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与延伸,能够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儿童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也能够促使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背景下,儿童的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方法的指导及相对充分的阅读时间。因此,要针对儿童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策略以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儿童课外阅读 缺失 改善策略
新课程改革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儿童课外阅读的意志和决心。读书是儿童搜集和汲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而课外阅读则是能够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背景下,必须重新构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意识,从而提升课外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及意义
(一)对课外阅读概念的认识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阅读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最初词源学对阅读概念表面层次的简单理解到阅读学对阅读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阅读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对阅读的概念认识也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阅读的对象上来说,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各种电子网络上的信息;从阅读的方式上说,阅读超越了用眼睛看的水平,达到了更高的认识维度;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阅读概念指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1]。显然此观点将阅读的对象发展到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高度。从阅读过程上看,阅读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体验交流和融合,使得阅读过程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阅读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阅读的概念理解为:阅读是个体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思考生命价值的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心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2]。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个体在课外所进行的独立的自主性阅读活动。阅读对象有别于课内的教材及其参考书目,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兴趣需要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内阅读来说,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儿童不需要被动接受固定教材安排好的阅读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所要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同时,儿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会保持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感受知识所带来的知足与快乐。课外阅读可以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3]。
第二,课外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从广义上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4]。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仅仅关注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儿童知识的巩固、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是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4]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在书中进行体验,将自己完全融合在书本中,与书本进行心灵感应、情感交流,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儿童坚持每天阅读,也会培养意志力。
第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英雄人物的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5]。在儿童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家长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可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并且尽量选择一些名人传记,儿童在阅读这些英雄人物生活的时候,就会从这些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在模仿过程中,这种力量对儿童的激励作用会贯穿整个生命发展的始终,对其产生终生影响。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
儿童的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我国及其外国的高度关注,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在全世界已经达成共识,从英国最早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到美国的“阅读优先计划”再到日本的“儿童阅读年”,台湾的“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等,这些计划和活动无不显示出各国政府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研究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且解决儿童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这些计划活动的有效实践提供支持,并且我国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线索,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有效的实施。
(一)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表现
第一,儿童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儿童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集中注意力,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当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无不充斥儿童好奇的眼睛,将儿童带入一个远离书本的世界,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童对电子游戏、卡通电视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忘记了最初的课外读物。并且,儿童对于电子产品所展示的信息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选择,不利于儿童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儿童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需要良好环境作支撑。教师、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考试的科目,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更多地重视教学大纲要求的课本内容,教师始终没有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分数至上、功力至上的教学体制规范下,学校即使有课外阅读课,学科教师还是会将其占有做有关考试方面的习题,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为考试服务。
第三,儿童缺乏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要求儿童的课外阅读有专业人员对其指引。阅读书籍的推荐、阅读方法的选择在儿童的课外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更谈不上学校会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儿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自由式的阅读方式导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索与体验,严重影响儿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活死人[6]。
第四,儿童缺乏充裕的阅读时间。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课外辅导班等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使得学生缺少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学校,教师面对分数压力、绩效压力给学生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甚至占用儿童课外阅读课或是他们所谓的副科时间让学生写作业、做习题,为考试服务。在家庭,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儿童的天性,强制性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以增强其在考试中的竞争力。这些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割裂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以牺牲今日的幸福生活来造就缥缈的未来生活。
(二)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第一,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物质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应成为书籍的王国。”“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7]。目前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都体现出陈旧破烂、种类不全、数量有限、缺乏时代气息的特点,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传统的“锦标主义”思维定势下,地方政府对于学校的投入也只是集中在小部分的优质学校,使得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经费保障而将图书建设搁置或是采取冷漠态度。
第二,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性引导,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规范下,教师、家长对儿童课外阅读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无用论上,认为儿童读课外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儿童应该节省时间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而不是做无用的课外阅读,即使儿童有课外阅读课,家长教师也会把阅读的内容局限于优美的词句或是强迫学生写读后感以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应对考试带来的各种压力。这种片面的读书价值观直接导致儿童课外阅读的缺失。
第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导致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儿童对课外书籍与电子产品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选择,而电子产品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特点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儿童对于这些信息只能被动接受和吸收,完全不能判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自身价值的影响,导致儿童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兴趣降低。
三、儿童课外阅读的改善策略
(一)为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单独建立一个图书角,在学校的长廊、壁画都沾染上书籍的气息,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得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同时儿童课外阅读有丰富的书籍和充分的时间做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热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8]
第二,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强化家长读书意识。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9]。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儿童对于课外读物的态度,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当设置一些藏书,让读书代替电视机、游戏机,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读书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二)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第一,激发儿童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才有可能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以高涨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融入所要读的文本中,儿童才有可能亲身体验知识带来的快乐。严教不如身教,教师要作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的学习具有模仿性,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第二,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曾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对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儿童整个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此外,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教师还要对儿童课外阅读书目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书籍。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会使人终生收益,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阅读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儿童整个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儿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像课内学习那样做笔记,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阅读时或是阅读后也可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规定每天阅读的书目和时间,以便更好地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四)建立合理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具有高度开放性和随意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不能像课内学习那样以分数形式给学生分等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可以以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进行,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与同学老师或是家长交流想法。此外,课外阅读体系应是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组成的整体,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权威,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了儿童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2.
