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声乐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通常的声乐训练教学中,教师一般依赖经验和感觉进行教学,教学方式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掌握声乐的发声技术,学习效果不佳。而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能够将抽象的教学转变为具体动作的操作化训练,学生更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1]。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目前声乐训练的现状和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声乐训练;人体肌肉记忆;神经条件反射
引言
在音乐方面,人体的肌肉记忆有较多的体现,比如学生在弹钢琴时如果对所弹得曲子非常熟悉,就不需要大脑的指挥,仅靠手指肌肉记忆就可以完成弹奏。与钢琴演奏类似,声乐训练也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将肌肉记忆巧妙的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的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对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不够了解,对训练策略缺乏研究,在教学中难以有效运用。下面我们对当前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当前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声乐训练的方法落后
声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学习中非常抽象,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感觉、启发、模仿等方式进行教学[2]。声乐教师先进行讲解与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模仿自己的口型进行发声,并且进行纠正,有时声乐教师还会通过一些感觉来启发学生,比如“呼吸就像闻花香的感觉”等。在这种主要以感觉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很多发声技巧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演唱技法的掌握较为缓慢,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手段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困惑、不确定,学习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不够了解
在声乐训练中,教师示范发声,学生进行模仿,并一遍遍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口腔、腹腔等部位的肌肉神经就开始对演唱技术信息进行记忆,反复被强调的技术动作信息会传入大脑中的神经中枢,大脑分析后将需要的信息传递到有关的发声器官。如果较长一段时间内演唱技术信息都是一样的,大脑就会省略分析的过程,直接将信息传给演唱器官,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目前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并不能对这一过程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声乐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强化,学生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导致他们难以唱出应有的效果。
二、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策略
(一)、声乐教师要形成敏锐的听觉意识
学生只有正确的发声才能产生正确的肌肉记忆,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敏锐的听觉意识,善于分辨学生声音的对错,强调正确的口腔肌肉动作,使肌肉产生准确的记忆,进而形成准确的条件反射。如果声乐老师缺乏正确敏锐的听觉意识,辨别能力差,教给学生错误的发声方法,学生就会产生错误的肌肉记忆,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所以学生错误的发声方法纠正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3]。声乐教师一定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在学习之初就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重点
肌肉记忆到条件反射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的,只有重复的次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才能产生条件反射。但是在声乐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重,学生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进行长期的重复。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开展从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对重点部分的同一动作或状态反复强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重点不明确,课堂目标多而分散,同一节课上教师既讲气息,又讲共鸣,还讲发声位置,学生对每一个目标都不能进行反复训练,肌肉很难形成集中的目标记忆,也就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目标要有持续性
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时,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要进行持续的训练,在今后每堂课的教学中都应当强调这一目标,直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达到条件反射的状态。声乐教学要注重计划性和持续性,每一堂课都不是独立的,而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每节课的目标都不一样,一个目标尚未进行持续强化就开始下一个目标,学生对每一个目标都难以形成肌肉记忆,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结论:不需要刻意的去想技术动作就可以进行演唱表演是声乐学习者追求的最高目标[4]。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将肌肉记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可以降低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难度,加快学生对演唱技法的掌握速度,声乐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这一新型的声乐教学方法,少用抽象的感觉启发学生,多用直观的动作状态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建立发声器官的条件反射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艳花.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J].赤子(上中旬),2016(16):222.
[2]罗中一. 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上海音乐学院,2014.
[3]陳国东.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179-184.
[4]杨智.浅谈声乐训练中的呼吸方法及其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8):116-119.
关键词:声乐训练;人体肌肉记忆;神经条件反射
引言
在音乐方面,人体的肌肉记忆有较多的体现,比如学生在弹钢琴时如果对所弹得曲子非常熟悉,就不需要大脑的指挥,仅靠手指肌肉记忆就可以完成弹奏。与钢琴演奏类似,声乐训练也需要长期的训练过程,教师如果将肌肉记忆巧妙的运用于声乐教学中,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当前的在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师对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不够了解,对训练策略缺乏研究,在教学中难以有效运用。下面我们对当前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当前声乐教学的现状
(一)、声乐训练的方法落后
声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在学习中非常抽象,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一般通过感觉、启发、模仿等方式进行教学[2]。声乐教师先进行讲解与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模仿自己的口型进行发声,并且进行纠正,有时声乐教师还会通过一些感觉来启发学生,比如“呼吸就像闻花香的感觉”等。在这种主要以感觉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很多发声技巧的认识不够深入,对演唱技法的掌握较为缓慢,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手段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困惑、不确定,学习积极性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不够了解
在声乐训练中,教师示范发声,学生进行模仿,并一遍遍进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口腔、腹腔等部位的肌肉神经就开始对演唱技术信息进行记忆,反复被强调的技术动作信息会传入大脑中的神经中枢,大脑分析后将需要的信息传递到有关的发声器官。如果较长一段时间内演唱技术信息都是一样的,大脑就会省略分析的过程,直接将信息传给演唱器官,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目前很多声乐教师在教学时并不能对这一过程进行充分的理解,在声乐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强化,学生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导致他们难以唱出应有的效果。
二、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策略
(一)、声乐教师要形成敏锐的听觉意识
学生只有正确的发声才能产生正确的肌肉记忆,这就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敏锐的听觉意识,善于分辨学生声音的对错,强调正确的口腔肌肉动作,使肌肉产生准确的记忆,进而形成准确的条件反射。如果声乐老师缺乏正确敏锐的听觉意识,辨别能力差,教给学生错误的发声方法,学生就会产生错误的肌肉记忆,肌肉记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所以学生错误的发声方法纠正起来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3]。声乐教师一定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在学习之初就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二)、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的重点
肌肉记忆到条件反射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的,只有重复的次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学生才能产生条件反射。但是在声乐教学中,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繁重,学生不可能对所有内容都进行长期的重复。这就要求声乐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开展从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对重点部分的同一动作或状态反复强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重点不明确,课堂目标多而分散,同一节课上教师既讲气息,又讲共鸣,还讲发声位置,学生对每一个目标都不能进行反复训练,肌肉很难形成集中的目标记忆,也就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训练目标要有持续性
教师在开展声乐训练时,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要进行持续的训练,在今后每堂课的教学中都应当强调这一目标,直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肌肉记忆,达到条件反射的状态。声乐教学要注重计划性和持续性,每一堂课都不是独立的,而是承上启下的,如果每节课的目标都不一样,一个目标尚未进行持续强化就开始下一个目标,学生对每一个目标都难以形成肌肉记忆,学习质量得不到保证。
结论:不需要刻意的去想技术动作就可以进行演唱表演是声乐学习者追求的最高目标[4]。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将肌肉记忆运用到声乐教学中,可以降低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难度,加快学生对演唱技法的掌握速度,声乐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这一新型的声乐教学方法,少用抽象的感觉启发学生,多用直观的动作状态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建立发声器官的条件反射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艳花.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J].赤子(上中旬),2016(16):222.
[2]罗中一. 从我国30多年美声唱法研究文献看声乐教学理论之构建[D].上海音乐学院,2014.
[3]陳国东.基于人体肌肉记忆到神经条件反射的声乐训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179-184.
[4]杨智.浅谈声乐训练中的呼吸方法及其运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8):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