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土地的嬗变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w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二流子”群体随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瓦解而出现,又在随后的社会变革中几经变化。无论是“二流子”群体本身,还是对它的文学叙述,都深受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影响。传统土地关系的坍塌造成了“二流子”的出现,而“二流子”在新时代的演变则反映出土地改革运动中的种种问题。“二流子”的命运和这场关于土地的嬗变紧密相连。
  关键词:“二流子” 传统土地关系 土地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对乡村的渗透,中国传统的乡村社会逐渐解体,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群体“二流子”。20世纪50年代春明出版社出版的《新名词词典》中,“二流子”特指旧社会中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失去土地和职业的一部分人。a与之相应,文学作品中也涌现了如阿Q、福贵等一大批“二流子”形象。在探究“二流子”的诞生及其命运的演变时,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二流子”本身还是对它的文学叙述,都深受由社会变革而产生的权力关系变化的牵引。而这权力关系的变化又集中于一个要素——土地,以及建立在土地之上的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作为一个现代性事件,“二流子”的出现体现了中国传统封建土地关系的分崩离析,而对其进行的改造,又与新的土地制度密切相连。以“二流子”为观照,我们可以看到,在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个人命运以及文学叙述,是如何围绕着这一场关于土地的嬗变,而被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一、危机
  “二流子”并不是中国农村古已有之的东西,它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和生活方式侵入农村,而形成的新群体。赵树理的小说《福贵》中福贵一步步沦为“二流子”的过程,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福贵本来是一个健壮的农村青年,家里有四亩地,能够勉强维持生活。然而福贵的娘因病去世,福贵只好向村里的王老万借钱,又向他借了粮。结果这一笔债就彻底压倒了福贵一家的生活。因为王老万放的是高利贷,福贵年年给他做长工,结果借的债一分没还上,欠的反而越滚越多,“福贵从此好像两腿插进沙窝里,越圪弹越深”b。福贵的生活没有了指望,破罐子破摔,整天要么赌博,要么偷鸡摸狗,从一个有为青年变成了“二流子”。福贵这一类“二流子”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便是高利贷者的剥削。金融高利贷非常容易就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倾家荡产。这种营利性经济模式,是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侵入中国农村造成的。然而除了这一显性力量,高利贷得以在中国的现代农村流行,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这一要素。中国农村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不仅在帝国主义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并且其自身的发展也走到了尽头,农村的富裕财主选择以高利贷的形式盈利,因为收益实在是太高了。在20世紀30年代,高利贷利率可达到年息20%以上。与之相比,一个精心经营的大农场,其最高收益也不过13%至14%。c如此高的利率足以使借贷人望而却步,任何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人都不会选择背上这样的债务。然而在中国农村,许多饥饿的农民别无选择。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他们还能通过辛勤劳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一旦遇上变故——丧葬、疾病、春荒等——为了能够再捱上一年,他们只能选择向高利贷主借钱借粮。在韩丁的《翻身》一书中,他如此描述了中国农民岌岌可危的生活:“在许多地区,乡村人民的处境,就像一个人永远站在齐颈深的水里,一个小浪就足以把他淹死。”d许多农民被迫走上借高利贷的不归路,他们的生活面临着危机,而这危机在更深的层次上与土地和农业有关。
  按照阶级划分,土地革命前大部分中国农民被划为贫下中农,他们只拥有极少的土地,靠着辛勤耕种以及给地主佣工,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要想提高收入,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人口,但是增加劳动人口的收益是有限的,并且其边际收益不断趋向于零。然而只要增加劳动力还能够有一丁点儿的回报,中国的农民也就不会放弃这唯一能够改善生活的方法。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农业内卷化”现象,即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方式,只是依靠不断投入人力才能够提高产量。这种方式依靠扩大耕地面积、修建水利工程、增加有机肥等,帮助中国农业前进,然而到了后期,“可供移民的边区开发净尽,集约化的道路也已走到尽头,到了面临危机的关头”e,中国农村面临着空前的人口压力,农民已经不能够从有限的土地中榨取更多东西,而同样多的土地却被要求供养更多的人口。因此,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总是在破产的边缘徘徊,遇到一点小的风浪,就不得不向高利贷寻求帮助。