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网融合”下媒介融合的特点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l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网融合”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技术、渠道、政策等多个基础条件,大大加快了传统媒体的融合之路;对于数字化、增值业务、信息流等原属通信产业的陌生领域,以及原有产业格局的改变甚至颠覆,又使得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总体说来,我国广电、报纸、新媒体等各种媒介形态在“三网融合”提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背景下,均开始了或深或浅的媒介融合践行实验。
  【关键词】三网融合;媒介融合;特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54-2
  一、广电作为主体之一直接参与“三网融合”
  传统媒体中只有广电作为主体直接参与到“三网融合”的进程中,其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与电信、互联网进行业务方面的融合。围绕媒介融合产业的几个核心成员,即传媒、电信、IT和电子终端,融合壁全最高的就属广电业和电信业。因为两者都属于垄断行业,并且独立发展的轨迹和空间都已固化,-它们的融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着媒介融合的进程。
  二、纸媒(报纸、杂志)借力“三网融合”
  如果没有“三网融合”的第三极——互联网,“三网融合”似乎只是广电和电信之间的竞合,互联网改变了竞争规则。所有涉及内容生产、发行的传媒业,特别是曾经作为内容提供“大户”的纸媒(包含了报纸和杂志),无不被网络数字化时代裹挟,冲击甚至颠覆了原有的格局,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因此,纸媒唯有借助“三网融合”的技术和产业背景支持,才可顺利完成纸媒的数字化转型,最终实现媒介融合。
  三、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催化”媒介融合
  随着近几年通讯、IT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从原来的门户网站、电子出版物、网络电视的形态延伸至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更加广阔数字媒体领域。IPTV、电子出版、门户网站等具体形态的新媒体如何参与到媒介融合的进程中,己经在广电、纸媒两部分内容里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不再重复。本小节重点阐述的新媒体主要指依靠“三网融合”主体之一的互联网而发展、融合的新媒体,并将其归为网络新媒体和手机媒体两大类进行系统性分析。
  四、“三网融合”下媒介融合的特点
  “三网”背景下传统媒体、电信、互联网的互动、渗入,基于云计算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瓦解了各媒介组织原本的核心竞争力,解放了内容、渠道、终端等对融合的束缚,媒介融合呈现出平台化、交互性、角色多重性、产业化等显著特征。
  (一)平台化
  源于工程学中平台的概念,指方便施工或生产的工作台。这里的平台化指一种中间性形态,是参与传媒产业链的各元素的集散地,并在此发生资源的聚合、关系的转换以及影响力的扩散等复杂的组织行为。
  “三网融合”前,媒介之间限于简单的平台对接,随着“三网融合”的发展,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巨量的渠道、平台,由此给媒介融合带来了显著的平台化趋势。平台竞争是“未来三网融合下媒体信息产业最突出的特征,并具有高度的破坏性”:一方面,它提供了海量而丰富的创造和传播平台,另一方面,由于二者的平台上都聚集着数以亿计的受众群体,专业内容制造者因而拥有了传统渠道无可比拟的发行或影响力扩散途径。在“三网融合”提供的技术支撑和产业背景下,许多媒介组织提出“全媒体平台”的战略,借此在媒介融
  合大潮中占据有利位置。例如近两年,报纸、广电等传统媒体纷纷尝试利用内容、渠道等原有优势,打造“内容平台+社交平台+工作生活平台”的综合平台。
  媒介融合的平台具有开放与多样性的优势,其既可以看作是一个网络概念,即各种层级不同的应用平台组成的阶梯式虚拟架构,也能是移动终端设备、自媒体、搜索引擎等具体的平台组织。“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介组织不向平台模式学习,很可能被平台的引领者打败,或者淹没在历史的潮流中,或者沦为媒介融合竞争中专业的“打工者”。
  1.移动设备平台
  在相关政策与法规的限制下,报刊、广电等传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能利用网络空间进行初级的媒介融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手机操作系统、通用借口、应用程序开发工具等手机终端方面的改进,移动设备平台成为媒介融合的新宠。
  以苹果为典型代表的移动设备进入人们的信息消费产业链中,开启了一种以终端构筑平台的模式,迎来了“Anytime,Anywhere,Anyway”移动传媒时代的新纪元。苹果并没有为其手机捆绑过多的功能,而是把大量的精力用于打造一个具有完美用户体验的终端产品、开发具有开放程序接口的手机操作系统,以此形成的网络效应来构建一张无形的虚拟网络,再通过iTunes后台,把前段的需求与后端的应用程序供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交叉网络效应的多边平台。
  据国内三大运营商披露的最新数字,截至2012年1月份,我国的手机用户数己达9.8758亿,并将很快突破IO亿,其中3G用户数为1.3571亿。伴随日新月异的3G,4G等通讯技术,越来越多的媒介组织瞄准了庞大的手机终端用户群体,如《第一财经周刊》、网易等新老媒介都推出了各自的iPhone及iPad客户端下载,南方周末新媒体在App Store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除了主营产品iPhone和iPad版的南周阅读器之外,还利用《南方周末》口碑不错的作品进行二次售卖以实现内容的再增值,如新年献词汇编、专栏作家笑蜀、焉仔烈山文集等。
  2.搜索引擎平台
