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业的国度》是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新近向全省各级干部推荐阅读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类似拼接马赛克一样的手法”,“集探索、论证和讲故事为一体”,回答了以色列人民创新创业精神的源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视以色列人的创新文化现象,对于我们实施创新驱动这一核心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尽快走出一条以创新驱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善于抓住“灵感”及时推进创新创业。以色列在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滴水灌溉技术,早就风传世界,但《创业的国度》告诉我们,滴水灌溉技术原来起源于一个小小的“灵感”,它的发明人叫辛迦·布拉斯。布拉斯是以色列建国初期一项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建筑工程师,他发现邻居家后院有一棵本来“缺水”、难以生长的树,但它依靠地底下一根水管缓慢渗透出来的水维持生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到1950年代,当塑料技术出现时,布拉斯立即意识到滴水灌溉在技术上已经可行——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并和位于内盖夫沙漠地区的一个名叫“哈策里姆”的基布兹(集体农场)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了这项新技术,然后创办了耐特菲姆(Netafim)公司。这项技术不仅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50%,还节约了40%的水资源,为当时以色列技术落后的农业架起了一座桥梁,堪称以色列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一个经典。现在,耐特菲姆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滴水灌溉系统供应商,它的真正优势在于不受距离的限制,只要哪个地方需要它的产品,那里的市场就属于它。该公司现在的业务领域,覆盖了全球110多个国家,横跨五大洲,而且目前又将这项技术引至正在日益盛行的清洁技术领域。因此,正如以色列现任总统西蒙·佩雷斯所指出的,真正的农业“95%靠科学,5%靠耕种”,以色列的高科技最初萌发于农业,基布兹是孵化器,农民成了科学家。在许多人仍旧错误地认为农业就意味着科技含量低的今天,以色列却有着令人惊叹的农业生产力,成为全球农业的领头羊。
敢于提出立志创新创业的“荒谬”构想。《创业的国度》在“引言”中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发明电动力汽车、构建“智能电网”的故事。夏嘉曦,这个从伊拉克来到以色列的一个移民的儿子,曾在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SAP担任管理工作,2006年年底的一天,他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甚至“疯狂”的想法——让汽车摆脱石油的束缚,代之以用电池供电的电动力汽车,设想完全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将会风靡全世界。其实,夏嘉曦自己也觉得他的构想“还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他也“只是在困惑中挣扎”,但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佩雷斯总统甘冒政治风险,不怕声誉扫地,全力支持和帮助年轻人进行科技创新。佩雷斯在认真听取了他的演讲之后夸奖他:“出色的演讲!不过,你打算怎么做呢?……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此后,他们无数次地碰头讨论,佩雷斯还给国际上五大汽车制造商写信,不在乎受到冷遇。在逐步解决了技术、成本、价格、试验场所等难题之后,又必须筹集到2亿美元资金,面对种种困难,他绝不放弃,最终,夏嘉曦创办起了BetterPlace公司,将50万个停车场改造成电动力汽车的充電站,并邀请国际上的汽车公司生产电动力汽车,将以色列作为电动汽车的实验场。这一项目的运作,并非单纯依赖高科技,而是将汽车、电力等行业巨头与国家、风险投资商的资源整合起来,将电动车动力设备——蓄电池作为可以跟随充电站交换的物品,解决电动车的充电难、充电慢问题,从而使这个“荒谬”构想付诸实践。
乐于进行“穿越学科壁垒”的科技“混搭”。这是以色列人民创新创业最激动人心的智慧乐章。所谓科技“混搭”,,就是把截然不同的技术和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大胆创新,是跨学科的“交叉式研究”。例如,隧道工程师和医生一起研究光纤、海藻、人工胰脏,制造火箭与生产无痛胶囊照相机同时进行,给病人使用的药物吸入器与风力涡轮机一起开发,把导弹和医学领域相互结合起来,整合一大批科技成果,包括光学、电子学、电池、无线数据传输以及帮助医生分析的软件等,它们是科技“混搭”的典范,是科技创新的“圣杯”。因此,从火箭、导弹到特效药,从计算机到手机,从医疗设备到基于网络的社交网、先进的清洁能源、人们所吃的食物、购物超市中的寄存器等,以色列的科技成果几乎无处不在。以色列人热衷于科技“混搭”,并非好奇所至,而是一种文化的印记,是富有创新性的生动表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和技术进步不断成为可能。
