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才是“原生态”的语文课。“真、实、简、活”是构建“原生态”语文课的基本策略。求真,尊重文本价值,体现独特感悟;求简,内容简约,方法简明;求实,把语文课上得朴实,上得扎实;求活,使语文课活泼和谐、动态生成。
新课程的变革,让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进一步反思时,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的时候不去训练。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关键词:求真;求简;求实;求活
一、求“真”的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价值”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追寻的是本真的价值。上《去年的树》,在整体感知的时候,老师启发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对文本价值的感悟,有的是深刻的,有的是肤浅的,对学生的而言都是正常的。但可惜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上述表达统统予以肯定和褒奖,完全放弃了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价值引领的责任。
原因很多,有的是自己本身对文本价值、课堂价值、教育价值的把握发生偏离和扭曲;有的是对价值虽然心里有谱但却引领乏术……语文教学中还学生选择权利,听学生独特的声音,不是形式上的“喜欢哪段学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做到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中,有学生認为狐狸很“聪明”;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足智多谋”。此类错误认识要通过平等对话,耐心说服、正确引导。
2.真“情感”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叙真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要体会文章的情感。一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个大蛋糕。”“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不少学生脸上显示着愧疚、自责和不安。老师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爸爸妈妈充满期待的目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点点头。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求“简”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
1.内容简约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比如一位教师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抓住“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一词,“牵一发动全身”,先让学生想象宫殿式的房子原来有什么陈设,再想象一个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陈设。学生在对比体验中深切感受周总理“极其简单”的办公条件却“极其不简单”的精神。
2.过程简化
语文课应让教学环节再简化一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比如有位老师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整节课大致只有三个问题板块构成:①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②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③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3.媒体简便
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语文课应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书,潜心体会。如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忽而火红的苹果,忽而黄澄澄的甜梨。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
4.语言简洁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求“实”的课堂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就小学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基固本。
1.语言学习要扎实
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加以揣摩、推敲、咀嚼。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荷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师: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2.教学方式要朴实 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如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興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四、求“活”的课堂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1.在弹性预设中求“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通过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将教材资源激活。其次,预设要做到有弹性、有留白。比如《雨点》一课,本来安排在后几天教学,正巧这几天春雨绵绵,教师临时调整课程计划。课前、课中让学生在雨中体验,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使语文教学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2.在动态生成中求“活”
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课堂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提问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使课堂更“活”,效果更好。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于是他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进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反朴归真,达到“原生态”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色·本色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魏 薇.《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出版社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山西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的变革,让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进一步反思时,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深入全面的理解,否定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课堂上赶时髦,走形式,该讲解时不敢讲解,该训练的时候不去训练。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关键词:求真;求简;求实;求活
一、求“真”的课堂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课堂首先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价值”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首先应该追寻的是本真的价值。上《去年的树》,在整体感知的时候,老师启发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的说:“我体会到了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环境”……对文本价值的感悟,有的是深刻的,有的是肤浅的,对学生的而言都是正常的。但可惜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上述表达统统予以肯定和褒奖,完全放弃了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价值引领的责任。
原因很多,有的是自己本身对文本价值、课堂价值、教育价值的把握发生偏离和扭曲;有的是对价值虽然心里有谱但却引领乏术……语文教学中还学生选择权利,听学生独特的声音,不是形式上的“喜欢哪段学哪段”、“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而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做到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文本价值的有机统一。在学习《狐狸和乌鸦》中,有学生認为狐狸很“聪明”;在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有学生认为白骨精“足智多谋”。此类错误认识要通过平等对话,耐心说服、正确引导。
2.真“情感”
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叙真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要体会文章的情感。一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个大蛋糕。”“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为我买了新衣服。”……“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不少学生脸上显示着愧疚、自责和不安。老师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每一天成长的背后都有爸爸妈妈充满期待的目光,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点点头。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二、求“简”的课堂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力求“简而精,单而丰。
1.内容简约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合理剪裁,大胆取舍。比如一位教师在《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中,抓住“陈设极其简单”中的“极其”一词,“牵一发动全身”,先让学生想象宫殿式的房子原来有什么陈设,再想象一个国家总理的办公室应该有什么陈设。学生在对比体验中深切感受周总理“极其简单”的办公条件却“极其不简单”的精神。
2.过程简化
语文课应让教学环节再简化一些,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环节,突出重点。比如有位老师在《赤壁之战》的教学中,整节课大致只有三个问题板块构成:①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②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③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这三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3.媒体简便
实际上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使用不当,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力。语文课应让学生用大多数时间去读书,潜心体会。如一教师执教《找秋天》,先让学生们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秋天的各种资料,映示关于秋天的多媒体课件。忽而金黄的稻浪,忽而火红的苹果,忽而黄澄澄的甜梨。这样的课件使用喧宾夺主,影响了正常的语文学习。
4.语言简洁
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炼、简洁、准确。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求“实”的课堂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就小学教学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强基固本。
1.语言学习要扎实
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面对语言文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加以揣摩、推敲、咀嚼。
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荷花》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
师: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
2.教学方式要朴实 我们应追求那种朴素、真实、有效的课堂。如关于小组合作,是否每堂课都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合作的成员是否在合作中有碰撞?如一位教师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的一个环节: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興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秋天……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
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四、求“活”的课堂
“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1.在弹性预设中求“活”
新课程倡导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首先,教师要十分重视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通过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将教材资源激活。其次,预设要做到有弹性、有留白。比如《雨点》一课,本来安排在后几天教学,正巧这几天春雨绵绵,教师临时调整课程计划。课前、课中让学生在雨中体验,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使语文教学延伸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2.在动态生成中求“活”
语文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语文课堂答问错误时、争论困惑时、质疑提问时会有很多超出预设的情况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只有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才能使课堂更“活”,效果更好。有位教师在教《江畔独步寻花》时,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了解背景;读诗句,弄清内容;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便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而且基本理解了内容。于是他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配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进行表演,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旋律,唱起古诗……学生不仅深刻体会了诗歌内容,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丰富了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实、简、活,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反朴归真,达到“原生态”的境界,这便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再隋.《语文色·本色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魏 薇.《新课程教学设计》 首都师范出版社
[3]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崧舟.《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