[2][5][6][7][8][9]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53,176,397,177,218,80,395.
[3]卜俊玲.浅谈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4):108-110.
[4]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艺术,1994.
关键词: 儿童课外阅读 缺失 改善策略
新课程改革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充分体现了国家重视儿童课外阅读的意志和决心。读书是儿童搜集和汲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而课外阅读则是能够充分发挥儿童自主性和主动性,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新课程标准理念背景下,必须重新构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意识,从而提升课外阅读对儿童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一、课外阅读的概念及意义
(一)对课外阅读概念的认识
阅读作为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对阅读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在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从最初词源学对阅读概念表面层次的简单理解到阅读学对阅读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人们对于阅读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对阅读的概念认识也跨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阅读的对象上来说,阅读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包括各种电子网络上的信息;从阅读的方式上说,阅读超越了用眼睛看的水平,达到了更高的认识维度;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阅读概念指出:阅读是阅读主体对读物的认知、理解、吸收和应用的复杂的心智过程,是现代文明社会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活动,是人们从事学习最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之一[1]。显然此观点将阅读的对象发展到了理解吸收和应用的高度。从阅读过程上看,阅读主体对知识的获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主动的体验交流和融合,使得阅读过程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
从阅读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阅读的概念理解为:阅读是个体通过与书本的对话与交流从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思考生命价值的活动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心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2]。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个体在课外所进行的独立的自主性阅读活动。阅读对象有别于课内的教材及其参考书目,是个体根据自己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兴趣需要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拓展与延伸,是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活动。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第一,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相对于课内阅读来说,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儿童不需要被动接受固定教材安排好的阅读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兴趣爱好选择所要阅读的内容,这样的阅读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同时,儿童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都会保持积极状态,主动获取知识,感受知识所带来的知足与快乐。课外阅读可以把学习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化自主学习能力[3]。
第二,课外阅读有助于促进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发展。非认知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从广义上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以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情感、意志、性格[4]。在强调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仅仅关注儿童智力因素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儿童知识的巩固、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而课外阅读则是增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小学里,独立阅读在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4]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在书中进行体验,将自己完全融合在书本中,与书本进行心灵感应、情感交流,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儿童坚持每天阅读,也会培养意志力。
第三,课外阅读有助于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英雄人物的传记是少年进行自我教育的百科全书”,“阅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因为人在赞赏英雄人物的道德美和努力模仿的时候,就会联想到自己,用一定的道德尺度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为人”[5]。在儿童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家长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选择可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并且尽量选择一些名人传记,儿童在阅读这些英雄人物生活的时候,就会从这些道德财富中为自己找到榜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儿童在模仿过程中,这种力量对儿童的激励作用会贯穿整个生命发展的始终,对其产生终生影响。
二、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
儿童的课外阅读已经引起了我国及其外国的高度关注,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在全世界已经达成共识,从英国最早的“阅读起跑线计划”到美国的“阅读优先计划”再到日本的“儿童阅读年”,台湾的“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等,这些计划和活动无不显示出各国政府对课外阅读的高度重视。研究儿童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且解决儿童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这些计划活动的有效实践提供支持,并且我国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线索,推动新课程改革全面有效的实施。
(一)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表现
第一,儿童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儿童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才能集中注意力,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当代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种电子产品无不充斥儿童好奇的眼睛,将儿童带入一个远离书本的世界,由于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得儿童对电子游戏、卡通电视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忘记了最初的课外读物。并且,儿童对于电子产品所展示的信息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缺乏自主的思考和选择,不利于儿童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儿童缺乏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习需要良好环境作支撑。教师、家长会更多地关注学生考试的科目,往往忽略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更多地重视教学大纲要求的课本内容,教师始终没有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分数至上、功力至上的教学体制规范下,学校即使有课外阅读课,学科教师还是会将其占有做有关考试方面的习题,或者让学生摘抄一些好词好句为考试服务。
