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份苏格兰国际慢城会议上,高淳桠溪“生态之旅”被世界慢城组织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为中国第一个“国际慢城”。“从容、品质、和谐”这一“国际慢城”核心理念,在产业与生态协调共进、富民与强县同步推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道路上,已逐步成为高淳新一轮发展的鲜明特征。
所谓“慢城”,是“慢餐”、“慢生活”运动的延伸,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国际慢城”追求的是以绿色生态为底色的幸福生活,高淳具有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绿色生态的城市特质在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国际慢城”诠释的是以低碳经济为底线的发展路径,高淳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经济”板块逐步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慢城”体现的是以和谐安康为底蕴的人文关怀,高淳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富民为先的制度设计、民生为重的执政行为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慢城并非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要在一定有所不为而又必须有所作为的决策中,走出一条符合慢城理念的发展新路子。因此,唯有将生态品牌转化为生态优势,将慢城品牌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引领转型发展,实现高淳经济“绿色崛起”,把高淳建设成为城乡环境最优美、富民强县最协调、社会关系最和谐的幸福城市。
拓展全域覆盖的生态空间。倾力打造魅力之城。一是坚持开发和不开发并重的发展举措。围绕形成全域覆盖生态空间体系的总体要求,立足全县发展规划,科学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明确东部丘陵山区、西部水网圩区、主要河湖流域为工业不开发区,到“十二五”末实现国家生态文明镇全覆盖、生态文明村基本覆盖。二是坚持整治和创建同步的生态举措。对照构建国际水准的生态环境体系,进一步完善水系规划、加强水系调整、实施清水工程,深入推进绿色通道、绿色林网、绿色镇村等“绿满高淳”造林工程,精心打造环固城湖、环石臼湖等生态湿地区及游子山、花山等生态涵养区。自觉地把生态创建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来谋划、来推进,以县城和村庄这两个“生态细胞”为重点,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合力创建。善于组织空间、留出空间,使河湖、丘陵、湿地、村落、大地绿色系统与城镇相互契入、和谐分布,充分彰显“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态城市魅力。三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动的良性举措。按照“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护生态、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生态、在特色化进程中彰显生态”的发展思路,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健全环境倒逼、约束、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向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经营理念转变,从资源消耗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从传统末端废弃物的污染治理向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生产全过程转变,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研究,推进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以循环经济产业链来打造彰显生态城市的内涵特質。
提升现代城市的经营能力,倾力打造品质之城。一是高标准丰富“一城四区”内涵。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园林化的要求,大力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水平,高标准构建“一城四区”的空间布局。突出以培育总部经济、现代人居等城市质态为重点,推动北部商务区一年形成框架、两年设施配套、三年初显形象;以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为带动,促进人才与高端产业向东部科技新城加速集聚;以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依托,加快山湖风景区开发建设;以高淳老街扩容、筑城圩水街、小河沿风情街开发、保圣寺复建等重点工程为龙头,推进历史文化古城区内涵式提升。二是高时效推动“大交通”建设。紧紧抓住“十二五”交通跨越发展的机遇,全力加快溧芜高速西段和宁高轻轨开工建设,争取溧芜高速东段、宁宣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尽快启动实施,确保圩区南北干线、固城湖大桥至水碧桥干线、固城湖环湖大道等县域干线“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5公里、干线公路218公里、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实现一级公路镇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三是高强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等公共信息标准化工程,建立完善上下衔接、全域覆盖、调控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以实行差别化考核为手段,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强化集镇个性化设计、特色化发展,大力推进镇村道路、环卫设施等功能提升工程。
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倾力打造人文之城。一是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借助底蕴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加强对文物资源的研究,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教育功能。在旧城改造中保留好积淀历史人文的老街、民居和文物单位,在城市发展中修建好薛城遗址、固城遗址、保圣寺塔等一批历史遗存和文博场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富矿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十二五”期间高淳将以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物工作先进县为抓手,致力打造江南文化名城。重点规划建设“五大文化基地”,以打造高淳老街历史文化区、保圣寺塔文化园、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培育文化产业新亮点,做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并发挥县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等“城市客厅”的功能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三是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营造和谐、和美、和畅的人文环境,塑造至真、至善、至淳的人文特质,并在不断丰富、拓展和提升中筑牢幸福高淳建设的思想基础,铸造出新时期高淳精神。
追求民生幸福的终极目标,倾力打造和谐之城。一是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拓宽就业、创业、产业、物业、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注重以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产业特色化为带动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民营特色经济发展等为带动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商贸市场、物业经济等民众投资领域为带动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为带动增加转移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合格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教育格局。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接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同城同待遇。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经适房”、安置房、廉租房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双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供水供气、水利保障、污水处理等网络,实现水利设施标准化和天然气、污水管网基本覆盖目标。完善高淳老年颐养中心、县社区服务中心、武家嘴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设施,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新格局。三是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健全和完善利益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化解、应急事件处置、社会公共安全等机制,切实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重要信访包案化解、重点领域专项调处责任,加大社会共同治理和源头治理力度,形成社会联管、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工作合力。不断深化生态法治、技防村镇建设和“五无村(社区)”创建,全面推行“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管理模式。进一步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重视环境保护,参与公益事业。