与此同时,那些敛财颇丰的高利贷主,在完成了自己的资本积累后,却无意于把金钱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造成农村的生产条件一直未能得到太大的改善。在“农业内卷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农村拥有大批过剩的劳动力,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传统的租佃关系,变成了“无产”或是“半无产”的雇工,他们比起传统的农民,更容易向“二流子”转化。在阶级关系和人口压力的双重影响下,越来越多像福贵这样的农民,不得不向高利贷求援,从此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二流子”。他们的出现,与中国传统的封建土地制度在现代中国遭遇的危机有着深层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变革
  旧有的土地制度走到尽头,就需要建立新的土地制度。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发表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f。比起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对地主较为宽容的“减租减息”政策,新一轮的土地改革直接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昔日贫苦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少,都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分到了土地。封建的土地制度一去不复返,随之一同消失的还有传统的租佃关系和地主的剥削。解放区的广大农民,就如《翻身》一书所描述的那样,感到自己“翻身”了:“许多贫农放弃了过去见面时挂在嘴上的一句客套话——‘老乡,吃了吗?’——而互相问道:‘同志,翻身了吗?’对于这个问话,大多数人都会回答说:‘翻身了。’”g
  土地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鼓舞了革命队伍,使得人民解放军一举解放了全国,它还涉及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根本结构的改造。这个改造是指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将农民动员起来,在新型的劳动组织中,用集体劳动取代个人劳动。而新的劳动形式“不仅增加了效率,而且通过劳动建立了一种新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只有在这样的劳动共同体中,劳动观念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h。   通过土地改革,中国旧有的土地制度得到了根本的颠覆,新的劳动组织和劳动观念得以建立。在崭新的劳动共同体中,旧时的“二流子”,无论是阿Q还是福贵,不再受到压迫和剥削,而是成为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但是,这些“二流子”并没有立刻摇身一变,成为热爱劳动的积极分子,虽然他们存在的物质基础已经没有了,但需要对他们进行观念上的改造。“二流子”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意义也由此发生了变化,他们的产生曾经代表着封建土地制度的衰败和危机,而对他们的改造,则是出于发展生产、树立新的劳动观念的需求。这个时期的“二流子”已经与旧社会中的“二流子”有了截然不同的性质,他们不是被迫失去土地,而是好逸恶劳,依旧想过不劳而获的生活。孙晓忠教授在《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中总结了土改时期“二流子”的危害:一是“二流子”只消费不劳动,催生了一种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二是“二流子”们“不仅自己不生产,逃避公税,而且说怪话,破坏别人的生产情绪,不利于调动其他人的生产热情”;三是“二流子”搬弄是非,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的移风易俗。i
  因此,对改造“二流子”的关注,不再是为了破除旧社会封建体系,寻求新的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而是为了配合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帮助建立新的劳动共同体。這个时期的有关“二流子”的文艺作品,比如《刘二起家》《兄妹开荒》《二流子搬事非》等,起到的都是这个作用。
  除了那些积重难返、不肯劳动的“二流子”,解放区还有另一类“二流子”。他们由于土地政策未能在自己的乡村得到贯彻实行,还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只好继续维持自己的“二流子”身份。在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位于解放区的阎家山虽然推行了土地改革政策,但由于权力依旧把持在村中大户手中,所以所谓的“减租”“丈地”都靠着他们上欺下瞒、编造数据糊弄过去了,贫困农民的生活依旧没有得到改善。而没有自己土地,靠着放牛、看庄稼为生的李有才,还因为敢于说话而被赶出了村庄。这一类“二流子”的存在体现了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冲突,许多地方干部没有能够实行国家政策,反而作威作福,让“当干部的骑到了人民头上”。总之,文学作品中的“二流子”形象,既是传统封建土地制度式微的表征,又是体现新的土地制度和生产关系的一个侧面,还是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在地方推行情况的“晴雨表”。“二流子”命运的转变,紧扣着发生在现代中国的这一场关于土地的嬗变,而这场嬗变又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根本结构,并且不断地在文学作品中显露出自己的深远影响。
  a 孙晓忠:《延安时期改造二流子运动》,《中华读书报》2010年第013版。
