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 精琢细磨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命题作文,就是给出指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规定的范围、文体等进行写作。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限制严格,指向明确,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品质,检测出考生实际作文水平,因而十分重要。从中考实践看,话题作文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已盛极而衰,命题作文再度回归并倍受青睐。综观今年各地中考试卷,命题作文已稳坐“第一把交椅”,当之无愧地成为“龙头老大”。中考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类型:
  1.全命题作文,即题目中明确给出了标题和写作要求。如江西卷:
  请以“我很幸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半命题作文,即把一个完整的标题省去一部分,变为一个不完整的命题,省略的部分由考生补充。如北京卷:
  题目:_______并没有结束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在600—1000之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3.材料式命题作文,即在标题和写作要求之前有一段文字材料。如河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墙,是大家熟知的事物。生活中有物质的墙,如土墙、砖墙、人墙、篱笆墙、玻璃幕墙、花墙、城墙、防火墙、影壁墙等。也有精神的墙,如沟通的障碍、法规的限制、做人的原则,道德的底线等。筑一堵墙,可以多一分约束与安全;拆一堵墙,可以少一分封闭与隔膜。
  请以“说墙”或“墙的故事”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文体自定;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写抄袭;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怎样才能准确而恰当地进行审题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标题
  
  这是命题作文审题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于全命题作文而言。因为,标题往往决定了写作的对象、重点、主题、人称、体裁等。在审读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析结构,准确把握题旨。作文的标题都有其语法结构,特别是较长的标题;剖析标题的语法结构,有助于迅速而准确地把握题旨,领会作文的要求、重点和范围。如安徽题《师生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师生”是用来修饰“之间”的;而“师生”又是一个联合式词语,涉及两个对象,即“师”和“生”,“之间”则是强调二者的关系。因此,在写作时,不能只写“老师”或“学生”一个方面,而应着力展示“师”与“生”之间的关系,如表现老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等。千万不要写成“我的老师”之类,这样会造成偏题、离题。
  2.抓住“题眼”,明确写作重点。命题作文标题中一般都有个关键词,能透露题目的核心信息。这个词就是所谓的“题眼”。审题时,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文章写作重点,从而避免写作误区。如连云港题《让自己奔跑起来》,其中“奔跑”就是“题眼”。题中的“奔跑”不能仅仅理解成字面意义“快速地跑”,而应该赋予一定的象征意义: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种坚持不懈、勇敢执著的追求精神,等等。因此,所谓“让自己奔跑起来”,也就是让自己拥有这种态度与精神。写作时,必须以此为重点。
  3.注意限制,明确选材范围。命题作文标题中,往往有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它们常常规定了本次作文的选材范围。如深圳题《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题中的“刹那间”就是从时间上进行限制,它表示时间极其短暂,使得“发现”带有一种顿悟的意味,这就决定了你的“发现”必须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一般的“发现”就不符合要求了;再如上海题《在学海中游泳》,“在学海中”从范围上进行限制;江西题《我很幸运》,“很”是从程度上进行限制;舟山题《你辛苦了》,“你”是从人称上进行限制;黔东南题《给自己一个______》,“一个”从数量上进行限制,等等。这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审题时,考生一定不能忽略。
  4.捕捉标志,明确文章体裁。尽管不少命题作文不限文体,但是,标题中的某些词语却已经对文体作了无形的限制。审题时,抓住这些标志词语,有助于强化文体意识,准确判定文章体裁。一般来说,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标题中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琐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如上述河北卷文题之一《墙的故事》,就应写成记叙文,重在叙述、描写,要有故事情节。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标题也多属记叙文。如标题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多写成议论文。如河北卷另一道题《说墙》,显然应以说理为主,宜写成议论文。至于标题中明确规定了文体的,自然要按照规定来写。有的标题不限文体,也没有明显的文体指向;作文时,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文体,如福州题《分享》、扬州题《呵护》、云南题《路》等。
  
  二、审“要求”
  