勤于寻找市场机会的“背包客”周游世界。在以色列,绝大部分人只要过了20岁,就尝试着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机会。他们从不惧怕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不担心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会发生什么麻烦。到35岁的时候,这些以色列人就已经游历过12个以上的国家。他们的“旅行癖”,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这个世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曾经遭到2000多年的驱逐、62年的制裁,与周边国家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因而不得不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很远的市场。以色列的企业家对于那些大型的、容易识别的制造品不感兴趣,因为它们的运输成本很高,而对那些体积小、不知名的组件和软件则善于发明创造。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接受网络、软件、计算机和电信等事物,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在这些领域中,边界、距离和运输费用实际上都没有意义,高科技通信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运动,能帮助以色列人克服生活在一个小国所产生的那种“幽闭恐惧症”。在当今全球经济转向知识型、创新型的背景下,周游世界为以色列的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年轻的以色列“背包客”足迹遍布全球,与以色列的科技企业家们渗透到国外市场,两者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正是因为如此,以色列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比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整个欧洲大陆在此上市的公司数量还要多。
源于“永不满足”、孕育创新的文化土壤。以色列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不全是因为“犹太人特聪明”,真正的答案在于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根基:以色列入一直保持着犹太文明的特征——怀疑和争辩,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这样一种开放型、充满善意的争辩文明,这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极有可能孕育创新的民族文化土壤。在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满足,充满着企业家精神。在以色列,人们生活在一种“扁平化”的社会中。移民是这个国家创新潮的推动者,而一个移民国家就是一个企业家国家,其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那些移民。也是在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满足,具有一种强烈的风投意识。风险投资是这个国家的普遍现象,政府借钱给公民投资,如果失败了,一分钱不用还:如果成功了,只要把最初的投资再加上每年必要的利息还上即可。以色列人的信条里从来只有成功不甘失败,政府在这当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社会对于国人的“建设性失败”或“聪明的失败”也都能给予包容。也正因为这样,全以色列国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人均创业风险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等于美国的2.5倍,欧洲国家的30余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特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有永不满足的文化土壤,有乐观向上的国民精神,有鼓励创造的制度环境。这些因素的结合,正是该国今日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是一个经济体“进化和再生”的永动力。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汤建奎
善于抓住“灵感”及时推进创新创业。以色列在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滴水灌溉技术,早就风传世界,但《创业的国度》告诉我们,滴水灌溉技术原来起源于一个小小的“灵感”,它的发明人叫辛迦·布拉斯。布拉斯是以色列建国初期一项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的建筑工程师,他发现邻居家后院有一棵本来“缺水”、难以生长的树,但它依靠地底下一根水管缓慢渗透出来的水维持生长,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到1950年代,当塑料技术出现时,布拉斯立即意识到滴水灌溉在技术上已经可行——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了专利,并和位于内盖夫沙漠地区的一个名叫“哈策里姆”的基布兹(集体农场)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了这项新技术,然后创办了耐特菲姆(Netafim)公司。这项技术不仅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50%,还节约了40%的水资源,为当时以色列技术落后的农业架起了一座桥梁,堪称以色列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一个经典。现在,耐特菲姆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滴水灌溉系统供应商,它的真正优势在于不受距离的限制,只要哪个地方需要它的产品,那里的市场就属于它。该公司现在的业务领域,覆盖了全球110多个国家,横跨五大洲,而且目前又将这项技术引至正在日益盛行的清洁技术领域。因此,正如以色列现任总统西蒙·佩雷斯所指出的,真正的农业“95%靠科学,5%靠耕种”,以色列的高科技最初萌发于农业,基布兹是孵化器,农民成了科学家。在许多人仍旧错误地认为农业就意味着科技含量低的今天,以色列却有着令人惊叹的农业生产力,成为全球农业的领头羊。
