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纪念宋季丁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整理整理先生的书画旧稿,睹物思人,好不惆怅!一种说不出的苦涩与凄美。追忆那段不堪回首亦有欢畅的日子,至今仍有翰墨之余香,挥之不去的情结。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寓居吴下,有缘结识了宋季丁先生,一见如故,缘由书画同好。成了忘年莫逆之交。七十年代初,文革后期,百废待兴,书画之道只能私下玩玩了。先生长我二十岁,当是前辈,故常有教于我。先生出身大户人家,所见古彝碑版甚富,两汉六朝名碑、巨刻和三代吉金重器,对于秦之权量诏版、砖瓦残纸、地券等等研读特别专致,时日浸淫其中,情有独钟,一生爱之若狂,临池功底益深。虽然生活清贫,夫妇双双失业,养育三个孩子,只靠微薄病退工资度日,然而先生对书画艺术的热忱不减,也许是一种寄托,写字刻印给了他生活的乐趣。先生为人和善,也不乏幽默诙谐之举。在那物质匮乏、精神单一的年代,先生连宣纸都买不起,用毛边纸写,甚至在旧裱的绫边、纸边都写满了字,有的正反面都写。偶尔有学生、朋友带来宣纸求他写字,先生都欣喜若狂地写,对他来说简直如吃大餐,一种抒发性情的享受。内容大都是主席诗词及鲁迅诗句,有要求临写古碑汉隶以资学习,亦有求必应,先生所书如张迁碑、爨宝子碑尤有会心,超出形态之外,独具神韵,超然跌宕,古趣盎然,那写到诏版、地券之类更是出神入化,斑驳陆离,令人爱不释手,如获珍宝。书写真实地透露着他的秉性气质与情感世界,传达出他的学问修养、心境、才思志趣,为观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同时其作品也淡然流淌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闲暇时经常在一起,故少有书信往来,有信笺更显难得,我其中二通手札也足见其真性情了:一曰:“青石兄……今由歌之兄送上书画记录四册,如有时间兴趣可和小王合看一周。纸张文物商店有百年存者,价在四角内,弟间接弄到数纸,请你设计导演如何写法,近在学习笔法,请有以教我,弟季子眇”。可见得到了好纸如此认真、不断探索。二曰:“青石兄,兰亭与争座位已在舍,有兴请前来一观,最好礼拜天上午,逾时恐讨还也。最好您儿子不要来,归时可拿一段棕树去种花,俪祺,弟独具敬启”。先生居住在马医科曲园后的二间老屋内,周边有湖石花草杂树,一棵棕榈树枯死,截成数段,挖空可作花盆用,既省钱又雅致,别有情趣。平时偶然得到古物、砚石、笔头之类总与之分享、赠与或互换赏玩。
有一次,我随意画了一幅水墨荷花,先生把所有空白处全题满了字,鲁迅咏荷诗、周敦颐爱莲说句,满幅顿见书卷之气,相映成趣。先生患了眼疾,已很少刻印,但对篆刻的探索不断,经常为我设计印稿如:“不染”、“居吴下”、“物外”、“霞外”、“险绝”等等。我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意刻“如铁”一印,却一气呵成,从印款上可见当时心情:“目盲之后,不能刻印。才恺坚欲试之,刻成尚有穆清风味,青石兄以为然否?庚戌一月一日”,另一面刻有:“杭青石一字如铁,老季刻”这是我收藏唯一的一方印,弥足珍贵。
先生偶然得到一页常州谢玉岑的旧扇面,写的是《珍珠帘》聽鼓娘子方红词二首,以草篆出之,先生喜出望外,感慨系之说:古来能大小篆者多矣,如唐之李易凝、清之邓完白、赵悲厂,近代缶先生,然千百年来竟无一人能作草篆的。就此先生能把草篆发挥得淋漓尽致,笔笔中锋,线条凝练,错落有致,出神入化。如写《满江红》等作品,则拙朴刚健,结体奇肆,不可意想之妙品。再在一块四公分见方的青田石章上,把《珍珠帘》二首词都用草篆法刻之,五面刻满,刀法如笔法,婀娜多姿,直逼秦汉,独辟蹊径,而不失法度,我看当今未有出其右者。
先生坎坷一生,贫病交加,甜酸苦辣,尽在其中。在我们的相处中,他对生活还是挺乐观的,不诉苦、不消极。笔端传承了中国文字千古不绝的精神,也承载了一个特殊遭际在他身上的无奈命运,先生的文采风骨及其超然拔群的个性气质、一如其字,孤僻、冷逸、奇古、苍茫之风,毫无颓丧怨忿之气,不随时俗,一派天真,骨子里的倔犟也体现在其流动而凝练的线条之中 ,这种大美的艺术作品必然会逐渐被后人读懂与尊重。苏州大儒朱季诲先生,生前对宋先生的水准是肯定的,曾为宋先生的书法集写了序。据我所知,朱先生一生仅给刘海粟、吴湖帆的画集写过序言,可见宋先生的书法当属一流。
