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让孩子参与科学过程增强他们的好奇心”这是科学启智计划的教育理念。“让成人学习如何作为孩子的一个伙伴,引领他们探索世界。”这也是瑞舍而卡森设立科学启智课程的目的所在。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好奇心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是激发孩子们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探究行为的前提。但作为幼儿教师怎样培养和激发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探索世界呢?以下几点是我在实践工作中总结的体会:
一、 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1、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探索的外部环境。
幼儿的好奇心是由环境引起的,随之而产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也是以环境为依托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有限空间,为幼儿创设有利于他们探索的环境来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品质,最直接的就是自然角了,因为在自然角教师投放的一些材料比如:对比种植的操作材料,水中、土中、沙中、石头中种植的黄豆,随着幼儿的观察和记录,它们每天都有所变化,会出现很多孩子们无法解释的问题,这些都极大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多样化的材料还要有系统的开放式的摆放或放到透明的容器里,方便孩子们观察和操作。户外的种植角、饲养角和教室以外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变成孩子好奇,好动的地方,探索发现的空间无处不在。
2、 教师应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
在孩子好奇的探索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幼稚或可笑的问题,教师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教师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认真的倾听、微笑、点头,都会对孩子心探索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在良好情绪的互动中,孩子才会体会到安全、自信和勇气,这有利于发展好奇心和探索行为。
二、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探索世界。
1、 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当我们的主题活动,日常的教学活动同孩子的个体需要有关系时,孩子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老师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或信息进行加工,这种加工不但要和孩子的认知情感保持一致还要在孩子原有认知水平上略有提高,帮助他们拔拔高。通过加工,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孩子的好奇心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让孩子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与满足感,从而促进孩子心理的整体发展。
2、 教师设置悬念,促进孩子把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
教师在活动中设置悬念,如不协调、很惊奇的、很矛盾的超出孩子正常想象范围之外的事物,使孩子在惊奇不理解之外产生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不但要设置这些问题,还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进行探知和解决问题。如:在探索重力转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先布置了一个带悬念的情境“小胶囊为滚下斜坡时是会翻跟头还是会一直滑下来呢?”“为什么你的小胶囊会翻跟头我的不会?”等等一些孩子觉得奇怪的问题。这样,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会进一步促进孩子大脑的警觉性,灵活性。
3、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问是孩子的特点,也是好奇心的一种主要表现。但是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或有的孩子根本不知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调动幼儿学习的心向,促使幼儿认知能力发展。首先要让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提问;其次,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后,在活动区开设小问号,使幼儿有机会继续自己感兴趣的探索。
三、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在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坚持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但是,有的教师习惯在孩子探索行为之前亮出标准答案,探索操作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孩子验证这个答案。而对孩子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他们是在尽情“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如《螺旋桨小车》这个活动,我就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时间来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向他们交待“弹性回力”的概念,但是他们都在玩中和操作中感受到了螺旋桨小车跑起来的动力来自于哪里,这就足够了。
2、给予孩子发现事情经过的权利。
在孩子进行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急于让孩子把在操作中发现的答案呈现出来,总是在他们操作时提醒应这样,应那样,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打乱了他们原有的思路。因此,孩子在操作时,我们教师应让他们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把孩子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我们要给予孩子发现事情经过的权利,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探索的过程比最终结果重要很多,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四、 做个富有好奇心的教师。
好奇心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緒情感体验。虽然孩子的好奇心要比成人强,但是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感应周围的事物时,教师的情绪会极大的感染和带动孩子们,使他们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对那些缺乏好奇心的孩子尤为重要。
好奇心在孩子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好奇心是促进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求知欲的前提。好奇是孩子一种宝贵的品质,是创造的萌芽。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动脑、用心,真正地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引领他们探索世界。
一、 创造条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1、教师应为幼儿创设有利于探索的外部环境。
幼儿的好奇心是由环境引起的,随之而产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也是以环境为依托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有限空间,为幼儿创设有利于他们探索的环境来诱发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好奇好问的品质,最直接的就是自然角了,因为在自然角教师投放的一些材料比如:对比种植的操作材料,水中、土中、沙中、石头中种植的黄豆,随着幼儿的观察和记录,它们每天都有所变化,会出现很多孩子们无法解释的问题,这些都极大的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多样化的材料还要有系统的开放式的摆放或放到透明的容器里,方便孩子们观察和操作。户外的种植角、饲养角和教室以外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变成孩子好奇,好动的地方,探索发现的空间无处不在。
2、 教师应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
在孩子好奇的探索过程中,可能会提出一些幼稚或可笑的问题,教师在尊重孩子的同时,教师鼓励的话语、肯定的眼神、认真的倾听、微笑、点头,都会对孩子心探索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只有在良好情绪的互动中,孩子才会体会到安全、自信和勇气,这有利于发展好奇心和探索行为。
二、 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探索世界。
1、 在日常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当我们的主题活动,日常的教学活动同孩子的个体需要有关系时,孩子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老师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或信息进行加工,这种加工不但要和孩子的认知情感保持一致还要在孩子原有认知水平上略有提高,帮助他们拔拔高。通过加工,调动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孩子的好奇心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让孩子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与满足感,从而促进孩子心理的整体发展。
2、 教师设置悬念,促进孩子把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
教师在活动中设置悬念,如不协调、很惊奇的、很矛盾的超出孩子正常想象范围之外的事物,使孩子在惊奇不理解之外产生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不但要设置这些问题,还要创造条件鼓励孩子进行探知和解决问题。如:在探索重力转移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先布置了一个带悬念的情境“小胶囊为滚下斜坡时是会翻跟头还是会一直滑下来呢?”“为什么你的小胶囊会翻跟头我的不会?”等等一些孩子觉得奇怪的问题。这样,因为结果的不确定性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会进一步促进孩子大脑的警觉性,灵活性。
3、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问是孩子的特点,也是好奇心的一种主要表现。但是因为孩子们的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或有的孩子根本不知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调动幼儿学习的心向,促使幼儿认知能力发展。首先要让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提问;其次,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最后,在活动区开设小问号,使幼儿有机会继续自己感兴趣的探索。
三、 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1、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
在科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掌握科学的方法,坚持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但是,有的教师习惯在孩子探索行为之前亮出标准答案,探索操作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孩子验证这个答案。而对孩子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活动形式,他们是在尽情“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如《螺旋桨小车》这个活动,我就给孩子们提供大量的时间来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向他们交待“弹性回力”的概念,但是他们都在玩中和操作中感受到了螺旋桨小车跑起来的动力来自于哪里,这就足够了。
2、给予孩子发现事情经过的权利。
在孩子进行操作过程中,有的教师急于让孩子把在操作中发现的答案呈现出来,总是在他们操作时提醒应这样,应那样,结果事与愿违,反而打乱了他们原有的思路。因此,孩子在操作时,我们教师应让他们去尽情探索,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把孩子放到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我们要给予孩子发现事情经过的权利,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答案,探索的过程比最终结果重要很多,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四、 做个富有好奇心的教师。
好奇心是具有感染力的情緒情感体验。虽然孩子的好奇心要比成人强,但是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去感应周围的事物时,教师的情绪会极大的感染和带动孩子们,使他们更加富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对那些缺乏好奇心的孩子尤为重要。
好奇心在孩子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好奇心是促进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求知欲的前提。好奇是孩子一种宝贵的品质,是创造的萌芽。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动脑、用心,真正地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伙伴,引领他们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