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以及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馆作为现代文化、意识形态的“先锋”,其平面设计却呈现出保守的状态。究其原因,其中有丰富的文化现象,涉及发展历史、合作对象、展示空间、审美心理等。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与此类设计的观察研究,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作为小切入点对当代艺术展览中平面设计的特点、地位,以小见大对平面设计的发展和转型提出思考。
【关键词】:艺术展览;艺术展览平面设计;美术馆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以及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馆作为基础设施在各个城市、高校被建立起来,起到公共展示、艺术品交流、论坛会议的场所。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必然离不开信息的传达和宣传。
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呈现出特殊的气质。究其原因,其中有丰富的文化现象,涉及发展历史、合作對象、展示空间、审美心理等。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与此类设计的观察研究,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作为小切入点进行讨论。探讨当代艺术展览中平面设计的特点、地位,以小见大对平面设计的发展和转型提出思考。
一、美术馆艺术展览中平面设计现状研究
1937年开始,中国的美术馆才开始有的雏形,由国立美术陈列馆发展而来的美术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美术馆。最初我国的美术馆的展览对展览的宣传设计、展示设计以非常简单的陈列和说明文字,对形式上没有设计的理念。到了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了设计的雏形,会有开幕式,有简单的介绍展览题目的横幅等。而当代艺术展览平面设计一般包括:传统宣传海报、横幅、展览画册、观展手册等。
学者徐源结合自身实际在《浅谈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平面》中提出“在艺术展览的相关设计中,素来以“平面设计”自有的风格来传达的手段在这里常会被压制、削弱,甚至在一个并不起眼——但是依然重要的位置。”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设计的表达受到限制,过分追求设计感、形式感的平面设计,一部分趋向于“形式主义”的表达。对于艺术家、美术馆抓设计不过是对其自身“高端”“高冷”形象的一种维系。设计周期短、设计公司模式化的操作、为形式而设计、 “国际主义”风格的重复应用,使得任何美术馆、艺术展览变得相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达中的多媒体趋势。展览纪念品开发、宣传网页、微信html5等设计项目,又对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和思维模式的挑战。
二、对于美术馆平面设计内容形式的反思
而在当今社会,人文修养日趋提高的社会环境,审美以普遍性之故,面对愈加挑剔的欣赏者,可谓“无功便是过”。现代国际风格几何化简洁成为了美术馆设计、乃至美术馆形象的标签。“国际主义”风格的海报,配以干净整洁的精简、白墙粉得无暇,作品悬挂一丝不苟。这样一种视觉形象显然符合“美术馆““艺术市场”的“高冷”形象。
笔者认为艺术并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事物,他需要或欣赏、或批评、或参与,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美术馆作为公共设施,有吸引更多的大众了解和关注艺术,提高其审美修养的使命。
在实践中观察到这样的普遍规律,对于艺术家个人展览,海报的主要元素通常是其作品,一般会采用将某张画、影像作品的截屏或是装置作品的静物摄影作为主要背景再将展览的信息进行排版组织。这类海报的风格和图片的选择通由作品本身、策展人、和艺术家决定,设计师的话语权处于从属地位。当然这种方式是在国类外广泛应用,有其合理性与逻辑性。但是这是否是唯一选择?面对当人们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样一种形式是否能够达到从人性化的沟通?
在当代艺术展览平面设计中,还有常见的设计对象就是群展。整体的设计活动则是围绕展览海报风格而生的展览“VI设计”,保持元素、配色、版式的统一,而核心的“标志”,往往是展览名的字体固定排版,不断地在纸质或电子邀请函、手册、画册、展厅内外空间里出现。群展的海报对于设计师而言,常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趋向于一次活动的形象设计。这种设计考验设计师的平衡能力,平衡预算和表达的效果,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创造出一个能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共鸣的氛围。这种设计在当代美术馆设计中是良莠不齐的。
三、美术馆艺术展平面设计展望
3.1解读和情感探究
风格化的生产只是艺术展览发展的阶段性,设计者可以与策展人、艺术家进行沟通对作品进行解读。就拿一张海报来说通过字体的设计版式的设计,可以告诉观众这个艺术家大约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生命体验。在视觉设计上能与作品匹配之外,更能探究情感, 即从心理上诠释作品语言,展示作者的心态,那么展览将更为立体,这种完整的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对于作者来说不会留下遗憾,对于观众来说不会产生误会,对于作品本身而言更不会产生干扰。
美术馆艺术展览的项目,往往也会为设计者提供的特殊语境,设计者可以结合自己情感和对艺术家的表达进行解读,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思。笔者认为艺术展览中,设计的实验性、学术性是美术馆未来同样需要关注的。
3.2专业性
