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鉴MS-EEPO有效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通过贵港市港南中学“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阐述在该课堂模式下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操作,为历史乃至别的学科课堂教学提升有效性方面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一案三板五段 有效性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20-02
如今的历史教师正努力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等几个转变。
但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历史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只求热闹,不问实效。
(二)课堂组织形式较单一,要么以讲授为主,要么运用多媒体辅助过了头,一节课都在视频、音频、屏幕间转换,要么活动太多,场面热闹,实效不强。
(三)教学中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或是预设太多挤占生成时间,导致课堂缺乏教学机智及艺术性,或是生成过多影响了预设目标的实现,导致课堂的随意性甚至偏离教学中心。
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承担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任务,但课时紧,任务重,教学难度比较大。学校为了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有利于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增强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一、“一案三板五段”教学模式体现有效教育理念
本文着眼于论述在有限的课时里,借鉴MS—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通过“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提升历史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一案三板五段”模式是由“一案”、“三板”和“五段”组成,分别是:
“一案”即使用导学案。
“三板”即板书三方面信息。教师在前板写上三方面信息,一是本节课题;二是本节课型(探究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三是本节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五段”即完成一节探究课的五个环节。
第一段“复习旧知”,即简单复习学过的内容,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该环节约3分钟。
第二段“解读目标”,即老师对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解读,明确本节重难点,特别是指出跟高考的关系。该环节约2分钟。
第三段“自助学习”,即组织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组学,要求学生识记本节的基础知识。该环节约15分钟。
第四段“群学突破”,即展示探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即由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该环节约15分钟。
第五段“达标测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重要知识点,该环节约5分钟。
MS—EEPO有效教育理念认为:要想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以“情景故事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3至5次,以做中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5至7次,多要素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9至12次,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教法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17至25次”。“教学活动中动静转换的生理心理时间不是40至45分钟,而是7至13分钟。教师在备课中每7至13分钟原则上需要安排1次动中学的时间。其中,动态中学习的时间一般占静态学习时间的10%至30%”,“动静转换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学生学习的精力和体力”。
在“一案三板五段”模式下,学生在独学、对学、组学中分别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关键知识的机会。在群学环节,由于一个班往往分成6至9个组,每个组都安排有利用关键知识的探究题,点评时就相当于强化1次,这样强化了6至9次。“达标检测”环节,其实是把关键知识点化为选择题,根据题量的多少(一般有5道题),也相当于强化相应次数。加上下一节课的“复习旧知环节”,关键历史知识点可以在几种学习状态下灵活转换,强化了15至18次。
所以,“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MS-EEPO有效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一案三板五段”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案”
第一步,科组长开学时把备课任务及备课内容分配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每位成员均承担一定的备课任务,即为主备人;第二步,主备人提前一个星期把自己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初稿打印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各位老师可以在初稿上写意见或建议;第三步,各基组定一个时间、地点,由主备人说课,各基组成员根据预先看过的初稿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大家意见不统一之处要进行协调好;第四步,主备人根据集中讨论的结果,修改导学案,形成定稿,交文印室印发,保证学生人手一份。
以往老師写的教案只是老师自己了解而已,学生不太清楚一节课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导学案是师生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剧本,不仅是老师知道流程,学生也了解具体操作过程,这样就避免了空洞性。
如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导学案设计提纲如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合作探究一】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区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三】簡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达标检测】(设计5道选择题)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三板”
我们知道,课题是一节课的标杆,有了它就相当于有了方向目标;课型的标注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发挥,使其有侧重地开展教学活动;展现学生较在意的小组得分,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1第15课时,老师在前板上写出课题“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另起一行写课型“探究课”。至于各小组得分情况可另外在墙上挂一块小板,写上小组名称、打分项目(如复习、独学、群学、点评、检测等环节)。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五段”
第一段“复习旧知”,一般老师设两三个小问题,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实时打分,并引出新课的学习内容。
如北师大版必修2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1)井田制出现于哪个朝代?(2)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3)农民与奴隶有何区别?
