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们不为人知的一面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uche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伊斯:喜欢自创新词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热衷于创造新词,尽管他所创造的大部分词并没有为大众所接受。《牛津英语词典》中收录了tattarrattat,将其定义为“一连串短促尖锐的叩击声或敲击声”,并引用了乔伊斯的例句I knew his tattarrattat at the door.(我知道他一直在敲门)。Tattarrattat也是《牛津英语词典》中最长的回文词。
  乔伊斯自创的其它词:
  smilesmirk(假笑):Smile(笑容)结合smirk(不自然的笑)。
  Scandiknavery(北欧人的狡诈):Scandinavian(北欧人的)结合knavery(无赖作风)。
  weggebobble(蔬菜):即vegetable(蔬菜),故意用不到位的发音达到幽默效果。
  pornosophical(色情哲学的):Porn(色情)结合philosophical(哲学的)。
  普鲁斯特:为同性情人
  一掷千金买飞机
  承包鱼塘算什么?普鲁斯特为了把情人留在身边,一掷千金给对方买了一架飞机。
  普魯斯特的同性性取向几乎人尽皆知,研究者称,他几乎每一年半更换一个伴侣,频率如此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这些情侣中,给予普鲁斯特最大创痛感的是阿尔弗雷德·阿格斯蒂内利。1907年遇到普鲁斯特时,阿格斯蒂内利19岁,是位英俊的摩洛哥人,来自底层,以驾驶汽车谋生。
  在此后的数年中,他断断续续地充当普鲁斯特度假出游时的司机,到1913年,他和女友安娜搬进普鲁斯特位于奥斯曼大道上的公寓。普鲁斯特与他的感情一波三折,热恋、争吵、负气、出走、跟踪、追悔,一样不缺。
  利用普鲁斯特赠予的钱,阿格斯蒂内利参加了一个飞行学校,登记时用了伪造的姓名:马塞尔·斯万。这一边,普鲁斯特盼着情人归来,甚至花巨资买了一架飞机;那一边,1914年5月30日,阿格斯蒂内利驾机在海上坠毁。
  数月后,在给哈恩的信里,普鲁斯特坦诚地说:“我真正地爱过阿尔弗雷德。说我爱过他还不够,我仰慕他。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过去时。我依然爱着他。”
  托尔斯泰:67岁学会骑自行车
  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酷爱运动,骑马、打猎、泅水、滑冰、划船、网球,几乎无所不能,无所不会。
  他曾一度痴迷于体操这一运动项目。1851年6月11日,他在日记中写道:“……从8点到深夜写作,继续做体操”;1852年3月21日:“……只是不知道,把体操安排到什么时候,……每天都应做一种什么体操……”他还曾拜访过彼得堡的体操学校,在莫斯科的体育馆里做体操练习,他的书房里有时摆着一对哑铃,有时则安装着其他练习器械。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将体操这一爱好送给了他笔下的角色康斯坦丁·列文。列文选择克服精神困扰的方式就是练习体操:“……他的内心却有另一种呼声:不要因循守旧,事在人为。他听从这个呼声,走到那个放着一对三十六磅重的铁哑铃的角落,举起哑铃做体操,竭力使自己振作起来……”
  1895年当骑自行车这项运动在俄罗斯刚刚兴起时,莫斯科自行车协会送给托尔斯泰一辆英国罗孚公司的自行车。托尔斯泰在他67岁时成为一个真正的潮人,新运动时尚的人物。
  在杂志《Cyclist》中有一期探讨自行车的文章说,托尔斯泰不仅自己骑自行车,还教自己的孩子:“上周我们看见他在练马场穿着传统的衬衫骑车。伯爵很容易就掌握了自行车这项艺术,现在他相当自由。列夫·托尔斯泰的孩子也是骑自行车的人”。
  加缪:其实我是个守门员
  曾经有人问加缪,足球和剧院你更喜欢哪一个?加缪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足球!”
