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的不等价关系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曾风靡一时,书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对美国梦不懈追寻,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其追寻梦想与梦想破灭的悲剧人生所反映的阶级对立观念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思考。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的不等价关系,对社会流动有着重要的意义,能为处理社会利益冲突以及如何稳固社会结构做出理论指导。
  关键词:盖茨比 阶级流动 金钱流动 不等价关系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愈来愈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马克思說:“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关系,社会流动也随之展开。这些利益关系构成了新型的社会关系,涉及不同阶层的人。其既能促进社会流动,反之亦能使之瓦解。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阶级观、阶级流动、资本论等领域做了众多研究,但目前对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的具体关系的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而马克思,在对利益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研究上十分详尽,但对阶级流动相关方面的阐述却不够全面。学者赖特说:“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对流动问题给予了更少的系统性关注。尽管从事有关阶级意识和阶级构成这类问题的定性和历史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讨论阶级文化和社区团结的发展和转变时经常提到流动问题,但是专门的马克思主义框架内事实上没有关于阶级流动的系统的定量调查。”因此,“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的关系”具有深入研究的应用价值与现实意义。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似是一个爱情悲剧,实际上反映的却是道德人性的丧失。小说中所体现的阶级对立观念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思考。在“迷惘的一代”的生活方式下,一个出生贫穷,通过非法获得财富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得到上层阶级的接受。因此,关于“阶级流动是否等于金钱流动”这一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表层的阶级流动
  盖茨比原名詹姆斯·盖茨,出生于北达科特州的一个农场,在苏必利尔湖挖沙或捕鱼为生。“一战”后,盖茨比通过酿私酒等非法活动成为百万富翁。而后,他在长岛富人区购买了一幢豪华别墅,每周六晚都在其豪宅内举办奢华的宴会,各种上流社会的人都会前来捧场,他凭借财富成功地吸引了黛西。从表象看,盖茨比的确凭借他的巨额财富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获得了所谓的“贵族”的青睐,完成了阶级跃迁。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存在流动性是毋庸置疑的。这既有国家政府调控的原因,也有流动主体自身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也是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之时,此时的美国经济空前繁荣,由于“一战”中大量敛资,再加之技术革命的开展,金融贸易市场十分活跃。很多人一夜暴富,相反,也有很多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资产阶级鼓吹的“美国梦”更是为人们追逐金钱的欲望添了一把火。盖茨比致富后,自以为自己已进入上层社会。这种“金钱=地位”的观念正来源于此;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经济因素确实于阶级划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生产剩余价值,赚钱发财,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像自然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和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资本家一切以追求利益为先,且不从道德文明的角度去评论,财富垄断是其巩固自身地位的必要手段。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资本”这样解释:“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这里的“资本”不能理解为简单的金钱物质,而是被赋予社会关系的不同阶层的利益枢纽。“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它必须成为起点又成为终点。”马克思的《资本论》详尽地阐述了“资本”于资产阶级中的运作机制,这为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借鉴。由此可见,资产占有量对于阶级流动起着制约作用。
  二、金钱流动不等于阶级流动
  盖茨比自认为完成了阶级跃迁,然而他的悲剧性结局却与梦想相差甚远。盖茨比的死亡是必然的,他正是死于那虚无的“美国梦”。
  盖茨比的“美国梦”是追求财富以及得到黛西的爱。当他获得巨额财富时,他肆意挥霍,只是为了引起黛西的注意,希望黛西嫁给他。他把黛西视为他的梦想、他的追求、他的生命、他的一切,他对黛西的爱是执着的、狂热的,但同时也是盲目的、偏激的。他完全迷失在追爱的途中,殊不知黛西只是为了寻求刺激才和他在一起的。对黛西而言,这只是一场游戏。她是爱盖茨比,但她更爱汤姆的地位与金钱。然而盖茨比不顾一切地追求黛西,哪怕他听出了“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的味道”,他依然坚持带她走。对他而言,黛西是“理想的化身”,在他心中,黛西依然是那个纯洁善良的女孩。可结局却是“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他们砸碎了东西,毁灭了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或者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留在一起的东西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的烂摊子”,盖茨比对黛西的爱让他揽下了一切的罪责。