第(3)个问题就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这样,“通过精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段“解读目标”,需要老师博览群书,多接触一些高考试题,以驾驭本环节课。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2第1课,除提一下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外,可以指出2007年高考广东题、2009年高考辽宁题、2010年高考浙江题等都有本节内容,这样学生懂得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在心理上期待。
第三段“自助学习”,基础知识梳理,最好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填写重要的关键词,约15个。此时老师巡堂,督促学生,提高效率。当学生基本完成时,老师提醒学生对导学案中的探究题进行讨论并形成文字。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
第四段“群学突破”,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的版面、字体、速度等。接着,老师安排别组进行评判,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质疑,老师认为必要时可快速补充。老师还要牵头确定各组本环节得分,吩咐相关人员记录清楚,以备评价小组使用。
如上面提到的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叫小组派代表来抽签确定主要讨论的题目,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由全班对各组的答案进行评判、打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或者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从设计的探究题(最好具有开放性)讨论中达成,如本节里“合作探究一”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合作探究三”可以让学生懂得各族人民之间要互相尊重。这样,“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德育工作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第五段“达标测评”,一般设计选择题,各组经过讨论后,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后,各组知道相应分数。老师根据对错情况,有选择地讲评,或叫某个小组代表发言。
以上是完成一节探究课的流程,如果是其他课型,在五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灵活处理,不必一一俱全。
三、实践思考
“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达到MS—EEPO有效教育的要求。“在发展学生史学素养的视域中,史实教学是出发点,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各环节中体现了“动静转换”。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牢固,在学习中有深刻的体验,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下,通过探究题的开放性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了。
各种课堂模式都会有自己的优点,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对立,相反,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模式借鉴了广东的生本教育、MS-EEPO有效教育、河北鹰城一中的“一案三型四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总之,学校现行的历史课堂模式不仅是适合历史科,也适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孟照彬.基本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4]刘俊利.史学素养视域中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四个着力点[J].历史教学,2013(12)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历史教学 一案三板五段 有效性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20-02
如今的历史教师正努力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的研究者”,“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等几个转变。
但在现实的历史课堂中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历史教学目标把握不准,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不突出,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脱离课堂教学实际,只求热闹,不问实效。
(二)课堂组织形式较单一,要么以讲授为主,要么运用多媒体辅助过了头,一节课都在视频、音频、屏幕间转换,要么活动太多,场面热闹,实效不强。
(三)教学中未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或是预设太多挤占生成时间,导致课堂缺乏教学机智及艺术性,或是生成过多影响了预设目标的实现,导致课堂的随意性甚至偏离教学中心。
中学历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承担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任务,但课时紧,任务重,教学难度比较大。学校为了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设“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有利于巩固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增强过程体验、培养学生情操。
一、“一案三板五段”教学模式体现有效教育理念
本文着眼于论述在有限的课时里,借鉴MS—EEPO有效教育的理念,通过“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提升历史知识教学的有效性。
“一案三板五段”模式是由“一案”、“三板”和“五段”组成,分别是:
“一案”即使用导学案。
“三板”即板书三方面信息。教师在前板写上三方面信息,一是本节课题;二是本节课型(探究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三是本节各小组的得分情况。
“五段”即完成一节探究课的五个环节。
第一段“复习旧知”,即简单复习学过的内容,可以是口头或书面形式,起到承上启下作用,该环节约3分钟。
第二段“解读目标”,即老师对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解读,明确本节重难点,特别是指出跟高考的关系。该环节约2分钟。
第三段“自助学习”,即组织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学习,包括独学、对学、组学,要求学生识记本节的基础知识。该环节约15分钟。
第四段“群学突破”,即展示探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展示,即由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该环节约15分钟。
第五段“达标测评”,目的是巩固本节课所学重要知识点,该环节约5分钟。
MS—EEPO有效教育理念认为:要想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以“情景故事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3至5次,以做中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5至7次,多要素为主的教学方式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9至12次,死记硬背为主的教学教法一般需要对关键项强化17至25次”。“教学活动中动静转换的生理心理时间不是40至45分钟,而是7至13分钟。教师在备课中每7至13分钟原则上需要安排1次动中学的时间。其中,动态中学习的时间一般占静态学习时间的10%至30%”,“动静转换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学生学习的精力和体力”。
