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平抑求解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续一年,涨价的接力棒连绵交替。从小麦、绿豆、食用油到苹果、大蒜、生姜,价格上涨此起彼伏,通胀压力陡增。
  屋漏偏逢连夜雨。美联储宣布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应声而涨,主要期货和现货价格上升比肩接踵。
  面对严峻的涨价浪潮,中央“战通胀”的政策取向日趋明朗。
  1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会议确定了确保市场供应,促进价格稳定;完善补贴制度,安排好困难群众生活;增强调控针对性,改善价格环境;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等四条政策措施。
  会议还传递出明确信息,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这是自2007年实施“临时限价”政策后首次提出此项举措。
  这一政策的平抑价格指向明确,连日来,股市、期市纷呈下跌走势。17日当天,A股再度下跌,沪指跌破年线。商品期货市场继上周五大幅跳水后,大豆油、棕榈油、玉米等价格一路下跌。
  实际上,11月11日至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到广州市和珠海市考察商品供应和物价情况,就已经传递出中央决心抑制通胀的信号。
  目前,面对国内外各种涨价因素叠加,虽然央行已经祭出加息“法宝”,但考虑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走势惯性以及货币政策时滞效应,CPI立现拐点并不现实。除了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总需求管理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控制通货膨胀?
  《财经》接触到的多位官学两界人士建议,在出台各种抑制总需求的措施后,还应考虑运用宏观调控的供给管理,灵活运用储备平抑机制。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张青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宏观政策上的需求管理若再配以供给管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可能要好得多。”她认为,从供给方面进行调节的宏观政策离不开储备制度下的收储与抛储操作。
  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著作《储备与稳定》中就已提出,与需求管理的财政金融政策相比,政府利用商品储备直接在市场上进行收储或抛储,可能比需求政策表现出更直接、更迅速的效果。
  今年初以来,决策机构已多次启动商品储备的平抑机制,在部委联手进行收储与抛储中,彰显中国式平抑机制的辅助功效和宏观调控工具的多样组合。
  
  沉重的平抑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与此同时,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也在演绎新一轮上涨行情。从7月初至今四个多月时间,显示大宗商品综合价格的文华商品指数已经飙升了37%:棉花、橡胶等品种价格基本翻番;豆油价格上涨了30%左右;白糖的价格10月中旬与6月份相比涨幅25%左右。
  农副产品价格与食品价格密切相关,而目前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在33%,食品价格对物价推动效应在70%以上。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委员会委员夏斌告诉《财经》记者,食品价格在未来两三个月仍可能上涨,推动CPI达到4%左右。
  不仅如此。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农产品期货价格全线飙升。今年10月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期价大涨11.7%,创2009年5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月涨幅。外部价格波动对中国价格波动的作用举足轻重,这亦意味着中国也可能面临更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此外,热钱纷纷将目标锁定经济增长颇快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首当其冲。因减产出现供求缺口的农产品更是成为游资炒作的平台。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王炳南在日前召开的今冬明春蔬菜产销衔接工作会议上介绍,2009年下半年以来,大蒜、生姜等“一季生产,全年消费”的耐储存农产品遭到炒作,人为推高价格。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大蒜、生姜批发价格同比分别上涨95.8%和89.5%。
  多位农业专家分析指出,从供需结构看,实际上主要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真实需求和供给缺口并不大,但由于市场对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预期发生变化,价格上涨预期强烈。而绿豆、大蒜、生姜、苹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也对粮、棉、糖等大宗产品的价格起到传导推波作用。
  与此同时,普遍上涨的工资和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的提升也共同推动了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向《财经》记者表示,此次食用油价格上涨属于“补涨”,原因有三个: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涨,种植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推动作用。
  《财经》记者获悉,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进行《开放经营条件下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研究》的课题,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等部门也正在进行食用油的安全战略调研。
  一位长期研究储备及调控的学者表示,“应有关部委之邀,正撰写从储备领域进行调控的文章。”
  近期,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等部委已经联手启动“平抑机制”。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把握好储备粮油糖投放力度,落实好小包装成品粮油储备制度。国家储备政策对农产品市场正发挥“稳压器”和“蓄水池”的作用。
  针对目前价格大幅波动的农产品,决策部门使用差异化的平抑调控。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分批安排投放国家储备糖,于10月安排本榨季第一批20多万吨投放市场。为了缓和玉米价格上涨,计划停止在东北地区收储玉米,另外,往年南方销区饲料企业到东北产区采购玉米的补贴减半,由去年的70元/吨降为35元/吨。
  同时,据《财经》记者了解,山东等省份也拟建立大宗农产品调控体系,针对粮食(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猪肉和棉花这四类产品,将一批骨干企业引入调控体系。同时,建立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对短时期内出现供求严重失衡和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调度政府储备资源,及时投放市场。
  11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重点从四个方面保证市场供应以稳定价格:一是开展今冬明春蔬菜市场的产销衔接。二是强化多层级储备制度;进一步发挥大型批发市场的作用,及时满足进口的需求;对100个大型批发市场的价格监控。三是及时进行储备的投放。四是进一步完善流通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
  显然,为抑制通胀、稳定价格,多种调控工具已频频出手。从打击游资炒作到收储冻猪肉,再到抛售玉米、储备油,一年间,“中国式平抑”机制中的多样工具交替使用已初现效果,但亦不乏争议。
  
  平抑“失灵”?
