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对理论自觉和理论创新进行了精辟的阐述,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要求“全体党员、干部都要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认识社会的深度,理解人生的厚度。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首先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汁原味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1、阅读经典著作是领导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我党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毛泽东曾两次提到,正是在1920年读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后,才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他认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党的战斗力。因此,毛泽东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读经典著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要求全党同志读好《共产党宣言》等“五本马列主义的书”,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将全党干部必读的马列原著增加到12本,1964年又要高级干部读30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懂得和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要管用”。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这几部书,选得比较精,我是摆在案头经常翻阅的,希望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也经常学习,这很有好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弘扬了我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具体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新修订和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现已出版发行,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权威性教材。我们必须专心致志地学,原原本本地读,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阅读经典著作是领导干部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发展规律。这种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能够规范人们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科学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价值观念。每个社会都有相互抵牾的价值冲突,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导向”和“规范”社会价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类不仅要从人对人的“依附性”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人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它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能够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心灵空虚和“信仰迷失”,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3、阅读经典著作是培养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
1939年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经说过:“在国家工作和党的工作的任何一个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愈低,就愈有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愈有可能使工作人员庸俗化和堕落成鼠目寸光的事务主义者,就有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苏共兴亡的历史验证了这一“定理”。我们必须摆脱事务主义的窠臼,少一些应酬享乐,少一些浮躁喧嚣,多读书、勤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经典著作的研读,提高我们辩证思维能力,以开放的理念谋划工作新思路,以务实的态度探寻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关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所谓立场,就是《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的立场;所谓观点,就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以主体性建构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所谓方法,就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更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以致用: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一些人沉溺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而败下阵来。其原因之一就是放松了读书学习,忽视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阅读经典著作,可使我们自觉追求知识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和谐,从而使我们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学以致用:着力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在“批评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以“改变世界”的实践性、革命性颠覆了以往思辨先验的形而上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工具。它不是教条,不是关在书斋中苦思冥想出的理论。毛泽东把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说成是共产党的大敌、民族的大敌,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是否善于“结合”看作我党成熟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和尺度。
中国共产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决不能把它当成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要针对中国改革和發展新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满意的业绩。
学以致用:把知识素养转变为能力
读书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增长才干的一种捷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不断积累、持续地“充电”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信手拈来,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读书能怡情养性,也能提升思维能力、增强领导能力。
历史证明,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学以致用,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关键是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认识社会的深度,理解人生的厚度。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首先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汁原味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
1、阅读经典著作是领导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我党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毛泽东曾两次提到,正是在1920年读了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等三本书后,才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他认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党的战斗力。因此,毛泽东一再要求领导干部读经典著作,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要求全党同志读好《共产党宣言》等“五本马列主义的书”,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将全党干部必读的马列原著增加到12本,1964年又要高级干部读30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懂得和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精、要管用”。江泽民同志于1996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这几部书,选得比较精,我是摆在案头经常翻阅的,希望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也经常学习,这很有好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弘扬了我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具体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新修订和编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现已出版发行,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提供了权威性教材。我们必须专心致志地学,原原本本地读,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阅读经典著作是领导干部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而不是片面地、系统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发展规律。这种思维逻辑和概念框架,能够规范人们辩证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科学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科学的价值观念。每个社会都有相互抵牾的价值冲突,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导向”和“规范”社会价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类不仅要从人对人的“依附性”中解放出来,而且要从人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它为人们提供了具有时代内涵的价值规范,从而能够消解现实生活中的心灵空虚和“信仰迷失”,塑造和引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3、阅读经典著作是培养领导干部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迫切需要
1939年斯大林在苏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曾经说过:“在国家工作和党的工作的任何一个部门中,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过来说,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愈低,就愈有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败,就愈有可能使工作人员庸俗化和堕落成鼠目寸光的事务主义者,就有可能使他们蜕化变质——这要算是一个定理。”苏共兴亡的历史验证了这一“定理”。我们必须摆脱事务主义的窠臼,少一些应酬享乐,少一些浮躁喧嚣,多读书、勤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经典著作的研读,提高我们辩证思维能力,以开放的理念谋划工作新思路,以务实的态度探寻解决矛盾的新方法,脚踏实地开展工作,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卷帙浩繁,“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关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所谓立场,就是《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的立场;所谓观点,就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以主体性建构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所谓方法,就是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统一的方法论,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三、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
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更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切实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学以致用: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一些人沉溺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犬马,经受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而败下阵来。其原因之一就是放松了读书学习,忽视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阅读经典著作,可使我们自觉追求知识的提升、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和谐,从而使我们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提高防腐拒变能力,在各种诱惑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学以致用:着力改造客观世界
马克思在“批评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以“改变世界”的实践性、革命性颠覆了以往思辨先验的形而上学,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工具。它不是教条,不是关在书斋中苦思冥想出的理论。毛泽东把以教条主义为主要特征的主观主义说成是共产党的大敌、民族的大敌,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主张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并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是否善于“结合”看作我党成熟程度的一个主要标志和尺度。
中国共产党90年来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决不能把它当成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而要针对中国改革和發展新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和人民满意的业绩。
学以致用:把知识素养转变为能力
读书学习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增长才干的一种捷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有在平时的读书学习中不断积累、持续地“充电”提高,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信手拈来,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读书能怡情养性,也能提升思维能力、增强领导能力。
历史证明,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学以致用,是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关键是把学习的成效转化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