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机遇,该如何应对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n0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颖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
  机遇与挑战差不多都来自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这次是以最终的选拔性考试的整体变革倒逼课堂教学,学校对新高考研究得越透彻,越早积极应变、变革,越可能在这一轮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新教学所谓五“新”环境教育背景下,实现超越,这是一个机遇。
  江苏省08方案的高考已进行十多年。很多骨干教师已经习惯于上一轮高考模式,思维定式和行为惯性可能让老师无法积极应对新高考,做得不好可能被同层次学校超越,这是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今天的学校已经不再是一个象牙塔,学校是在社会的显微镜和放大镜下办教育,社会的需求、家长的诉求推动学校往前走。这种“力”有时是正向力量,推动学校改革、前进;但社会诉求有时比较功利,比如唯高考升学率。作为校长,如果只唯升学率,会面临日后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作为学生,可能考到了一个好分数,但是并没有做好踏入社会、适应未来生活工作的准备。十中面对更多挑战,要实实在在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之才。
  唐敏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校长
  目前,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高考都对学校、对老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对于一中来说,最重要的是基于立德树人来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而现代社会对育人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德育层面来说,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去,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才是基本的、重要的工作。
  陈国安 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今年的这场疫情,实际上成了一次突如其来的教育变革的推进力。线上教育、线上学习,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结构。确实给孩子们带来了更为自由的学习状态,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思维更加敏锐,学习效率也往往得到了提高。然而,线上教育永远不会替代线下教育,线上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将来的线上教育,甚至互联网+、3D数字化资源、泛在网络都会改变教育的结构,但是教育始终是人对人、面对面的交流和影响过程最为重要。如何融通线上和线下教育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未来课堂、未来学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张飞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校长
  今年的疫情给学校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比如说我们原来一直讲远程教育,实际上以前对远程教育的优势发现不足。今年疫情,开设空中课堂,对学校来说是很好的一次发展机遇,我们可以从这次疫情中反思怎么抓住机遇,在探索和尝试中发现不足,改进课堂教学。
  周晓阳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社会对学校的要求和百姓的期盼较高,如何将教学规划与“高期盼”匹配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尽我们所能在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仲尧明 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这两年,我们推进集团化办学。原来专注于一个校区,现在扩大到科技城板块,有两个校区,如何把实验中学的优势做强、做大,是我們面临的最大挑战。
  今年,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启动,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好的机遇。原来我们也借助了南大的一些资源,但毕竟苏州和南京有一定的距离,现在我们可以更便捷地借助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的资源。我们集团化办学中的“科技城校”校区,基本跟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相邻。利用好这个机遇,对实验中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集团的发展肯定是非常好的机遇。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的优厚师资条件开设更多的课程,丰富我们的课程内涵。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培养也可以加大,特别是南京大学成立了陶行知教育学院,加上现在面临新课程、新高考等改革,充分利用将是非常好的机遇。再有,有兴趣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大学里的创新实验室等设备设施。
  曹伦华 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
  疫情冲击全球,对国际化教育行业有不小的波及。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民办教育需要找准自己的全新定位。
  对我们来说,疫情也是一次机遇。我们的“博慧在线课堂”深受欢迎和推广,学生只要付2元,就能在家听1000多节课。“在线课堂”不仅有丰富精致的课程,也让老师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锻炼了能力。此外,我们学校“逆向思维”,大量招聘教师,以储备优秀的教师资源,打造优秀的教育团队。
  我始终认为,用增长性思维拥抱教育信息化时代。当遇到一些灾难或困难,就要看自己如何去调整,重新获得重生。
  黄裴莉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校长兼书记
