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四步”天地宽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1896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新课改后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指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多读结合多写,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是走好初中作文教学之路关键的“四步”。走好了这“四步”,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作文教学将会迈进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帮助学生消除“恐文”心理
  
  “我不会写”、“我写不好”,这是初中学生上作文课时说得最多的两句话。他们一听说写作就感到头疼,面对作文题目要么发呆,要么紧张,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总觉得没什么可写。很多老师批评学生是在找借口,是在偷懒。久而久之,这种“恐文”心理在学生心目中就根深蒂固了。他们感觉到写作文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不写又不行,写又写不好,迫于无奈,只好敷衍了事。
  心病还得心药医。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还得从心理分析入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写。只有教师认识正确了,学生才可能会有正确的认识。
  我的做法是:(一)向学生讲清楚“写作就是说话”的道理。写作,只是把要说的话用文字记录下来。作为学生,并不要求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只要做到说话利索、无拘无束,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就行。还要告诉学生,我们的写作要求并不高,只要文字规范,表意清楚,行文流畅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人人成为作家,不需要人人能写万人传诵的文章,我们只需要能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够了。(二)让学生体验写作成功的喜悦。只要学生在写作中完成教师布置的能力培训点,即使字写得不太端正,也可适当多给点分,多表扬,从而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对待那些质量较差的作文,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要善于“沙里淘金”,捕捉文中的闪光点,如一个好词、一句绝妙的表达、一种美好的思想等,都应该加以表扬。教师的赞扬、同学的赞美,常常会成为该生争取下一次写得更好的动力。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利用这一点,取得了作文教学的巨大成功。如全国特级教师杨初春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文章念给大家听,还把学生的作文编成优秀作文集作为范文阅读,使学生体验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他教的学生写起文章来,总是又快又好。
  
  二、指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
  
  初中生的生活空间太狭小了,而丰富的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要想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就必须向生活寻求源头活水,必须让他们深入社会,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去观察、体验、收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我利用作文课、课外活动或周末组织学生深入大自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他们学会用敏锐的目光去观察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今年的一个星期天,我组织学生到岳阳楼区、灵雾山风景区进行了一次爬山活动。离开课堂,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学生们兴奋无比。回校后写的一篇篇日记,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喜,有的写农村风光的优美,有的描述爬山过程中的趣事,有的写爬山的艰辛与意义,有的写“一览众山小”的感悟,有的写“麻布袋山”的民间传说……亲身的经历,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参加实践、观察生活对于写作的意义,同时也让我从中看到了一条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希望之路。经过这样的实践体验之后,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了、有感可发了、有情可抒了,写作的积极性自然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引导学生多读结合多写
  
  多读固然重要,多写也不能轻视。写作能力的最终提高还是要靠写作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多练。练的方式要不拘一格,可写大作文,可写周记,可写片段,可写小评论,可扩写某句话或仿写某句,可续写,可改写等;可由学生自由选取擅长的文体,可以自制格言、警句、对联,可以作记、立碑、写墓志铭等;可以作文课上写,可以课后写,也可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穿插写。对于没有养成“写”的习惯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从一句写起,只要把内容写清楚,语句写通顺,无错别字,形成习惯后再慢慢地增加作文的篇幅。
  