  在信息爆炸时代,搜索引擎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新闻、生活资讯等信息几乎都能在搜索引擎中找到,谷歌、雅虎、百度等搜索平台已然成为数字生活中“一切事物”的制造者。2012年3月1日,百度在其官方微博上宣布,新浪微博内容己加入百度实时搜索,至此,我国几大主流微博平台(另包含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全部实现了百度的实时搜索,这意味着在百度的搜索结果中实现了实时显示与关键词相关的最新微博内容。事实上,百度等搜索平台在信息提供方面的强大并不是依靠其庞大的编辑组织和生产队伍,而   是聚合了来自系统外的各种力量,形成“1+N”的云团效应:1代表信息消费需求,由此带来了流量、传播力度等排他胜优势,N则指代希望借助“1”的影响力达成双赢的外界力量,并构成了搜索平台上源源不断的无限资源。
  传统媒体既能以“N”的身份,借助百度等搜索平台增强传播影响力,也可以主动出击成为搜索引擎平台的参与者。我国传统媒体很早便开始自建网站,希望通过网络较强的容纳能力和传统媒体海量内容的优势实现报网、网台的互动,但网站信息搜索功能的缺失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报网融合方面卓有成效的纽约时报网站一直积极探索、优化站内搜索功能,除了丰裕的内容信息和细致的各种子栏目外,便捷的搜索操作也极大地增强了受众对网站的粘合力以及母报《纽约时报》的新闻品牌度。
  3.社交网络平台
  互联网发展进入Web2.0模式,信息聚合、分享、开放等特性催生了大量的社交网络平台,如Facebook,YouTube、微博等已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网络平台。仅仅两年半的时间里,新浪和腾讯微博的用户数加起来就超过了3亿,Facebook每天大概有5亿人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以新浪微博为例,它既是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媒介平台,整合了当下最热门的各种应用,包括移动互联网、互动分享的社交网络、即时通讯以及搜索等,能让用户享受“一站式”服务的便捷;新浪微博又可以看作是一种新媒体,不仅有各种文字信息,还生产出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态的产品。
  两年来,媒介组织己经逐渐学会利用Facebook,YouTube{微博等流行的社交网站平台来发布自己的内容,或者分享其他有用信息。对传统媒体而言,既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的转发、评论等应用功能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建立起更加具有勃性的关系网,还能借助新媒体拉近与年轻受众群体的距离,巩固并扩大传播面,并增强品牌核心力。
  (二)交互性
  交互性在传统的信息传播中其实一直存在,其早期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简单的效果反馈模式,媒介融合后则出现了论坛、跟帖、博客等较为复杂的群体性互动,经过短暂的过渡,“三网融合”带来的一系列技术变革对交互性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和以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介入,解构了原本线性的交互模式,交互性在传播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组织在融合进程中进行的传播模式的调整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迎合当下的交互性才能满足受众的各种价值诉求。
  技术支撑带来的传播变革。通信、终端等技术支撑带来了新一轮的产业变革,其在传播领域的表现之一是,Web2.0的交互性在内容制作、传播与反馈方面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线性传播的模式遭到进一步解构,传播的各环节出现交叉、模糊、融合的趋势。内容制作方面,手机录像拍照、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的普及进一步降低了新闻、音视频等内容制作技术的门槛;博客、拍客、微博等新平台的兴起大大拓宽了传播渠道,即使没有受过正统的新闻教育或媒体训练,传统的受众也能通过网络传输、分享自制的节目,或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既能作为报道者进行讯息的传输,还能借助海量的信息渠道核查媒介组织发布的信息。
  顺应交互性的趋势。2011年新闻集团推出全球第一款只在平板媒介发行的数字报纸—The Daily,这份既不以纸张为传输载体,亦不依赖网页呈现的数字报纸,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顺应传媒的交互性趋势,“借用iPad独一无二的交互能力,创造世界一流的资讯内容,为读者提供最佳的新闻体验”。
  交互性既能满足读者对参与性的价值诉求,媒介组织还能充分利用其具有的社交功能特征来确定选题、扩大新闻源、增强深度性评论、了解传播效果等。目前,我国多数传统媒体推出的iPhone,iPad版本都提供了一定的交互运用,如微博、邮件等各种形式的分享以及评论、收藏功能等。在南周阅读器和在iPhone的阅读界面上都能看到操作简单的互动应用,诸如南周的“民调”栏目还可当做寻找新闻源等功能的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张沛.竞争环境下的美国“三网融合”[J].通讯世界,2002(5).
  [2]黄升民,谷虹.数字媒体时代的平台建构与竞争[J].现代传播,2009(5).