  面临的挑战是,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教育的方法、理念、手段相对滞后。我们如何培养出适应未来所需要的人才,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对于教育的理解和支持,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人工智能、AI等新技术手段进入校园,这些都是我们的机遇。江苏省又是教育大省,苏州又是江苏教育的高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是很很好的机遇的。
  胡金平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总校长
  由于一些外部因素,作为一所民办学校,不得不面临着生源、师资稳定等现实问题。随着苏州民办学校越来越多,竞争也日益激烈。今后这所学校要如何办得更好,需要我们全体教职工不断探索。今年是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办学的第六年,从幼儿园到高中,与我们的教育理想尽管还存在距离,幸好没有离得太远。我们从细节上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拥有一定的高校资源,今后需要更好地发挥好优势取得发展。
  张剑澜 苏州北大新世纪世恒学校校长
  我们进入了疫情后时代,对国际教育形势的判断是挺难的,比如我们的留学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看到了其他国家和中国之间的摩擦。这些都不利于我们走上国际,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定存在的。把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我们教育的发展目标,作为我们教育需要达成的使命,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这样才能为未来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挑战,但是同时我觉得也有机遇的存在。就像马云先生所说的“在别人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你就开始准备,你的未来就一定能取得成功”。所以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和所想的事业都是为未来而准备的,这样我们才能够为我们的学生和老师提供一些新的机会和平台。
  沈中 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执行校长
  在改革中遇到的办学的困难和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期望值是我们的挑战。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足的,不能面向所有人。所以对于我们现在教育来讲,如何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对于家长来说,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对学校来说,如果没有好的升学成绩,一味讲究素养和兴趣,这样是得不到社会和家长认同的。同时,这也是我们的机遇。社会的变化要求我们要有更好的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更多指向个性化的、有深度的教育,既包括全面素养,又包括孩子在某些学科和领域有所兴趣,并有钻研的欲望。这样的素质教育才能够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Richard苏州德威国际高中学术副总监
  快速发展的时代促使我们要为未知的未来有所打算。学生们学习物理、化学、数学这些科目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他们提升学习的技能,改变他们思考的方式,促进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们学会坚持,不要轻易放弃。
  尤文亮 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总校长
  最大的挑战是,民办教育的政策的不确定性。苏州的民办教育发展得那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州对于民办教育的政策非常好。对于民办学校来说,机遇也是明显的。从大的方面来讲,老百姓越来越追求优质教育、个性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这个大趋势是不会变的。整个社会百姓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对教育重视的意识越来越明显,这是第一个大机遇。第二个机遇,我们学校毕竟经过了五年的发展,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也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蒋利军 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平江实验学校校长
  对我来说,挑战和机遇都在于怎样培养一批好教师,如何培育一批好学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首先是对师德的培养。为此,我们启动了“关怀”文化,关照师德建设,培养“关怀型”教师,建设“相互喜欢”的师生关系。学生方面,我们着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评价体系构建。学校有三种课程。基础性课程一定要做好;拓展性课程方面,则用好校本教村,通过举办“阅读节”“双语节”等,引导学生拓展知识视;提升型课程方面,学校将在原有近百个三级社团基础之上,启动融通年级段的“自主学习力提升”社团,促进学生培养。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将更多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体系构建,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让孩子明确自己的目标,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更好地发展好自己。
  吴珏 苏州市善耕教育集团善耕实验小学校校长
  隨着姑苏区北部经济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六号线的施工,平江新城地区的学生人数连续多年大量增长,给新城地区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善耕实验小学目前达到了54个班级,近2500名学生的超大规模。为了缓解师资压力,近年来学校吸纳了较多的新教师。90后青年教师已占大多数。高比例青年教师给学校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很大的挑战,如何激发青年教师的职业动力,已是一个关乎学校、关乎未来亟待突破的问题。
  徐瑛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我面对的挑战是两个方面:第一,个人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尤其是心智模式。 第二,面对集团化办学的新模式,如何更好地梳理清楚管理机制,集团化办学目标和过程性指导等相关内容。
