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民心”说内涵之差异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806778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顺民心”,安抚百姓,使百姓来归,是先秦诸子学说中时常出现的重要思想。儒、道、墨,都将“顺民心”作为能否治理好国家的依据之一。但他们提到顺民心,一般都是概括性的,而没有明确指出“民心”、“民意”的具体内涵是指什么。本文主要从他们的文本中找到关于人民意愿的描写,以辨析“民心”、“民意”在他们的理解有什么不同。正确理解各家民心之内涵,有利于理解他们不同政治学说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先秦;子学;民心
  先秦诸子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制定了许多的方法和原则,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顺民心”。不同阶级的身份,使他们对于“民心”的理解有所不同。然而,他们没有辨析“民心”的意涵,只是将其作为一个理所当然的依据。对“民心”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于如何治理国家产生了不同意见。
  关于“民心”的意涵,王帆在《先秦“民心”概念研究》中,对“民”的范围进行了辨析,在春秋战国时期,“民”的范围应是指“国人”——宗族之人(包括贵族),或者“庶人”——社会上所有的一般民众;本文所讨论的“民”的范围包括国人与庶人。對於政治影響力較大的是宗族,卿、大夫有時可以左右朝政,影響太子廢立等重要問題。但是在戰國時期,從“外國”而來的民眾,也成為統治者看重的力量。梁惠王問孟子,“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這里的“民”,就是“外國人”,沒有宗族關係的民眾。所以,本文將“民”的範圍囊括國人與庶人,既包括宗族貴族,也包括普通民眾。
  管子說:“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這里的“民心”意涵就是百姓的願望。“順民心”是先秦諸子經常討論的話題,但他們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處於不同的時代背景當中,對于“人民的願望”理解并不一致。本文选取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寻找他们文本中对于“人民意愿”、“人民需求”的相关描写,以获知他们对于如何获得“民心”的理解。
  一、儒家之民心:富与礼
  在《论语》当中,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贡问政。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对于樊迟问务农之事,发出这样的感慨:“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钧,不患贫而患不安。葢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子适卫,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可见,孔子对于“民心”的理解,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富”,一个是“礼”。“礼”象征着一种规范,是一种社会的秩序,它也代表着“信”,是百姓对于统治者的信心,也就是统治者的信用,是百姓遵守社会等级与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一种约定。孔子认为,百姓对于统治者的信心,对于社会秩序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来到这个国家,所以他认为用德和礼来治理国家,民众就会襁负其子而至矣。有了“礼”的保障,百姓来到以后才会长久地在这里住下去,“既来之,则安之。”所以说教化民众懂“礼”,让民众知道如何“措手足”,在社会当中应该怎样行事,是统治者获得稳固统治、广泛民众的保障。而同时,“富”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民众多起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要使他们富足,然后才教他们礼节。但是,使百姓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繁荣的国家,必须到达百姓知礼的高度,这个国家才能接近理想状态。所以说,孔子的学说是注重政治教化、注重“礼”的学说,他对于“民意”的理解,偏重于“该国家具有稳定的社会秩序这方面。”稳定的社会秩序,意味着较为公平的劳动分配,相对较少的收入差距,相对公正、不会随意更改的社会阶级待遇,意味着这是一个有理的国度,可以保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同时,也心服口服,统治者以德、以礼、以信治国,这样百姓内心就有保障、有尺度。
  孔子出身贵族,贵族在满足衣食的基础上,对于非精神物质的要求更高一点,因此,孔子认为人的需求不应只满足于吃饱饭,还要追求个人素质,也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有礼的文明社会当中。
  孟子对于“民心”的解释更为具体。《梁惠王上》: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材木不可胜用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榖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告子下》记载:孟子对于乐正子将要做鲁国的宰相感到高兴。公孙丑问他为什么。孟子说:“其为人也好善。好善优于天下也,而况于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尽心上》: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大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仁人以为己归矣。”
  孟子对于“民心”的解释,贴近人民实际,农民耕种得时,有衣穿,有粮食吃,还有学校可以学习长幼之义。同时,他对于“民心”的理解还有一个侧重点,就是统治者的德行。“西伯善养老者”,德音远播,所以百姓来归附他。“好善”之名满天下,无论千里,百姓都会来告之以善。孟子时常给国君直接而明确的建议,施行仁政,一方面,不违农时,使百姓自己能够富裕、宽绰。一方面,要求统治者自己用仁义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具有实行仁义的可能性,所以统治者应该先使自己成为一个仁人。如果统治者有了“仁”的名声,民意归附,天下归心,就可以成为王者。   二、道家之民心:無为与公正
  老子对于人民的意愿,并无过多的描写。但是他有提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他的论述,时常是建立在君主的立场上。而百姓,在他看来就像“羊”一样,是可以驾驭驱使的。百姓的心,会被统治者所导向。所以统治者,不能够使百姓生起异心,“不尚贤,使民不争。”“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所以轻死”。所以要“绝圣弃智”,无欲无为。百姓的意志,在老子的眼里,是会不断地变化的,而且并不能自我作出判断,随着天下形势而变化。在老子看来,百姓最舒服的政治姿态,也就是符合“道”运行的政治姿态,是最自然的“太上不知有之”,不被打扰的状态。“朴散则为器,聖人用之,则为官长。”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百姓各以其不同的品质,在适合他们的岗位上管理事物,发挥枢纽的作用。“治大国若烹小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百姓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法令滋彰,统治者个人意志过于强、私欲过于重的国家。希望少征税少徭邑,少受生产指令的限制,这样自然就会积累财富。百姓如小鱼,不能够经得起折腾,尤其是农民,所以就要顺着他们,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生产、经营,不要去增加他们的负担。
