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国家振兴的希望在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教坛上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从分析各种教学法入手,结合中国第二语言教学现状,提出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种因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开展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上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举措。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1.引言
创新是一个团体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当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经济、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否变得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今日的学生是祖国明天的栋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及祖国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探讨各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入手,分析目前中国外语的教学现状,提出在外语课堂上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举措。
2.主要外语教学法回顾
2.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也称传统教学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人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阅读拉丁文献。18世纪末,该方法成为主要外语教学法之一。语法翻译法以书本为主体,认为外语学习应该遵循一系列的语法规则体系。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母语被看作是学习外语的载体。
2.2直接法
直接法也称创新法,诞生于1850-1900年的语言教学法改革期间。与语法翻译法不同,直接法主张直接用外语去教授外语,而不把母语作为教学的桥梁,赞成所有的对话及其它课堂活动都在外语环境下进行。该方法认为教外语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
2.3听说法
听说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其初始目的是用来培训去国外参战的士兵,故也称“军队法”。该方法不教授语法,只重视听说,侧重培养学员的口头交际能力。
2.4认知法
美国学者J.B.Carool首次提出认知法。认知法视语言学习为智力活动,认为没有智力就没有语言,更不会有语言学习,指出外语的学习不仅包括机械的操练句型,而且涉及对该语言的理解——理解应先于句型操练和场景表演。
2.5交际法
交际法也称功能法。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外语教学界尝试了一系列教学法。然而应用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仍在继续寻找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交际法应运而生。
与其它教学法相比,交际法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1)课程围绕一系列的交际活动展开,诸如问候、自我介绍等。
(2)课堂教学重点是各个交际元素,而不是语法知识点。
(3)课程顺序安排并非必须遵循一定的形式框架,重在强调“功能”意念。
(4)表达信息的流利度比准确度更重要。
王立非(2000)认为,接受交际法应涉及以下五方面观点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教师还应担起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3)教材的变化:尽量使用原版教材。
(4)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教授学习技巧。
(5)教学观念的转变:把教学过程视为达到交际目的的渠道。
2.6其它教学法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教学法,还有其它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沉默法、自然法等。
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比如听说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但由于忽视语言的理论学习,不能促进学生长期系统地学习外语;认知法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所学的语言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但由于过多地强调理性认知,该方法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没有哪一种堪称全能教学法,即使是广受推崇的交际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始终照搬某一种教学法,而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情景中灵活地穿插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中国外语教学现状
早期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只要学习者能看懂外国文献,学习、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那时的教学重点是语法和翻译,听说处于次要的地位。那时语法翻译法统治着整个教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界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多,导致對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个潮流对中国外语的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法被先后引进中国。然而其中的大部分教学法都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交际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通观全局,目前中国外语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尽管语法翻译法频繁受到攻击,但其地位仍然根深蒂固。
(2)交际法被看作是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法。
(3)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有融合的趋势。
4.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创新?广义上说,创新是产生新思想或制造新产品。就外语教学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外语组织思想并有创造性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就开始呼吁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把课堂教学的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2)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3)把学生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当前教学界的现状;(4)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开拓未知领域的能力;(5)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6)注重学生的独立性,满足其合理要求,适当避开其不合理要求;(7)寻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一致性;(8)通过鼓励式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9)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
那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究竟何在?
由于教授外语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这一工具表述思想、表达情感,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中城市正在与国际接轨,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5.1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对学生的课堂创新能力产生影响。首先是“性格”因素。一般说来,外向,好奇心强,善于冒险,具有幽默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思维方式和行动上更具有灵活性。与之相反,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则易拘泥于条条框框,喜欢墨守成规。其次是学生的“教育背景”,包括孩童时的家庭教育和入学后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由于来自不同的环境,学生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恰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不适当的教育会抑制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第三个重要因素则是“文化”。文化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对其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譬如说,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美国人通常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与之相反,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意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中国人都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和面子心理,缺乏挑战意识和思辨能力。另外,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其在课堂上发挥创造能力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学生的参课率以及课堂给人的总体印象。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良好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十分和谐的关系以确保学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1)建立“和谐”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具体方法如下:
a.每次带着慷慨激昂的情绪进教室
b.尊重每一位学生
c.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观点、表达思想的机会
d.对每位学生的反馈信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e.帮助学生摆脱挫折感,树立自信心
f.处理好表扬和批评之间的关系
g.对每位学生的进步给于及时的反馈
(2)确保学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安全感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因为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而且是心理变化的过程,并且其认知活动也是建立在积极思维即创新的基础上。所以课堂安全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课堂安全感呢?首先,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对于那些非常重视面子但成绩又不是很好的学生,尽量不要提太难的问题,而应该提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以增强其信心。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有足够的修养,不把坏心情带进课堂。另外,更正学生错误时必须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能太直接、太頻繁,否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在进行新的尝试时会畏首畏尾。
(3)激发竞争意识