  加缪曾是阿尔及利亚竞技大学队的一名守门员。这支大学球队在30年代曾经分别两次夺得过北非冠军杯和北非杯(前者是当时法属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冠军所参与的赛事,而后者则是同样地区内的一个更加大型的赛事)。
  后来有杂志记载道:这个少年无时无刻不在踢足球,只要有时间,他就和小伙伴们奔跑在球场上,因此,他赢得了一个绰号——足球疯子。
  1930年,足球世界杯问世,但18岁的加缪却因染上肺结核不得不告别足球运动。
  不过足球对他的影响仍然很大。“可惜了,这么好的天气,不太热也没下雨,要是能踢球该多好!”这句话是小说《鼠疫》里的主人公冈萨雷斯发出的感叹。在另一部作品《局外人》里,小说的主人公莫尔索就是一名球员。
  巴尔扎克:名副其实的“吃货”
  1836年,《高老头》出版之后,巴尔扎克因为拒绝去国民警卫队服役,坐了一个星期的牢。在坐牢期间,他从巴黎最昂贵的餐厅预订美食,邀请他的出版商和他一起用餐。
  他们在监狱里举行宴会,出版商惊讶地发现:巴尔扎克的工作台上、床上、唯一的椅子上、整个房间的地板上,高高低低地堆满了食物,有各种馅饼和各色家禽肉,多种果酱和几篮子葡萄酒。在牢房内,巴尔扎克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宾主尽欢,所使用的餐桌、椅子、桌布和酒杯碗碟全部由监狱长提供。作为酬劳,监狱里的工作人员把剩菜、剩饭一扫而光。
  写作时,巴尔扎克仅仅靠咖啡支撑,一旦小说出版了,他就要坐下来大吃特吃了。据说他一顿饭能吃上百个牡蛎、12块羊排,喝4瓶葡萄酒,还可以把鸭子、鹧鸪、鲽鱼和几乎一打梨子一扫而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罗丹的那尊裸体巴尔扎克雕像,有着木星环的腰围、突出的啤酒肚。巴尔扎克去世40年后,罗丹找到了为他做衣服的老裁缝,所以,这尊雕像刻画的是巴尔扎克的真实身材。
  虽然巴尔扎克很贪吃,但在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最时髦的巴黎女人都在节食。巴尔扎克在1850年去世,享年51岁。由于严格的行业法规和错综复杂的国家法律,如今我们所熟悉的餐馆是在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才开始出现的。
  当时的巴黎成为欧洲的美食中心,有数以千计的餐馆。面对用之不竭的源泉,巴尔扎克几乎吃遍了巴黎所有的餐馆,并且急切地想把这种新的生活体验加入到他的小说创作中。
  但丁:最深情的情种
  有多少人被历史书上的但丁画像吓到了?看起来很冷漠的但丁实际上是个大情种,一生只爱一位少女,名叫贝雅特里齐,他对她是一见钟情。两人邂逅之初,但丁9岁,贝雅特里齐也只有8岁,两人一直到青少年时期才比较熟识。
  然而,贝雅特里齐却在1287年嫁给了一个叫西蒙的男子,并于三年后染上瘟疫而过世,得年24岁。但丁心碎至极,埋首研究哲学以寻求慰藉,同时写下第一本著作《新生》。书中掺杂诗与散文,全都在赞颂贝雅特里齐,丝毫不提她已死的事实。但丁说爱是“附属在实体中”。爱本身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实体的属性,这个实体也就是能付出爱的人。对但丁而言,爱是身体、心灵和感官之间的碰撞。
  再说个冷知识。我们一直以为“走自己的路,让世人去说吧”是马克思的名言,其实,这句话是马克思从但丁那里借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册的序言中,把《炼狱篇》中的一行诗句篡改后再拿来当作座右铭,原本维吉尔的鬼魂对但丁说“跟随我的脚步,让世人去说吧”,马克思改成“走你自己的路,让世人去说吧”!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幸运的“千里马?”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少而聪慧。他7岁得到太守的赏识,13岁又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赏识,《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王方庆是一位亲政清廉的官吏,《旧唐书》谓其治广数载秋毫不犯,对管内诸州首领严加管束,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这些赏
期刊
在外界看来,章开沅成才的道路有些“难以想象”。  那是解放前他曾两度辍学,高中都没读完,在漂流长江的船上打过工,在青年军里当过兵;金陵大学求学两载后,本想做个跨马佩枪、文武双全的战地记者,却被中原大学截留,阴差阳错闯进了史学的殿堂。  时光荏苒,而今已是鲐背之年的章开沅头顶诸多光环: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大陆近代史学家中的“两个半”之一、国内社科界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但他更喜欢所在城市评出
期刊
01 买书比选对象还难  如今的书店闹哄哄的成了大卖场,难有翻书、选书、读书的气氛。选书,成为了一件头疼的事情。书的琳琅满目,其实是在花哨之中暗藏着浮躁,便越发地让人乱花迷眼。  好多朋友都问我,如此乱象,进书店该如何选书?说实在的,我已多日不去书店,选书,只在网上或图书馆,或听孩子的推荐。因此,面对那么多其实大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我只能说,首先不选的是什么样的书(仅限于文学和社科类)。然后,淘汰