在“一案三板五段”模式下,学生在独学、对学、组学中分别可以得到一次强化关键知识的机会。在群学环节,由于一个班往往分成6至9个组,每个组都安排有利用关键知识的探究题,点评时就相当于强化1次,这样强化了6至9次。“达标检测”环节,其实是把关键知识点化为选择题,根据题量的多少(一般有5道题),也相当于强化相应次数。加上下一节课的“复习旧知环节”,关键历史知识点可以在几种学习状态下灵活转换,强化了15至18次。
所以,“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MS-EEPO有效教育的基本理念。
二、“一案三板五段”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案”
第一步,科组长开学时把备课任务及备课内容分配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每位成员均承担一定的备课任务,即为主备人;第二步,主备人提前一个星期把自己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初稿打印给本基组每一位老师,各位老师可以在初稿上写意见或建议;第三步,各基组定一个时间、地点,由主备人说课,各基组成员根据预先看过的初稿提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大家意见不统一之处要进行协调好;第四步,主备人根据集中讨论的结果,修改导学案,形成定稿,交文印室印发,保证学生人手一份。
以往老師写的教案只是老师自己了解而已,学生不太清楚一节课自己具体要做什么。导学案是师生一节课教学活动的剧本,不仅是老师知道流程,学生也了解具体操作过程,这样就避免了空洞性。
如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导学案设计提纲如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知识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建和发展……
【合作探究一】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区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有什么区别? 【合作探究三】簡要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
【达标检测】(设计5道选择题)
(二)历史课堂教学的“三板”
我们知道,课题是一节课的标杆,有了它就相当于有了方向目标;课型的标注避免了老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发挥,使其有侧重地开展教学活动;展现学生较在意的小组得分,可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1第15课时,老师在前板上写出课题“第15课《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另起一行写课型“探究课”。至于各小组得分情况可另外在墙上挂一块小板,写上小组名称、打分项目(如复习、独学、群学、点评、检测等环节)。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五段”
第一段“复习旧知”,一般老师设两三个小问题,各小组把答案写到本组展板上,实时打分,并引出新课的学习内容。
如北师大版必修2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1)井田制出现于哪个朝代?(2)我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3)农民与奴隶有何区别?
第(3)个问题就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这样,“通过精彩的导入设计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他们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段“解读目标”,需要老师博览群书,多接触一些高考试题,以驾驭本环节课。
如上北师大版必修2第1课,除提一下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外,可以指出2007年高考广东题、2009年高考辽宁题、2010年高考浙江题等都有本节内容,这样学生懂得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重视,在心理上期待。
第三段“自助学习”,基础知识梳理,最好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填写重要的关键词,约15个。此时老师巡堂,督促学生,提高效率。当学生基本完成时,老师提醒学生对导学案中的探究题进行讨论并形成文字。此时老师要善于发现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指导。
第四段“群学突破”,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的版面、字体、速度等。接着,老师安排别组进行评判,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质疑,老师认为必要时可快速补充。老师还要牵头确定各组本环节得分,吩咐相关人员记录清楚,以备评价小组使用。
如上面提到的北师大版历史必修1第1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叫小组派代表来抽签确定主要讨论的题目,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由全班对各组的答案进行评判、打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或者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可以从设计的探究题(最好具有开放性)讨论中达成,如本节里“合作探究一”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必然性,“合作探究三”可以让学生懂得各族人民之间要互相尊重。这样,“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德育工作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第五段“达标测评”,一般设计选择题,各组经过讨论后,迅速把答案写到展板上。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后,各组知道相应分数。老师根据对错情况,有选择地讲评,或叫某个小组代表发言。
以上是完成一节探究课的流程,如果是其他课型,在五个教学环节中可以灵活处理,不必一一俱全。
三、实践思考
“一案三板五段”课堂模式,促进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达到MS—EEPO有效教育的要求。“在发展学生史学素养的视域中,史实教学是出发点,也是历史课堂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学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生本教育”理念,在具体的历史教学各环节中体现了“动静转换”。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记忆比较牢固,在学习中有深刻的体验,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了。
这种课堂模式下,通过探究题的开放性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历史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现了。
各种课堂模式都会有自己的优点,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对立,相反,互相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起到“异曲同工”之妙,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我们的历史课堂模式借鉴了广东的生本教育、MS-EEPO有效教育、河北鹰城一中的“一案三型四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总之,学校现行的历史课堂模式不仅是适合历史科,也适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冬梅.新课程教学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王承吉.中学历史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孟照彬.基本教学评价方式的变革[J].人民教育,2012(13-14)
[4]刘俊利.史学素养视域中个性化课堂教学的四个着力点[J].历史教学,2013(12)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