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西洋趣味的和物茶陶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z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织部烧”是在桃山时代晚期著名茶人古田织部正重然的指导下由美浓陶工生产的茶陶。古田织部于1544年出生于美浓的一个武士之家,24岁时即奉诏参加织田信长攻打摄津的战斗,一生征战无数,功名显赫,在庆长五年(1600年)初夏的关原之战中因立功被德川家康封为小大名,并被授予一万石领地。然在元和元年(1615年)五月的大阪夏战时,却因内通丰臣旧部,72岁的古田织部被德川家康处死,竟与其先师千利休惨遭同一命运。
  古田织部不仅是一位武将,也是一位茶人。他是日本战国时茶道五大宗师之一;他是丰臣秀吉时期的著名茶师、“幽茶”的创始人千利休的弟子,被列入“利休七哲”的最前首;他还曾充任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茶匠。拥有茶匠和武将双重身份并且信奉天主教的古田织部,他的茶陶观自然与其先师—普通民众出身并以茶道之技先后侍奉武将织田信长和丰田秀吉的千利休有所不同。身为武将的他经常到各地巡游、战斗,既能广交豪族,又能接触底层的普通民众,从而形成了织部特有的既豪华又简洁、既稳定又流动的新时代的审美标准,贵族的豪华和茶人的简朴被他巧妙地融为一体,一种有别于千利休“幽茶”的新的茶道格式—“大名茶”因此而诞生,而这种新的茶道格式也滋育出了一种新的茶陶形态—“织部烧”。
  “织部烧”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些造型扭曲而又有动感的黑织部沓形茶碗。提到黑织部,就不能不说一下美浓窑在室町后期烧制的一种黑釉茶碗—濑户黑。美浓窑在七世纪时已生产须惠器,后烧制中国风格的陶器,应仁-文明(1544-1546年)之乱时,濑户陶工纷纷逃到美浓避难,迎来了美浓陶业的大发展,濑户黑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利用陶器出窑时迅速冷却而获得发色漆黑的效果,造型多为单纯的直筒形(图1),后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作“织部黑”的茶碗(图2),依然是漆黑的釉色,但造型却都歪扭变形,据说是辘轳成型后,人工故意使其歪扭,这无疑是在古田织部影响下产生的变化,是织部茶碗的一大特色。而黑织部茶碗比之上述两种更强化了造型的歪扭,且只在器物的局部挂釉,留出的空白处绘以简练豪放的几何纹饰。黑织部茶碗往往底足不施釉以形成质的对比,构成一种崭新而有力度的造型。图3是收藏于五岛美术馆的一件黑织部沓形茶碗,高7.8~6.5厘米,口径13.8~10.2厘米。碗中腰有几周凸起的箍棱,口沿肥厚,且呈波状形高低不平,底部硬折,有圈足,都不施釉,露出粗糙的胎面。器表大部施黑釉,留出的空白部分以铁釉绘抽象的几何纹,再在其上施透明釉。形态自由随意,画面明快抒情。更为珍贵的是,这是一件有确切文字记载并在茶会上使用过的茶碗,碗足侧面有千利休之孙千宗旦(1578-1658年)的漆书“わらゃ”。千宗旦在日本茶道历史上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自千利休在丰臣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直到之孙千宗旦时期才再度兴旺起来。千宗旦和古田织部是同一时代的茶道名人,他们在茶陶观上的共同点是都倡导使用日本风格的和物茶陶,推动茶陶艺术的进一步日本化。
  历史上的名器都配有专门的木箱以利保存,此件茶碗也不例外,它用双层木箱包裹,内箱盖里有千利休四世孙仙叟(1622-1697年)书写的“宗旦 书付 黑おりべ铭ワラャ所持同笔なり 宗室(花押)”字样。仙叟是千宗旦的小儿子,千宗旦晚年隐居之后,千家流派分裂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三大流派,仙叟就是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里千家的始祖。外箱盖表还书有“筋绘织部”字样,盖里书“千宗安ょり上田宗吾所持(印)”,千宗安即里千家六世六仙斋(1694-1726年),上田宗吾也是在《中兴名物记》出现过的名物收藏家。一系列的文字都证明此碗是千家流派以及茶道名人们喜爱的茶器,是有详细年代记载的名碗,收藏传承关系明确详实,可为珍贵无比。