  命题作文在标题之后,往往还提出了几点具体的“要求”(“注意”或“提示”)。它们往往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对考场作文进行更明确、更详细的规定,如在文体、写作内容或范围、字数,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方面进行限制。只有合乎这些“要求”或满足这些“注意”才算合格,否则便会扣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要求”或“注意”还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担心考生不能正确地理解题目、无意中泄露了个人信息等,便在“要求”或“注意”中作了一些善意的提示与点拨,因此,在有的题目中,命题者干脆就用了“提示”二字。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要求”或“提示”是作文试题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标题一起构成一个整体。那种只看标题不看“要求”的做法,或认为“要求”是无关紧要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例如上述北京卷,标题《_____并没有结束》后包含了四点“要求”:第①点规定考生的写作步骤,必须“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第②点规定了文体,尽管“不限文体”,但不允许写成诗歌;第③点规定了字数,要求“在600—1000之间”,不宜过长或过短;第④点规定“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以免泄密,影响考试的公平性。
  
  三、审材料
  
  这是针对材料式命题作文而言的。对于这类“材料+标题”式的作文,除了要仔细揣摩标题之外,还要认真研读材料。因为这些背景材料往往是命制标题的基础,并对标题的具体内涵起到一定的阐释和提示作用,有助于唤起考生的写作欲望,激活考生思维,迅速打开思路。当然,材料中也可能隐含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因此,要准确地把握题意,就不能脱离背景材料孤立地分析标题。如河北题,标题前面一段关于“墙”的文字材料,从“物质的”和“精神的”、“筑墙”和“拆墙”等不同角度对“墙”的内涵进行了阐释,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维方向:既可以写有形的、物质的“墙”,也可以写无形的、精神的“墙”,还可以两者并举;既可以谈论筑一堵安全“墙”的必要性,又可以呼吁拆掉那一堵堵封闭与隔膜的“墙”,等等。写作时,无论是以“说墙”还是以“墙的故事”为题目,都可以就材料的某一个侧面进行突破,就某一点加以发挥。由此可见,审读材料,可以发掘出关于文题的丰富信息,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有限时间里快速开启思路,明确写作方向,万万不可忽视。
  总之,在进行命题作文审题时,只要我们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慎思明辨,精琢细磨,就一定能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题意,为成就佳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
期刊
在亘绵不绝的古代短篇小说中,《聊斋志异》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巨峰。大抵成功之作,莫不根植于生活。在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的记实之作,另一种则是以表现理想为主。《聊斋志异》多属后者。  明末清初的政治更迭、经济重创、生活苦难虽在蒲松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在创作时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作为故事中主要情节的支柱,从而使这些真实的题材具有浪漫的基调。他用一种执着的态度坚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文感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学习和分析课文内容无形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此,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课文内容与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出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在饥饿和寒冷的交迫之下,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
期刊
“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鲁迅离开鲁四老爷家之前的一段内心的想法。这与本文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展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主旨并无多少关联。然而,这一闲淡无奇之笔却是作者极用心之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这一闲笔,体会作者这一用心之处。    一、极闲之笔尽极苦之人    祥林嫂“比勤快的男人还
期刊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是的,童心太重要了。童心,是作家禀赋的一个方面,是诗人气质的一项质素。意大利哲学家维克说:“在世界的儿童
期刊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写抒情类文章时,有的学生无情可抒,苍白单薄,只追求语句华丽,情感失真;有的机械模仿端着架子好像很有气势,言之无物,使情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记事类的文章时,主要是转述别人的故事,只有结尾几句是写自己的东西,机械呆板。那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下面就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    一、贴近生活,寻真情
期刊
从新课改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指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读结合多写,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是走好初中作文教学之路关键的“四步”。走好了这“四步”,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作文教学将会迈进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    “我不会写”、“我写不好”,这是初中学生上作文课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他们一听说写作就感到头疼,
期刊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虽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头开得好,能引人入胜;但是尾收得好,更能使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正如明人谢榛所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下面我们来赏析一组有韵味的结尾。    一、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