第三,儿童缺乏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性,要求儿童的课外阅读有专业人员对其指引。阅读书籍的推荐、阅读方法的选择在儿童的课外阅读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更谈不上学校会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儿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种自由式的阅读方式导致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缺乏思索与体验,严重影响儿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的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活死人[6]。
第四,儿童缺乏充裕的阅读时间。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课外辅导班等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使得学生缺少自由支配时间,尤其是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学校,教师面对分数压力、绩效压力给学生布置大量家庭作业,甚至占用儿童课外阅读课或是他们所谓的副科时间让学生写作业、做习题,为考试服务。在家庭,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忽视儿童的天性,强制性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以增强其在考试中的竞争力。这些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产物割裂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以牺牲今日的幸福生活来造就缥缈的未来生活。
(二)儿童课外阅读缺失的原因
第一,课外阅读缺少必要的物质保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应成为书籍的王国。”“书籍也是一种学校,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遨游”[7]。目前很多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都体现出陈旧破烂、种类不全、数量有限、缺乏时代气息的特点,甚至很多学校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图书馆;在传统的“锦标主义”思维定势下,地方政府对于学校的投入也只是集中在小部分的优质学校,使得很多学校由于没有经费保障而将图书建设搁置或是采取冷漠态度。
第二,课外阅读意识比较淡薄。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性引导,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规范下,教师、家长对儿童课外阅读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无用论上,认为儿童读课外书籍就是浪费时间,儿童应该节省时间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而不是做无用的课外阅读,即使儿童有课外阅读课,家长教师也会把阅读的内容局限于优美的词句或是强迫学生写读后感以提高儿童的写作能力应对考试带来的各种压力。这种片面的读书价值观直接导致儿童课外阅读的缺失。
第三,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导致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儿童对课外书籍与电子产品的选择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和爱好选择,而电子产品以形象、生动、活泼、有趣的特点受到了儿童的喜爱,儿童对于这些信息只能被动接受和吸收,完全不能判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自身价值的影响,导致儿童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减少,兴趣降低。
三、儿童课外阅读的改善策略
(一)为儿童课外阅读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一,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可以在每个班级单独建立一个图书角,在学校的长廊、壁画都沾染上书籍的气息,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使得儿童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对课外读物产生兴趣,同时儿童课外阅读有丰富的书籍和充分的时间做保障。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出:“学校颇具危险性的通病是缺乏读书气氛,没有读书的需求,整个教育制度就会垮掉。”“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热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8]
第二,营造家庭文化环境,强化家长读书意识。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9]。父母是儿童最早的老师,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儿童对于课外读物的态度,每个家庭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当设置一些藏书,让读书代替电视机、游戏机,为孩子做出榜样,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读书带来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二)对儿童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
第一,激发儿童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只有对书籍产生浓厚兴趣,才有可能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以高涨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融入所要读的文本中,儿童才有可能亲身体验知识带来的快乐。严教不如身教,教师要作为儿童学习的榜样,儿童的学习具有模仿性,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直接影响到儿童对课外阅读的态度。
第二,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俄国教育家别林斯基曾指出: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对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儿童整个成长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用于儿童课外阅读方法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对课外阅读方法的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规律。此外,由于儿童自身发展的局限性,教师还要对儿童课外阅读书目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更具有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书籍。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习惯的养成会使人终生收益,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阅读是终身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因此促使儿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儿童整个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儿童在阅读课外读物时要像课内学习那样做笔记,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阅读时或是阅读后也可写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规定每天阅读的书目和时间,以便更好地指导课外阅读的有效进行。
(四)建立合理的课外阅读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的一种阅读方式,具有高度开放性和随意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不能像课内学习那样以分数形式给学生分等级。对于课外阅读的评价可以以开展读书活动的形式进行,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与同学老师或是家长交流想法。此外,课外阅读体系应是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组成的整体,这种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师权威,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了儿童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继坤.现代阅读学教程[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2.
[2][5][6][7][8][9]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53,176,397,177,218,80,395.
[3]卜俊玲.浅谈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7,4(4):108-110.
[4]燕国材.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教育艺术,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