行文至此,不禁使我想起了历来有“生前寂寞、身后热闹”的现象,西方有典型的荷兰画家梵·高;东方有黄宾虹、陈子庄等颇为相象,也许因为:一是当代人的认知和审美水平不到;二是人处在底层,人微艺轻,不为社会所重。在当今“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再次审视宋季丁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可见是多么可贵了。仅此小文,以表缅怀!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寓居吴下,有缘结识了宋季丁先生,一见如故,缘由书画同好。成了忘年莫逆之交。七十年代初,文革后期,百废待兴,书画之道只能私下玩玩了。先生长我二十岁,当是前辈,故常有教于我。先生出身大户人家,所见古彝碑版甚富,两汉六朝名碑、巨刻和三代吉金重器,对于秦之权量诏版、砖瓦残纸、地券等等研读特别专致,时日浸淫其中,情有独钟,一生爱之若狂,临池功底益深。虽然生活清贫,夫妇双双失业,养育三个孩子,只靠微薄病退工资度日,然而先生对书画艺术的热忱不减,也许是一种寄托,写字刻印给了他生活的乐趣。先生为人和善,也不乏幽默诙谐之举。在那物质匮乏、精神单一的年代,先生连宣纸都买不起,用毛边纸写,甚至在旧裱的绫边、纸边都写满了字,有的正反面都写。偶尔有学生、朋友带来宣纸求他写字,先生都欣喜若狂地写,对他来说简直如吃大餐,一种抒发性情的享受。内容大都是主席诗词及鲁迅诗句,有要求临写古碑汉隶以资学习,亦有求必应,先生所书如张迁碑、爨宝子碑尤有会心,超出形态之外,独具神韵,超然跌宕,古趣盎然,那写到诏版、地券之类更是出神入化,斑驳陆离,令人爱不释手,如获珍宝。书写真实地透露着他的秉性气质与情感世界,传达出他的学问修养、心境、才思志趣,为观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同时其作品也淡然流淌着岁月的痕迹。
我们闲暇时经常在一起,故少有书信往来,有信笺更显难得,我其中二通手札也足见其真性情了:一曰:“青石兄……今由歌之兄送上书画记录四册,如有时间兴趣可和小王合看一周。纸张文物商店有百年存者,价在四角内,弟间接弄到数纸,请你设计导演如何写法,近在学习笔法,请有以教我,弟季子眇”。可见得到了好纸如此认真、不断探索。二曰:“青石兄,兰亭与争座位已在舍,有兴请前来一观,最好礼拜天上午,逾时恐讨还也。最好您儿子不要来,归时可拿一段棕树去种花,俪祺,弟独具敬启”。先生居住在马医科曲园后的二间老屋内,周边有湖石花草杂树,一棵棕榈树枯死,截成数段,挖空可作花盆用,既省钱又雅致,别有情趣。平时偶然得到古物、砚石、笔头之类总与之分享、赠与或互换赏玩。
有一次,我随意画了一幅水墨荷花,先生把所有空白处全题满了字,鲁迅咏荷诗、周敦颐爱莲说句,满幅顿见书卷之气,相映成趣。先生患了眼疾,已很少刻印,但对篆刻的探索不断,经常为我设计印稿如:“不染”、“居吴下”、“物外”、“霞外”、“险绝”等等。我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之意刻“如铁”一印,却一气呵成,从印款上可见当时心情:“目盲之后,不能刻印。才恺坚欲试之,刻成尚有穆清风味,青石兄以为然否?庚戌一月一日”,另一面刻有:“杭青石一字如铁,老季刻”这是我收藏唯一的一方印,弥足珍贵。
先生偶然得到一页常州谢玉岑的旧扇面,写的是《珍珠帘》聽鼓娘子方红词二首,以草篆出之,先生喜出望外,感慨系之说:古来能大小篆者多矣,如唐之李易凝、清之邓完白、赵悲厂,近代缶先生,然千百年来竟无一人能作草篆的。就此先生能把草篆发挥得淋漓尽致,笔笔中锋,线条凝练,错落有致,出神入化。如写《满江红》等作品,则拙朴刚健,结体奇肆,不可意想之妙品。再在一块四公分见方的青田石章上,把《珍珠帘》二首词都用草篆法刻之,五面刻满,刀法如笔法,婀娜多姿,直逼秦汉,独辟蹊径,而不失法度,我看当今未有出其右者。
先生坎坷一生,贫病交加,甜酸苦辣,尽在其中。在我们的相处中,他对生活还是挺乐观的,不诉苦、不消极。笔端传承了中国文字千古不绝的精神,也承载了一个特殊遭际在他身上的无奈命运,先生的文采风骨及其超然拔群的个性气质、一如其字,孤僻、冷逸、奇古、苍茫之风,毫无颓丧怨忿之气,不随时俗,一派天真,骨子里的倔犟也体现在其流动而凝练的线条之中 ,这种大美的艺术作品必然会逐渐被后人读懂与尊重。苏州大儒朱季诲先生,生前对宋先生的水准是肯定的,曾为宋先生的书法集写了序。据我所知,朱先生一生仅给刘海粟、吴湖帆的画集写过序言,可见宋先生的书法当属一流。
行文至此,不禁使我想起了历来有“生前寂寞、身后热闹”的现象,西方有典型的荷兰画家梵·高;东方有黄宾虹、陈子庄等颇为相象,也许因为:一是当代人的认知和审美水平不到;二是人处在底层,人微艺轻,不为社会所重。在当今“大师”满天飞的时代,我们再次审视宋季丁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可见是多么可贵了。仅此小文,以表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