同一所初中,但还是不在一个班。初二的时候,由于我家搬家就和她成了邻居。我们交往开始多了起来。那时她骑自
期刊
日本人喜欢编排“症候群”。除医学用语外,还有些十分有趣地反映社会现状的“症候群”。几年前我看过纪录片讲“微笑症候群”,前两年听说过有“携带电话症候群”、“抚慰症候群”、“不介意视线症候群”等等。罗列起来,要像一匹布那样长。只说前几日读来的“别伤害我症候群”,即综合征。   是在一个讨论教育和考学的网站,是今年私立中学考学初步结果尘埃落定时。一位家长发了“考上了”的帖子,然后其他家长们跟帖,互
期刊
那天,安捷收到了一家心仪的大型外企的最后一轮面试的通知,激动之余,心情却有点复杂。   和他一样心情复杂的还有睡在他上铺的兄弟成东,他也收到了通知。  室友们用羡慕而又复杂的眼神看了看他们,谁都知道,经过残酷的一轮笔试三轮面试,800多个应聘者中能得以闯入最后一关见老总的,只有两人——而最后,只会留下一人。  寝室里的大哥跑出去买了一瓶白酒,六个相处了三年多的兄弟举起了杯。“来,祝你们明天成功
期刊
三年前,我从一家职业技术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时,尽管手里仅仅握着一张大专文凭,但心里却有一种“今日长缨在手,早日缚住苍龙”的雄心,满脑子想的都是找个一步到位的好工作。   可到各类大大小小的求职市场或人才交流会上一看,和我专业对口的酒店管理岗位,基本要求都是大本学历,有的单位甚至非研究生不要。手握大专学历的我连个报名资格都没有,尽管在校时我比别人更勤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除了以不低于85分的成
期刊
三姐、八弟:   你们好!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还有一年即将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由于现实的形势导致我们要提早出去实习,现在找工作是何其难,更何况我们是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呢?所以先择业后就业就成为了当今的一种趋势。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进入他所在的单位,可是我不喜欢,因为这一进去就是一辈子,我不想天天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从小就是因为父母过于“保护,”使我失去了很多出去锻炼自我的机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