(作者系中共高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袁文
所谓“慢城”,是“慢餐”、“慢生活”运动的延伸,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国际慢城”追求的是以绿色生态为底色的幸福生活,高淳具有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生态黄金比例,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绿色生态的城市特质在长三角地区首屈一指;“国际慢城”诠释的是以低碳经济为底线的发展路径,高淳着力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绿色经济”板块逐步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慢城”体现的是以和谐安康为底蕴的人文关怀,高淳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富民为先的制度设计、民生为重的执政行为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慢城并非意味着不发展,而是要在一定有所不为而又必须有所作为的决策中,走出一条符合慢城理念的发展新路子。因此,唯有将生态品牌转化为生态优势,将慢城品牌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引领转型发展,实现高淳经济“绿色崛起”,把高淳建设成为城乡环境最优美、富民强县最协调、社会关系最和谐的幸福城市。
拓展全域覆盖的生态空间。倾力打造魅力之城。一是坚持开发和不开发并重的发展举措。围绕形成全域覆盖生态空间体系的总体要求,立足全县发展规划,科学划分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明确东部丘陵山区、西部水网圩区、主要河湖流域为工业不开发区,到“十二五”末实现国家生态文明镇全覆盖、生态文明村基本覆盖。二是坚持整治和创建同步的生态举措。对照构建国际水准的生态环境体系,进一步完善水系规划、加强水系调整、实施清水工程,深入推进绿色通道、绿色林网、绿色镇村等“绿满高淳”造林工程,精心打造环固城湖、环石臼湖等生态湿地区及游子山、花山等生态涵养区。自觉地把生态创建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来谋划、来推进,以县城和村庄这两个“生态细胞”为重点,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合力创建。善于组织空间、留出空间,使河湖、丘陵、湿地、村落、大地绿色系统与城镇相互契入、和谐分布,充分彰显“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态城市魅力。三是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互动的良性举措。按照“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护生态、在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生态、在特色化进程中彰显生态”的发展思路,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化。健全环境倒逼、约束、激励机制,引导企业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向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经营理念转变,从资源消耗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型的生产方式转变,从传统末端废弃物的污染治理向以源头控制为主的生产全过程转变,加强绿色技术的创新研究,推进清洁生产,开发绿色产品,以循环经济产业链来打造彰显生态城市的内涵特質。
提升现代城市的经营能力,倾力打造品质之城。一是高标准丰富“一城四区”内涵。按照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园林化的要求,大力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整体水平,高标准构建“一城四区”的空间布局。突出以培育总部经济、现代人居等城市质态为重点,推动北部商务区一年形成框架、两年设施配套、三年初显形象;以科技创业特别社区为带动,促进人才与高端产业向东部科技新城加速集聚;以城市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为依托,加快山湖风景区开发建设;以高淳老街扩容、筑城圩水街、小河沿风情街开发、保圣寺复建等重点工程为龙头,推进历史文化古城区内涵式提升。二是高时效推动“大交通”建设。紧紧抓住“十二五”交通跨越发展的机遇,全力加快溧芜高速西段和宁高轻轨开工建设,争取溧芜高速东段、宁宣高速等重大交通工程尽快启动实施,确保圩区南北干线、固城湖大桥至水碧桥干线、固城湖环湖大道等县域干线“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高速公路65公里、干线公路218公里、农村公路200公里以上,实现一级公路镇镇通、等级公路村村通。三是高强度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积极运用智能化手段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大力推进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等公共信息标准化工程,建立完善上下衔接、全域覆盖、调控有力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常态化、制度化。同时,以实行差别化考核为手段,引导各镇因地制宜强化集镇个性化设计、特色化发展,大力推进镇村道路、环卫设施等功能提升工程。
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倾力打造人文之城。一是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借助底蕴深厚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加强对文物资源的研究,充分挖掘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和旅游教育功能。在旧城改造中保留好积淀历史人文的老街、民居和文物单位,在城市发展中修建好薛城遗址、固城遗址、保圣寺塔等一批历史遗存和文博场所,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富矿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是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十二五”期间高淳将以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目标,以创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文物工作先进县为抓手,致力打造江南文化名城。重点规划建设“五大文化基地”,以打造高淳老街历史文化区、保圣寺塔文化园、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为载体,培育文化产业新亮点,做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并发挥县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等“城市客厅”的功能效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三是高度重视城市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以“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大力营造和谐、和美、和畅的人文环境,塑造至真、至善、至淳的人文特质,并在不断丰富、拓展和提升中筑牢幸福高淳建设的思想基础,铸造出新时期高淳精神。
追求民生幸福的终极目标,倾力打造和谐之城。一是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积极拓宽就业、创业、产业、物业、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注重以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产业特色化为带动增加工资性收入,以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民营特色经济发展等为带动增加经营性收入,以扩大商贸市场、物业经济等民众投资领域为带动增加财产性收入,以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为带动增加转移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居民收入继续走在全省前列。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实现合格幼儿园全覆盖,形成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大教育格局。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推进制度接轨等方面迈出新步伐,逐步实现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同城同待遇。突出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升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大“经适房”、安置房、廉租房建设力度,逐步实现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双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努力形成城乡一体的供水供气、水利保障、污水处理等网络,实现水利设施标准化和天然气、污水管网基本覆盖目标。完善高淳老年颐养中心、县社区服务中心、武家嘴老年公寓等老年服务设施,探索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服务新格局。三是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不断健全和完善利益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化解、应急事件处置、社会公共安全等机制,切实加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重要信访包案化解、重点领域专项调处责任,加大社会共同治理和源头治理力度,形成社会联管、矛盾联调、平安联创的工作合力。不断深化生态法治、技防村镇建设和“五无村(社区)”创建,全面推行“一委一居(村)一站一办”管理模式。进一步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推进企业与员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政府之间建立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引导企业依法诚信经营,重视环境保护,参与公益事业。
(作者系中共高淳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