  在大豆进口基本丧失定价权以及平抑机制运作尚未成熟等多重因素下,食用油价格的调控可谓“最艰难的平抑”,亦成为“中国式平抑失灵”样本。
  10月20日,国家粮油交易中心在安徽粮油交易中心组织了30万吨的食用菜籽油的公开竞拍,这是近年来国家首次向市场抛售临时存储食用油。11月11日,本榨季首批大豆抛储从黑龙江省率先启动,抛售的大豆储备约为24.6万吨。
  从7月中旬开始的连续三个月的上涨,使得国内四级菜籽油(初步加工的成品油)报价达到了自2008年以来的峰值,其中,仅10月份的单月涨幅就超过了10%,是目前油脂类产品全线涨价的主要动因之一。
  但从近日商务部的监测数据来看,抛售效果还不明显。商务部11月9日数据显示,在11月1日至7日一周内,全国36个大中城市重点监测的食用油零售价格继续维持了小幅上涨的趋势,其中豆油、菜籽油、花生油零售价格又分别上涨了0.9%、0.5%和0.3%。
  在大豆进口领域,中国几乎没有话语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告诉《财经》记者,油料和粮食不一样,油料受制于国际市场,留给中国调控的空间,其实非常狭小,平抑食用油价格波动只能是缓冲波动。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0年9月份报告,2010年-2011年度中国食用油消费量2743万吨,除了菜籽油的自给率可达84%以外,豆油和棕榈油的对外依存度相当高。2009年,中国食用植物油直接进口达到95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41%。
  从1996年至今,中国的大豆进口数量增长了40多倍。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0/2011年度中国进口大豆将达5200万吨,占中国大豆新增供应量的78%。
  在国际大豆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从7月份至今,中国沿海一级大豆散油已经涨了超过30%。“现在的问题就是,国内想调控,但是已经找不到抓手了。”长期关注大豆行业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毛雪峰说。
  承担此次《开放经营条件下中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调控机制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张利庠告诉《财经》记者,发改委的调控目的是为了“稳定两头”:一个是让农民不减少收益,另一个则是让城市消费者不恐慌。“目的是为了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不出现大起大落,略有增长。”张利庠说。
  不过,“稳定两头”对平抑机制的灵活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逐步建立起国家粮食、棉花、肉、糖等储备制度,也有了利用储备粮调控市场的十几年实践。上世纪90年代,粮食大丰收,出现农民卖粮难,为防止“谷贱伤农”,国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储备粮,抑制了粮价过快下滑。
  2003年粮价、棉价急剧上涨,粮食涨价带来了食用油、饲料等制成品价格上涨,并迅速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随着国家动用储备粮和大量发放棉花进口配额,部分缓解了供需矛盾。尤其是2007年到2008年初,猪肉等价格猛涨,通胀压力高企,有关部门通过投放国家储备猪肉等措施,控制了价格急升。
  然而从商品储备体系自身效率和它体现的宏观调控效果来看,目前中国的国家商品储备体系存在一些明显不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储备品种偏少,有些商品储备规模偏小,令调节功能的发挥受到一定限制;储备商品区域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商品采取产地储备,没有考虑主要销售区域,影响应急调拨的效率;储备商品轮换不及时、统计不准确,等等。报告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与管理分散、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畅以及管理监督不够严格等有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对《财经》记者介绍说,对于粮油市场的调控,依据的是一整套复杂的决策机制,要由发改委和国家粮食局等部门一同会商后报国务院审批。
  张青也指出,国家储备干预调控体系目前还缺少统一高效的决策系统和政策执行能力,主管权不明确,多头管理。管理权和调控权分散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政策性银行、商务部、农业部等部门。
  因此,在各部门决策过程中需要反复征求意见,从而导致决策周期长。“当决策出台后,往往时过境迁,错过了最佳市场时机。”张青说,同时收购和抛售计划具有很强的指令性,计划一旦下达就必须执行,当市场粮价已经达到政府调控的目标而计划还没有完成仍需继续执行,有时会出现逆调节。
  此外,国家商品储备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导致调控时机把握不准,吞吐机制不够灵活,反应缓慢。“没有准确的信息及时上达,不利于国家迅速启动储备调控。”接近国家粮食局的一位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目前样本监测、采集企业协会众多,但并未形成一个共享共建整体。