  古田织部及其茶道先师们都身处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战国”的乱世,那些武将、大名们互相杀戮争夺地盘,平民百姓则流离失所无以依靠,那些歪扭变形的茶碗上描绘的山间野花和各种自由运动着的形象,给身逢乱世的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安慰。图4黑织部梅纹茶碗就在器表的一侧留出一段不规则的空白,用铁釉随意描绘了一大一小两朵梅花,盛开的梅花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与憧憬;另一侧的空白处则绘有菱形格,格内有一圆点,虽是几何纹样,却也画得随意洒脱,笔触毫无刻板之感。图5的造型依然是有些歪扭,但器身比较矮,施釉极为随意,任其自由流淌,流出的空间以铁釉绘流动的粗细不等的竖线条,另一侧则直接留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图案,自由、简洁、明快是它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织部烧”中除了黑织部外,还有鸣海织部、青织部、总织部等品种。鸣海织部的造型多方角变异,利用铁釉与铜釉产生的黑、赤、绿、褐诸色和胎土中的红土与白土,组成华丽多彩的图案,是“织部烧”中最富于西洋情调的一个品种。日本北村美术馆的藏品织部松皮菱手钵(图6)就是一件鸣海织部器物,被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钵高18.1厘米,口径24.1厘米,腹径26.8厘米。造型总体呈方形浅盘,然在两对角部位有向外突出的方角,两侧安有把手,突出的方角部位和把手都施以铜绿釉,另外两对角则利用胎土中的白土与红土的色调对比,并以铁釉描绘出车轮和涡状花纹,中间部位白色胎土上绘网状格纹,外侧也以同样的方式绘波状纹样。整器造型别致,是一种与中国、朝鲜陶瓷迥然有别的日本风格的造型式样,色彩鲜艳,装饰图案华丽,又洋溢出一种有别于东方审美情趣的西洋情调,其有力的线描,让人感到新时代的审美取向,是织部器中的珍品。图7鸣海织部四方钵,径21.8厘米,器内也是利用胎土与釉色的不同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华美格调。
  青织部是在器物的局部施挂透明的铜绿釉,空白处用铁釉画上简略的植物或几何纹样,有疏朗明快之美。图8织部一轮菊手钵是青织部的代表作品。钵高20.8厘米,口径23×23厘米,四方形浅盘式造型,对角安有提手,典型的日本风格。器物的大部施挂透明的铜绿釉,盘底中心的空白处以铁釉描绘十四瓣菊花,色彩鲜艳明快,图案简洁大方,有强烈的民族文化韵味。图9盖钵多角变异,底部还有四只矮足,与上述器物不同的是绿釉不拘形式随意施挂在多处,空白处则以铁釉绘上不同的图案,形式复杂多样却又是自由奔放的,这类陶艺技法也被称为绘织部。
  总织部则全器满挂铜绿釉,器型不仅有茶陶,还有文房用具、烟管、烛台等。サントリ美术馆收藏的织部南蛮人烛台(图10)高30.4厘米。它以铜绿釉施挂在人物的服装和他携带的水壶上,未施釉处则无任何装饰。织部骑驴纹轮花钵(图11)高5.4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9.2厘米。钵花口,内口沿刻有多条细线弦纹,内底线刻有一头戴斗笠、侧身骑驴的人,上方有半轮太阳、下垂的柳叶,下方刻出波纹,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此器吸取了黄濑户的技法,造型为端庄的中国风格,细线阴刻纹样简练写意,但其整器满施透明的铜绿釉,将异域情趣与民族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
  “织部烧”茶陶是以桃山文化为背景而产生的纯粹的日本茶陶艺术,是古田织部茶陶观结出的硕果,是日本陶艺吸取中国、朝鲜陶瓷的先进技艺以及西方文化艺术后的一次涅,是一种蕴含西洋趣味的和物茶陶。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编者按:  自古以来,收藏原本是一项追抚历史、怡养情操的文雅活动,但当前在“一切向钱看”世风的影响下,收藏却充满了“铜臭”、“诡秘”和“欺诈”,利益的驱动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收藏热潮,几乎每个人都在关注收藏。拍卖会上动辄“亿元”的藏品,牵动着梦想“一夜致富”、企图“捡漏”的众多人的神经,许多人期望家里保存下来的古物件也能卖出“天价”;更有不法之徒挖掘古墓、盗卖文物,大肆破坏地下和地上文物,使收藏远
期刊