  盖茨比出身贫穷,虽然他自称为“上帝之子”,自命不凡,但他的出身其实已经决定了他的社会地位。他依靠非法手段致富,这是后来身份揭露的导火索。像他这样一个暴发户,没有任何高贵的血统,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上层社会的人所接受的。盖茨比一直有个错误的认知:钱等于地位,有了钱,便可进入上层社会。他不知道“美国梦”只是资产阶级所鼓吹的“只要努力便可成功,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所谓的“信仰”。可以说,“金钱至上”的思想已成功地给盖茨比洗脑了。他并不了解“美国梦”的本质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正与现实相违背。“美国梦”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他不明白他所信仰的美好在上层社会根本不复存在。在那样一个等级观念森严的社会中,并不存在什么平等。因此,他只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战后,美国东部与西部存在不少差异,东部地区的世袭资产阶级对来自西部的新兴贵族充满了排斥与敌视。汤姆代表了东部腐朽势力,而盖茨比是新兴富人阶层的典型代表。在美国的资产阶级中,财富不仅存在“多”与“少”的差别,还存在着“新”与“旧”的不同。即使盖茨比的财富与汤姆可匹敌,但他缺少尊贵的血统,即使再有钱,也不会被认可。他没有根基,缺少强有力的后盾,而且他并不清楚上层社会的行为法则。他认为他与汤姆一类人是平等的,但被汤姆的一句“我们生而不同”全盘否定。他自以为自己完成了向上的阶级跃迁,殊不知金钱并不能成为突破阶级界限的“资本”,这也解释了当他被汤姆拆穿身份之后恼羞成怒的原因。他的失态使得他失去了作为一名绅士的修养,这是来源于骨子里的自卑。盖茨比的死亡“宣告了他‘美国梦’的彻底破灭,他悲惨的结局也生动地展示了战后‘迷惘的一代’对美国梦感到幻灭的悲哀”。   盖茨的死亡无疑是对“美国梦”、对资产阶级、对“爵士时代”的一次巨大冲击。然而造成他人生悲剧性的原因,不在于他尚未认识到上层社会容不下他理想的纯洁,根本原因在于阶级阻碍。凭借着资产占有量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是存在可能性的,然而盖茨比所处时代的上层社会是不允许下层阶级依靠仅有的资产突破阶级界限,打破阶级的封闭性。可见,金钱并不能作为衡量阶级流动的唯一标準,阶级划分并不能以简单的生产资料占有情况来划分。
  三、现实意义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时代虽然与现今相差甚远,但仍对社会当下的社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小说中的阶层世袭对来自下层低贱血统的排斥,正是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层阶级阻碍了盖茨比一类中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渠道,而我国社会流动也存在此类问题,即阶级固化。原本正常有序的社会流动为中下层人民提供了发展的机会,按能力分配资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公平。从而拉动经济的发展,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的过程中,以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为主的社会中间阶层将逐渐成为多数,农业劳动者阶层在全国就业人口中不再占多数,企业家和经理阶层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阶层,他们同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一起,成为主导性的社会阶层。在这个过程中,对每个人来说,社会流动日益开放,机会日益变得均等,公平竞争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机制,能力主义准则取代身份主义原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依据。”这也是社会改革的方向。现如今,充斥整个社会的利益文化阻碍了精英流动,部分人被拒于上层阶级的门外。这种公平被打破,人们的劳动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消解,社会僵化,长此以往,社会生产力必然下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共产党宣言》指明:“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他们(指雇佣工人—作者)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并且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厂主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种专制制度愈是公开地把发财致富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愈是可鄙、可恨和可恶。”垄断阶层为了专利利用资本经济对下层社会阶层进行压榨剥削,造成了阶级流动的碎片化甚至断层化现象。当中下层人民自以为无法凭借具有的某种“资本”完成阶级的向上跃迁,社会流动便会终止。经济流动逐渐停滞,分配机制不合理,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下层的精英无法向上运输,人才的流失只会造成社会的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并学习马克思《资本论》,以马克思利益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除此之外,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阶级利益关系也为人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做出了警示。马克思将一生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在金钱与事业二者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事业,并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追逐金钱的自私虚伪,批判了“一切向钱看”的扭曲的价值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不应为钱之奴,丧失主体性,而应成为金钱的主人。人不应以追求金钱财富为自己的人生信条,“美国梦”不过是个虚无缥缈的梦罢了,努力没错,但“金钱至上”并不能作为驱使你完成阶级跃迁的促进因子。马克思对待金钱物质利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及世界观,从而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综上所述,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反映了阶级流动不等于金钱流动这一命题。本文通过对阶级流动与金钱流动二者关系的系统分析,为处理社会利益冲突以及如何稳固社会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公丕祥主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通史(第1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5.
  [2] 埃里克·奥林·赖特.后工业社会中的阶级:阶级分析的比较研究[M].陈心想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180.
  [3] 吕芳举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73.
  [4]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5] 鲁品越.鲜活的资本论——从《资本论》到中国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215.
  [6]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双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84.
  [7]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6.
  [8] 罗伯特·海尔布罗纳.改变世界的经济学家[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153.
  [9]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5年第2辑(总第15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66.