  而作为执行宏观调控任务的载体——储备企业的定位模糊也制约了调控的效果。受国务院委托,中储粮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对中央储备粮油的总量、质量和储存安全负总责,同时接受国家委托执行粮油购销调存等调控任务。
  据张青介绍,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至今未拥有粮食进出口权,而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中储粮分属不同系统,抑制了中储粮轮换与进出口经营的有机结合,也制约了两种市场综合调控的效率。
  不过,中储粮从 “大粮仓”转型“大粮商”的构想前些时间也引起不少争议,业内人士普遍担心这一“巨无霸”的“入市”反而会影响市场的稳定,因为企业的目标和政府的目标并不总是统一的。
  
  “大储备”求解困局
  据《财经》记者了解,中央政府目前已着手完善商品储备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以提高调控效率。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那份报告提出,尽快完善国家商品储备体系,提高国家商品储备体系的效率,使之切实发挥调节供求、平抑物价的作用,成为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之一。
  “储备粮、储备棉投到市场的效果是回收货币,储备调控是双向调节,既提高供给,又压抑需求,所以很快。目前储备政策运用空间还有,手段还不够充分。”张青说。
  她在其《国家商品储备:安全与稳定》一书中建议,政府划定“粮食价格目标区间”,掌握价格最低警戒线和最高警戒线,只要在目标区内波动,政府不加干预,由市场调节,当价格超出安全区,立刻做出反应,运用储备的吞吐机制调控市场。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则认为,目前国储还是单一抛售,必须真正与市场领域衔接,“最好的抛售应该是与资本市场和期货市场联动。”他认为应该建立一个集国储、粮商、农户为一体的粮食贸易系统。
  多位学者建议应尽快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储备体制。张青指出,当前形势下,必须构建“大储备体系”,将各类重要商品储备管理和外汇储备管理纳入统一的国家储备管理体系之中,成立“国家储备委员会”,建立“国家储备基金”。
  他们提出,由“国家储备委员会”负责各类商品储备的决策、立法、监控,以及商品储备和外汇储备的统筹管理,并将外汇储备与中国未来长期短缺的能源和重要金属矿产品储备进行转换。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储备基金。
  与现货市场相比,期货市场对调控的反应更为超前和灵敏,也能为调控提供信息参考。国家粮食科学院专家认为,期货市场能弥补现货市场信息传递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宏观调控部门可以根据期货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期货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供求信息,储备部门可以利用期货信息合理安排储备数量。
  11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要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乐观者期望这些政策措施有望达到平抑效果,但这是否会过多地介入正常市场活动,进而使价格信号失真,仍有待观察。
其他文献
中国2010年三季度真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6%,成长速度比一季度的11.7%与二季度的10.3%有所回落。但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消费物价指数(CPI)在10月飙升4.4%,加剧了近几个月来物价水平不断攀升的趋势,房屋价格指数更是以双位数的速度上涨。   庆幸中国经济成功地避免硬着陆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胀依然是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风险。  经济学界有两派意见可能对此判断不以为然。
期刊
11月,各种全球会议非常密集。当世界各国正在担忧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G20峰会的结果时,我正在北京吃着美味的北京烤鸭,喝着1989年的拉拉贡酒和极品纳帕谷葡萄酒,并和好朋友们讨论变化中的全球金融体系。   G20首尔峰会之后,法国将接任主席,萨科齐总理宣布,他将主持讨论全球货币体系的改革问题,具体而言,是要讨论美元的角色定位。世界各国对采取量化宽松、增量发行6000亿美元的美国怨
期刊