近些年机制银币的收藏价格渐涨,继之而来的是对其版别的研究文章也多了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钱币》2012年第1期载陕西王钢先生关于《袁世凯像机制壹圆银币版别考略》一文。据该文介绍,仅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的版别就有80种,并在文章的结尾说:“以上只列举八十枚不同版别,这仅仅是一部分。”加上王先生在《西部金融·2010年钱币研究增刊》上介绍的30种,共计多达130种。可见袁世凯
期刊
张书旗(1900-1957年),原名世忠,字书,号南京晓庄、七炉居,室名小松山庄,浙江浦江人。曾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抗战期间去美国创办画院,讲学作画,后定居旧金山。勤于写生,工于设色,尤善用粉,在染色的仿古宣纸上,用白粉蘸色点染,计白当黑,手法巧妙娴熟,极见生动,画风浓丽秀雅,别具一格,素有“白粉主义画家”称号。其花鸟取法于任伯年,作品具有浓郁的现代感,又得高剑父、吕凤子亲授,在花鸟画中有很深的功
期刊
穿越古薛大地的蟠龙河蜿蜒着向微山湖边流去,伴着内心对鲁南人文风情的牵挂,我穿过蟠龙河上的西仓古桥,来到了距离枣庄市薛城2.5公里左右的西仓村,寻访这处始建于明末清初、昔日规模和档次可与山西乔家大院相媲美的古老宅院—孙家大院。  孙氏家族的繁盛往事  当我走进孙家大院,映入眼帘的是触目惊心的衰败之景—残存的灰砖小瓦,坍塌半边的古屋,堆积凌乱的玉米秸、枯草、垃圾……古朴端庄的孙家大院,历经400年的斗
期刊
一觉醒来,已日上三竿,太阳透过窗外橡皮树那宽大的树叶飘飘洒洒地落了半间屋。  “醒了,起来吃饭吧。”同伴阿三招呼我。  阳台上临时架起的煤气灶上炝锅鸡蛋面的葱花香味已随风透过窗户浸入鼻息。  “又让您一大早做饭,真是太不好意思了。”  说着话,我起身坐起,抬腿下床时,见一盒万宝路与昨天一样,已摆在枕头边。  我心里涌起一阵阵热流。回想半个月来,海南淘金似做了一场噩梦。半个月前的我,做事真是太草率了
期刊
我曾经给自己的旅行规定过“两个一”:每到一城一地,必购一图一书。图是该地最新地图,书是该地风土人情。爱上收藏后,“两个一”变成了“三个一”,即寻上一件宝,或纪念、或寄情、或增值,不亦乐乎?  几年过去了,冷静回顾,这“三个一”,特别是最后加的“一个一”,值得推敲。匆匆的合肥之行、行走中的合肥寻宝,给我提出了这个问题。  城隍庙里石当家  那次是经由沪陕高速公路赴南京,途经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小时候看
期刊
周末同藏友玩赏几个渣斗小瓷,一时兴起,考校起渣斗的用途及起源。古玩行里的老人一般认为渣斗即为今日之痰盂,初看似乎合理,细想并非如此,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渣斗大多口大、宽沿、细颈、小腹。吐痰其中清洗并不方便,想来古人不会迂腐若此,但若为清供摆件也少了份典雅庄重,所谓渣斗者,必有另外一番妙处。  元人笔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几案间必用筋瓶、渣斗”,由此可以推断,渣斗在宋朝是和名门大族的宴飨联系在一起的。既然
期刊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定都南京,史称“六朝”。 六朝是江南历史上第二次(第一次为吴越)大开发、大发展的又一辉煌时期,当时江南社会相对稳定,战乱期间几十万北方移民大军携带而来的中原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崛起。江浙地区的会稽(绍兴)、吴郡(苏州)、京口(镇江)等城市经贸繁荣,成为长江流域的名城“都会”。此期间以浙江越窑为中心的各窑场,继承并发展了东汉早期青瓷的成
期刊
总编视线写了几十篇了,说来也十分惭愧,大多数都是些清风细雨不痛不痒的杂文随感,检视下来自觉没有留下多少我自己心目中认可的好文章。  好文章什么样?读了半辈子书,我对此还是明白的。其实我也常想写一些既高屋建瓴又经世致用,能够对人真正有帮助的文章,但怎奈我因水平所限,常心有余而力不逮之感;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这个人天生脾气小,不喜欢写一针见血批评性的文字,以避免招惹事非。但在这个行业看久了,有些话不吐
期刊
1.“齐大刀”背“日”,典型的未经清理的生坑品,经藏家多年精心保存,原貌未损,实属不易。购藏生坑品,可作参照,唯应注意锈是否硬结入骨。  2.“共”圜钱,传世品,片状硬结片状锈,层次清晰。  3.“一少朱”圜钱(钱面呈黑漆古,部分水银锈。)此钱极罕,先秦古钱中,铢为重量单位,有“铢”、“珠”、“朱”等写法,秦“珠重一两十四”等圜钱圆形圆穿,与此接近,但孔小,铢写为“珠”,而此钱穿孔大,钱肉窄,前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