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也要算成本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社会职场上跳槽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至于为什么跳槽,各人有各人的具体情况:有的人是因为单位待遇低,有的是因为和上司合不来,有的是因为在单位得不到重用,有的是因为单位发展前景不好……
   有道是“树挪死,人挪活”、“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如果一个人在单位确实工作得不称心,且短期内又难以扭转这种局面,这时换个环境改变一下目前的窘况未尝不可,正所谓“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过在决定跳槽前,一定别忘了先算算求职成本,否则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这里不妨举几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湖北张健的求职故事。张健,28岁,1999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顺利进入到老家一政府部门工作,月薪1000多元。其主要工作任务是处理一些日常文书,轻松得很。张健原本很满意这份工作,后来不断听到厦门、深圳、上海等地工作的大学同学月薪高达五六千元时,便再也坐不住了,他跟单位一声招呼也没打,便毅然独自一人来到了厦门。原以为凭着自己优秀毕业生的牌子,很快便能在厦门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没想到找了两个多月,工作还是毫无着落,三个月后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月薪1500元的工作,且还要每月自付三百来元钱的房租水电,其待遇认真算起来还不如以前。新单位不但工资低而且任务重,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就是眼前这份不太理想的工作,还是同学帮他找来的。张健从离职到找到新工作这段时间,前前后后连吃住车旅费等算在内少说也花去2000块钱。现在每每想起此事,张健总是懊悔不已。
  
   案例二:浙江刘长江的求职故事。刘长江,30岁,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毕业后独自闯荡深圳。他在跳槽前系深圳某电脑公司网络工程师,月薪8000元,许多同学异常艳羡他这份工作。可今年4月份,刘长江还是在众人的惊诧声中辞职了,辞职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一次工作疏忽被老总责备了几句。心高气傲的刘长江认为,凭着自己的热门专业要重新找份工作简直易如反掌。事实也证明他的确是个抢手的高端人才,可后来的用人单位开出的工资大都只有五六千元,与他的要求相距甚远,他根本就不屑一顾。终于有一天一网络公司相中了他,开出的待遇也和原来的旗鼓相当,可当该公司总经理了解到刘长江离开原来公司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老总骂了他几句时,老总委婉地拒绝了:“我们庙小容不下你这大菩萨。”刘长江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呆了一个多月,两个月后无奈之下只好选择了家月薪6000元的电脑公司。对于此次离职一事,刘长江在给挚友的一封E-mail中写道:“上次辞职想起来有些后悔,它让我至少直接损失了两万块钱,工资待遇的损失就更不用说了!”
  
   案例三:福建李伟强的求职故事。李伟强,29岁,1996年福建龙岩工业学校毕业,毕业后在某化工企业工作。跳槽前李伟强任该公司技术员,工资奖金加起来一个月1200元左右。去年5月份他不顾单位领导和亲友们的极力反对,毅然辞职追随女友跑到厦门,他之所以辞职完全是因为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相距太远。李伟强从小爱好文学,文字功底非常好,迄今为止已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大报发表各类文章300多篇,同时还加入了地区作家协会。他一直梦想成为一名编辑、记者,今年5月份刚好厦门一家报社招聘记者,他便义无反顾地跑去应聘。刚开始人家看到他发了不少作品对他还蛮有好感,可当对方了解到他才中专毕业时,便不冷不热地抛下这么句话:“你文凭不符合我们的要求”。李伟强本想再解释几句,可人家已毫不客气地下了逐客令:“下一个!下一个!”求职过程中类似的经历李伟强不知遭遇了多少回,每回都是狼狈而归碰得一鼻子灰。如今一年多过去了,仍没有一家文化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为了找工作,他已一贫如洗,花光了仅存的一万来块钱积蓄。若不是在厦门工作的女朋友养着,他早已像乞丐一样流落街头。李伟强现在非常落泊,逢人便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跳槽不仅要承受待业期间因无经济收入而给自身带来的压力,还要承受来自家人亲友心理上的沉重压力。曾经同事一场的李伟强曾多次向我诉苦:“我现在整天游游荡荡无所事事,在旁人眼中简直就是个二流子!女友口口声声说我太没本事,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一个大男人一天到晚还要她像供菩萨一样供着!家人也一直怪我当初不该一意孤行贸然辞职!我现在收入没了,自信也没了!不管走到哪里,都感觉寄人篱下低人一等!”