在综合金融跑道上奔跑了十余年的平安集团,终于迎来了冲刺时刻,并成功“撞线”。  9月1日晚,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1318.SH/02318HK,下称平安集团)与深圳发展银行(000001.SZ,下称深发展)同时发布并购预案深发展将按每股17.75元价格,向平安集团定向增发16.39亿股新股,交易总额291亿元。平安集团以旗下平安银行78.25亿股股份(约占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
期刊
城市化的真谛只有一条,就是吸纳农村人口进城定居,以降低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就是说,不仅农村劳动力,其配偶、子女,甚至亲人都要能自由进入城市工作、生活和定居,真正成为具备在城市环境下自身再生产能力并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市民。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化,让农民分享城市的集聚效应。几亿农村人口亟待进入城市定居,中国城市化任重道远,可谓最大的民生工程。这个国情要求中国城市化必须以吸收农村人
期刊
“规模迅速扩张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10月21日举行的股份制行长联席会上,一位行长感慨。  20天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10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877亿元,至此,今年头10个月新增信贷已接近7万亿元,相比年初确定的7.5万亿元信贷扩张目标,最后两个月新增信贷约为6000亿元。  同时,随着加息重启和准备金率年内第四次上调,以往支持银行业规模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正发生巨变——天量投资淡出、资本约束趋
期刊
为提振经济、创造就业,美联储在11月3日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QE2)的货币政策。何为“量化宽松”?用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滥发票子”。然而,QE2不会激活美国疲弱的经济,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的系统性风险。  随着QE2向全球陆续释放大量流动性,以及受长期美元贬值影响,黄金、石油、农产品、糖、棉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输入性通胀已成为巴西、印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头上密布的阴云。为了对抗通胀压力和
期刊
在一审过去近十个月后,2010年8月31日,吉林省长春中级法院一审认定前“吉林首富”范日旭共五宗罪合同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欺诈发行债券罪、虚报注册资本罪以及单位行贿罪,并判处其无期徒刑,处罚金357万元人民币。但检方指控的集资诈骗罪未获认定。  现年59岁的范日旭白手起家,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海南“淘金潮”,凭“无本买卖”得第一桶金,后在资本市场上发迹。在市场混沌初开之时,其与地方政府
期刊
韩国首尔, G20(二十国集团)峰会刚刚落幕,这个最能代表和涵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这一次没能给出世界将向何处走的准确答案。  峰会的结果,正如美联储前主席、白宫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保罗·沃尔克等人此前所言,不能高估其作用。  在会后公报中,各国为了达成最大化的共识,仅使用了温和的字眼来掩盖彼此之间巨大的分歧,“避免各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降低过度失衡”等,并将制定衡量经济失衡标
期刊
从退市重组到再上市,曾经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只用了18个月便完成重生。  11月18日,通用汽车公司(NYSE:GM,下称通用)首席执行官阿克森(Dan Akerson)敲响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开盘钟,通用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  高于发行定价6.1%,通用以35美元开盘交易,此后小幅下挫,最终收于34.19美元。  以33美元发行价计算,通用成功募集资金157亿美元,如计入价值50亿美元的优先股,通
期刊
55岁的理查德·杰克逊,正展开他职业生涯中第七次银行整合。  这一次,他面临的是中国最大规模的银行整合——深圳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两行涉及总资产8500亿元,员工近两万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整合将在中国金融业综合金融的探索里程中展开。  9月1日的《股份认购协议》将平深整合大幕拉开。对于理查德来说,整合之旅开始得更早。  5月11日,平安集团内部通告,平安银行行长理查德杰克逊辞去行长职务,赴任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