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的普及,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种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赋予现代教育崭新的面貌。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声音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一时间,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但是,在肯定多媒体教学成效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其运用的误区,下功夫纠正。
一、片面追求形象、直观、动感而忽视学科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考,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也不知学了什么,连基础知识也了解不清楚,更不用说体会思维的乐趣和感受情感的熏陶。如声音的插入,如果每点击一次鼠标,就弄点声音出来,所有的课都变成“音乐课”了。有的教师设计的课件,就连小标题的出现也搞出声音,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另外,图片的运用,如果是为了引入问题,一张图片就可以了。如八年级历史下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可用“卢沟晓月”图片引入“血染卢沟桥”一目,一张足矣。图片太多,就会变成介绍卢沟桥,与教学目的背离。
二、多媒体手段用得过滥,失去激趣作用
多媒体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但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每个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手段,图片、声音、动画充斥整节课。这样的课件秀开始可能吸引住学生,时间一长肯定索然无味。原本多媒体手段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就会失去兴趣。
三、机器为主,忽视师生互动
课件是辅助性的,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件是预设的,教师的教学思路固定在课件之中。上课时,有的教师就拉着学生跟着课件走,变成课件主导。这样就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忽略了学生的反馈,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无论课件如何精彩、美轮美奂,都不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那样能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在教学时切忌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互动变成冷冷冰冰的“人机互动”。
四、忽视传统手段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呈现,课件是教师上课的工具,是由教材派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在有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整节课都是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被精彩的课件吸引住,很少接触教材,更谈不上教师指导学生看书。须知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好,也不能完全取代教材的地位。另外,课件一闪而过,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一节课下来,混混沌沌,有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没有一个板书(主页面),思路凌乱。板书反映教学的逻辑层次和脉络体系,课件给学生以短暂的直观效果,板书则产生较为持久的直观效应。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树立整合的观念,把课件和教材、板书等传统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替代。
五、知识量过多,学生疲于应付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增加信息量,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时间做笔记。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采用了大量材料、图片。学生总是仰头看课件,无暇看书,加上频繁跳转页面,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到下课时,有的学生直言听不明白。所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筛选材料,精心制作课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视听直观功能,为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但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应该正确认识其辅助地位,努力寻找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科学选择、合理使用、注重实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一、片面追求形象、直观、动感而忽视学科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的思考,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一节课下来学生也不知学了什么,连基础知识也了解不清楚,更不用说体会思维的乐趣和感受情感的熏陶。如声音的插入,如果每点击一次鼠标,就弄点声音出来,所有的课都变成“音乐课”了。有的教师设计的课件,就连小标题的出现也搞出声音,这是完全没必要的。
另外,图片的运用,如果是为了引入问题,一张图片就可以了。如八年级历史下册《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可用“卢沟晓月”图片引入“血染卢沟桥”一目,一张足矣。图片太多,就会变成介绍卢沟桥,与教学目的背离。
二、多媒体手段用得过滥,失去激趣作用
多媒体只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使用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但有的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每个内容都采用多媒体手段,图片、声音、动画充斥整节课。这样的课件秀开始可能吸引住学生,时间一长肯定索然无味。原本多媒体手段的优势随着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学生对信息化教学就会失去兴趣。
三、机器为主,忽视师生互动
课件是辅助性的,根本不可能代替教师人性化的讲解和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课件是预设的,教师的教学思路固定在课件之中。上课时,有的教师就拉着学生跟着课件走,变成课件主导。这样就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忽略了学生的反馈,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身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人文力量感召。无论课件如何精彩、美轮美奂,都不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亲切的话语那样能感染和鼓舞学生。因此,在教学时切忌把充满人情味的师生互动变成冷冷冰冰的“人机互动”。
四、忽视传统手段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呈现,课件是教师上课的工具,是由教材派生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二者有机结合。在有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整节课都是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被精彩的课件吸引住,很少接触教材,更谈不上教师指导学生看书。须知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再好,也不能完全取代教材的地位。另外,课件一闪而过,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一节课下来,混混沌沌,有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没有一个板书(主页面),思路凌乱。板书反映教学的逻辑层次和脉络体系,课件给学生以短暂的直观效果,板书则产生较为持久的直观效应。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我们要树立整合的观念,把课件和教材、板书等传统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种教学手段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替代。
五、知识量过多,学生疲于应付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增加信息量,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更没有时间做笔记。我在讲授九年级历史上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采用了大量材料、图片。学生总是仰头看课件,无暇看书,加上频繁跳转页面,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大多数学生一脸茫然。到下课时,有的学生直言听不明白。所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来筛选材料,精心制作课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的视听直观功能,为教学创造出良好的氛围。但多媒体技术不是万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应该正确认识其辅助地位,努力寻找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科学选择、合理使用、注重实效。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