美术馆当代艺术展中的平面设计,需要强化设计师在期间的地位,建立展览的视觉指导使设计师在策展概念之初就能够参与整体规划,从专业角度给予传播和宣传的建议,同时力求给观展人员更好的视觉体验。改变这种设计师最后阶段才参与的现状,作为艺术指导参与展览的策划。
第一、艺术展览中的设计是为作品服务的,要突出作品,或使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达到艺术家预期的程度,全方位展示作品与作品背后深刻的艺术语言。艺术展览中的设计,包括对展览的定位设计、宣传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环境引导观众观赏作品,空间布局、灯光运用、装饰点缀、情感引导、主题搭配等对于一个艺术展览来说,缺一不可。平面设计人员要学习空间设计的知识,对材各种材料在空间中的应用、色彩心理、非平面表达的熟悉,专业化背景才能给予美术馆更好的设计建议。
第二、由于时间紧张或是商业上的经营,现成素材拼贴便成了最直接、最廉价的设计手段。网上图库、各类字库等等成为便捷的可选素材时,创作的密度和时间的紧张充分考验设计者的能力,需要对形式和视觉的组织有很高的敏感度,能够快制作设计与作品相符的字体,并且如果不能理解当代艺术的语境、表达、艺术的流派,对艺术作品没有感受力,难以做好展览中的平面设计。
第三、多媒体的设计与发布能力,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独立网站、微博、微信又反过来影响了当代艺术展览自身的宣传方式和步调。在这些媒介平台上,展讯的传播往往更加迅速,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也更直接,如何推送、消息、推送的频率,要使得艺术展览的平面设计在多个平台上因地制宜,保持统一、鲜明的形象。
艺术活动的日趋丰富,艺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海报设计中的设计法则正逐渐被打破,而网络时代,流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带来的视觉画面超量冲击,由此引发接受信息方式的巨大改变,跨国界、跨语境的海报设计己没有所谓的主流风格,设计师们必须适应并更频繁地寻求突破和变化,力求找到鲜明、共通的视觉语言。综上,美术馆应该不忘自己作为先锋的话语,支持艺术和平面设计齐头并进的发展,拥有更多新的表达,新的宣传,新的话语。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中国博览会平面设计发展【M】.东岳论丛学术期刊,2011(2).
[2]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70一173
[3]李广元.色彩艺术学 [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陆少坎,周旭.从视觉思维模式看海报设计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贡布里希(英).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
【关键词】:艺术展览;艺术展览平面设计;美术馆
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以及艺术市场的繁荣,美术馆作为基础设施在各个城市、高校被建立起来,起到公共展示、艺术品交流、论坛会议的场所。一系列的社会活动,必然离不开信息的传达和宣传。
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呈现出特殊的气质。究其原因,其中有丰富的文化现象,涉及发展历史、合作對象、展示空间、审美心理等。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实践与此类设计的观察研究,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作为小切入点进行讨论。探讨当代艺术展览中平面设计的特点、地位,以小见大对平面设计的发展和转型提出思考。
一、美术馆艺术展览中平面设计现状研究
1937年开始,中国的美术馆才开始有的雏形,由国立美术陈列馆发展而来的美术馆,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美术馆。最初我国的美术馆的展览对展览的宣传设计、展示设计以非常简单的陈列和说明文字,对形式上没有设计的理念。到了八九十年代,才开始有了设计的雏形,会有开幕式,有简单的介绍展览题目的横幅等。而当代艺术展览平面设计一般包括:传统宣传海报、横幅、展览画册、观展手册等。
学者徐源结合自身实际在《浅谈当代艺术展览中的平面》中提出“在艺术展览的相关设计中,素来以“平面设计”自有的风格来传达的手段在这里常会被压制、削弱,甚至在一个并不起眼——但是依然重要的位置。”这样一个背景之下,设计的表达受到限制,过分追求设计感、形式感的平面设计,一部分趋向于“形式主义”的表达。对于艺术家、美术馆抓设计不过是对其自身“高端”“高冷”形象的一种维系。设计周期短、设计公司模式化的操作、为形式而设计、 “国际主义”风格的重复应用,使得任何美术馆、艺术展览变得相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达中的多媒体趋势。展览纪念品开发、宣传网页、微信html5等设计项目,又对艺术展览中的平面设计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和思维模式的挑战。
二、对于美术馆平面设计内容形式的反思
而在当今社会,人文修养日趋提高的社会环境,审美以普遍性之故,面对愈加挑剔的欣赏者,可谓“无功便是过”。现代国际风格几何化简洁成为了美术馆设计、乃至美术馆形象的标签。“国际主义”风格的海报,配以干净整洁的精简、白墙粉得无暇,作品悬挂一丝不苟。这样一种视觉形象显然符合“美术馆““艺术市场”的“高冷”形象。
笔者认为艺术并不是一个曲高和寡的事物,他需要或欣赏、或批评、或参与,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美术馆作为公共设施,有吸引更多的大众了解和关注艺术,提高其审美修养的使命。
在实践中观察到这样的普遍规律,对于艺术家个人展览,海报的主要元素通常是其作品,一般会采用将某张画、影像作品的截屏或是装置作品的静物摄影作为主要背景再将展览的信息进行排版组织。这类海报的风格和图片的选择通由作品本身、策展人、和艺术家决定,设计师的话语权处于从属地位。当然这种方式是在国类外广泛应用,有其合理性与逻辑性。但是这是否是唯一选择?面对当人们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样一种形式是否能够达到从人性化的沟通?