  老子的民心思想还表现在,希望统治者不要矜功好战方面。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性,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此话诚是告诫统治者处于谦卑的地位能够成为“百谷王”,也能够反映民众的意愿在于,统治者不要有过多的抱负,不要太争强好胜,要“贵以身为天下”,“後其身而身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後,必有凶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这反映了民众讨厌战争的状态,百姓是战争中的受害者,因此战争乃是“不祥之事”。
  此外,在老子看来,人民的愿望还有“公正平等”这个原则。
  “聖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混其心。圣人皆孩之。”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也就是圣人、君主,不应该对百姓起分别心,应该一视同仁。百姓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当中。
  老子是史官,对于历史规律有更多的掌握,也看到了国君如何处理国政怎样对民人最有利——顺道、自然、公正,而好矜功伐会使百姓遭殃,他看到了理想的“君臣”、“军民”关系应该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状态。他并没有直接说“民心”是怎么样的,也没有说要“顺应百姓”,但他直接对君主做了设定,要谦卑、无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这就是百姓的愿望,遵从这些原则,对于君主和百姓最有好处。
  三、法家之民心:法令公正
  韩非子说:“而聖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陈严刑,将以救平生之乱,去天下之祸。使强不凌弱,众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长,边境不侵,君臣相亲,父子相保,而无係虜之患。”(《奸劫弑臣》)
  韩非子对于君主役使臣子的论述颇多,他是公子,其法制之思想,主要是为君主服务,而非为百姓着想,由此与老子所言称之“以百姓心为心”的平等之思想不同。在上一段,韩非子讨论了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他所认为的理想社会、百姓所希望的理想社会,是君主圣人能够公正审判是非,不要被自己的亲属、左右近臣所左右,也不要让君主的嗜好对国家产生影响,不能给机会让下面的人讨好上级,要公正平等,要治乱饬邪,制止淫荡泛滥。有明法严刑可以让百姓规范自己,杜绝恶的行为,杜绝僭越,使国家富强。这样才能生活在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之中。韩非子是贵族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并未体贴过多,他所理解的民意,是从理论逻辑出发,去推想的,把行法令,定是非,去奸邪,放在第一。
  法家学说在富国强兵方面在短期最有时效性,也积累了大量的从政经验。管仲被认为是早期法家代表,《管子》虽是後人附益而成,包含了经济、政治、兵法等内容,其中《牧民》、《权修》、《七法》诸篇,蕴含了较成熟的法家思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归入《子部·法家类》。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墜,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墜。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
  “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下令于流水之原……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使民于不争之官。使各为其所长也。……不为不可成者,量民力也。不求不可得者,不强民以所恶也。不处不可久者,不偷取一世也。不行不可复者,不欺其民也。故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使民各为其所长,则用备。”(《牧民》)
  管子对于人民的意愿非常关注。他认为人民的意愿是统治的基石。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意愿,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统治效果,百姓听话,而且国家富裕。就像柏拉图《理想国》里面说的,将统治者比作牧羊人,而百姓是羊。只有充分考虑羊群的利益,才能使得牧羊的利益最大化。管子对于人民的意愿细致地考虑到了多个方面,包括,忧劳、贫贱、安危,这些都是百姓在生产劳动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管子不是出于仁义的考虑,而是总体利益的考虑,对于生产的环节细致考量,从双方的利益出发,最后是为了更好地役使民众,从而获得更大利益。   四、墨家之民心:免于饥寒
  墨子说:“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惜,三者民之巨患也。”(《非乐上》)
  “今唯废以时则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非政中》)
  “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审之。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通。”(《非政下》)
  墨子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他在论述当中,经常用人民死亡来说明儒家过于注重礼、排场,对于人民的损伤,以此来证明,政教不可行。在其它诸子的论述当中,并没有一家,有如此多的民众死亡事例。墨子深处人民大众之中,深知他们的难处,因此,他将他们的难处概括为三点:“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惜。”这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所以他提出节用、节葬,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物质需求,分给其他人,以照顾更多的民众,满足更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墨子认为顺民心者,能够得到鬼神的祐助,并以此作为应该爱惜民意的依据。
  五、其它
  《吕氏春秋·顺民篇》提出,“先王顺民心,故功名就。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其后举了越王勾践感化民心,最终大败吴国的例子。《吕氏春秋》的意思是,民心看重统治者的德行。在《左传》当中,也有诸多弑君篡位而成为君主,最后百姓不附,众叛亲离的例子。
  总之,在先秦时期,“民心”的意涵主要包含了三个:一个是百姓自身的安危、貧贱、得失,这是诸家都承认的,而墨家尤为关注;一个是社会的秩序,礼乐制度等等,此为儒家所特倡,道家也崇尚遵循自然之道;三是君主个人的德行,包括墨家、儒家、杂家,都认为个人君主的威信、德行,可以成为百姓民意选择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4]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6]王帆.先秦“民心”概念研究 [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
  [7]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三) [M]台北: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科研一直是我国教育科研的一块重地。本文围绕着发达地区中小学学校科研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这三个方面,对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学校教育科研的持续性发展进行了系统了论述。  关键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科研;持续发展  教育科研一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旗帜。中小学学校教育科研一直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科研更是我国中小