  机遇是,对这个工作的喜欢没有一刻停止,反而更愿意在这个事情上去积极思考和探索。集团化办学管理的模式,可以逼着我站在更开阔的教育场景里去思考教育,思考学校管理,有更多机会帮到大家,更好地为师生、家长服务。
  冯凌燕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校长
  星洲有一个线上阅读平台——“星洲读吧”,致力推动师生共同阅读,带动家庭形成书香氛围。孩子通过阅读成就和丰盈自己,老师和家长通过阅读成就多彩人生。在阅读中,师生、家庭都能够实现自学习、自成长、自超越。
其他文献
周颖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  一直有人问我1906年学校取名“振华”,与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哪个前哪个后。我们十中的特殊性在于,它一直有爱国、报国、育人的社会功能指向。作为后继校长,我首先要继承好这个传统。“传统”之所以积淀成为传统,说明它本身具有生命力,有延续、发展的宝贵内涵,更说明这个“传统”当时有前瞻性。百年十中的教育精神就是“爱国奋进、实事求是、自强不息”。  今天的教
期刊
周颖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校长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让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成为最好的自己。而实现的途径,是能够认识自己是怎样的人,具有怎样的潜在素质。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能动、主动地成为优秀的人,就是教育所要完成的使命。  张飞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校长  所谓教育,就是培养人,外在体现是未来人的能力以及品性,这也跟国家提出的培养核心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是相符的。  能力方面,我觉得要培养孩子三种
期刊
周颖 校长  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的十中毕业生,或者是社会的栋梁,或者是普通的公民。作为校长,我有一个希望,牢记我们学校的教育精神,“爱国奋进、实事求是、自强不息”,希望您们成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  在校的学生,我希望你们要以学校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作榜样,不断地努力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最终能够迈进理想大学的殿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公民。  在苏州有很多初中同学,我们十中这所
期刊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到了复评迎检的关键阶段,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上下鼓足干劲、全力以赴,围绕着市容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农贸(集贸)市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农村环境大整治这六大项开展攻坚行动,以“大数据+文明创建网格化+铁脚板+铁手腕”的治理模式补齐文明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文明城市人人参与、全民创建,跑出东太湖的速度和力度。  大街小巷穿梭“绿袖章”  文明骑行号召全民参与  每天清晨和
期刊
崇文重教,山高水长。  每次路过文庙,都觉得那里文气特别昌盛。文庙,江南府学之冠,在这里存在了近千年,是流芳吴地的范仲淹创办的,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中华民族来说,是一句无比珍贵的名言。  在苏州人心目中,范仲淹的地位是不亚于孔夫子的,当得起“一世之师”的赞誉。范仲淹的万民教化之发心,也大约跟这座位于苏州“龙脉”之上的文庙府学的存在有关,苏州一直有着重视教育的传统。  后世,苏州
期刊
苏州古城,近期活动不断。“‘守护古城情系姑苏’古城保护对象标识设计创意征集赛”赛程过半。一边,参赛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从业人员不断寻找着灵感,希望能以设计语言勾勒出苏州古城一砖一瓦长留于人们心中的情感与形象,设计出可与2500年古城长相共守的标识杰作;一边,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首次保护对象普查的成果论证会也于近日举行,普查核实保护对象4000余处(项)、采集信息总量97000余条、
期刊
城市的营造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生产、生活、休憩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建造高楼大厦,营造自己的舒适小家。城市不断扩张发展,人的视野也在拓宽。高楼林立的城市里,保留天际线轮廓美,越来越像一座城市的底线。  天际线更像是一座城市的能量和张力,对于身处江南的我们来说,叫人赞叹的天际线,不在高,而在意境悠远。高楼大厦很多城市都有,但一眼望去的舒展,有山有水,有天地相连,也有水天交接,这是视野所及吴中
期刊
游览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们不会只想看到一个空有建筑、风景的硬壳,观察里面活生生的生产生活、娱乐消遣会有趣得多,听他们的曲艺,过他们的民俗节日……日后想起这座城市,深刻体验过的点滴细节是很难忘却、混淆的。  保护苏州古城,要向世人呈现的也不仅是一个保护良好的物质空间,还包括其内部的民生风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忠实且凝练地记录着古城一路的痕迹,既是古城保护不可或缺的对象之一,或许也是古城更好地通向未来的
期刊
曹伦华 伦华教育创始人、总校长  我理想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用一句话来形容:有精神可以传承、有未来可以期待。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是伦华教育集团中的旗舰校,是重点打造的一所未来不一样教育的样板学校。  记得我被公派前往美国的一年里,我在林肯中学,看见了他们的学生的课表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计算机自动排课,每学期一个孩子可以学30几门课程,让我感到惊讶又奇妙。每天下午两点放学,孩子们并不是回家,而是参加各种
期刊
曾经,在日本自由行开放前,淮海街聚集着苏州人对高档日料和日式生活方式的探索。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涌入淮海街周围,日料一条街也见缝插针地“挤”入了很多中国餐饮,淮海街变得既有日本风味,又夹带中国元素。同时,这又是一条能够真实满足在苏日本人生活的商业街,被他们称之为“一条治愈的街道”。  这条抚慰肠胃,继而温暖人心的街道,历经一年,近来完成了有趣的变身,会给大家带来怎样的体验呢? 
期刊