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作为较为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这对实施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影像的生动性以及不受时空制约等特点,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合理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动画、音效、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配合形象的图片,具有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活跃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误区,尤其是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极端。如: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重视人机对话,而忽视师生交流;只重视形象思维,而忽视抽象思维;只重视先进手段的展示,而忽视对文本认真阅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中,还没能很好把握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这个基本定位。
(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始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但学生是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学生的被动接受,那么这种课堂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让位于多媒体手段来展现,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是充当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者与引领者的作用,更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的课堂定位。
(二)只重视人机对话,而忽视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教学双方通过信息交流、反馈,质疑问难,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只是把所有的内容都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来显示,只注重了人与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切磋,那么就会使教学活动变成由老师一个人来唱的独角戏,变成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展示的过程,最终无法摆脱"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所不同的只是教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更为便捷的方式转述出来而已。
(三)只重视形象思维,而忽视抽象思维
任何教学活动都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固然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整合多种资源,增加课堂容量,降低文本难度,突出课程重点,突破内容难点。但如果只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单地把本来应该通过学生头脑加工想象的东西简单再现出来,把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场面壮观,而冲淡了课程核心知识,那就显得画蛇添足了,无意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师生的精力,整个课堂显得热闹有余,严谨不足。那样,反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像看电影一样的课堂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弊害颇多。
(四)为使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
"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的现象相当严重。多媒体技术固然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只是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附加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冲淡课堂主题,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叫过犹不及。
(五)只重视先进手段的展示,而忽视对文本认真阅读
以教师的操作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动手,机械接受知识的习惯。计算机可以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利用微机技术模拟现实情景,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课堂上只是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的降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靠声光技术放射出的花花绿绿的视频图像挤占了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空间,那么势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存在误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之所以會出现以上问题,笔者以为,是我们不少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也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现代化了,教师就是具有开拓意识的先锋,学生就会学得好,课堂效果就会提高。如此一来,教学中常出现一些教师不顾课程知识的特点,也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就用制作课件代替备课,而且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各种图像、声音的轮番上阵,反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并没有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现状固然需要改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并不是所有的课程,所有的课型都要靠多媒体来展示,而事实上多媒体也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为解读教材服务的,不能动辄将其作为一种课堂摆设,随时搬出。
我们注意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初期,学生往往热情极高,兴趣很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应用次数的增多,学生失去了新鲜感,热情往往会大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才明白: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明显加大了,教学进程明显加快了,但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消化课文的内容,课堂上他们的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反而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半懂不懂,最终致使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有些教师为突出教学直观性,增强课堂效果,便将各种直观教具一股脑儿地罗列出来,课堂上又是投影幻灯录像,又是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又是挂图,又是板书;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也把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学生根本没时间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更不要说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了,这实际是舍本逐末。由此看来,我们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有所选择,更要看课型,用得过多过滥,花哨热闹,走马观花,只会适得其反。
一种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我们不再把教育简单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课堂就是要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要实现传统学习方法与先进的教育手段的合理对接,有机结合,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秩序,尤其需要通过师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探讨延伸,来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
"文生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人的这些论断都阐明了语言与情蕴的关系。尤其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更应对那些寄寓了作者内在的情蕴或融情于景,或托物寄情,或叙事写情,或直抒胸臆的好诗文进行认真的研读。因为只有通过对文字咀嚼品味,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和文本对话;才能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才能领略文章内涵。这个品读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两张具体的实物画面所能替代的。
和谐教育理论认为,"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统一。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我们师生手中的教材,是我们共振的平台,需要静心研读,透视字里行间,大多数知识学生都能理解领悟,语文学习是如此,数理化教材内容的学习也是如此,同样需要静心阅读,那些公式、定义,定理、原理,文本的阐述非常详尽,作为老师为何不能巧妙引导,让学生潜心其中去独立思考理解领悟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我们在运用新兴教育手段的同时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追求现代化、新模式、高速度、大容量,使教室变为演播厅。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多地进行师生互动,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讲解、提问、板书引导下,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给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使其彻底理解消化知识,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胡华锋,乔洁.论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35.
[2]李洁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90-93.
[3]樊雅平,黄生学.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0):132-133.
[4]毕效辉.深化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J].高教研究,2007,(1):7-9.