在当代艺术展览平面设计中,还有常见的设计对象就是群展。整体的设计活动则是围绕展览海报风格而生的展览“VI设计”,保持元素、配色、版式的统一,而核心的“标志”,往往是展览名的字体固定排版,不断地在纸质或电子邀请函、手册、画册、展厅内外空间里出现。群展的海报对于设计师而言,常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趋向于一次活动的形象设计。这种设计考验设计师的平衡能力,平衡预算和表达的效果,在有限的条件下能创造出一个能让人印象深刻产生共鸣的氛围。这种设计在当代美术馆设计中是良莠不齐的。
三、美术馆艺术展平面设计展望
3.1解读和情感探究
风格化的生产只是艺术展览发展的阶段性,设计者可以与策展人、艺术家进行沟通对作品进行解读。就拿一张海报来说通过字体的设计版式的设计,可以告诉观众这个艺术家大约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生命体验。在视觉设计上能与作品匹配之外,更能探究情感, 即从心理上诠释作品语言,展示作者的心态,那么展览将更为立体,这种完整的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对于作者来说不会留下遗憾,对于观众来说不会产生误会,对于作品本身而言更不会产生干扰。
美术馆艺术展览的项目,往往也会为设计者提供的特殊语境,设计者可以结合自己情感和对艺术家的表达进行解读,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思。笔者认为艺术展览中,设计的实验性、学术性是美术馆未来同样需要关注的。
3.2专业性
美术馆当代艺术展中的平面设计,需要强化设计师在期间的地位,建立展览的视觉指导使设计师在策展概念之初就能够参与整体规划,从专业角度给予传播和宣传的建议,同时力求给观展人员更好的视觉体验。改变这种设计师最后阶段才参与的现状,作为艺术指导参与展览的策划。
第一、艺术展览中的设计是为作品服务的,要突出作品,或使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达到艺术家预期的程度,全方位展示作品与作品背后深刻的艺术语言。艺术展览中的设计,包括对展览的定位设计、宣传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环境引导观众观赏作品,空间布局、灯光运用、装饰点缀、情感引导、主题搭配等对于一个艺术展览来说,缺一不可。平面设计人员要学习空间设计的知识,对材各种材料在空间中的应用、色彩心理、非平面表达的熟悉,专业化背景才能给予美术馆更好的设计建议。
第二、由于时间紧张或是商业上的经营,现成素材拼贴便成了最直接、最廉价的设计手段。网上图库、各类字库等等成为便捷的可选素材时,创作的密度和时间的紧张充分考验设计者的能力,需要对形式和视觉的组织有很高的敏感度,能够快制作设计与作品相符的字体,并且如果不能理解当代艺术的语境、表达、艺术的流派,对艺术作品没有感受力,难以做好展览中的平面设计。
第三、多媒体的设计与发布能力,随着网络多媒体的发展,独立网站、微博、微信又反过来影响了当代艺术展览自身的宣传方式和步调。在这些媒介平台上,展讯的传播往往更加迅速,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也更直接,如何推送、消息、推送的频率,要使得艺术展览的平面设计在多个平台上因地制宜,保持统一、鲜明的形象。
艺术活动的日趋丰富,艺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海报设计中的设计法则正逐渐被打破,而网络时代,流媒体、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带来的视觉画面超量冲击,由此引发接受信息方式的巨大改变,跨国界、跨语境的海报设计己没有所谓的主流风格,设计师们必须适应并更频繁地寻求突破和变化,力求找到鲜明、共通的视觉语言。综上,美术馆应该不忘自己作为先锋的话语,支持艺术和平面设计齐头并进的发展,拥有更多新的表达,新的宣传,新的话语。
参考文献:
[1]姜旭朝.中国博览会平面设计发展【M】.东岳论丛学术期刊,2011(2).
[2]杨公侠.视觉与视觉环境【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170一173
[3]李广元.色彩艺术学 [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陆少坎,周旭.从视觉思维模式看海报设计创新[J].浙江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贡布里希(英).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