安全感和成就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然而,太多的安全感和成就感会使学生产生满足感,缺乏危机意识。这一点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正如商业界需要竞争一样,课堂学习也需要竞争。竞争会让学生产生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会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引起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度的竞争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确保学生的安全感与成就感是创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保证课堂效率一个不可忽缺的环节。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促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保障,教师就可以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5.3开展创造性的课堂活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原则去遵循。小组合作,辩论赛和其它种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天赋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这里只谈三种比较典型的活动形式:小组讨论,辩论和即兴表演。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如果一个组员失败了,整个组都会失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把所有组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避免有些学生单独作战的不安全感。第二个特点是“面对面交流”,融入许多情感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避免独自学习的枯燥。小组讨论能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实践证明,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产生1+1>2的学习效果。
(2)辩论
和小组讨论相比,辩论是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更有效形式。在小组讨论中,如果组员过多,就很难保证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讨论。但在辩论赛中,每位辩手的角色都是固定的,每个人都必须对整个辩论作出一定的贡献,所以每个成员都有积极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经常开展辩论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3)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指没有事先准备的临场表演。和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擅长记忆,习惯于试图记住书本上的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但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却略为逊色。原因是中国人太重视“预”字,“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课前准备成为任何学科学习的家常便饭。其实,太多的课前准备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抑制学生在英语课上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即兴表演是一种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的课堂活动形式。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开展这种活动时,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不应该催促学生,不应该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因为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课堂活动形式,学生不可能做得很完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进步。
6.结论
这篇文章着重讨论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举措。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小组讨论、即兴表演和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Elaine Tarone,George Yule.Focus on the Language Lerner.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0.
[2]Houglas Brown.Teaching by Principle: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Foreign Language and Reaseach Press,2001.
[3]H.G.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78.
[4]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外语教学,2002,(5).
[5]彭定金,陈晓湘.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策略研究.气象出版社,1998.
[6]王初明.应用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吴进业,花清亮.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河南出版社,2001.
[8]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10]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关键词: 创新能力 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创意的教学活动
1.引言
创新是一个团体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灵魂。当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经济、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一个国家能否变得繁荣富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今日的学生是祖国明天的栋梁,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及祖国的未来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探讨各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入手,分析目前中国外语的教学现状,提出在外语课堂上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举措。
2.主要外语教学法回顾
2.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也称传统教学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人运用这种方法学习阅读拉丁文献。18世纪末,该方法成为主要外语教学法之一。语法翻译法以书本为主体,认为外语学习应该遵循一系列的语法规则体系。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母语被看作是学习外语的载体。
2.2直接法
直接法也称创新法,诞生于1850-1900年的语言教学法改革期间。与语法翻译法不同,直接法主张直接用外语去教授外语,而不把母语作为教学的桥梁,赞成所有的对话及其它课堂活动都在外语环境下进行。该方法认为教外语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用外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
2.3听说法
听说法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其初始目的是用来培训去国外参战的士兵,故也称“军队法”。该方法不教授语法,只重视听说,侧重培养学员的口头交际能力。
2.4认知法
美国学者J.B.Carool首次提出认知法。认知法视语言学习为智力活动,认为没有智力就没有语言,更不会有语言学习,指出外语的学习不仅包括机械的操练句型,而且涉及对该语言的理解——理解应先于句型操练和场景表演。
2.5交际法
交际法也称功能法。随着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外语教学界尝试了一系列教学法。然而应用语言学家和英语教师仍在继续寻找能进一步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途径,交际法应运而生。
与其它教学法相比,交际法具有如下四大特点:
(1)课程围绕一系列的交际活动展开,诸如问候、自我介绍等。
(2)课堂教学重点是各个交际元素,而不是语法知识点。
(3)课程顺序安排并非必须遵循一定的形式框架,重在强调“功能”意念。
(4)表达信息的流利度比准确度更重要。
王立非(2000)认为,接受交际法应涉及以下五方面观点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除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教师还应担起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3)教材的变化:尽量使用原版教材。
(4)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教授学习技巧。
(5)教学观念的转变:把教学过程视为达到交际目的的渠道。
2.6其它教学法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教学法,还有其它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沉默法、自然法等。
每一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比如听说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但由于忽视语言的理论学习,不能促进学生长期系统地学习外语;认知法把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所学的语言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但由于过多地强调理性认知,该方法偏离了语言学习的基本原则。没有哪一种堪称全能教学法,即使是广受推崇的交际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始终照搬某一种教学法,而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教学情景中灵活地穿插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3.中国外语教学现状
早期中国人学习外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只要学习者能看懂外国文献,学习、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那时的教学重点是语法和翻译,听说处于次要的地位。那时语法翻译法统治着整个教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界的直接接触越来越多,导致對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外语教学的重点逐渐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到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这个潮流对中国外语的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一系列的教学法被先后引进中国。然而其中的大部分教学法都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交际法得到广泛的认可。
通观全局,目前中国外语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尽管语法翻译法频繁受到攻击,但其地位仍然根深蒂固。
(2)交际法被看作是提高学生语言使用能力最有效的教学法。
(3)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交际法和语法翻译法有融合的趋势。
4.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什么是创新?广义上说,创新是产生新思想或制造新产品。就外语教学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外语组织思想并有创造性表达观点的能力。
在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现代主义就开始呼吁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1)把课堂教学的重点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2)组织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3)把学生的科研和学生的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当前教学界的现状;(4)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开拓未知领域的能力;(5)注重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6)注重学生的独立性,满足其合理要求,适当避开其不合理要求;(7)寻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一致性;(8)通过鼓励式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9)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
那么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究竟何在?