  【作者简介】张琪佳: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专业2012级。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要求,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校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学生成长的脉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宗旨,以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为重点,以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系列活动为主体,通过在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在提高水平上投精力,在形成特色上求突破。切实加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然而,实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于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随着统招统分就业制度向双向选择就业模式的转变,为大学生就业带来机遇的同时,给为他们造成了压力。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科学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可以有效的配置大学生资源,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行,保障社会经济和谐发
期刊
【摘要】做人应该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还是圆滑世故,明泽保身?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兵和老兵在自己的角度阐释了他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关键词】纪律;原则;我这是为你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2-1.5  剧中人物:新兵 老兵  时间:当代  (新兵在部队大院门口站岗)  新:(跑掉的唱)当兵才知道过去的模样太放松,当兵才
期刊
【摘要】作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小说《白鹿原》一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如今重读白鹿原,依然感到震撼,但同时也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吐不快。  【关键词】白鹿原;重读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4-1.5  关于白嘉轩。对于这个小说中核心人物的描写,先请看《白鹿原》开篇的第一句: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
期刊
【摘要】电视剧语言已经成为了吸引观众眼球的制胜法宝。而在这些诙谐幽默的电视剧语言中,又渗透着许多语言学道理,以往的影视评论以及应用语言学的文章里,对电视剧语言的会话分析较少。本篇文章将从语言学的角度,通过语言要素、语言运用两个方面对《我的青春谁做主》中的台词语言艺术进行论述。  【关键词】语言要素;辞格运用;语言功能;文化特点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
期刊
【摘要】听力一直是我国英语教和学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听力;主观;客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37-2  21世纪的到来意味着国际间文化与经济交流将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在未来信息社会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英语不仅是各所学校
期刊
【摘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方法中两种基本的教育方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不能片面的强调显性教育或隐性教育,应该将二者整合起来,有机的融为一体,优势互补,从而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本文从课堂生活、社会实践和网络生活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整合的对策,有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近年来,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高校教学进行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三本院校教育的生存发展的命脉。可是,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很少,各种解决途径深入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所以,对于高校教学改革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可以推动大学生学习的高校教学改革办法,为三本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拓宽新的思路和策略,这对三本院校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被视为19世纪欧洲写实主义小说的典范之作。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作家在这部小说中看到了超越时代和写实主义的独特魅力。《包法利夫人》中浓重的现代性色彩是毋庸置疑的,本文将通过对其叙事结构的分析来阐释其中的现代性特征及对写实主义小说的超越。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非线性结构;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
期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理论成为国内外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社会排斥,是指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它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是造成脆弱群体社会支持丧失的根源。。因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配公共教育资源、加大政府管理引导力度,应是当前消除对农民工子女各种社会排斥和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