  b 赵树理:《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ce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8页,第9页。
  dfg 韩丁:《翻身》,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49页,第6页,第177页。
  hi 孙晓忠:《当代文学中的“二流子”改造》,《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十三五”期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云南既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沿边省份,多年来与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发展,为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对南方丝绸之路
期刊
摘 要:受后殖民女性主义及后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影响,当下热播的美剧彰显了后女性主义从宏大到微小的理念转变。其表征有三:第一,女性人物主体的多元化:除了白人女性和主流的异性恋女性,第三世界女性与同性恋、双性恋女性等弱势或边缘群体走入当下美剧的叙述视野;第二,叙事主题的琐碎化:当下热播的美剧颠覆了传统女性主义的宏大叙事,各色女性的日常生活经历和琐碎感受成为关注重点;第三,主体性建构途径的通俗化:热播美剧
期刊
摘 要: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创作以“神实主义”的方式,观照乡土,沉思乡土。还乡是其众多乡土小说的叙事策略,政治、革命、权力以及爱情是他叙事的核心。对乡土,阎连科显然有着复杂的情感,那是一个无法抛弃的所在,那里有他的哀怨。然而,骨子里对乡土的挥之不去的爱,使得他面对乡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关键词:乡土文学 神实主义 原乡想象 时代焦虑 历史焦虑  乡土,曾是阎连科急欲逃离的处所。带
期刊
摘 要:李娟以清新自然的文风而闻名,她的作品被誉为“阿勒泰精灵的吟唱”。然而,作者却在文章中隐含着自己难以启齿的童年创伤——父亲缺失(father absence)。作者于单亲家庭长大,由此产生了隐秘而深刻的心理创伤,而文学创作则成为作者精神救赎的一种方式,她将自身的孤独、寂寞诉说出来,从而寻求心灵上的平和。本文将从父亲缺失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它给作者带来的创伤,以及作者是如何用文学来进行自我救赎的
期刊
摘 要:《新房客》是荒诞派剧作家欧仁·尤奈斯库1953年创作的独幕剧。剧中的道具——家具由渐趋进入发展到铺天盖地,最终埋葬了其使用者。本剧展现了现代人面临的两种生存困境:一方面家具代表着具体物质,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无止境的物欲导致物的泛滥以及物对人的压迫;另一方面,家具也是社会普遍意识的具体呈现,个人意识在社会普遍意识的突围下,只能一步步减弱,直至消亡。《新房客》以触目惊心的舞台表演方式警示人们认
期刊
摘 要: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出生于西班牙,是世界艺坛公认的具象主义绘画大师。洛佩斯不仅在油画与雕塑方面取得相当成就,他的素描作品在画坛中也独树一帜,本文就艺术家的素描作品展开讨论和探究。  关键词: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具象主义 素描艺术  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1936年出生于西班牙,他初涉画坛便不同凡响,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的作品更是引起欧美国家的普遍重视。时至今日,洛佩斯已
期刊
摘 要:《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书写的一部创伤寓言,福妮雅被刻画为遭受家庭创伤的受害者形象。罗斯通过混合式追述、视角转换等后现代叙事方式反复闪回其遭受创伤的场景,阐释其荒废生活的成因,揭示强加于其身的谎言,诠释了家庭创伤给其生活带来残酷的、毁灭性的打击。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人性的污秽》 家庭创伤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 )是当代美国文坛的佼佼者。2001年,
期刊
摘 要:D.W.格里菲斯是世界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导演,也是技术电影承上启下式的人物,他改变电影技术混乱无序的状态,取各家所长形成系统化的技术体系,同时以自身的文学素养改变传统叙事电影的基本语言,在电影中加入艺术元素,使得电影真正踏入艺术的殿堂。在其电影生涯早期和成熟期,他发展电影的剪辑技巧,拓宽电影的表现时空,为蒙太奇理论的产生提供实践基础,这些都使得电影产生划时代的剧变。  关键词:技术电影 剪
期刊
摘 要:《张曼娟妖物志》里的那些妖物被抽离开原来生存的时空,将虚幻的故事放进现实生活的环境,这些妖物越活越滋润,竟然生出更昌盛繁茂的生命力。本文力图打开妖物世界向人间虚掩的门扉,对照他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探寻人类热衷于创造神话、衍生传说、再造妖物的原因,透析读者更深的心理层面:我们为什么要“妖”?  关键词:妖物 现实 情爱 救赎  一、妖声四起  2006年9月,著名作家苏童用现代方式重构孟姜
期刊
摘 要:对于《国风·卫风·淇奥》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于其中“竹”的意象的分析解读,竹作为审美意象最早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是这篇《淇奥》,其主要是以竹的高洁品质来比喻“君子”的高尚情操。本文主要是从一个动态的过程去观照“绿竹”的成长过程与“君子”品行修养的砥砺过程以及浅谈《淇奥》的诗歌主旨。  关键词:《国风·卫风·淇奥》 绿竹 君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