多媒体技术作为较为成熟的视听技术和传播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这对实施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介入课堂,由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交互性、知识的大容量性,实物投影的真实性,影像的生动性以及不受时空制约等特点,都为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合理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动画、音效、文字等多种媒体信息,并配合形象的图片,具有集成性、交互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使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课堂结构,活跃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种种误区,尤其是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极端。如: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重视人机对话,而忽视师生交流;只重视形象思维,而忽视抽象思维;只重视先进手段的展示,而忽视对文本认真阅读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不少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中,还没能很好把握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只是起"辅助作用"这个基本定位。
(一)只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始终应是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但学生是主体,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学生的被动接受,那么这种课堂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使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让位于多媒体手段来展现,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是充当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角色,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者与引领者的作用,更不能体现学生是主体的课堂定位。
(二)只重视人机对话,而忽视师生交流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教学双方通过信息交流、反馈,质疑问难,实现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只是把所有的内容都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来显示,只注重了人与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切磋,那么就会使教学活动变成由老师一个人来唱的独角戏,变成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展示的过程,最终无法摆脱"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所不同的只是教师把自己思考的结果用更为便捷的方式转述出来而已。
(三)只重视形象思维,而忽视抽象思维
任何教学活动都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技术固然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整合多种资源,增加课堂容量,降低文本难度,突出课程重点,突破内容难点。但如果只是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单地把本来应该通过学生头脑加工想象的东西简单再现出来,把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场面壮观,而冲淡了课程核心知识,那就显得画蛇添足了,无意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和师生的精力,整个课堂显得热闹有余,严谨不足。那样,反而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像看电影一样的课堂会剥夺学生的思考过程。长期下去,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弊害颇多。
(四)为使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
"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的现象相当严重。多媒体技术固然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只是为用多媒体手段而用多媒体手段,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附加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冲淡课堂主题,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叫过犹不及。
(五)只重视先进手段的展示,而忽视对文本认真阅读
以教师的操作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又会使学生养成懒得动脑动手,机械接受知识的习惯。计算机可以以模拟操作代替实际操作,利用微机技术模拟现实情景,甚至模拟现实中难以实现的实验。但是,课堂上只是热衷于在计算机上模拟操作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势必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的降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靠声光技术放射出的花花绿绿的视频图像挤占了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空间,那么势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存在误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
之所以會出现以上问题,笔者以为,是我们不少教师甚至学校管理者也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现代化了,教师就是具有开拓意识的先锋,学生就会学得好,课堂效果就会提高。如此一来,教学中常出现一些教师不顾课程知识的特点,也不考虑教学内容是否需要,就用制作课件代替备课,而且课件制作得色彩艳丽、图文并茂。在课堂上,各种图像、声音的轮番上阵,反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课件并没有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现状固然需要改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并不是所有的课程,所有的课型都要靠多媒体来展示,而事实上多媒体也只能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是为解读教材服务的,不能动辄将其作为一种课堂摆设,随时搬出。
我们注意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初期,学生往往热情极高,兴趣很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应用次数的增多,学生失去了新鲜感,热情往往会大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们才明白:不少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明显加大了,教学进程明显加快了,但学生往往没有时间消化课文的内容,课堂上他们的思维跟不上,笔记记不上,反而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半懂不懂,最终致使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反而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有些教师为突出教学直观性,增强课堂效果,便将各种直观教具一股脑儿地罗列出来,课堂上又是投影幻灯录像,又是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又是挂图,又是板书;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也把搞得学生眼花缭乱。学生根本没时间认真阅读课文内容,更不要说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了,这实际是舍本逐末。由此看来,我们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有所选择,更要看课型,用得过多过滥,花哨热闹,走马观花,只会适得其反。
一种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我们不再把教育简单当作现存知识直接传递的过程,而是看作生命交往和沟通的过程。只有有了这种生命的沟通,才能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课堂就是要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要实现传统学习方法与先进的教育手段的合理对接,有机结合,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秩序,尤其需要通过师生对文本阅读理解探讨延伸,来达到课堂的和谐高效。
"文生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古人的这些论断都阐明了语言与情蕴的关系。尤其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更应对那些寄寓了作者内在的情蕴或融情于景,或托物寄情,或叙事写情,或直抒胸臆的好诗文进行认真的研读。因为只有通过对文字咀嚼品味,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和文本对话;才能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同悲同喜;才能领略文章内涵。这个品读的过程绝对不是一两张具体的实物画面所能替代的。
和谐教育理论认为,"教"与"学"和谐的实质,就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统一。这一要素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我们师生手中的教材,是我们共振的平台,需要静心研读,透视字里行间,大多数知识学生都能理解领悟,语文学习是如此,数理化教材内容的学习也是如此,同样需要静心阅读,那些公式、定义,定理、原理,文本的阐述非常详尽,作为老师为何不能巧妙引导,让学生潜心其中去独立思考理解领悟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我们在运用新兴教育手段的同时不能放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的奢华,追求现代化、新模式、高速度、大容量,使教室变为演播厅。我们在应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多地进行师生互动,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讲解、提问、板书引导下,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给他们充分思考的空间,使其彻底理解消化知识,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胡华锋,乔洁.论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科技创新导报,2010,(3):235.
[2]李洁琥.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12(1):90-93.
[3]樊雅平,黄生学.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 (10):132-133.
[4]毕效辉.深化多媒体教学的一点思考[J].高教研究,20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