期刊
像作家一样阅读  在经过了周期性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之后,为了从正确的阅读中受益,你必须费点劲儿学会像作家一样读书。任何一个对成为作家感兴趣的人都对自己读过的每本书有一定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把读书作为一种娱乐。但是要想有效地阅读,就需要看一本如何能够帮助你提高写作的书。  大多数未来的作家都是书虫,很多人都对书籍和图书馆着迷。但是如果阅读只是为了分析一本书,或纯粹为了学习它的风格、结构,或者看作者如
期刊
1.《共产党宣言》:读过至少100遍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毛主席可以说是反复阅读!他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穿过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抵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为其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之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
期刊
《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名著,其营造的乌托邦式的田园生活,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象征和文学意趣,其中弥散的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成为人们自由、旷达、超脱、隐逸的精神追求,自诞生以来就充盈着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文人士子竞相追逐的世外桃园、人间净土、精神家园。在当下节奏加快、精神压抑、焦虑浮躁的社会中,可以观照人们的内心,追求诗与远方,对于调适人们的精神心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上世纪40年代末,中华大地发生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父亲周立波,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小说聚焦土地改革运动,描写了元茂屯村民在土改工作队带领下,夺回土地、当家做主的故事。  亲身参与并生动记录  巨大变革  《暴风骤雨》的创作,取材于周立波在东北从事土改工作的真实经历。在周立波前往东北前,我们的母亲林蓝已随土改工作队先期到达,夫妇二人相聚于
期刊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岁月悠悠,时光如驹。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回望年少沉迷书香不自拔的岁月,仍有余温荡漾心头。  我家住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位于南漳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五十多公里。这里翠山连绵,清流潺潺,风景怡人。全村沿河而居,星落两岸,蜿蜒曲折的公路串起了整个村庄。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封闭的小山村里,山里娃对大山外面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读书就成了我最好的慰藉,不仅能
期刊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通识课,我们学过不少鲁迅作品,往往自以为很熟悉鲁迅,也了解鲁迅创作的内容,如: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等。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打开《鲁迅全集》,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正确的答案是:科学论文。  历来出版的《鲁迅全集》,第一篇文章是《人之历史》,第二篇名为《科学史教篇》,这至今都没有引起文化、教育、传媒等方面应有的热情及注意。倒是网络视听和朋友圈的部分传播,涉及到青年鲁迅
期刊
诗人艾青是一个豁达、率真、幽默的人,他的幽默语言和趣事至今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艾青是学美术出身,先在杭州西湖艺术院就读,后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他有一大批美术界的挚友。1950年艾青和一批美术家到徐悲鸿家聚餐,酒过三巡,徐悲鸿借着酒兴说:“走,诸位请到我里间房子看看我的马!”大家进了里间,只见满屋墙上都是骏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众人惊呼。徐悲鸿是从来不愿把画送人的,他见众人都想要,便急忙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