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科学记录本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ping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是实验,而探究实验中“记录”是小学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记录并未受到相应的重视,存在着“记录价值不明、记录过程缺失”等问题,由此影响了科学记录的有效性。科学课程标准曾多次指出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这充分说明了学生记录在科学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会做研究记录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若有若无:科学课堂中学生记录的基本现状与分析
  在当前的科学课堂中研究记录是否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呢?从目光所触及的范围来看,答案是不尽然的,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
  1.记录形式:填空有主。教师通常在课前就把由自己设计、准备的记录纸下发,通常以填空形式为主,学生只需被动接收。
  2.记录方法:缺乏指导。在我们观课的时候,常会发现有的小组学生在记录时并没有按记录单的要求记;有时甚至根本没顾上记录;有的小组记录的与观察实验的结果不一致;更有甚者面对记录单不知该填什么。
  3.记录意识:缺失淡薄。在科学课中,教师始终把探究实验作为学习科学的主要部分,而忽视了对实验结论的分析,以致学生对科学记录不重视。
  4.记录人员:单打独斗。教师往往会在每小组选定一名同学为小组的记录员,但学生的天性是热于实验而轻于记录,记录便成了记录员个人的事。
  5.记录结果:缺乏评价。老师往往只重视记录信息的利用,却很少有老师对学生的记录作一些实质性的评价,怎么记的、记的怎样,师生不清楚。
  6.记录运用:用完就扔。记录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孩子们汇报时的一刹那,甚至于部分学生根本不看就凭印象交流,缺乏必要的证据意识。
  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有师生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教师没有认识到研究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师们认为学生只要乐于去做,只要动手操作就会有收获,却没有意识到低级的兴趣、原始的欲望需要引领,需要提升到自觉的层次;没有意识到研究记录本身也是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没有意识到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入钻研的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是学生缺乏追求真实、尊重证据的意识。学生囿于年龄特点,大多在实验中希望出现和自己假设相一致的结果,如果出现与期望不符的答案,他们也宁愿相信自以为是的常理,而否认自己的实验所得,甚至往往以得出与自己期望相符或大家都认同的答案为荣,浑然不知真实无价。
  二、求真求实:记录本使用的基本策略
  1.人人准备,丰富形式。既然培养学生科学记录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之一,记录就绝不是一个人的事。记录本里可以记录课前预习的资料、内心的困惑,也可以记录思考的计划、实验的过程、观察和发现等等,还可以把单独的记录单贴到记录本上长期保存。
  2.收放结合,关注内容。我们结合学生的记录水平,做到扶放结合,首先明确告诉学生应记些什么,至于怎么记由自己决定。重点记录:研究的过程(如热空气上升的原因)、记录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如各种各样的叶子及生长方式)、课前研究的记录(如不同地方空气中灰尘多少比较)、研究结果的记录(如紫甘蓝汁滴入不同溶液后的变化情况)等。其次把握时机,什么时候动手,什么时候动笔,教师要引导好。如“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应先让学生在记录本上独立作出预测并说明理由再做操作,可以防止学生先实验再填写预测,那样的研究就失去了严谨性,会降格为一种纯粹的游戏,不利于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3.落实重点,追求真实。在教学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材料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教师。教师备记录时要牢牢抓住反映整堂课灵魂的核心活动,要体现教学重点,不要让研究记录成为负担,继而草草了事,应当激发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使研究记录成为探究活动的必然环节,表达探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保证孩子的探究是有价值的行为。如冷热空气的对流实验,只要求用图示和箭头表示出所观察到的冷热空气的对流情况就行,这与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且比较简便,这样的简笔画和两个箭头结合形式表达,就是记录的价值所在。
  4.交流记录,呈现过程。学生的分享交流可以是发现现象的交流(为及时让同伴知道自己的新发现,并使别人接受自己的发现)、发现结果的交流(对于探究的结果,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和表达)、发现情感的交流(表达自己愉快、兴奋、紧张、沮丧等情感,并让同伴和教师共同体验、分享这种情感)。在指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时,教师要做到:一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去说明、描述记录的内容;二是对学生不清楚的和模糊的发现或语句,要启发其再探索,也可给予正确的语言指导;三是让学生学会用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描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科学现象的能力。
  5.及时评价,激发情感。课堂上科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汇报做出实质性的评价,使他们明白自己的研究记录哪些地方做得比较精彩,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此外,我们在每一主题单元学习结束后,都会开展一次单元学习小结课,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记录本的评价,采用的主要方式是有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小组间的互评交流、教师的书面评语评价等。还可以通过课后展示、学期评比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成就感,鼓励学生经常翻阅自己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点滴进步,不仅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记录生命体验的较好方式。
  科学记录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思维的深化,还是证据的获得,更是评价的依据。
其他文献
我的爸爸是个农村的小学老师,他的学生都说爸爸是个耐心又细心的好老师。可在我眼里,他可是个“粗心”的人。  有一次,妈妈对爸爸说:“今天晚上的菜没了,你中午放学后顺路到林婶的店里买些菜回来。”可是爸爸工作太忙了,上课,批改作业,找同学谈话,把买菜的事忘了。到下午五点回家时,爸爸突然想起要买菜,但是林婶的菜早在就卖光了。晚上,我们只好吃咸菜了。  每天早上,爸爸总是先用摩托车载我去上学后,再回家吃早饭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14级  【摘 要】 所谓的亲社会行为,就是指社会交往中人们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例如谦逊、合作、共享等等。在社会个体化中,亲社会行为广泛存在,它将社会积极的一面展示给人们,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幼儿而言,他们正处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动画片对他们这一方面的影响十分关键。因此,通过动画片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幼儿喜
【摘 要】 美术教学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课程,要求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整体教学规划,又要尊重小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以个性化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带动思维能力的进步。本文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入手,结合现阶段部分地区的美术教学方法,讨论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美术教学;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要求小学生具备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能以多种思维方式思考
【摘 要】 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科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由教师深挖这门课程蕴含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理念,培养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断拓展科学教学内容的范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小学生的塑造能力非常强,在这个阶段由教师创造条件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引导,
【摘 要】 幼儿阶段是人各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是在这阶段幼儿的行为逐渐由潜能开始转变为实际具备的行为能力,二是在这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受到一定的制约。所以这阶段幼教工作人员和幼儿家长应注意对幼儿行为的教育与指导,不仅要重视还要加强养成教育,这样才能为其综合行为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幼儿行为;教育;指导  行为在人的整个成长和发育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阶段的行为更是会对其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