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创设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
一、声律启蒙,启迪思维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好语文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逐步领会文章的意旨思路。我在《蒹葭》一诗的教学中,就要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接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去体会诗中的言语,特别抓住“方”“长”“央”“湄”“跻”“坻”“涘”“右”“沚”这几个字反复研读,展开想象,仔细品味。于是学生的理解逐渐加深,并形成意象,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感情。
声律启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说”。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我通常挤出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一位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或就班里发生的事情,社会的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再次,结合教材或学校的德育工作部署,适时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讲话机会。通过实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声律启蒙,其实就是要通过“口”,去培养学生“想”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的脑筋“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视觉意象,激活思维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课堂教学关键在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公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若适当变换讲课形式,化文字材料为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
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开头提到的四种图形,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个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来,并说明理由。这样,便能引导学生对眼前的直观形象进行观察,从而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课文内容。有些课文形象具体,描写细致,如《长江三峡》中的风光,《春》中的“春花图”“春草图”,《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等。教师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视觉意象,不只是停留在课堂的图片教学中,重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激活思维。
三、触觉体验,调动思维
触觉体验,这里说的并不是要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当然,适度的练习是必要的,这样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从练习中拓展思维。触觉体验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以致用。如学完《春》时,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春花图”的段落,抓住秋天的特点,用文字描绘出一幅“秋叶图”或“秋果图”。这样,学生通过动手,进一步调动了思维。
触觉体验,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相关景物绘画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绘画的创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学习的愉悦。或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去积极体验理解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我在教《陈毅市长》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对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情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把握了小说主题。
触觉体验,还要求平时要做好素材的积累,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四、纵横拓展,挥洒思维
教师的工作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面向学生发展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只是抱着教材与学生交流,那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同的联结,巧妙地设计一些反向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比如学《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那么为什么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让学生讨论:郑屠为富不仁,霸占民女,却要立下“文书”,披上“法”的外衣;鲁提辖伸张正义,打死郑屠,却违反法律,不得不亡命江湖。这里的“法”和“正义”是否相悖?为什么?这些问题,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种训练越多,学生的独创能力就会越强。教师要尽力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实习编辑 崔晓玲
一、声律启蒙,启迪思维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好语文较直接有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读,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逐步领会文章的意旨思路。我在《蒹葭》一诗的教学中,就要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接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进而去体会诗中的言语,特别抓住“方”“长”“央”“湄”“跻”“坻”“涘”“右”“沚”这几个字反复研读,展开想象,仔细品味。于是学生的理解逐渐加深,并形成意象,进一步把握诗的内容感情。
声律启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还要让学生学会“说”。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我通常挤出每节课的前几分钟,由一位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或就班里发生的事情,社会的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我深入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再次,结合教材或学校的德育工作部署,适时开展演讲比赛或辩论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讲话机会。通过实践,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声律启蒙,其实就是要通过“口”,去培养学生“想”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让学生的脑筋“活”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视觉意象,激活思维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课堂教学关键在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公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若适当变换讲课形式,化文字材料为直观形象,更能吸引学生。
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中,我先出示课文开头提到的四种图形,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个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来,并说明理由。这样,便能引导学生对眼前的直观形象进行观察,从而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课文内容。有些课文形象具体,描写细致,如《长江三峡》中的风光,《春》中的“春花图”“春草图”,《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等。教师可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抓住景物的特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视觉意象,不只是停留在课堂的图片教学中,重要的是通过直观形象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会观察,从观察中激活思维。
三、触觉体验,调动思维
触觉体验,这里说的并不是要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当然,适度的练习是必要的,这样能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从练习中拓展思维。触觉体验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以致用。如学完《春》时,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中“春花图”的段落,抓住秋天的特点,用文字描绘出一幅“秋叶图”或“秋果图”。这样,学生通过动手,进一步调动了思维。
触觉体验,可以让学生把课文相关景物绘画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绘画的创造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学习的愉悦。或在小说、戏剧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去积极体验理解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我在教《陈毅市长》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对角色进行表演,学生生动形象地再现课文中的情节,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把握了小说主题。
触觉体验,还要求平时要做好素材的积累,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
四、纵横拓展,挥洒思维
教师的工作不只是关注过去,面向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面向学生发展的未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的内容是有限的,如果我们只是抱着教材与学生交流,那就无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同的联结,巧妙地设计一些反向问题,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比如学《范进中举》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那么为什么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让学生讨论:郑屠为富不仁,霸占民女,却要立下“文书”,披上“法”的外衣;鲁提辖伸张正义,打死郑屠,却违反法律,不得不亡命江湖。这里的“法”和“正义”是否相悖?为什么?这些问题,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这种训练越多,学生的独创能力就会越强。教师要尽力诱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责任编辑 黄日暖
实习编辑 崔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