期刊
摘 要:3—6岁是人类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通过对孩子良好、科学的教育,让他们获得多方面的语言信息,并架构起生活经验和语言核心经验的桥梁,实现两者之间更好地转化,使幼儿能自由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对孩子一生的语言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发展;核心经验;语言环境;倾听与表达  语言是以语音或符号形象为载体。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包括:早期口头语言学习与运用经验,早期书面语言学习与运
期刊
摘 要:目前,城市与农村的师资力量存在严重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农村的老师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教育经费上不足,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合理,较多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不足,教学质量令人堪忧。自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育事业以来,尤其是在发达的城市,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为了促进城乡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本文就网络教研方向进行了一些研究。  关键词:网络教研;城乡教师;专业能力;均衡发展  “网络教研是随着网络
期刊
摘 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艺术,在班级管理中时时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多鼓励和表扬学生的一些言行,让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让他们有成就感。由于高中生都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阶段,正处在叛逆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即使在批评时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他们能接受和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使每个学生在人生的航程上产生不尽的动力。  关键词:班级;管理;表扬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要把六七十人的集体带
期刊
摘 要:积极的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一般是心境良好,具有稳定的情绪状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如果能够与学生进行恰当的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创建良好的平台。要想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就必须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起一個积极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制定一个个学习的目标和学习方案,传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通过加强与他们的互动来培养他们积
期刊
摘 要: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珍视生活的独特价值,让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中。巧妙地把教育内容隐含在环境中、生活中,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与人、与物的互动中感知、模仿、体验、实践,自然而然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让幼儿在生活化的课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热爱生活,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生活化的课程;融入环境;浸润生活;主动探究 
期刊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人认为文化也会实现全球化。笔者认为文化的交往可以全球化,但是文化本身不可以也不应该“全球化”。因为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具有生命力。那么如何在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让幼儿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感受其悠久的历史,从而产生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让本土文化在幼儿心间绽放光彩呢?这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就这个问题作一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本土文化教
期刊
摘 要:许渊冲教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在诗歌翻译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举例论述了其理论核心“三美论”在唐诗英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许渊冲;三美论;唐诗;英译  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许渊冲教授是“以诗译诗”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学识渊博, 译著等身,自称“书销中外五十本, 诗译英法惟一人。”“美化之
期刊
一、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2.学生缺乏主动性。3.缺乏实践性教学。  二、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1.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善于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立激发口语交际的热情和兴趣,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培养自己思维的广阔性以及发散性。因为思维的广阔性不仅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条件,还是促进学生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关键因素。老师要经常性的给与学生表扬和肯定,鼓励
期刊
摘 要:如何评价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正确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信心,还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教学质量。科学使用激励性语言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主要通过探讨激励性语言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小学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探索提出一些科学运用激励性语言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