  四、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新课标要求作文教学应该注重写真事、诉真情,而初中生的作文总是显得空洞乏味,甚至有些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如何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自己的心声,讲真情、说真话,是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那些名家写的生活琐事却情真意切的文章,如《珍珠鸟》、《阿长与山海经》等,学生们大发感慨:这样的事也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这正反映了多年来由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偏重于英雄化、高尚化、歌颂化给学生所造成的认识误区:只有那些高尚的、伟大的人和事才值得写。他们很少去有意发掘凡人小事中所蕴涵的平凡、朴实,却真切感人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凡人凡事中所蕴涵的平凡朴实却真切感人的内蕴。要求学生写亲身经历,也写耳闻目睹之事;写喜怒哀乐,也写酸甜苦辣;写肯定和赞美,也写否定和不满;写顺利成功,也写坎坷失败;写欢呼与呐喊,也写烦恼与困惑;写竞争与拼搏,也写懈怠与自卑;写友爱与互助,也写骄傲和嫉妒;写学习与工作,也写劳动与娱乐;写师长与亲友,也写同学与自己……“生活处处皆作文”、“留下真情从头说”。只要我们用一颗跳动的心去感悟生活,就一定能发现真情,笔底也一定会流露真情。
  另外,还必须营造一种鼓励学生讲真话、抒真情的作文氛围。教师面对学生作文中幼稚的观点和看法、偏激的指责与抱怨要正确处理,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批评,也不能用大话套话来敷衍塞责,应该多些平等商量的真心话,多些充满鼓励的真诚话,多些个性化的真情话。其次,教师不能垄断作文评价权,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作文,评价他人的作文。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与老师不同的意见,甚至相反的观点。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许多专家学者就此做过不少理论探讨和教改尝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直在积极地实践探索,希望走出误区、走出困境,寻找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寻找作文教学的广阔天地。希望那些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的同行,关心作文教学改革的专家学者们提出更多宝贵的建议。■
其他文献
自曹雪芹《红楼梦》诞生以来,无数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艰辛而有益的研究探讨,各派论断频出,学家众说纷纭。“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时至今日,很难有人能够说已经读懂读透了《红楼梦》。笔者对《红楼梦》更是读来读去,仍是一知半解。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对《红楼梦》略知一二。就选文《宝玉挨打》多次进行研读,反复揣摩,似乎有所感悟,在《安徽文学》2008年12月刊发了
期刊
杜甫诗歌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被后世誉为“诗圣”和“诗史”,对后代诗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为人所共知,杜甫关注全体的现实主义、李白高扬个性色彩的浪漫主义已成为唐代诗歌两面伟大旗帜,“李杜”也由此而得名。那么他们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否真的那样“泾渭分明”呢?在杜甫的诗歌中究竟有没有体现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呢
期刊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的词能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细腻动人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如梦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
期刊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对于初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所涉及的学术内容,是高一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因此,对学生而言,文章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性和趣味性。学术论文难在概念的界定,课堂教学时应努力维持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通过具体生动的例子,来理解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联和区别。同时,作为广义上的议论文的一种,学术论文在语言上有其严谨
期刊
从三十多年前语文教育界“三老”之一的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家看到的情形,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你辩我论乱纷纷”。对于语文教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就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虽然较三十年前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一些看似新潮的做法却在无形中禁锢着学生的思维。其中包括代替讲解冠之以“启发”之名而同样肢解文章的满堂问,毫无价值却能造就“繁荣”课堂的小组讨论
期刊
在亘绵不绝的古代短篇小说中,《聊斋志异》是一座高耸云端的巨峰。大抵成功之作,莫不根植于生活。在如何反映现实的问题上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纯粹的记实之作,另一种则是以表现理想为主。《聊斋志异》多属后者。  明末清初的政治更迭、经济重创、生活苦难虽在蒲松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在创作时并未局限于现实,而是以大胆的想象作为故事中主要情节的支柱,从而使这些真实的题材具有浪漫的基调。他用一种执着的态度坚
期刊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对课文感知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是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学习和分析课文内容无形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因此,现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谈谈课文内容与朗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纪丹麦“童话大王”安徒生出色的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由于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在饥饿和寒冷的交迫之下,而被活活冻死在街头。
期刊
“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物美价廉,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这是鲁迅离开鲁四老爷家之前的一段内心的想法。这与本文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展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这一主旨并无多少关联。然而,这一闲淡无奇之笔却是作者极用心之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赏析这一闲笔,体会作者这一用心之处。    一、极闲之笔尽极苦之人    祥林嫂“比勤快的男人还
期刊
明代文学家李贽曾写过一篇《童心说》,文中讲:“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天下所有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没有不出于童心的。如果心如枯井,感情麻木,童心泯灭,虚妄不实,是难于为文的。  是的,童心太重要了。童心,是作家禀赋的一个方面,是诗人气质的一项质素。意大利哲学家维克说:“在世界的儿童
期刊
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写抒情类文章时,有的学生无情可抒,苍白单薄,只追求语句华丽,情感失真;有的机械模仿端着架子好像很有气势,言之无物,使情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记事类的文章时,主要是转述别人的故事,只有结尾几句是写自己的东西,机械呆板。那么,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下面就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    一、贴近生活,寻真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