敢于提出立志创新创业的“荒谬”构想。《创业的国度》在“引言”中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发明电动力汽车、构建“智能电网”的故事。夏嘉曦,这个从伊拉克来到以色列的一个移民的儿子,曾在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SAP担任管理工作,2006年年底的一天,他突发奇想,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甚至“疯狂”的想法——让汽车摆脱石油的束缚,代之以用电池供电的电动力汽车,设想完全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将会风靡全世界。其实,夏嘉曦自己也觉得他的构想“还只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上”,他也“只是在困惑中挣扎”,但当时已经83岁高龄的佩雷斯总统甘冒政治风险,不怕声誉扫地,全力支持和帮助年轻人进行科技创新。佩雷斯在认真听取了他的演讲之后夸奖他:“出色的演讲!不过,你打算怎么做呢?……我可以为你做点什么?”此后,他们无数次地碰头讨论,佩雷斯还给国际上五大汽车制造商写信,不在乎受到冷遇。在逐步解决了技术、成本、价格、试验场所等难题之后,又必须筹集到2亿美元资金,面对种种困难,他绝不放弃,最终,夏嘉曦创办起了BetterPlace公司,将50万个停车场改造成电动力汽车的充電站,并邀请国际上的汽车公司生产电动力汽车,将以色列作为电动汽车的实验场。这一项目的运作,并非单纯依赖高科技,而是将汽车、电力等行业巨头与国家、风险投资商的资源整合起来,将电动车动力设备——蓄电池作为可以跟随充电站交换的物品,解决电动车的充电难、充电慢问题,从而使这个“荒谬”构想付诸实践。
乐于进行“穿越学科壁垒”的科技“混搭”。这是以色列人民创新创业最激动人心的智慧乐章。所谓科技“混搭”,,就是把截然不同的技术和学科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大胆创新,是跨学科的“交叉式研究”。例如,隧道工程师和医生一起研究光纤、海藻、人工胰脏,制造火箭与生产无痛胶囊照相机同时进行,给病人使用的药物吸入器与风力涡轮机一起开发,把导弹和医学领域相互结合起来,整合一大批科技成果,包括光学、电子学、电池、无线数据传输以及帮助医生分析的软件等,它们是科技“混搭”的典范,是科技创新的“圣杯”。因此,从火箭、导弹到特效药,从计算机到手机,从医疗设备到基于网络的社交网、先进的清洁能源、人们所吃的食物、购物超市中的寄存器等,以色列的科技成果几乎无处不在。以色列人热衷于科技“混搭”,并非好奇所至,而是一种文化的印记,是富有创新性的生动表现,从而推动新兴产业和技术进步不断成为可能。
勤于寻找市场机会的“背包客”周游世界。在以色列,绝大部分人只要过了20岁,就尝试着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机会。他们从不惧怕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不担心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会发生什么麻烦。到35岁的时候,这些以色列人就已经游历过12个以上的国家。他们的“旅行癖”,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这个世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曾经遭到2000多年的驱逐、62年的制裁,与周边国家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因而不得不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很远的市场。以色列的企业家对于那些大型的、容易识别的制造品不感兴趣,因为它们的运输成本很高,而对那些体积小、不知名的组件和软件则善于发明创造。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接受网络、软件、计算机和电信等事物,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在这些领域中,边界、距离和运输费用实际上都没有意义,高科技通信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运动,能帮助以色列人克服生活在一个小国所产生的那种“幽闭恐惧症”。在当今全球经济转向知识型、创新型的背景下,周游世界为以色列的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年轻的以色列“背包客”足迹遍布全球,与以色列的科技企业家们渗透到国外市场,两者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正是因为如此,以色列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比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整个欧洲大陆在此上市的公司数量还要多。
源于“永不满足”、孕育创新的文化土壤。以色列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不全是因为“犹太人特聪明”,真正的答案在于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根基:以色列入一直保持着犹太文明的特征——怀疑和争辩,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这样一种开放型、充满善意的争辩文明,这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极有可能孕育创新的民族文化土壤。在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满足,充满着企业家精神。在以色列,人们生活在一种“扁平化”的社会中。移民是这个国家创新潮的推动者,而一个移民国家就是一个企业家国家,其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那些移民。也是在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满足,具有一种强烈的风投意识。风险投资是这个国家的普遍现象,政府借钱给公民投资,如果失败了,一分钱不用还:如果成功了,只要把最初的投资再加上每年必要的利息还上即可。以色列人的信条里从来只有成功不甘失败,政府在这当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社会对于国人的“建设性失败”或“聪明的失败”也都能给予包容。也正因为这样,全以色列国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人均创业风险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等于美国的2.5倍,欧洲国家的30余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特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有永不满足的文化土壤,有乐观向上的国民精神,有鼓励创造的制度环境。这些因素的结合,正是该国今日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是一个经济体“进化和再生”的永动力。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责任编辑:汤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