其他文献
摘 要:李娟以清新自然的文风而闻名,她的作品被誉为“阿勒泰精灵的吟唱”。然而,作者却在文章中隐含着自己难以启齿的童年创伤——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作者于单亲家庭长大,由此产生了隐秘而深刻的心理创伤,而文学创作则成为作者精神救赎的一种方式,她将自身的孤独、寂寞诉说出来,从而寻求心灵上的平和。本文将从父亲缺失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它给作者带来的创伤,以及作者是如何用文学来进行自我救赎的
期刊
摘 要:《新房客》是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1953年创作的独幕剧。剧中的道具——家具由渐趋进入发展到铺天盖地,最终埋葬了其使用者。本剧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两种生存困境:一方面家具代表着具体物质,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无止境的物欲导致物的泛滥以及物对人的压迫;另一方面,家具也是社会普遍意识的具体呈现,个人意识在社会普遍意识的突围下,只能一步步减弱,直至消亡。《新房客》以触目惊心的舞台表演方式警示人们认
期刊
摘 要: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出生于西班牙,是世界艺坛公认的具象主义绘画大师。洛佩斯不仅在油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相当成就,他的素描作品在画坛中也独树一帜,本文就艺术家的素描作品展开讨论和探究。  关键词: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具象主义 素描艺术  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1936年出生于西班牙,他初涉画坛便不同凡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作品更是引起欧美国家的普遍重视。时至今日,洛佩斯已
期刊
摘 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书写的一部创伤寓言,福妮雅被刻画为遭受家庭创伤的受害者形象。罗斯通过混合式追述、视角转换等后现代叙事方式反复闪回其遭受创伤的场景,阐释其荒废生活的成因,揭示强加于其身的谎言,诠释了家庭创伤给其生活带来残酷的、毁灭性的打击。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家庭创伤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 )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佼佼者。2001年,
期刊
摘 要:D.W.格里菲斯是世界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导演,也是技术电影承上启下式的人物,他改变电影技术混乱无序的状态,取各家所长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同时以自身的文学素养改变传统叙事电影的基本语言,在电影中加入艺术元素,使得电影真正踏入艺术的殿堂。在其电影生涯早期和成熟期,他发展电影的剪辑技巧,拓宽电影的表现时空,为蒙太奇理论的产生提供实践基础,这些都使得电影产生划时代的剧变。  关键词:技术电影 剪
期刊
摘 要:《张曼娟妖物志》里的那些妖物被抽离开原来生存的时空,将虚幻的故事放进现实生活的环境,这些妖物越活越滋润,竟然生出更昌盛繁茂的生命力。本文力图打开妖物世界向人间虚掩的门扉,对照他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探寻人类热衷于创造神话、衍生传说、再造妖物的原因,透析读者更深的心理层面:我们为什么要“妖”?  关键词:妖物 现实 情爱 救赎  一、妖声四起  2006年9月,著名作家苏童用现代方式重构孟姜
期刊
摘 要:对于《国风·卫风·淇奥》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于其中“竹”的意象的分析解读,竹作为审美意象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这篇《淇奥》,其主要是以竹的高洁品质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本文主要是从一个动态的过程去观照“绿竹”的成长过程与“君子”品行修养的砥砺过程以及浅谈《淇奥》的诗歌主旨。  关键词:《国风·卫风·淇奥》 绿竹 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
期刊
摘 要:“二流子”群体随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瓦解而出现,又在随后的社会变革中几经变化。无论是“二流子”群体本身,还是对它的文学叙述,都深受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影响。传统土地关系的坍塌造成了“二流子”的出现,而“二流子”在新时代的演变则反映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种种问题。“二流子”的命运和这场关于土地的嬗变紧密相连。  关键词:“二流子” 传统土地关系 土地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乡村的渗透,中国传统的
期刊
摘 要:以海德格尔《林中路》的现象学眼光,审视余华所写的第一篇先锋小说《四月三日事件》,分析主人公在人与世界的紧张关系中如何成长与发展,并以此留下泥迹,这“泥迹”又如何成为一个关于余华此系列作品的、关于先锋派小说的指示。  关键词:《林中路》 海德格尔 余华 真 艺术作品  余华从1987年开始到1991年的这一段时间内,创作并发表的十几篇中短篇小说使其被冠以“先锋派”作家的名号。而学界对余华此类
期刊
摘 要:从古代“养气论”的角度看,“大散文”的“大气魄”和“大境界”源自“气”的生成和发展。贾平凹以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之道“养气”“蓄气”,形成具有“大气魄”“大境界”的“大散文”。本文通过梳理“养气论”的发展历史,探讨贾平凹“大散文”中“气”的生成与演化。  关键词:“养气论” 贾平凹 大散文  “气”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包括物质和精神。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认为“气”是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