   以上这几个人的求职故事告诉我们:世上没有后悔药,开弓没有回头箭,跳槽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作为职场人士在跳槽前,一定别忘了先算算求职成本!一定要多问问自己:有没有必要跳槽?跳槽后会不会过得更好?不要盲目冲动意气用事,更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否则到头来只会越跳越糟。
其他文献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话相信每一个在商海中搏击过的人一定都会有深刻的感受。的确,在商业竞争中,同一行业、同一领域中的竞争对手,大多会视对方为敌人,不是明争暗斗,就是趁火打劫,就算是再有修养,再有胸襟的人,充其量也就是能做到与对方貌合神离、冠冕堂皇地做做表面文章罢了,真正能做到与自己的竞争对手竭诚相待、肝胆相照、共存共荣的,恐怕是凤毛麟角了。   其实,一个真正精明的商人,之所以能够立足商
期刊
一位同事某天对我说:“你曾经说过XXX……”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大约是七八年前,我怎么使劲回想也想不出我是否说过这句话。只好一再抱歉,“如果我当时真这样说,实在不好意思!”事后我心里纳闷,她为什么这么多年还一直记得我这句话?看来我对她的伤害挺大,下次说话一定要注意了。转念我又替她想,说话的人早就跟没事人一样了,而自己一直记着这句话,什么时候想起什么时候败坏情绪不开心,是不是太不值得了?  女儿一回来
期刊
小姊妹花了1500元要跟团去香港shopping了,问我该注意什么。一人出门在外总怕当地人欺生——撇开道德指控,欺生是合理现象,就连在标榜人权的先进国家,异乡观光客也会挨打,何况在买卖上“斩冲头”,简直是小case。我替她列了一张Iist,最后却忘了告诉她,如果说普通话吃了亏不妨亮出两句上海话。   读了四年大学,普通话日臻完美,被北方人评价为:“连你家在南在北都听不出来了。”偶尔一小撮同乡
期刊
您好!  两年以来我经常做一个梦,而且每次醒来都会影响我的心情,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我经常看你们的杂志,很喜欢这个栏目,不知道你们能否帮我分析分析我的梦。  梦中的女主角是我小学时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她学习很好,成绩也很优秀。那时我对她并没有什么好感,也许是因为还没进入青春期的原因吧。后来我们进了同一所初中,但还是不在一个班。初二的时候,由于我家搬家就和她成了邻居。我们交往开始多了起来。那时她骑自
期刊
日本人喜欢编排“症候群”。除医学用语外,还有些十分有趣地反映社会现状的“症候群”。几年前我看过纪录片讲“微笑症候群”,前两年听说过有“携带电话症候群”、“抚慰症候群”、“不介意视线症候群”等等。罗列起来,要像一匹布那样长。只说前几日读来的“别伤害我症候群”,即综合征。   是在一个讨论教育和考学的网站,是今年私立中学考学初步结果尘埃落定时。一位家长发了“考上了”的帖子,然后其他家长们跟帖,互
期刊
那天,安捷收到了一家心仪的大型外企的最后一轮面试的通知,激动之余,心情却有点复杂。   和他一样心情复杂的还有睡在他上铺的兄弟成东,他也收到了通知。  室友们用羡慕而又复杂的眼神看了看他们,谁都知道,经过残酷的一轮笔试三轮面试,800多个应聘者中能得以闯入最后一关见老总的,只有两人——而最后,只会留下一人。  寝室里的大哥跑出去买了一瓶白酒,六个相处了三年多的兄弟举起了杯。“来,祝你们明天成功
期刊
三年前,我从一家职业技术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时,尽管手里仅仅握着一张大专文凭,但心里却有一种“今日长缨在手,早日缚住苍龙”的雄心,满脑子想的都是找个一步到位的好工作。   可到各类大大小小的求职市场或人才交流会上一看,和我专业对口的酒店管理岗位,基本要求都是大本学历,有的单位甚至非研究生不要。手握大专学历的我连个报名资格都没有,尽管在校时我比别人更勤奋,在短短三年时间里除了以不低于85分的成
期刊
三姐、八弟:   你们好!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还有一年即将离开校园走入社会。由于现实的形势导致我们要提早出去实习,现在找工作是何其难,更何况我们是要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呢?所以先择业后就业就成为了当今的一种趋势。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进入他所在的单位,可是我不喜欢,因为这一进去就是一辈子,我不想天天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从小就是因为父母过于“保护,”使我失去了很多出去锻炼自我的机会。  
期刊
人们都说美国人的性格直爽,很容易相处。美国移民局的网页也介绍说:“在我们的文化中,一般人都很直接,比起其他文化的人,他们更会说他的想法或感觉,并且这被认为很正常。坦率和诚实(不是迟钝)被看作是一件好事。人们也享受在友好的模式下辩论问题,并且交流想法……”   的确,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的心理结构比较单纯,使得人与人的交流中,少了许多中国人常见的彼此之间的无端猜疑,也少了许多有害无益的内耗;在
期刊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小猫放进一间背景全是竖线条的房间里,让它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又将它放入一间背景全是横线条的房间里,结果这只小猫走路东倒西歪,连站也站不稳了。这种情况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小猫才能恢复正常,这段时间就被称为适应期。骤然改变了环境,小猫需要适应期,人当然也不例外。在我们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期中,面临的挑战比小猫要艰巨得多,除了要适应物质环境,还要适应人际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