由于教授外语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这一工具表述思想、表达情感,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中城市正在与国际接轨,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教学质量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可持续性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能力
5.1分析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有许多因素会对学生的课堂创新能力产生影响。首先是“性格”因素。一般说来,外向,好奇心强,善于冒险,具有幽默感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在思维方式和行动上更具有灵活性。与之相反,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则易拘泥于条条框框,喜欢墨守成规。其次是学生的“教育背景”,包括孩童时的家庭教育和入学后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由于来自不同的环境,学生的教育背景各不相同,恰当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不适当的教育会抑制或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第三个重要因素则是“文化”。文化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又对其思维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譬如说,美国文化强调“个体”,美国人通常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冒险精神。与之相反,中国文化重视“集体”意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以中国人都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和面子心理,缺乏挑战意识和思辨能力。另外,学生的英语基础对其在课堂上发挥创造能力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5.2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学生的参课率以及课堂给人的总体印象。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良好课堂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创造良好的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建立十分和谐的关系以确保学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1)建立“和谐”的关系
建立“和谐”的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以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为基础的。具体方法如下:
a.每次带着慷慨激昂的情绪进教室
b.尊重每一位学生
c.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观点、表达思想的机会
d.对每位学生的反馈信息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e.帮助学生摆脱挫折感,树立自信心
f.处理好表扬和批评之间的关系
g.对每位学生的进步给于及时的反馈
(2)确保学生的安全感和成就感
安全感是保证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因为教学不仅是认知过程,而且是心理变化的过程,并且其认知活动也是建立在积极思维即创新的基础上。所以课堂安全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营造课堂安全感呢?首先,教师应该分析学生的心理。对于那些非常重视面子但成绩又不是很好的学生,尽量不要提太难的问题,而应该提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以增强其信心。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有足够的修养,不把坏心情带进课堂。另外,更正学生错误时必须注意方法和技巧,不能太直接、太頻繁,否则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在进行新的尝试时会畏首畏尾。
(3)激发竞争意识
安全感和成就感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然而,太多的安全感和成就感会使学生产生满足感,缺乏危机意识。这一点对他们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正如商业界需要竞争一样,课堂学习也需要竞争。竞争会让学生产生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会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以引起其他学生的竞争意识。适度的竞争氛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确保学生的安全感与成就感是创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关键,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保证课堂效率一个不可忽缺的环节。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促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保障,教师就可以科学合理地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5.3开展创造性的课堂活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关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没有固定的原则去遵循。小组合作,辩论赛和其它种种活动形式都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天赋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这里只谈三种比较典型的活动形式:小组讨论,辩论和即兴表演。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如果一个组员失败了,整个组都会失败。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能把所有组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避免有些学生单独作战的不安全感。第二个特点是“面对面交流”,融入许多情感因素。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避免独自学习的枯燥。小组讨论能够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学习的乐趣。实践证明,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产生1+1>2的学习效果。
(2)辩论
和小组讨论相比,辩论是挖掘学生潜力,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更有效形式。在小组讨论中,如果组员过多,就很难保证每位组员都积极参与讨论。但在辩论赛中,每位辩手的角色都是固定的,每个人都必须对整个辩论作出一定的贡献,所以每个成员都有积极思考和创造性表达的机会。经常开展辩论赛,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3)即兴表演
即兴表演是指没有事先准备的临场表演。和外国学生相比,中国学生更擅长记忆,习惯于试图记住书本上的或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但在表达自己的见解方面却略为逊色。原因是中国人太重视“预”字,“预则立,不预则废”的观点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课前准备成为任何学科学习的家常便饭。其实,太多的课前准备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抑制学生在英语课上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即兴表演是一种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好的课堂活动形式。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开展这种活动时,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不应该催促学生,不应该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因为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课堂活动形式,学生不可能做得很完美。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进步。
6.结论
这篇文章着重讨论了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具体举措。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小组讨论、即兴表演和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Elaine Tarone,George Yule.Focus on the Language Lerner.Shanghai Education Press,2000.
[2]Houglas Brown.Teaching by Principle: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Foreign Language and Reaseach Press,2001.
[3]H.G.Widdowson.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Shanghai Education Press,1978.
[4]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的培养.外语教学,2002,(5).
[5]彭定金,陈晓湘.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策略研究.气象出版社,1998.
[6]王初明.应用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吴进业,花清亮.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河南出版社,2001.
[8]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10]张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